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经营竞争优势与影响因素

跨国经营竞争优势与影响因素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第四章的分析说明了跨国经营竞争优势具有层次性,企业应从各个层次上构建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母国环境和东道国环境是影响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外因,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种已经建立的国际销售和信息收集基础设施是日本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早期的主要优势。

跨国经营竞争优势与影响因素

第五章 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的分析说明了跨国经营竞争优势具有层次性,企业应从各个层次上构建跨国经营竞争优势。同时企业的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是一个复杂的形成过程,它是由多个因素共同支配的。一个企业能否具备跨国经营竞争优势从而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是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把这些影响因素归纳为企业内部条件、母国环境和东道国环境三大类。在这些影响因素当中,企业内部条件是内因,是企业构建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根据,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母国环境和东道国环境是影响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外因,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因素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总之,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企业有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本章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通过对以上这三方面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优化各影响因素的途径,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提供可行的思路。

一、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

企业内部因素指企业所拥有的战略资源和整合这些资源的能力,诸如企业制度、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组织和营销技巧,等等。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影响有很多方面,在企业跨国经营的不同阶段,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资源是企业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能力归结于企业合理配置相关资源的知识和经验,正是由于拥有合理配置资源方面的独特知识和经验,企业才会比其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在企业内部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中,本节着重分析以下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内部影响因素:企业跨国经营的知识和经验、企业制度和企业创新能力。

(一)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跨国经营的知识与经验

企业跨国经营的知识与经验主要是指企业所具有的有关特定海外市场的知识(如市场规模、市场特征、运行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以及跨国经营组织与管理经验。

由于跨国经营使企业面临更复杂的国际环境,企业跨国经营必然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企业产销范围简单的量的扩大,其实质是企业经营者学习、消化有关知识,积累跨国经营经验的过程。跨国经营知识与经验无疑是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了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步伐。

如果一个企业决策者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认识,减少风险的本能就会使企业把对外投资降到最低点,该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就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了解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就是去经营,获得海外市场的实际经验。此时,跨国经营成为企业认识和把握海外市场机会的基础,所以,跨国经营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这种学习过程与跨国经营是相辅相成的。它意味着在企业跨国经营初级阶段,跨国经营企业不仅要积累信息,而且还要正确地理解信息,了解市场运作并把握市场机会。实践经验越丰富,市场信息越灵通,就越有可能对投资的机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越能做出更大的决策。通过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跨国经营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跨国经营的风险,获得信息优势。

许多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没有取得理想的投资效果,使企业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识与经验的不足所导致的盲目决策。有的决策者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环境的了解不够,对生产能力、技术条件、市场前景和资金筹措以及各种可能的风险没有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就仓促上马;有的是因为经验不足、信息不灵,对合作者的资信、能力和目的缺乏充分了解,从而海外合资合作的伙伴选择有误,导致境外企业亏损、企业资产损失、原有的优势尽丧。

企业掌握跨国经营市场知识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海外市场知识和经验积累速度的快慢取决于组织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如果企业惧怕风险,存在学习的惰性或者受到学习能力的局限,跨国经营的知识和经验便不能有效地获得,或者不能有效地在组织中共享。

优化这一因素的途径主要有:

(1)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网络并加以充分利用。比如,日本的综合商社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最优秀的全球性情报信息网络,为日本企业带来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综合商社在世界各地建立分支机构和销售批发网络,为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引路,使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跨国经营成为可能。这种已经建立的国际销售和信息收集基础设施是日本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早期的主要优势。

(2)循序渐进。“先拓市场,后建工厂”,将有助于企业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建立自己固定的国际市场信息渠道并获得该市场的知识和经验。

(3)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

(4)加入跨国公司全球制造网。通过有策略地与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制造网,作为网中的一个节点,可以分享、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最终达到增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目的。

2.企业制度安排

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间制度的竞争。企业制度效率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能否具备跨国经营竞争优势。

企业制度是指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企业法律责任形式的规范。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其精髓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跨国公司的制度安排,无论其成长过程如何,也不论其具体模式怎样,基本上都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通过股权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被证明是最适合国际生产力发展的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对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影响表现在:(1)产权清晰是跨国经营企业开展各项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无论是合资、合作,还是独资,无论是有形资产投资,还是无形资产投资,都要求跨国经营企业有明晰的权责和产权关系的界定。从组织运营的角度看,母子公司关系、战略联盟形式的多方合作关系等也都要建立在明确的产权关系基础上。(2)科学的管理制度是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跨国经营企业必须有一套完整、成熟和高效的科学管理制度,既要通过分散化经营来提高办事效率、增强组织灵活性和获得更好的协同作用,又要为了获得一体化利益而强调集中控制,以此来保证大公司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钱德勒在比较英美两国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时曾经指出:由于美国市场规模大,最早在国内发展了规模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所以,在由国内的大生产发展到全球规模的大生产时,美国能够首先提供两权分离的管理模式。由经理阶层管理的企业较早地在美国出现,并运用新的组织生产和销售的方法,采用公司组织和控制程序进行有效的管理,才使得美国跨国公司在竞争中胜出。1

我国一些跨国经营企业缺乏竞争优势,与其母公司企业制度不健全有直接联系。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跨国经营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公司。这些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远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产权、制度和体制方面的深层次的改革远未到位。首先,大部分跨国经营企业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多数企业没有海外投资的立项权、海外资金筹措和自有外汇使用权、出国人员派遣权等基本权利,一些投资项目是行政干预的直接结果,在竞争优势上先天不足;其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不仅存在于国内母公司,一些企业的境外子公司也沿袭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机制。在母子公司的关系上,各种制度不健全,风险投资没有约束,一些境外独资子公司采用全员定额承包制,难以合理界定和保障双方的责、权、利,由此产生对海外子公司的“死控”或“失控”的局面。

以现代企业制度作为跨国经营企业的制度基础,是建立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需要。就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殊性来看,产权清晰不是单靠企业就能解决的。为提高竞争优势,企业自身应当考虑建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科学的母子公司关系,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制度。如对国家控股和独资的子公司,采用委托代理或授权经营,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激发企业的潜能和积极性,使之能在技术和规模处于劣势的条件下,挖掘和提升跨国经营竞争优势。

3.企业创新能力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论述“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时,提出“创新”就是引进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引进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这类创新或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新技术;(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这种来源有可能是第一次被创造出来;(5)实现任何一种新的工业组织。2企业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其中时刻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中,“创新”的含义更加广泛,它不仅包括新技术,还包括新方法和新观念。有时创新并不需要多大的学问,它可以只是一个新的产品设计、一条新的流程、一套新的营销战略、新的组织或教育训练。当企业注意到一群新起的客户,或者被竞争者忽略的市场环节时,创新的活动就能使该企业创造出竞争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就是源于发现了运用其适用技术的小规模市场。

竞争优势的秘密是创新,企业的创新能力对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新的产品、新的区域市场、新的生产流程不断出现,因此,市场竞争的面貌是不断改变的。与其受限于静态的资源,企业更应该关心如何开发新产品、使用新的流程,使限制条件成为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在生产要素或条件的“组合”上,不断推陈出新、实行具有创造性的措施,才能在日益激烈的超强竞争环境中,不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提高创新能力呢?

(1)通过模仿和学习,或抢占先机获得某种竞争优势。在企业处于建立竞争优势的阶段,强大竞争对手的压力迫使企业创新。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洞察力和执行能力,如能够首先察觉到新的市场状态和管理价值链的新方法。一家锐意创新的企业在竞争中是否一定是最终胜利者?这就要看企业的执行能力。比如,技术创新固然是竞争取胜的法宝,但不能忽视价值链的其他环节,一个新产品从创新出来到走进市场获得销售成功,还要经过许多环节,企业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正确的措施和对策,才能始终保持优势地位。

(2)将整个企业的活动纳入求新求变的战略思考上。在企业已有竞争优势地位,努力维持竞争优势阶段,这些企业就成为模仿和破解的对象,同时由于组织的惯性,创新就变得非常困难。一个成功的组织要求稳定和安全感,这与持续创新的本质是冲突的。提升竞争优势必然面对尖锐的组织挑战,克服自满和惰性。这个阶段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的战略远见和理想及主动寻找压力的学习能力。企业领导人的责任之一便是创造一个追求创新的环境,让整个企业充满追求发展的气氛,并让员工都具备求新、求变的态度。具体做法有:建立竞争标杆以自我激励,即把竞争者中最具竞争优势的对象设定为超越的标杆,成为组织学习的对象;寻找最挑剔的客户,试图超越苛刻的产品标准、污染限制、噪音指标等规范。这些都是企业寻求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优化企业内部因素影响的矛盾关系

1.战略与战术的矛盾关系

战略,即在竞争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企业战略是对关系企业全局的未来发展方向、经营目标、实现目标的路径所做的根本性决策。战术是行动的方案,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保证战略任务的完成针对具体的运营管理所做的决策。战略关注的是方向和效果,即“做正确的事”,牢牢把握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大方向。战术关注的是手段和效率,即“正确地做事”,处理好跨国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具体细节。效率固然重要,没有效果的效率只不过意味着资源的浪费。如果战略方向是错误的,那么,越是优良的战术运作,越是南辕北辙,离失败就越近。

跨国经营企业运行的复杂性及企业跨国经营环境的多变性,使跨国经营战略成为构建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核心。纵观国内外跨国经营企业的历史,强大的竞争优势首先源于战略定位的成功和战略决策的正确,使之能够把握全局,运筹帷幄。战略上的失误是致命的。企业和企业家要认清战略与战术在构建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不同作用,重视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来制定战略。企业在制定好战略的基础上,同时要重视战略的实施,制定出与战略相配套的切实可行的战术,将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效率与效果相统一,“做正确的事”又能“正确地做事”。

2.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关系

跨国经营在母子公司的关系上还面临着集权与分权的矛盾,随着跨国经营的深入开展,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

集权是指母公司集中决策,统一指挥,对国外子公司实施严格的控制。这反映在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上就是本国中心型,这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控制模式。强调集权能够保证公司总体战略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但过于集权,将影响海外子公司经理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瞬息万变和对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上不能当机立断地做出决策,容易坐失良机;不能对国际市场做出迅速反应,缺乏灵活性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分权则是母公司控制较少,决策权相对分散,重大问题子公司基本可自行决策。在跨国管理体制上就是多元中心型,这是一种相对分权的控制模式。随着全球竞争的日趋激烈,以顾客为导向要求企业对市场做出迅速的反应,能够率先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分权保证了组织的灵活性。

跨国经营企业一方面为了获得一体化利益而强调集中控制,以此来保证母公司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另一方面,跨国经营企业生产经营布局的高度分散化又要求通过分散经营来提高办事效率、增强灵活性和获得更好的协同作用。所以,跨国经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发展的要求在集权和分权的矛盾中建立起有机的平衡,在不断的变革中保持平衡,才能够建立起竞争优势。

3.大与小的矛盾关系

“船大抗风浪”,现代跨国公司都是规模巨大的企业,规模优势明显。然而,规模大容易产生管理层次众多、决策缓慢、慢条斯理和官僚主义,导致太多的浪费和低效率,出现所谓的“大企业”病。

“船小掉头快”,小公司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和灵活的反应能力,同时,小公司的雇员们能够与客户相处得非常密切,更容易感受到每个人的努力对于他们所处利润中心的重要性,而不会产生一种被庞大官僚机构所埋没的感觉

跨国经营企业如何才能平衡大与小的关系,做到同时具备规模优势和灵活的优势?一是化大为小,即在集团内部使组织单位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形成了高度分散化且在地理位置上广泛分布的组织结构;二是大中含小,即在集团内部建立公司中的“小公司”,以促进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氛围的形成。这些公司中的“小公司”具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它们和其他小企业一样,在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使集团公司规模虽然很大,但同样充满活力。

4.内部化与外部化的矛盾关系

内部化是“在企业内建立一个内部市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市场取代外部不规则市场,并且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解决企业资源配置问题。企业组织由内部价格(或转移价格)来调节,并且使内部市场像潜在的规则市场一样具有效率。”(Rugman,1981)跨国公司内部化是对国际市场不完全的反映。在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较高的国际市场上,企业通过建立具有绝对控制权的海外子公司,形成垂直一体化或水平一体化的内部结构来建立内部化市场,在企业内部转移配置资源,形成内部化优势。

与内部化相对的是外部化,外部化表现在应用新的对外投资形式,如合资经营、战略联盟或少数股权安排,形成外部合作网络,跨国公司控制的分公司和子公司不多。外部化优势体现在经营灵活、市场反应迅速。外部化的出现主要起因于东道国政府的股权限制政策,以及企业从竞争到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度的转变。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许多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使得市场交易成本降低,跨国公司的外部市场活动不断增加。

由于跨国公司业务内容的广泛性,职能活动的复杂性和可选择性,跨国公司将会既要求外部化又要求内部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内部市场进行资源转换和配置,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内部一体化利益;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环境变动,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又要积极参与其他公司的联盟和合作,灵活运用新的投资方式,形成灵活而又协调一致的经营机制。

在不同环境中的跨国公司其侧重点也不一样。如在内部化环境中,跨国公司侧重于建立纯内部化优势,通过建立众多的分、子公司,提高内部一体化程度从而实现其全球战略。在外部化环境中,跨国公司侧重于形成外部化合作网络,实现灵活经营。目前,中国跨国公司既无明显的内部化优势,更无外部化优势。其分、子公司数量少,且分、子公司中合资经营多、控制程度低,并且也很少运用战略联盟及其他新的投资方式。因此,中国跨国公司需要从内部化和外部化两个方面增强优势。

5.集中化与分散化的矛盾关系

通常来说,集中化与分散化的矛盾集中反映在跨国经营企业的R&D活动中,它是跨国经营企业构建企业的技术优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对矛盾。

集中化是指跨国经营企业把R&D活动集中在母国,置于母公司的直接控制之下,而国外子公司的科研比重相对较小,并且主要面向个别子公司和当地市场的技术需要。集中化能够满足R&D活动的规模经济需要,能促进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避免重复研究,降低研制成本。同时也能适应技术保护的需要,通过集中对创新过程控制,降低技术开发泄密的风险,防止模仿等。集中大规模组织R&D的优势之一,在于形成大规模的条件优越的实验室,以吸引优秀的研究人员,培养专家,并且能通过整体的多角化的研究计划,使不同研究项目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获得一体化利益。

分散化是指跨国经营企业海外R&D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且在海外建立研究实验室并从事基础性的研究,同时,加强海外R&D的一体化协调和管理。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大型跨国公司经营重心由国内转向国外。然而各国间在自然环境、要素禀赋及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技术的跨国转移与应用,往往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为了增加适应性而提高竞争力,就必须使R&D活动接近市场,从而研制出适应当地环境的产品。其结果必然导致R&D活动的分散化。

由此可见,分散化的优势是跨国经营企业能够从外部接近、学习、吸收技术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R&D活动的分散化要求企业有能力在大规模进行研究开发投入的基础上,有效地组织R&D活动。

对跨国经营企业而言,由于技术资源和能力的至关重要性,不可能完全靠内部化发展技术资源和能力,也不可能完全通过兼并与收购的方式来发展,更不可能完全依靠战略合作形式来发展,否则,公司会失去形成核心资源的能力。所以,处理好集中化与分散化的关系对跨国经营企业构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6.合并与分解的矛盾关系

跨国经营中的合并即跨国并购当地现有企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迅速变革,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而跨国并购能为企业带来速度优势、协同优势和规模优势,使企业获取战略资产并迅速获得市场力量和市场支配地位等各方面的竞争优势,这是众多企业选择跨国并购的根本原因。

跨国经营中的分解是指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交由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供应商、生产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服务者)去完成,而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的经营上,目的是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在竞争中“轻装上阵”。分解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①出售和撤销,指将非核心业务出售或撤销相关部门和机构,将人员和资产重组。这在通用电气、诺基亚的例子中大量发生。②收购及剥离,为加强核心业务而收购相关企业,在此情况下再把收购企业中与核心业务无关者剥离出来出售。这在GE、奔驰等公司发展过程中经常发生。③分拆,指为强化经营力度而将一个公司分拆为两个或更多个公司。1995 年ITT公司和AT&T都一分为三,惠普(HP)公司在1999年一分为二。④战略性外包(Outsourcing),指将非核心业务分包给其他公司做。把自己的一部分业务分出去外包给别人干。近两年跨国公司业务外包的新趋势是将越来越多的服务性和专业性工作,从美国、欧洲的高价劳动市场转向发展中国家。外包的工种包括普通职员、法律服务、软件设计、科学研究、会计、客户支持等,目的是要获得发展中国家的廉价技术人才,以降低公司成本。

合并是跨国公司实现规模迅速扩大和市场扩张的一种主要手段。然而,由于合并会带来整合管理问题,使公司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因而具有内在限制性。因此,许多跨国公司出于效率和竞争力的考虑,在进行大量合并的同时,又在大量的卖出,“合并”与“分解”已成为现代跨国公司经营中一对突出的矛盾关系。

二、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

跨国经营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在的母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和以东道国为主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既受制于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也受制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因为任何一个跨国经营企业的竞争优势都是在其母国环境的土壤上生长发育并在国际环境中锤炼出来的。本节通过分析母国和东道国两种环境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相关因素对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影响,寻找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缺乏竞争优势的根源,探讨优化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途径以及在优化过程中应处理好的矛盾关系。

(一)母国环境因素

企业的竞争优势离不开母国为它所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企业有了母国环境做基础,本身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才能够进行国际竞争。一个国家是以一种促进或阻碍竞争优势产生的方式形成了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下面主要分析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几个主要因素:生产要素资源;市场竞争环境;对外投资政策和管理体制。

1.生产要素资源(www.xing528.com)

每个国家都拥有一定的生产要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一般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一国所能提供的劳动力的水平和数量以及劳动力成本,比如劳动力的技术能力、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等;自然资源指自然资源的充沛与否、质量优劣及价格,包括土地、水力、矿产等有形资源以及国家的地理位置;知识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知识上的发展,它存在于大学、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等来源中;资本资源指每个国家可运用的资金量、资本市场以及使用的方式;基础设施则包括运输系统、通信系统、邮政和金融服务系统的数量、质量和使用成本。在这些要素中,一国先天拥有的或不需要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属于初级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而通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则属于高级要素,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科研机构与设施以及现代化的电信通讯设施等。

由于所处的产业不同,以及企业应用生产资源与技术的方式和效率不同,上述生产要素资源对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影响也不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母国的高级生产要素对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为独特的产品和技术形成的竞争优势,必须建立在高级生产要素基础上。进而,一国如何创造和提升其高级生产要素资源,能否提供特定的技术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将影响到该国跨国经营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形成。比如,德国企业在技术和科研密集的产品方面技高一筹,是得益于德国国内能够提供大量富裕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员。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则充分利用了大量低成本的熟练劳动力资源,以低成本高品质的制造业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企业的跨国经营竞争优势还可以从母国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资源不足、地理气候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刺激企业创新,寻求新的解决办法,促使企业跨国经营,成为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源头。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自然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日本在国内与外来者并无密切的合作经验,缺少对商品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日本企业的发展需要长期、大量进口技术和原料,大量出口产品,并严重依赖外部资金的支持,这导致日本企业必须大量依赖各种商业和金融中介。正是日本这种特定的国情产生了特殊形态的跨国公司——综合商社,它以商品交易为主体,将交易功能、金融功能和信息功能融合起来,构成商社跨国经营的核心,同时,又外延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和信息体系等功能,形成经营规模和范围很大,同时又具有协同优势的跨国公司。

不利的生产要素也会刺激企业脱离成本竞争等初级生产要素,寻求高层次的竞争优势。美国劳动力成本高昂,为此,美国企业要开发出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来代替不熟练工人。日本企业为了克服工厂土地取得不易等不利状况,创造了零库存和其他节省生产空间的流程技术。

可见,母国的生产要素资源对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影响表现在:①企业的要素成本的高低,跨国经营企业的比较优势可能构建在充足的要素资源和较低的要素成本之上;②带给企业创新的压力,刺激企业率先创新以求得竞争优势。

所以,国家要考虑从下列途径优化生产要素资源对本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影响:①当企业面对的是不利的生产要素时,需要国家构筑良性的竞争环境,使企业选择性地渐进改善不利生产要素,变压力为动力;②创造高级生产要素资源的机制,如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教育的投入,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建设起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等等。

2.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

母国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是指国内市场需求的结构、市场规模大小与成长速度等。

国内市场影响企业如何认知、解读并回应客户需求的能力。企业首先关注的是本地市场需求,为迎合市场而进行产品和技术的改善和创新,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如庞大的国内市场会鼓励企业投资于大规模的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率,为企业的规模优势打下了基础。内行而挑剔的顾客能长期刺激企业不断降低成本、创新服务,不断开发新领域。当一国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主要需求相同时,企业的跨国经营就比较容易获得竞争优势。

仅有市场是不够的。安于现状不会产生竞争优势,压力和竞争才是企业改善和创新的源泉。国内市场的良性竞争能创造企业进步和创新的动力,使企业克服生产要素资源的不利影响,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服务,研发新产品和新流程。竞争的压力使企业时时有落后的忧患意识及超前的欲望。国内市场的竞争可以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但强化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优势,而且激烈的国内竞争迫使企业跨国经营,追求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因此,国内竞争提供了企业产生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强大动力。反之,如果国内市场上缺乏竞争,企业将陷入“政府保护——不思创新——竞争无力——进一步保护”的怪圈。缺乏合理的竞争环境,将不能有效地引导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可见,优化竞争环境影响的关键在于建立公平竞争和有效运行的市场秩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组织市场经济运行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善,比较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有待形成。具体问题有:一些带有传统计划经济色彩的政府干预手段还在发挥着作用,政府部门还在较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资源的配置;政府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在要素资源分配上的政策差异所导致的市场竞争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存在依赖政府优惠政策的现象;行政性垄断和行业垄断阻止了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妨碍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同时存在的是过度分散的竞争局面,表现在生产同一类产品的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过小,大企业经营效率不高,竞争优势不强,众多小企业与之争原料、抢市场;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能在全国范围合理流动;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还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使竞争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无论企业还是政府都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挑战,必须规范和整顿经济秩序,健全和完善公平竞争和有效运行的市场秩序,为跨国经营企业培育竞争优势提供重要的环境基础和动力。要优化国内竞争环境,应当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改革力度,减少行政干预,还企业于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打破行业和地区垄断,使垄断性行业更具有竞争性;三是在过度竞争的行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间的兼并和联合,通过提高市场集中度,使竞争性行业更具有垄断性等等。

3.政府政策和管理体制

由于政府在现代经济中处于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具有为企业提供商业环境并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在世界上,市场经济制度健全的国家和地区,其市场机制的建立都不是完全靠自发,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力量来形成良性的国内竞争环境。在企业跨国经营方面,政府的作用更为明显。

政府政策对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从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出自发达国家的美国、法国,还是出自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得到过本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尤其是在企业跨国经营的初期阶段,政府的鼓励支持和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体系等等均是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其他的正面影响还表现在:制定产业政策和严格的产业标准、调整生产标准及环境控制标准以刺激企业创新、消除垄断有助于国内竞争对手的崛起、重视教育和训练可提升生产要素资源,等等。

(1)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为鼓励美国企业进入西欧市场,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①税收优惠。首先是税收抵免,即允许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向外国中央政府缴纳的所得税和其他税收从美国的纳税义务中扣除。②推迟纳税,即允许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将收入汇回本国以前不纳税,以利于同东道国的企业进行竞争。除此之外,美国税法中的投资课税扣除以及对国内从事国际销售的公司所给予的优惠也对扩大外国直接投资有重要影响。③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保险与保障计划。目的是为外国直接投资就某些非商业的风险以及货币贬值的风险进行保险,以利于推进美国跨国公司对西欧的投资。

(2)再如法国电信、雷诺、威望迪等法国国有跨国公司,其优势是具有政府背景,可与东道国政府直接洽商,解决在当地所遇到的问题。为了体现法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法国政府对企业的海外投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鼓励,支持它们与美、英等国的跨国公司争夺国际市场。在必要的时候,政府甚至挺身为本国企业做资信担保。这些大大加快了法国跨国公司的发展速度。

(3)政府政策对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负面影响也可能是多方面的。中国企业长期生存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际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对各个东道国的国情、历史、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消费习惯等了解不多,对国际市场比较陌生,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不够敏感,非常需要相关的支持环境。但是由于政府职能也处于转变过程中,因此,政府政策也给企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跨国经营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和发挥。这主要反映在:对外投资的管理体制不能满足跨国经营企业的需要;管理部门的低效率使企业无法适应国际性的竞争,错过了许多宝贵的商业机会;对外汇的限制羁绊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国家政策导向不明,尚无明确的产业倾斜政策和投资行业导向,缺乏相关政策的配套和支持,等等。

对于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来说,我们要正确把握政府政策的影响。也就是说,政府政策的影响力固然可观,但政府本身并不能代替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政府政策可以加速或增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性。

政府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优化影响:①政府转变职能。从简单的行政审批与监督转向管理与服务,完善市场服务职能,尤其是加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的作用。②制定政策。帮助本国企业提高跨国经营的竞争能力。③致力于打开国际市场。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开展经济外交,到存在贸易争端和有投资机会的国家进行面对面地接触,为本国企业跨国经营争取比较好的待遇和条件。④运用经济杠杆,如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和投资保险等手段,促进企业跨国经营。

就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外部环境来说,母国环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我国政府应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政策、健全体制,优化环境,从生产要素资源、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推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形成。

(二)东道国环境因素

东道国环境是企业在某个国际市场上跨国经营时所面临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环境因素。对跨国经营企业来说,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应用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利用当地的优势以消除本身不利的因素。东道国环境也是影响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为企业对外投资的国家或地区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具有跨国经营的区位优势,并且还将影响到跨国经营企业能否发挥和提升既有的竞争优势。

一般地,在企业做出跨国经营决策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决定到哪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所特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市场条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东道国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市场结构及其规模、收入水平、基础设施;二是指东道国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政策、基础设施、教育水平、文化特征等。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已经为企业提供了许多评估和筛选目标国家的方法。不论何种分析方法,都是按不同的标志对东道国的环境进行细致的分类,逐项打分,用以评估东道国的投资环境的优劣。同时,跨国经营企业还要根据自己的跨国经营战略目标,对东道国环境的不同方面赋予不同的权重,比如,寻求资源型的跨国经营对东道国的自然资源更为注重,市场扩张型的跨国经营则偏重于东道国的市场规模、收入水平和居民的消费结构。

本节不是分析跨国经营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跨国经营战略来选择合适的区位,也不是分析影响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区位因素。本节的目的是研究跨国经营企业在已经选定的东道国进行投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东道国的环境变化对跨国经营企业区位优势的影响。

1.政治环境变化

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特征和基本政治制度,从而构成不同的政治体制。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政府对企业、竞争和利润的态度,对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种种限制与鼓励政策,政局的稳定性以及政府机构工作效率等因素,构成了东道国的政治环境。

由于执政党的变化影响到政府首脑的更换,进而政府的更迭影响到政策的稳定性,政策的不稳定使跨国经营企业处于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当中,企业就无法制定长期的经营战略,无法逐步实现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比如,在多党制的国家中,政府由各党妥协联合形成,联合政府寿命较短,其政策也缺乏连续性;两党制的国家通常是由地位强大的两个政党轮流执政,两党往往政治观点不同,政策相左。其中对外商的政策就可能发生变化,尤其是民族主义倾向较为强烈的政府往往对外资企业的活动进行种种限制,如进口限制、市场控制、就业保护政策、产品当地化要求、当地股权要求、外汇管制、借款限制、利润汇出限制,等等。

要消除东道国政治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关键在于在主要市场上与东道国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一点主要取决于母国与东道国的政治经济上的交往和文化交流。良好的国家间的关系往往为企业跨国经营扫清障碍,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东道国对企业的认同。但是,企业仍然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1)依法经营,努力取得当地政府的信任与支持。首先企业要熟谙东道国法律制度,其次在跨国经营活动中,注意回避冲突、消除争议。我国出现过个别企业缺乏依法纳税的意识,引起当地政府不满,导致外派人员难以得到工作签证,企业被歧视和孤立的问题。这是致力于持续发展的企业之大忌。

(2)强化企业境外子公司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不仅为当地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还要关注当地政府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和难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公益事业。比如柯达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注重与我国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结成战略联盟,携手并进。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下岗工人数量大、再就业渠道不畅的现状,恰逢其时地推出了“九万九当老板”的创业计划,即由投资者出资9.9万元购置一台“索维尼955E”彩扩设备及彩扩所需耗材,开一间快速彩扩店,由柯达提供产品、技术、培训及零售管理的综合支持,包括规模庞大的广告宣传,这些举措得到当地银行的支持和下岗工人的热烈响应。

总之,只有成为对东道国有贡献的企业,才能消除种种不利影响,建立竞争优势。

2.经济环境变化

一般来说,东道国经济环境由经济体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和周期、国民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利率与汇率水平以及商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组成。

东道国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到跨国经营企业的战略实施,影响到竞争优势的发挥,同时,对跨国经营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竞争优势,也是一个考验。东道国经济较为景气时,企业应选择更富有扩张性的战略,加大投资力度,力求把握更多发展机会;反之,如果东道国经济处于不景气时,就要求企业具有足够的随机应变和调动资源的能力,通过收缩战线等措施,固守住原有的市场份额。

当前,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这就要求跨国经营企业在培植自身的竞争优势时,必须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变化趋势,加强对东道国经济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

3.跨文化冲突

文化除了语言之外,还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等。随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跨国经营区位的多元化和员工国籍的多元化,企业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着不同的文化环境,因此,跨国经营不可避免地遇到或多或少的文化冲突,给跨国经营带来诸多消极的影响。

多元文化冲突对跨国经营的影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尤其存在于母国派出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下。由于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价值取向不同,也决定了人们思维和工作的行为方式的差异。在同一公司内部,文化摩擦就会产生,表现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中,如文化冲突会影响管理者与当地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不同的行为方式会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文化冲突会使海外子公司缺乏集体意识,产生与母公司的离心力,使母公司难以控制子公司,造成运转不灵,信息阻塞;这些都将影响跨国经营管理的效率、协调性和经营战略的实施,影响企业的跨国经营竞争优势。

如何消除这些不利影响是每个跨国经营企业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1)跨国经营企业应当尊重东道国的文化传统,加强对东道国文化的了解,以便更有效地管理子公司的人力资源。

(2)进行泛文化培训,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培训内容主要有语言学习、对文化的认识、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的技巧等,这样可以提高驻外经理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使之迅速进入状态;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的理解,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加强公司的凝聚力。

(3)树立全球化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从不同文化中吸收营养,构筑开放性的企业文化,使得每个员工都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公司的经营理念结合起来。

爱立信在140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由于民族不同、国籍不同,每到一地都要排除本土文化,强调公司文化。爱立信的文化放之四海而皆准。第一个价值观是专业进取。专注于自己的事,不做跨行业之外的事。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的投入都是围绕专业进行。第二个价值观是“尊爱至诚”。在爱立信中国公司4000个员工里,分属28个国籍,无论是中国人、美国人、瑞典人,互相要尊重。第三个价值观是锲而不舍。你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优势,锲而不舍地专注于做好每件事。可见,在爱立信的公司文化中,已经没有任何瑞典的文化色彩,只剩下爱立信公司的文化。

总之,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将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降低到最低程度,从文化适应走向经济融合,实现建立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目的。

(三)优化企业外部因素影响的矛盾关系

1.全球化和当地化的矛盾关系

一般认为跨国经营企业是在追求全球一体化利益中形成自己的优势的。然而,既然跨国经营企业的子公司分布于不同的国家中,当地化的要求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当地化的关系是现代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全球化要求跨国经营企业以全球范围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为此要进行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追求规模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与公司各实体共享管理、技术、知识和信息资源。

当地化要求跨国经营企业必须在其经营的市场上,根据不同的生产特点开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利用当地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适应当地文化并与当地政府部门建立良好关系。如果能够形成一种既全球化又当地化的组织,才会真正建立竞争优势。

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当地化这一矛盾关系?ABB公司的经验是:在尊重和促进国家文化发展的同时,发展了一种全球性的ABB文化。这种文化鼓励跨境合作,使地处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能够获得“共同管理”效应。公司形成了多国共同奋斗的团队,大家遵守预先达成的适用各种类型企业的协议,相互提供帮助。集团公司自上而下步调一致,从而可以实现跨国经营的利益。

在建立全球化与本地化平衡优势的过程中,使经理人员树立起全球化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理人员起初都只具有本国国别意识。为此,ABB公司探索出一些卓有成效的做法。例如,将有培养前途的年轻经理交流到其他国家;或者是按照培训计划,将部分见习训练的内容放到另一个国家进行。ABB公司有许多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和东欧国家的人才在西方进行培训,同时许多西欧人和美国人被派往国外2~4年。这样,可以培养一个全球性经理群体以供选择。

2.市场容量和竞争程度的矛盾关系

跨国经营企业选择区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选择市场容量比较大的地区。不过,市场容量大的地区往往也存在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来自投资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来自投资国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甚至同一个投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需要更大的投入,更高的经营成本。因此,对于实力相对弱小、竞争优势不足的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来说,在区位选择中,要根据跨国经营战略的要求,综合考虑市场容量和竞争程度这一矛盾,进行决策。如果对外投资规模较小的企业实施错位竞争战略,避开与强大竞争对手的正面交锋,选择一些市场容量并不很大但发展有潜力,能够发挥出竞争优势的地区,将更有利于构筑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为其适用于中国企业。

3.投资成本和企业成长的矛盾关系

选择不同的地区作为跨国经营企业的市场,投资和经营的成本自然有很大的差别。在美国、欧洲的投资经营成本必然高于在南美洲和非洲的投资经营成本。不过,这种投资与经营成本的付出,通常与跨国经营企业的成长有密切的关系。在发达国家从事跨国经营,投资与经营成本较高,但能够促进企业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熟悉国际上的经济、贸易、金融等惯例,规范企业行为,缩短中国企业与现代跨国公司的距离;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投资经营成本较低,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剩余生产能力,开拓新市场。但是境外投资企业基本上还是按原有的管理模式运行,能借鉴吸收的东西不多。

因此,对于有投资收益的企业,特别是有志于跨入世界500强的我国大型跨国经营企业,占领市场制高点、跟踪世界领先技术、提高管理与营销水平远比一时的经济得失更为重要。只要有基本的效益,就应当瞄准发达国家和地区。

就以上分析而言,在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这两个方面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在市场竞争不甚激烈、市场机会多而且明显化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市场机会与位势、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等外部环境因素往往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与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日渐激化、市场机会越来越少且越来越隐含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就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源泉。所以,企业竞争优势既可来源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也可以来源于企业内部条件因素。

【注释】

1.Alfred D.Chandler,The Growth of the Transnational Industrial Fir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A Comparative Analysis,Economic History Review,XXXIII(1980),pp.396-410,also see UNLTNCs,Vol.2,Routledge,1993,pp.91-108.

2.[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3~7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