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魂:楚虽有材,晋实用之

楚魂:楚虽有材,晋实用之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出《左传·鲁襄公二十六年》:“虽楚真材,晋实用之。”楚虽有材,晋实用之。公元前573年,晋楚两军相遇于宋靡角之谷,晋拟逃,而楚雍子谏议坚持,结果楚军先溃。公元前575年,斗椒子苗贲皇奔晋,在鄢陵之战时,指挥晋军,大败楚军。声子进一步述伍举逃晋事,子木感到害怕,禀报楚康王,商得召回伍举,恹复其名誉及官职。

楚魂:楚虽有材,晋实用之

72.楚材[18]

楚材,不是楚国的物产、材料,而是人才。语出《左传·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虽楚真材,晋实用之。”杜预注:“言楚臣多在晋。”实指楚国的人才,被晋国使用了,反而强晋弱楚。

这个故事是两人的对话,一是楚国的令尹子木(即屈健),一是声子(即公孙归生,蔡国的大夫)。声子出使晋国回来,会见了令尹子木,子木问了一些晋国情况,还问晋国与楚国的大夫谁强?声子回答说:晋国虽然有有才能的大夫,但他们多是楚国去的。楚虽有材,晋实用之。并举出下列事实:

公元前613年,子仪之乱,析公奔晋,绕角之役,助晋败楚。

公元前573年,晋楚两军相遇于宋靡角之谷,晋拟逃,而楚雍子谏议坚持,结果楚军先溃。

公元前584年,子反与巫臣(子灵)争夏姬。巫臣奔晋,代晋促吴使楚罢于奔命。

公元前575年,斗椒子苗贲皇奔晋,在鄢陵之战时,指挥晋军,大败楚军。(www.xing528.com)

子木也熟悉楚国的战史,听了声子的陈述后恍然大悟。声子进一步述伍举逃晋事,子木感到害怕,禀报楚康王,商得召回伍举,恹复其名誉及官职。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故事,就是这样经过千年形成了。“虽”字繁体的形状为“雖”,字意表示“即使”、“纵然”,后面多有反义词相应。不知又经过多少年,在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湖北进士熊赐履所记的“江汉书院”石碑上,记有“献襄至治,惟楚有材”,虽字的‘虽’字又变为‘忄’或‘口’旁而为‘惟’或‘唯’。恰巧清代乾隆进士洪亮吉,写了一篇《春秋时楚国人文最盛论》[19],他指出春秋时楚人才有30多人,“百里奚霸秦,伍子胥霸吴,大夫种、范蠡霸越,皆楚人也”;还举出“文采风流”、“较胜他国”的有“鬻熊、老子老莱子、绢子、鹖冠子、公孙龙、秦商、环渊、尸子、长庐、鬼谷子、荀况、许行等人。”其他在七十子以后传经者:《易》则楚人千臂弓;《礼》则毛、鲁二家;《春秋》则左氏,皆出于楚;词赋家原始于楚,屈原、唐勒、景差、宋玉皆是。

洪亮吉一篇列有30多楚国的人才,而为他国所无,“虽”变成“惟”或“唯”,不仅是字形的变动,意义却变为“只有”、“唯一”,如唯我独尊,却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不过将“惟”或“唯”字释为文言的语助词,唯、惟、维通用,没有实际意义,也可以讲得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昌西卷棚有一座木牌坊,朝北上方有“惟楚有材”四字;反而朝南为“北方锁钥”四字,据说是张之洞的手迹,以后为扩建马路,考棚改为学校,牌坊也被拆除了,附近尚存有楚材巷地名,只在老人记忆中留下一点痕迹。

这座牌坊上“惟楚有材”四字也有一些趣闻传说:

清末,江夏(今武昌)有一个中原来的地方官,自诩为天下才子,见了“惟楚有材”四字,抵触情绪很大,在游武昌沙湖时,绞尽了脑汁,见景生情,以丑鸭来贬低楚人,想了一幅上联:“七鸭游浮,数、数、数,三双一只。”他满以为玩弄这些数字就可以愚弄夏人,并扬言:如果无人对上下联,他就要砸碎“惟楚有材”的牌坊。可是不到一天,有一个少年知道了这件事,就随口念出下联:“尺蛇出洞,量、量、量,九寸十分。”这个地方官听了下联后,羞愧万分,深为叹服,再也不敢砸碎牌坊。这是街头巷尾的传说,是外地人赞扬还是楚人自夸,无从考证。实际上,“惟楚有材”我们只能理解为楚国常出博学多才的人,切不可夜郎自大、唯我独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