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元前975年至公元前549年,楚国的造船业和水军发展

公元前975年至公元前549年,楚国的造船业和水军发展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船最早的记载公元前975年,周昭王由汉水侵伐荆楚,而死在汉水上。这是我国正史上记载楚国的一件大事,同时也反映了楚国最早的造船业。可见当时楚国已经普遍使用了船只。早于公元前549年楚国就有正规的水军出现,自此以后,《左传》上经常记载有楚国的舟师。

公元前975年至公元前549年,楚国的造船业和水军发展

74.楚船

我国最早的船是独木船,由独木船发展为水板船,经过漫长岁月的摸索,一直到楚国兴起时,造船技术才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造船最早的记载

公元前975年,周昭王由汉水侵伐荆楚,而死在汉水上。对此,司马迁只说是“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到公元前656年,齐国还打着“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旗号,侵伐楚国。《史记》与《左传》都记载了这件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比较详细:“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舟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与皇甫谧同时期的杜预注《左传·鲁僖公四年》说法也相同。周昭王死后,当地的人民惧怕周朝报复,再发大军侵扰,还办了隆重的追悼仪式。据郦道元注《水经·沔水》的“左桑”时说:“昔周王南征,舶人胶舟以进之,昭王渡沔中流而没,死于是水,庚仲雍言:‘村老云:百姓左昭王丧事于此,成礼而行,故曰佐桑。’左桑字失体耳。”左桑的地望,杨守敬的《水经注图》标在今仙桃镇西、汉水北岸的堵口。这件史实,一直到唐代还广为流传。诗人杜牧在《汉水》诗中也写道:“汉江一带碧流长,两岸春风起绿杨。借问胶船何处没,欲停兰棹祀昭王。”

这是我国正史上记载楚国的一件大事,同时也反映了楚国最早的造船业。其次是公元前690年,楚国侵伐随国(今随州市),楚武王病卒于军中,令尹斗祁、莫敖屈重,密不发丧,“除道梁差,营军临随,随人惧,行成”。杜预注云:“时秘王丧,故为奇兵更开直道”,“梁,桥也。随人不意其至也,故惧而行成”(行成,即请降议和)。这种梁,是用船只并列,上面铺以木板,而成为水上临时的浮桥。可见当时楚国已经普遍使用了船只。若临时紧急需要,就可以收集大批的船只。《史记·货殖列传》云:民间有船积长千丈,富埒千户侯。当时船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计算财富和地位的标准。

造船及其设备

楚国的木板船是什么样式?怎样造船的呢?可惜古籍尚没有留下楚国的记载。(www.xing528.com)

尔雅·释水》:“天子造船,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说明早期的木板船都没有楼,因为早期的木板船在大江大湖中行驶,很不安全,必须将几只船并列,上面再铺木板连接,加强船只在水上的稳定性。“造舟”是多船并列,“维舟”是四只船并列,“方舟”是两只船并列,“特”是一只船。天子、诸侯、大夫、士,都以乘船的只数来表示其政治地位的尊卑。为了几只船能够并列铺木板,船上不能有楼。江陵凤凰山8号和168号西汉墓出土的木船模型,留下了实物证明。它平面呈梭形,头部较窄,尾部稍宽,首尾两端呈流线型上翘,以减少流水的阻力;舱内置横梁,上有盖板,船面上有活动舱房,房的前后有山墙,上有悬山式房顶;舱房两侧有舷板,有桨,无舵。8号墓遗册还记有“大舟皆二十三桨”,桨应是双数,当时未发明舵,最后一桨作舵用。《楚辞·惜诵》:“乘舲船余上沅兮”;这船与朱熹注的样式相似:“令船,船有窗牖者,或曰小船也”。

古今造船都设有船坞,近年来广州发现的秦汉时造船工场遗址得到了证实。在武汉长江右岸,《三国志》中也记载了一般船坞的史实,孙权欲从鄂州市还都南京时,曾在夏口(今武昌)“于坞中大会百官”。这个船坞的具体地点,在今白沙洲,与今华中地区最大的武昌造船厂相距不远。由于沧桑的变迁和江岸淤积升高,至今只有史籍记载,还没有船坞遗址的发现。

在武昌船坞约800年以前,楚国有一座著名的渚宫。公元前632年,楚国城濮之役,楚败后,司马子西“将入郢,(成)王在渚宫下见之”(《左传·鲁文公十年》)。杜预注:“小洲曰渚”;孔颖达疏:“渚宫当郢都之南”;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江陵“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宫矣”。这些记载系统地说明,今纪南城南的江陵城在春秋时还是小洲,是楚国的官船码头楚成王还建有一渚宫,停靠楚国的大船,可能也有船坞。

水战的舟师

舟师的出现,标志着造船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早于公元前549年楚国就有正规的水军出现,自此以后,《左传》上经常记载有楚国的舟师。水上作战,要求战船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如速度上超过敌船,作战碰撞时要求牢固。因此,战船分为几类。据《越绝书·兵法·逸文》,楚国的伍子胥逃到吴国,告诉吴王:“船名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大翼者当陵军之重车,小翼者当陵军之轻车,突冒者当陵军之冲车,楼船者当陵军之楼车,桥舡者当陵军之轻足骠骑也”。据《物原》载:“大翼广一丈五尺,长十丈;中翼广一丈三尺,长七丈;小翼广一丈二尺,长五丈五六尺。”楚国舟师的战术及造船技术传到了吴国,公元前525年吴楚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吴师大败,获其舟余皇。”这一年的秋天,吴楚战于长岸,吴国的司马子鱼战死,吴兵大败,楚人俘虏了吴王僚的乘舟,船名叫“余皇”。楚人虏得余皇后,在船的四周“环而堑之”,派大批士兵看守,只留一条出入的通道,还在这通道上置火,以防吴人抢夺。吴公子光为夺回这船,策划吴人冒充楚人混入楚看守中,深夜里内外呼应,“楚师乱”,才夺回了余皇(《左传·昭十七年》、《史记·吴太伯世家》)。在楚军的看守人中混进吴人而不被发觉,看守人数一定很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余皇是一只巨舰,它的重要性几乎等于公子光的性命。

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流沿岸的楚、吴、越地区,一衣带水,江河交汊,湖泽星布,得水独厚,为造船提供了必要的有利条件,因而造船事业最为发达。当时,这3个国家在造船上互相影响,彼此促进,共同提高,最后,越灭吴,楚灭越,三国的地域统一在楚国范围内,造船技术更臻完善,以后才发展为更大的海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