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地区民营造船企业调研报告[1]
近几年,江浙地区民营造船企业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造船业不可忽视的力量。为更深入地了解江浙民营造船企业的发展情况,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经营状况和应对措施,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我先后三次对江苏扬州、泰州、南通和浙江舟山、宁波一带共10多家民营造船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对地方造船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不同所有制下的造船企业有许多相似之处,剖析两种所有制企业,找出它们的差异,探讨相关原因,对于国有船厂的发展是有益的。
一、江浙地方造船企业调研情况
太平洋集团下属大洋船厂。该公司的前身是扬州造船厂,2003年重组,成立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2005年投资5亿元,扩建一期工程,其一期工程占地约36万平方米,有5万吨级及2万吨级的连体船台各一座,3个突堤码头,可停泊10万吨级船舶。2006年投资25亿元的二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占地2000余亩,场地狭长,纵深达1公里,岸线长约800米,流程采用目前常见的U型布置。厂房布置:其特点是按纵深建设了长达1000米的厂房,从钢材预处理到分段制作顺序操作。船坞:配置425米×84米船坞一个,上配两台900吨龙门吊,跨距为208米,在坞的两侧各有37米宽和43米宽的总组作业区一个,目前已达到45天船坞周期。同时配有8个10万吨级泊位的码头。2009年大洋船厂共交船23条,约142万载重吨。其中,散货船占60%,主要为5万吨级及11.8万吨级散货船;海工船占38%;LPG船主要为16500立方米,现在准备开发22000立方米LPG。目前共有员工约13000人,相当部分是原江扬船厂的老职工,其中骨干员工200余人来自原江南造船厂,现任总经理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很强,发展势头很好。
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原是江苏省交通厅下属的船厂,2003年改制,是中国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股份制船舶企业,公司占地220万平方米,码头岸线3000米,职工13000人。2007年企业上市后,募集资金数十亿,该公司“不差钱”。2009年交船22艘,销售收入120亿元,实现利润35亿元,盈利水平是当年中国船厂中最高的。该公司董事长任元林是造船出身,而总经理又是来自大型国有船厂中的干将,加之有一支非常能干的造船团队,这家船厂无论是运行效率还是管理水平都相当出色。
熔盛重工。地处江苏南通如皋港区长青沙岛,2005年11月开工建设,先后投资近90亿元。拥有码头岸线约6公里,占地面积10000亩,有四个坞,其中1号坞462米×102米,2号坞530米×102米,3号坞530米×106米,4号坞580米×140米,整个流程呈双U型的W型布置,每座船坞分别配900吨龙门吊一座,其中4号坞配备1600吨龙门吊一座,共有8个30万吨级船装码头。
熔盛重工已拥有员工18000多人,产品包括7万吨级以上的众多船型构成,并且有海工事业部。2008年开始交船3艘,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02亿元,2010年该公司计划销售收入达200亿元,并正准备今年在香港上市,把香港作为重要的机制平台。总体上看,该公司资源布局宏大,办公大楼、展示厅均很有气派,已设立企业技术研究院。公司注重文化和凝聚力建设,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南通和如皋地方政府十分支持。
南通华泰重工有限公司。南通华泰重工位于南通如皋,厂址靠近熔盛重工,占地约1000亩,有1.2公里岸线。2004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一个7万吨级船台,配300吨龙门吊一台,舾装码头一个,另外有两个内挖式码头(相当于一个港池)。目前总投资约为3个亿,征地很便宜。公司现有作业人员约1000人,管理者中有相当部分来自上海各船厂,该厂是从劳务承包起家,1980年代起就开始在江南承揽劳务,目前在“SWS”、太平洋浙江船厂及大洋船厂都有劳务队。该厂正建造一批3.5万吨级的散货船。
太平洋集团南通联合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启东市,是太平洋集团规划的重工业务板块,其主业是以LPG液罐、LPG船总装为主,同时在其旁边规划有同为集团下属的大江公司,未来主业为海洋工程,主要产品定位为钻井船、铺管船及海上浮吊。南联科成立于2006年,占地54万平方米,岸线约1公里,现已建成纵横约8跨的液罐生产车间,一个舾装码头,以及一座900吨的行车式岸吊,用于液罐吊运装船及大型件吊出,是其主要的物流下水通道,目前已投资约10亿元。该公司现有主要骨干均来自原上海江南造船厂。据管理层介绍,公司对市场定位为:“不与国企竞争,不与老乡竞争,要与老外竞争”。主打产品定位为LPG船系列、海工重工产品系列。在商务模式上,目前与挪威ULSTEIN公司已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设计能力建设上也将开展与境外合作,目前公司已有100多人的设计团队,在LPG船领域发展势头较好,在海工领域有较远大的规划,并且在商务模式、设计能力建设上也做了许多工作,其发展模式及方向值得借鉴。
南通连兴港造船有限公司。该公司也是从劳务承包起步积累资本后建立的船厂,但起步较晚,厂址位于启东南联科旁,占地约500亩,大多数土地为吹填形成,岸线约800米,水深较好。目前厂房已建4跨,5万吨级船台已建成,配置200吨龙门吊一台,投资约为1.5亿元,与浙江民营航运公司联合投资。目前手持订单为2~4万吨级散货船,船东为浙江民营航运公司,其中一部分为股东方订单,采取来料加工方式,材料及设备均为船东供应,经营上没有什么风险。
浙江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金海湾船业母公司为舟基集团,舟基集团下辖三个造船基地,分别为金海湾船业、中基船业和舟山基地,其中金海湾船业和中基船业主要负责船舶制造。金海湾船业纲领产量300万载重吨。在这三个基地中,金海湾建设最早,已经基本建成。该公司资源很多,岸线很长,水深很好。造船生产系统的管理者主要来自沪东船厂,管理骨干部分来自江南船厂。该公司后勤保障先行,后勤设施已比较完善,凡来自上海的骨干,每人一间房,配备空调、卫生、电视等设施。总体特点:起点较高,规模大,但摊子铺得大,风险也较大。
和润船业。和润船业的母公司为和润集团,该集团成立于2006年。从集团业务构成看,已经形成了从造船到油脂运输、油脂加工的产业链,而且在房地产行业、粮油加工和物流行业与知名大型企业合作,以借力知名企业的品牌。主要的六大产业包括:造修船(和润船业)、粮油加工、房地产、现代物流、油脂运输、石油经营。2008年整个集团年销售45亿元,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256位。和润船业于2006年组建,主要高管来自江南船厂,其总部位于舟山,在舟山拥有三个基地,分别为泰通船厂、虾峙岛基地和船用配套基地。泰通船厂为一家小型造船厂,位于舟山岛西北部,占地120亩,岸线360米,年生产能力8~10万吨船舶,采用气囊下水方式,可以建造两万吨以下船舶。虾峙岛基地位于舟山普陀区虾峙岛西北侧,计划建造两座船坞,该基地拟分期实施。从产业布局看,和润集团的产业链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与知名大型企业联合共同投资,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恒富集团蓝天船厂。恒富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企业目前规模不断扩大,现全资拥有或控股5家造船/修船厂,总共拥有5座船坞、7座船台,全部投资近22亿元,其核心部分是蓝天造船厂。该厂始建于2006年,目前基本建设已经完成,造船生产尚处于磨合时期。(www.xing528.com)
太平洋重工浙江船厂。浙江船厂有48年的历史,原隶属于浙江省交通厅。改制前,浙江船厂主要生产2000立方米LPG及拖轮等小型船舶产品。2003年后,浙江船厂被太平洋重工收购后,对旧厂进行了改造,并投资进行二期建设。该厂以小型船为主,主要是海洋工程辅助船、平台供应船、三用工作船等,大型船主要指4250箱集装箱船、灵便型散货船等。该公司已经交付和手持的海洋工程辅助船已经逾百艘。2007年4月,该厂投资二期建设,有联合车间、模块工厂以及两座船台,并已建成21层综合大楼。该厂在后勤保障上投入较多,共建造了11幢多层公寓式外包工宿舍和12幢职工宿舍,在宿舍区有商铺和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活动场所。在为员工提供培训方面,与上海交大联合开办本科班和研究生班,满足员工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二、民营与国有造船企业竞争优弱势比较分析
(续表)
(续表)
三、调研感悟
依我看,民营船企的崛起,有两大历史贡献是明显的,一是加快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步伐。近几年,江浙地区已有不少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大型民营船企,如果没有他们的贡献,中国的造船总量可能还要几年时间才能超过日韩的总量。
二是加速了传统国有船厂走向市场的节奏,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批船企职业经理人,促进了造船企业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薪酬水平与市场的接轨,并影响着造船行业薪酬水平的明显提升,也大大增强了国企经营者的市场意识,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但造成造船行业产能过剩的历史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是很严重的。
总体上看,江苏的民营船厂起步早于浙江,其经营生产及发展情况更好一些,但发展势头都很强劲,总体上多数造船企业都能正常运行,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尚没有迹象表明民营造船企业“不行了”的结论。
无论从硬件设施、产品研发,还是人力资源、现场生产管理、“以人为本”的实践、企业文化建设等角度看,江浙一带的民营造船企业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某些地方甚至超越了国有船厂。因此,不能得出民营企业“层次低”的结论。
从企业发展的成本优势、运行机制和内在动力看,运行较好的大型民企或内外合资的船厂,其发展势头将要好于国有船厂,再过几年时间,将会有一批企业运行好的民营船企和外资船企要大大好于一般的国有船企。市场将会不断地改变中国船企的座次,对国企的管理者而言,要增强紧迫感,十分注意增强市场意识,采用市场化运行机制;要尊重和爱惜人才,充分调动企业运营者和有真才实学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智慧。并采取切实的措施练好内功,在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精度管理、效率提升、优化管理方面,进一步下真工夫。
【注释】
[1]本文刊登在《船舶经济贸易》(2010年10月总第160期)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