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楚荷、鱼
楚荷
我国莲、藕作为食用是极其普遍的。自古至今上下五千年从来没有间断过,形成了固有的风俗和传统习惯,尤其是楚地的楚人。可是,它的来历有待探讨。《辞海》荷条:“原产印度,我国中部和南部浅水塘泊栽种较多。”《辞海》是汇集很多资料编辑而成,也就是说,不少资料都以为莲藕是由印度传入我国的。
莲藕的生长,性喜温暖潮湿,印度固然适宜繁殖。但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江河交错,湖泊成群,天时地利,都是莲藕生长、繁殖最理想的地区,为什么只生长在印度呢?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距今1亿3 500万年,在北半球许多水域地区已有生长分布。[20]这一论据已经得到证实:辽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垒利、广饶及河北沧州等地区,都发现有2种莲的孢子化石。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有莲属植物化石的发现。[21]长江中下游出土的实物也很早:在7 000年前河姆渡遗址的文化层中,除发现稻谷外,还发现水生草木植物荷花的孢粉;湖南石门皂市的商代遗址以及江陵雨花台楚墓,都出土了几粒莲子实物;尤其是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了大批的食物,其中有两竹笥的藕共12节。这些经过2 200多年的藕,还能保持原形出土,不能不说是世界奇迹,充分说明楚地也是莲藕的始生地之一。
文献中记载莲藕,在时间上比河姆渡时期晚,并且文献上同物异名的情况也很多,岂古今名称不同,各地俗名亦异。以文献来考证莲藕,先要正名。
《尔雅》:“荷,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茎下白弱在泥中者],其华菡苕,其实莲[莲谓房也],其根藕,其中的[莲中子也]中薏[中心苦]。”方括号内为郭璞释注。北宋翰林侍讲学士刑丙疏云:“李巡曰:皆分别莲、茎、叶、花、实之名。芙渠,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河东呼荷;菡舀,莲花也;的,莲实也;薏,中心也。今江东人呼荷花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为荷,亦以莲为荷;蜀人以藕为茄,或用其母为花名,或用其根子为母叶号此,皆名相错,习俗传误,失其正体者也。陆机疏云:莲,青皮,裹白子为的,的中有青为薏,味甚苦,故里语云:苦如薏是也。”[22]根据《尔雅》经、注、疏来看:古代芙渠是总名,茄、菡、莲、房、藕、的、薏等都是莲藕中的一部分。现今的学名,统称为“荷”。最早记载荷的文献,除《尔雅》外,还有《诗经》,其记载有三。《国风·郑·山有扶苏》:“湿有荷华”;《国风·陈·泽陂》:“有浦与荷”及“有蒲菡舀”;据《泽陂序》云:“言灵公君臣淫于其国”。后者是陈灵公(公元前613—前599年在位)时君臣淫乱夏姬的讽刺诗歌。就在此时,我国莲藕已经很普遍了。当时,楚庄王灭了陈国,杀夏征舒,虏夏姬,楚国肯定早有莲藕了。
到战国时期,楚国的莲藕已经家喻户晓了。仅以《屈原赋》来看,就可得到证明。《湘君》:“搴芙蓉兮木末”;《少司命》:“荷衣兮蕙带”;《河伯》:“乘木车兮荷盖”;《思美人》:“因芙蓉以为媒兮”等等。
基于以上考古和文献资料,“原产印度”的论点是错误的。莲藕始生和兴盛于长江两岸是铁的事实。正如皮日休《送从弟崇归复州》诗云:“处处路旁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复州是楚国江汉平原的中心地带,物产极其丰富。杜甫于708年咏荆州的《重泛郑监前湖》,巧妙地描写了荷叶上露珠的生动景象,“樽当霞绮轻初放,棹拂荷珠碎却圆”;湖南道县的周敦(公元1017—1073年)的《爱莲说》,把荷藕譬之为“花之君子”,成为千古绝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中空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莲花》诗,将亭亭玉立的群芳描绘为清雅绝俗的丽姿,“红白莲花共塘,两般莲花一般香,恰是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湖北所生产的荷莲藕究竟有多少,因为荷藕用于民间,很多是自种自用,无法统计。莲籽多数供出口,据《湖北省情》统计,全省出发产的莲籽:1949年690吨,1952年为1 890吨,1978年为2 020吨,1980年为652吨,1985年为4 706吨,荆州地区是主要的产地。
楚以筚路蓝缕建国,崇尚俭朴,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赐予,使荷一身是宝,各有用途,无一浪费。
藕
作为食用,生熟咸宜,营养丰富,含淀粉18.1%、蛋白质2.3%、磷5.1%、钙1.8%,及少量铁、脂肪和维生素。当水果生吃,脆嫩甘凉;熟食方法很多,馏、炒、烩、蒸均可,民间普遍习惯食用。武汉人过春节,家家都要煨藕汤,作为新年吉祥食品。在荆门也是一样,不过不叫煨藕汤,名称文雅,叫作“秦川煨汤”。藕有时生产过剩,新鲜的一时销售不出,还可以加工成藕粉、罐头、蜜饯,能保存较长时间。荆门还有一种酢藕丁的方法,以藕丁、米粉、辣椒加盐,拌匀装缸,也可保存,用时方便,鲜脆可口,引涎开胃。
含有丹宁,是中医止血和解酒毒药物。
荷叶
叶大而圆,碧绿翠嫩。《古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入药的功能很多,《本草纲目简编》云:“荷叶中的嫩者名荷钱,贴水者名荷藕,出水者名芰荷”[23],药用主治有15种之多,主要治浮肿、痛肿、出血、吐血、跌打损伤等。在纸张还未普及前,还是包装用品,现已为塑料薄膜所代替,而在荆门还有一个普通的用途,那就是张发明先生在《荆楚食萃》[24]中所说的:“以荷叶为包裹料,制作粉蒸肉,取其荷叶的清香,蒸肉叶汁不走失,为夏令佳肴”;“荷叶夹”也是用荷叶包裹;“清炖荷叶肉”是用荷叶和莲花做成的,菜名更美,叫做“芙蓉出水”。
荷花
供观赏。前面已经提到历代诗人、文人的赞美。
莲子
皮薄肉嫩,清香爽口,与冰糖同炖,是宴席和生活中的佳品,营养丰富;含淀粉62%、蛋白质16.6%、脂肪2%,还有钙、铁、磷及多种维生素。中医入药,据《本草纲目简编》云:主治小便频数、白浊遗精、久痢禁口、干呕不止、双目红肿等。
莲薏
莲子中的青心,味苦寒无毒,可治劳心吐血、遗尿遗精等症。(www.xing528.com)
其他如莲蕊须、莲花、莲房,均可入药。
长江两岸的人民,继承楚国优良的传统,大量利用自然资源,长期对莲荷藕进行栽培、改良、利用,现在更以科学种植的方法大规模地生产,每亩产量由几百斤提高到3 000多斤,有的甚至达到5 000斤。经过试种、杂交、筛选,品种也逐步增多。现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大力进行开发,希望能够对荷莲予以重视,在江汉平原上有组织地开发生产。在经济方面,利用空闲水面,增加副业收入;在人文方面,发挥荷的悠久历史和楚人艰苦朴素的作风,来建设我们的家园。
莲子有一种其他植物少有的特性,即经过很长时间哪怕是几百年还是能够发芽,就像楚国的历史文化一样,在不断出土的文物中,为研究楚史注入新鲜血液,使楚文化增添了生命力。
楚鱼
楚先祖鬻熊为周文王之师。《史记·楚世家》:“其子曰熊丽。”熊丽封于睢山之间[25],睢即沮。睢山是睢水发源地,漳水与睢水相连,因此《左传·哀公六年》云:“祭不越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26]楚望的四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汉水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沮、漳两河也汇入长江。除河流外,还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楚国的水源十分充沛,得水独厚,淡水鱼产非常丰富。在春秋、战国纷争时期,楚国的淡水鱼闻名于世。楚鱼与楚人有密切的关系,历久不衰。古籍上记载,楚国的鱼俯拾即是。
《诗·小雅·南有嘉鱼》、《鱼丽》,都说明南方鱼产盛多;《战国策·宋卫》:“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楚辞·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楚国的鱼多,吃不完,卖不掉。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者曰:‘天暑远市,买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27]
楚鱼的丰富,绵延了几千年。汉灵帝时郎中蔡邕(公元132—192年)过汉水下游时,所作的《汉律赋》有:“鳞甲育其万类兮,蛟龙集以西游”;“杂神宝其充盈兮,岂鱼龟之足收”。到南宋,陆游《入蜀记》记载他于1170年10月2日到武汉亲身经历的感受:“晚泊杨罗伏(今阳逻),大堤高柳,居民稠众,鱼贱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现在,湖北仍将三四寸长的小鱼俗称猫鱼。
楚国盛产淡水鱼,自古是楚人主要的食物,人人不能缺少。司马迁和班固早有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民食鱼稻”[28],都记载鱼类已经成为楚人不可缺少的食物。鱼除了给人以充分的营养外,还可以消除灾害,减少楚人的疾病。疟疾、黄热病和其他可怕的热带病,都是由蚊虫传染的,而蚊虫的幼虫孑是鲤、鲫、鳗、鲋等鱼嗜食的食物,生态平衡减少了人类的疾病。同时,还能制造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副产品,如工业上的原油、鞣皮、炼钢、制皂,医药上的鱼肝油,油漆上的鱼油,以及鱼粉、鱼肥。尤其是制胶的原料,在我国使用最早。“鱼胶饵”(《周礼·考工记·弓人》),用鱼熬的胶可以当食料,或饵料。公元前10世纪,国人以鱼熬胶,并用文字记载下来,是世界各国少有的。
由于鱼的需要量大,捕鱼的工具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创造了复合工具和弓箭,增加了渔猎的收获量。在很多考古遗址中发现了骨制的鱼叉、鱼钩和网坠,可知当时有多种打捞鱼类的方法,甚至竭泽而渔。渔具的发展,相应地也促进了武器的发展。
自古文人对吃鱼留下了不少美食文章,如《楚辞(招魂》:“肠鳖炮羔,有柘浆些”;《大招》:“煎鲼(鲫鱼)雀,遽爽存只”;晋潘尼《钓赋》:“燔炙之鲜,煎熬之品,百品千变,殊芳异气,随心适好,不可胜纪。乃命宰夫,脍此潜鲤,电剖星流,芒散缕觧,随风离锷,连翩雪累。西戎之蒜,南夷之姜,酸咸调适,齐和有芳,和神安体,易思难忘”;西晋挚虞《观鱼赋》:“包尝脍鲤,亦有庶羞,肴核并陈,既旨且柔,含杯湛遁,需于酒食,盘衍宴安,欢情未极”[29]。楚鱼的做法有简有繁,一般烹调时不外乎燔、炙、煎、熬、煲、脍,还加蒜、姜,五味调和,是酒宴上不可缺少的鲜美大菜。因此,正如俗语所言,“无鱼不成席”。
楚鱼是最普遍的品种,是四大家鱼,即青、草、鲢、鳙(胖头鱼)。它们属一次性产卵鱼类,生殖时间短,食性广泛,生长迅速,体长可达1米左右,体重约70—100市斤。楚人经常食用,历久不衰。除四大家鱼外,楚地著名的鱼品种还有:
鲈鱼 体长达0.6米,口大侧扁,银灰色。张翰《思吴江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苏东坡《后赤壁赋》:“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赵嘏《长安晚秋》:“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李白《秋下荆门》:“此行不为鲈鱼脍”;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鲤鱼 《尔雅·释鱼》:“鲤”下郭璞注:“今赤鲤鱼。”《诗·小雅·六月》:“饮御诸友,包鳖脍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引》:“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鲤鱼有胁鳞一道,从头至尾,不论大小皆36鳞;而同治《江夏县志》载:“黄鹊矶头鲤鱼37鳞,其味肥而美,立冬后腌鱼者喜买之,他省呼之曰楚鱼”。
鳊鱼 又名团头鲂,即武昌鱼,郭璞注《尔雅·释鱼》:“江东呼鲂为鳊。”《诗·汝坟》:“鲂鱼赤尾,王室如毁。”鲂体侧扁,中部较高,长达30多厘米,重可达4斤,银灰色,头小,肉味肥美,盛产于武昌梁子湖。武昌鱼得名,始于三国。吴末帝孙皓,拟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鄂城),百姓怨声载道。左丞相陆凯上疏谏阻,并引用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鲟鱼 古称鱏,即中华鲟,体形长常重四五百斤,长可达3米,青黄色,腹白色,吻尖突,口小,腹位,口前具须2对,性成熟迟,一般10年左右。中华鲟是生长于1亿5 000万年的介于软骨鱼和硬骨鱼之间的过渡性鱼类,鱼种幸存至今,有活化石之称,现三峡筑坝,产量剧减,政府明令禁止捕杀,仅作为观赏鱼。另有一种白鲟,口大,下位,须一对。杜甫《江陵望峡隘》中的“白鱼如切玉”,指的就是这种鱼。陆游《入蜀记》到武昌石咀记道:“洑中有聚落如小县,出鲟鱼,居民率以买鲊(加工品)为业。”
鮰鱼 《本草纲目·鳞部四》:“北人呼鳠、南人呼鮇,并与回音相近。迩来通称鮰鱼,而鳠、鮇鱼之名不彰矣。”体长为体高的五六倍,吻锥形,体粉红色,背部稍灰,腹部白色,无鳞,肉细嫩鲜美,又少细刺,鳔肥厚。干制的鱼肚,以石首笔架山一带所产鱼肚最佳。天门岳口所产鮰鱼,曾列为贡品。苏东坡赞鮰鱼诗:“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汉口老大兴园烹鮰技艺最高,有近百年历史,誉为“鮰鱼大王”。
鳝鱼 一名黄鳝。段玉裁注:“令人所食之黄膳也。”体呈鳗形,前圆后侧扁,长达50余厘米,黄褐色,具暗色斑点,头大口大,唇厚,滑润无鳞。栖息池塘、小河、稻田等处,常潜伏泥洞或石缝中,离水时以口咽腔辅助呼吸。《淮南子·览冥》:“蛇鳝著泥百仞中”;《颜氏家训·归心》:“江陵刘氏以卖鳝羹为业”;《本草纲目》云:可治内痔出血,湿风恶气,口眼呙斜”。它是我国最普通的淡水食用鱼类之一。
龟 俗名乌龟,属脊椎动物、龟鳖目。体扁,呈椭圆形,背面隆起,背甲呈长卵形,真皮形成的骨板共38块,黑褐色;腹甲12块,有暗褐色斑纹。为半水栖性爬行动物。生长缓慢,体重1市斤以上性才成熟,产卵,孵化时间委有长,在自然条件下约需60—80天,因此产量甚少,楚人视为珍品。《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鲁人视龟为象牙、郢金一样的贵重。尤以肉味鲜美著称。公元前605年,楚龟在郑国烹成羹,郑国君臣争着吃,引起弑君谋杀案,为尝龟羹,死了几十上百人。
鳖 又名团鱼、甲鱼、脚鱼、王八等,也属龟鳖目,是一种水生爬行动物。形态与龟略同,外沿有肉质软边,肉鲜美,营养丰富,是名贵的水产食品。俗语“甲鱼的裙边,田鸡的腿”,就是誉其鲜美。鳖全身是宝,头、甲、肉、血、卵、胆、脂肪均可入药。在国内是紧俏高价食品,国际上每吨鱼鳖粉值10万美元左右。《易·说卜》:“(离)为鳖”;《诗·召南·草虫》:“言采其蕨”,毛传:“蕨,鳖也”。《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吩咐道人,宰鸡杀鹅,烹鱼炮鳖,登时办起盛席来。”楚国的盛席,少不了鳖。全国的美食家,无一不称赞鳖味鲜美。
楚国物产丰富(包括鱼类),民富国强。物产中的楚鱼,产量大,用途广,绵延长,现在的楚人仍与鱼有密切关系,从而形成了楚鱼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