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国将军项燕的儿子,楚魂项梁的故事

楚国将军项燕的儿子,楚魂项梁的故事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的叔父名叫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军项燕,被秦国将军王离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将军。

楚国将军项燕的儿子,楚魂项梁的故事

64.亡秦必楚[168]

汉书·陈胜项籍传》:

居巢人范增[169]年七十,素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170]。夫秦灭六国,楚最亡罪[171],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南公[172]称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其势不长。今君启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梁乃求楚怀王(之)孙心,在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望也。

上章秦军俘虏楚负刍王,灭亡了楚国,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173],楚国阴魂不散,秦始皇仅统一了14年(公元前221—前207年),又被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推翻了。

千年的楚国被秦始皇灭亡了,但是楚将项羽、楚人刘邦仍继承了文化而建立了汉朝和汉文化,楚魂英灵不散,绵延千秋万代。司马迁的《史记》,为项羽、刘邦两人详细立传,现将有关楚文化的古文,用白话文翻译如下:

项籍,是下相人,字子羽。他开始创业的时候,才24岁。他的叔父名叫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军项燕,被秦国将军王离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将军。项氏世世代代任楚国的将军,所以被封在项城县,因此而姓项。

项籍少年时代,学习认字写字没有什么成就,于是放弃了而去学习剑术,又没学成。项梁对他发怒。项籍说:“认字写字不过书写姓名罢了。学好剑术也只能抵抗住一个人,所以不值得学,我要学能够打败万人的本领。”因此,项梁就教授项籍学习用兵打仗的方法,项籍非常喜欢,大略懂得其中的大意以后,又不肯完成学业。

项梁曾经因犯罪受牵连而在栎阳被捕入狱,于是就请蕲县狱掾咎写一封讲情的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犯罪的事能得到开脱。

项梁又杀了人,就和项籍逃到吴中地区躲避仇家的报复。吴中地区的贤十大夫都推崇他。吴中地区每遇有大的徭役和丧葬的事,项梁经常是做主办人。他暗地里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因此吴中地区的人知道他的才能。

秦始皇到会稽去巡视,在他过浙江的时候,项梁和项籍一起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掩住了他的嘴,说:“不要胡说,会被灭族的!”项梁因此认为项籍是一个不凡的奇人。项籍身高八尺有余,他的力气能够扛得起大鼎,才气也过人,尽管吴中青年刚烈好斗,但都很畏惧项籍。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字季。他的父亲名叫太公,母亲名叫刘媪。在高祖出生以前,刘媪曾在大泽的堤岸上休息小睡,梦见和神相交合。当时雷鸣电闪,天色阴暗,太公前来巡视,就看见一条蛟龙卧在刘媪身上。不久刘媪怀有身孕,就生下高祖。

汉高祖的状貌,是高鼻梁而脸有龙相,胡须很美,左腿上生有72颗黑痣。他的性情仁厚爱人,喜好施舍,心胸豁达。常常表现出大度宽宏的心志,不肯干平常人家生产和经营的事。等到他成年以后,曾试着去做官,当了泗水亭长,对官府中的官吏没有不加以轻侮的。他喜欢饮酒,好女色,经常从王媪和武负二家的酒店中赊账。他醉倒了以后,武负和王媪经常看见在他的上面有龙出现,他们感到奇怪。高祖每次留在酒店中畅饮,他们都以高出几倍的价格出售。等见到高祖醉卧出现的奇怪现象以后,到年底算账的时候,这两家酒店经常折断赊账的竹简而放弃高祖所欠的酒钱。

高祖曾经到咸阳服徭役,眼界大开,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唉,大丈夫就应当像这样!”

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丙午,也是他生活的最后一年),他回归关中,路过沛县,停留下来,在沛宫中设置酒宴,召来所有的故人父老子弟纵情畅饮,征集到沛地120个少儿,教他们唱歌。酒酣的时候,高祖亲自击筑奏乐,自己作诗歌唱,道貌岸然,“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命令那些少儿们练习和歌唱这支歌。高祖就在少儿们的唱和中起舞,慷慨伤怀,洒下了行行热泪。高祖对沛地的父兄们说:“在外的游子,一想到故乡就感到悲伤。我虽然定都在关中,但将来死后我的魂魄还会思念沛地。而且朕是以沛公的职位来诛除暴逆,才拥有了天下,因此要把沛地作为我的汤沐邑,免除沛县百姓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不必交税服役。”沛县的父兄及长辈妇女和故交旧友们每日高兴痛饮极尽欢宴,讲述过去的旧事取笑作乐。十几天以后,高祖准备离去,沛县的父兄们挽留高祖。高祖说:“我带的人很多,父兄们不能承担他们的供给。”于是离去。沛县人们把县中所有的东西拿了出来到县西进献。高祖又停留下来,就在城外设置了帷帐而和他们饮酒三日。沛县的父兄都叩首向高祖请求说:“沛县有幸能免除赋税徭役,丰邑却没有免除,请陛下可怜可怜他们吧。”高祖说:“丰邑是我所生长的地方,是我最不能忘却的,我只是因为他们当初随从雍齿反叛我而归附于魏的缘故才不予免除。”沛地父兄们坚持恳请,丰邑才一同免除了赋税徭役,一切比照沛县。

汉高祖刘邦由沛回长安,当年病逝,时年63岁。他称王仅4年,称帝8年。西汉王朝13帝2主,历时214年。

刘邦除作前面的《大风歌》外,还作了《鸿鹄歌》。据朱熹楚辞后语》第七所载: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为汉王是自封于汉中起,史称汉朝。“汉”字来源于汉水,又发展为汉族,追根寻源,实始于炎帝神农氏,其后裔为炎黄子孙,五千年以来,绵延不断。汉水又名汉江,它抚育了楚民族而成楚国,其后继者是汉朝,楚汉血肉相连不可分离,下面从民族的角度来阐述楚汉民族文化的血肉关系。

汉族在地域上沿于汉水,在历史上沿于楚国。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其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94%,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国,主要聚居于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有四五千年可考历史,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和陆续出土的文物加以证实。

炎、黄、楚、汉的文化一脉相承,从不间断,在世界民族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前面已经叙述了楚文化起到桥梁作用。本书第三篇顺叙了楚国历史的兴亡,以下再述楚文化的上层建筑法律教育、技术、艺术、风俗、习惯和姓名等。

【注释】

[1]补注:楚国是世界历史上古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最大的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兴起于荆楚(今湖北)大地的楚部落,其国君为熊氏,繁荣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23年灭于秦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楚国先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文化。楚国的兴衰史在人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且对后人总结兴亡得失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补注:鬻子,亦作鬻子,名熊,楚国君主的祖先。在商末西周初之际,粥熊率部众弃商从周,为文王、武王师,成为楚国的肇业奠基之人,有《鬻子》记录其思想。《鬻子》为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楚国第一部哲学著作、道家第一部著作。鬻子提出“以自为本”,这是道家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老庄哲学与鬻子之学有继承关系,所以粥熊是道家先驱。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姓篇》记载有这样一段话:芈姓之裔熊严,成王封之于楚,是谓粥熊,又号鬻子。生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

[3]详见《文物》1988年第8期;《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62页。

[4]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周初甲骨文,《文物》,1979年第10期。

[5]纪昀(公元1724—1805年),字晓岚,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兵部侍郎、礼部尚书。1773年,总纂《四部全书》二百卷,全载当时全国所存的祖国文化遗产,功不可没。但是他所邀集的编纂官,多是当时的鸿儒,他们一般是尊儒,贬道、贱货殖。

[6]详见《四库全书·鬻子提要》或拙作《鬻子辑注》第34页。

[7]见《吕氏春秋·情欲》,原文为:“使庄王功迹著于竹帛,传乎后世。”

[8]旭旭然如日之始出,说明人民热烈拥护,朝气蓬勃。

[9]见于魏征《群书治要·鬻子》、马总《意林》与逄行圭《鬻子》。

[10]《史记·殷本纪》,前1046年是“三代工程”确定的。

[11]逄行圭《鬻子》、《汤治天下至纣》。

[12]《史记·楚世家》。

[13]《史记·循吏列传》。

[14]补注: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公元前597年,楚围郑,迫郑降,晋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晋大败。此后,陈、蔡、许、郑俱从楚。公元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确立了楚庄王在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公元前506年,楚昭王时,吴国君主阖闾孙武子伍子胥率军攻打楚国,楚国大败几乎灭亡。这时越国勾践趁机攻打吴国,秦国也出兵帮助楚国,楚国得以保全。楚怀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欲兴兵夺回楚王的楚国军队又为秦将白起击败,被迫东迁至寿春,楚国国势也因此在楚怀王后期迅速衰弱。楚考烈王死后,太后李嫣嫣执政,国力更加一蹶不振。秦王政亲政后,知楚将项燕擅战,先遣李信为将,领二十万兵马,欲灭楚,失利。再遣老将王翦,统秦师六十万,灭楚。

[15]补注:楚武王芈姓,熊氏,名通,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蚡冒之弟。熊仪之孙君,熊坎次子,熊旬之弟。《世本·居篇》云:楚国惯例,继任国君“必伯实立”或“必长实立”。然熊通杀其兄熊旬之子自立为楚国国君。武王奉行铁腕政策,敢作敢为,给楚国留下了清朗而安宁的江汉平原和一套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楚国由此强盛。

[16]《皇览》已佚,此据《史记·楚世家》裴马因《集解》引。

[17]详见“黄石铜矿”。

[18]补注:楚文王是楚武王子,芈姓,熊氏,名赀。公元前690年,武王于伐随途中卒,次年,熊赀继位为楚国国君,即楚文王。熊赀早年受过严格的教育,他的师傅是从申国请来的,史称“保申”。因武王位长达51年,文王继位时已人到中年了,其性格是锋芒毕露的。《楚史》载:“文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于郢(今宜城楚皇城),也许这是武王的遗命而由文王付诸实施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称:“或正式都郢乃在此时(楚文王元年),而事实的迁郢则在十年前(武王晚期,公元前703—前699年)。”

[19]顾栋高(公元1679—1759年),无锡人,康熙进士,又仕雍正、乾隆,为三朝元老,长于经学,合宋、元、明诸儒经说,著有《大儒粹语》、《春秋大事表》等。

[20]《左传·鲁庄公十年》。

[21]《左传·鲁庄公十四年》。

[22]《史记·楚世家·庄敖五年》。

[23]补注:楚成王芈姓,熊氏,名恽。汉族,郢(今宜城楚皇城,一说今江陵纪南城)人。春秋时楚国国君,楚文王之子,其母是楚文夫人息妫。公元前672年杀其兄而即位,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战中战败宋襄公,称雄中原。

[24]《史记·楚世家·成王恽元年》。司马迁以史笔直叙,既记有“楚地千里”的扩张,强占了“夷越”之地,又为周天子“隐”,所谓“为尊者隐”。

[25]《孟子·尽心下》,又《公羊·鲁僖公二十一年》宋“公子夷目谏曰:'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

[26]《左传·鲁文公元年》和《史记·楚世家·成王46年》。熊蹯即熊掌,煮之难熟,借口等救援。

[27]补注:楚穆王熊氏,名商臣,春秋时楚国国君。楚穆王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为楚国贡献了“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一代霸主,也就是楚成王之孙、楚穆王之子楚庄王。

[28]《左传·鲁文公元年》和《史记·楚世家》,成王四十六年。

[29]《左传·鲁文公十年》。

[30]《左传·鲁宣公十四年》。

[31]补注:楚庄王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汉族,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应该称为熊侣而不是芈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32]《渚宫旧事》是[唐]余知古收录楚旧事而成书,今存有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

[33]《左传·鲁宣公十二年》。

[34]《新序》卷二。

[35]《淮南子·人间》。

[36]《左传·鲁宣公十二年》。

[37]《史记·楚世家》。

[38]《韩诗外传》卷九。

[39]《史记·楚世家》。

[40]《新序·卷四,晋人伐楚》所记孔子语略同。

[41]《渚宫旧事·周代中》引《琴操》。

[42]此篇文字,《楚史梼杌》、《艺文类聚二十四》、《太平御览四百五十五》均有载。

[43]补注:梼杌(táo wù)。a.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b.传说为远古“四凶”之一,是鲧死后的怨气所化;c.泛指恶人;d.楚史书名;e.梼杌是北方天帝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

[44]董说《七国考》卷十四《楚琐征》。

[45]载入中华书局《文史》第21辑,1980年。

[46]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吴琯,明隆庆进士,万历中刻《古今逸史》。

[47]《辍耕录》,又名《南村辍耕录》,是陶宗仪所撰。见于《丛书集成初编》卷六,第1000页。

[48]吾丘衍(公元1272—1311年),一作吾衍。元龙游(今属浙江)人,字子行,号贞白处士。平生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于音律尤精,诗效李贺体,工隶书、小篆。有《竹素山房诗集》、《续古篆韵》、《周泰刻石释音》、《学古编》、《闲居录》等。

[49]王衡(公元1561—1600年),明太食(今上海市)人,字振王,号缑山,别署蘅芜室主人,王锡爵子,万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诗文俱有名,有《缑山集》、《缑游稿》等。另著有杂剧《郁轮袍》、《真傀儡》等。

[50]补注:楚共王名熊审,楚庄王之子,时年幼,由重臣令尹(相当于丞相)子重专政,楚共王6年(公元前585年)发生“子仪之乱”,大夫析公逃到晋国,成为谋士,这是“楚才晋用”的典故。

[51]补注:楚康王芈姓,熊氏,本名熊招,楚共王之子。担心“国人谓不谷主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出兵伐郑。楚康王不仅成功地解除了北方中原各国对自己的强大军事威胁,而且还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当仁不让地与晋国国君晋定公一起坐上了中原霸主的宝座。春秋时代,楚晋两霸并立。楚郏敖,原名熊员,楚康王之子。在位时,其弟公子围任令尹,有篡位野心。他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在郑边境修筑犨、栎、郏三城,郑人害怕。四年,公子围弒楚郏敖自立,是为楚灵王。

[52]屈建,字子木,楚康王九年(公元前551年),继其父屈到为莫敖,十二年为令尹,伍举受潜欲奔晋,子木将其接回,十五年卒。

[53]薳子冯,或谓孙叔敖之侄,卒于公元前548年。

[54]子南,即公子追舒,楚庄王之子,公元前558年任箴尹。

[55]《春秋·鲁襄公二十三年》:“楚杀其大夫公子追舒。”《左传》更详。

[56]《左传·鲁襄公二十五年》:“掩书土田,度山林成全薮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偃猪,町原防,牡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赋,赋车籍马、赋兵车、徒兵、甲之数。既成,以授子木,礼也。”

[57]《左传·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文及杜预注。

[58]《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

[59]《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

[60]补注:楚灵王,初名围,即王位后改名虔。为楚共王的儿子、楚康王的弟弟,杀了侄儿楚郏敖自立。他即位的时候,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之时;但是当他临死的时候,却没有立足之地,这些都是他亲手造成的。

[61]《左传·鲁昭公三年》。

[62]《左传·鲁昭公三年》。

[63]见《鲁连子》、《太平御览》八百二引和《渚公旧事》周代中。

[64]《春秋·鲁昭公八年》。

[65]《左传·鲁昭公九年》。

[66]《左传·鲁昭公十一年》。

[67]《春秋·鲁昭公十二年》,成熊即成虎,(《公羊》又作成然。

[68]《史记·楚世家》。

[69]《左传·鲁昭公十二年》。

[70]补注:楚平王,春秋时期楚国国王。芈姓,熊氏,名弃疾,一名居,楚共王之子(排行老五)。楚平王因楚灵王的虐政引起国内动乱而率陈蔡之师破郢,取灵王而代之。平王即位之初,曾施行了一些革弊兴国的政策,但他不久即昏妄,重用佞臣费无忌,纳媳而娶太子建之妻秦女,轻信费无忌编造的太子建谋权的谗言,株连重臣伍奢父子、逼伍子胥奔吴。楚内乱以后,刚趋稳定的政局又被破坏,埋下了日后吴师破郢、伍子胥鞭平王尸的祸根。楚平王在位12年楚国政治黑暗的两个重要表现是,嫉贤害能的“费无忌现象”及由此而产生的“人才外流”现象。这既是楚为吴所败的原因,也是楚以后终至亡国的重要原因。

[71]《左传·鲁昭公十四年》。

[72]《左传·鲁昭公二十六年》。

[73]语出《左传·鲁昭公二十年》和《说苑·立节》。

[74]补注:楚昭王熊壬,芈姓,熊氏,又名轸。楚平王之子。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死,不满10岁的太子壬继立,改名熊轸(珍),是为昭王。楚昭王可谓是楚国的一位中兴之主。

[75]鸡次之典,刘向《别录》曰:“楚法书曰《鸡次之典》或曰《离次之典》,离次者,失度之谓也,秦灭楚,书遂亡也(《七国考·楚刑法》)”。又《战国策·鲍彪本》注:“楚国法也。鸡一作离,是所以治离局者。”吴师道补正曰:“是时典守者皆离其局,故负其典以逃。”

[76]鲍彪本注:楚将。

[77]此事发生于公元前507年,两记录于前339年,未见《左传》、《史记》,两见于范晔及[唐]章怀太子李贤注,重述。补正史之缺。(www.xing528.com)

[78]《史记·循吏传》、《新序·节士》皆同为石奢;而《吕氏春秋·高义》、《渚宫旧事》则为石渚,其内容俱同。

[79]《史记·楚世家》。

[80]《左传·鲁定公二年》。

[81]《史记·楚世家》。

[82]《春秋·鲁定公十四年》。

[83]《史记·楚世家》。

[84]《史记·楚世家》。

[85]补注: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是世界文化名人,也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86]独尊儒术,详见下节董仲舒。

[87]初名《老子辨伪》,时在民国十二年夏。

[88]同[2]书,第61页。

[89]老子生年古籍无记载,只能推算。

[90]《左传·鲁襄公四年》。

[91]重修《安徽通志》:“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

[92]《史记·孔子世家》。

[93]补注: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94]楚威王聘庄周,观《庄子·秋水》大意同。

[95]全传仅234字,言简意赅。

[96]嗣,班彪从兄。班彪(公元3—54年),字叔度。东汉初,任徐令,因病免官,致力于史学,继司马迁《史记》自汉武帝太初年间起成60余篇,其子固女超续成《汉书》。

[97]严,东汉明帝刘庄,同字犯讳,避庄改为严。

[98]叶适(公元1150—1223年),字正则,温州永嘉(今浙江)人,官至吏部侍郎,反对“和议”,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捍卫江防颇力。在文、史、哲等方面都有贡献。著作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99]卫生之经,原文是“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此12字观《老子》55章),总的意思是:人们讲卫生要顺其自然。

[100]钱卫:语释,学苑出版社,1998年。

[101]原文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道一生死,迹入灵奇。塞兑内镜,冥神绝涯;德合元气,寿同两仪。”

[102]魏源(公元1794—1857年),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建议私立厂局、发展工业。著作存《魏源集》,载有《老子本义》。

[103]补注: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04]录自《论语·微子》。《庄子·人间世》、《史记·孔子世家》同《韩诗外传》卷二云:“楚狂接舆,躬耕以食。”李白诗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句。

[105]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用汉代通俗语言,编纂《论语·微子》一节。《水经注·沅水》云:地理志曰:南阳叶方城邑西有黄城山,是长沮、桀溺耦耕之所。

[106]《论语·学而》:“子入太庙,每事问”,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虚怀若谷,谦虚好学,问礼于老子,不会是虚构。

[107]《论语·为政》。

[108]参见下节。

[109]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姓刘名彻,在位54年。设置十三部刺史,征收商人资产税。又采桑弘羊建议,把冶铁、煮盐、铸钱、运输、贸易、水利收归官营。派张謇通西域,扩充疆域。

[110]参见“老子”。

[111]刍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河上公注:“天地生万物,人为最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而《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中以文秀。”两说虽不同,皆以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112]这种统计数字据“三代工程”的专家查考,仅此一例,不但说明统计数字接近实际,更说明《鬻子》一书不是伪作。

[113]补注:楚惠王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楚国君主,在位57年。楚惠王即位后,接受郢亡的沉痛教训,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得以迅速复苏,重又步上争霸行列。

[114]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即东方苍龙: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115]观于《吕氏春秋·有始》。

[116]补注:春秋之后,即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西汉末年刘向的《战国策》记载这一时期,称之为战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诸侯强国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七雄当中,为了富国强兵而竞相实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而且造福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117]缪钺,1983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文载于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中华书局,1984年)。

[118]《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司马迁撰此传,显系据《战国策·秦三》和《吕氏春秋·贵卒》的片段综合而成传。

[119]录自《楚国史编年辑注》第527页。

[120]均见《楚国史编年辑注》第529—539页。

[121]详见《楚国史编年辑注》第550—554页。

[122]正文详见《孟子·滕文公》和《楚国史编年辑注》第559—561页。

[123]补注:楚怀王熊槐,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为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楚国本来是六国中的强国,拥有强大的国力,但楚怀王贪婪成性,屡次中秦国相张仪的计谋,得不偿失。本是齐国的坚定盟友,却背齐投秦,把楚国的国力耗尽,终于身死异国。

[124]原文见《楚国史编年辑注》第620页。文内“齐人袭之……杀之西河”19字,与《楚世家》所载不同,或系西汉时传闻。

[125]《史记·楚世家》载怀王元年张仪始相秦惠王,而《张仪列传》则云:“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司马光《资治通鉴》列为显王41年云:“张仪归而相秦。”故系于楚怀王元年。

[126]此事见于《楚世家》,又经出土文物“鄂君启节”证实。

[127]如:郭沫若《关于鄂君启节的研究》载于《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载于《中华文史论丛》1962年第二辑。

[128]《史记·楚世家》:“(怀王)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夏”,楚特殊纪月名。“大攻尹”、“集尹”、“令”,均为楚官名。

[129]“金革黾箭”,可能是军用物资,故在禁运之列。

[130]商、贾见于《周礼·地官、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郑玄注:“通物日商,居卖物日贾。”其后演变为“行商坐贾”(批发叫商,零售叫贾)。又见《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商农士贾不败其业”(《辑注》第165页)。

[131]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墓地整理小组:荆门包山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5期。

[132]《史记》卷七十。

[133]补注:楚顷襄王,楚怀王之子,芈姓,熊氏,名横。襄王有梦,神女无心说的就是楚襄王。咏诵传说中襄王与巫山神女恋爱故事,见宋玉《高唐赋序》、《神女赋序》。

[134]宛即南阳郡,公元前291年被作大良造白起占领。

[135]载于《文选》卷十三(梁昭明太子撰、李善注)。

[136]胡三省注:陈,古陈国。《汉书·地理志》:陈县属淮阳国。

[137]补注: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138]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年),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3年,《新序》成书约迟半个多世纪。

[139]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页。

[140]《中国古学史知识读物》,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

[141]《中国史学知识读物》,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

[142]战国时弱国联合攻强国为合纵;随强国攻弱国为连横。一说南北为纵六国地连南北,联合抗秦为合纵;东西为横,秦偏西,联秦为连横。

[143]《战国策·楚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楚》。

[144]《史记·屈原传》。

[145]《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146]《史记·屈原列传》:怀王“怒而疏屈平”;“顷襄王怒而迁之”。

[147]谭麟:《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9-92页。原文为:“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是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以拯之。”

[148]挂艾以辟邪恶,这是楚人的风俗。据朱熹《楚辞辩证》云:“楚人以重午插艾于腰,岂其故俗耶!”五月五日又叫“重午”,是楚故俗。

[149]余靖(公元1000-1064年),北宋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天圣进士,1036年范仲淹被贬,谏官御史不敢言,他上书谏止,亦遭贬逐,英宗即位,知广官,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武溪集》。

[150]补注:《屈赋》指屈原所作的辞赋,后来统称为楚辞。屈原作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等作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谓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后人用“屈赋”指称屈原的辞赋作品。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作品,是一种新的创造。屈原究竟有多少作品,聚讼纷纭。西汉刘向曾负责整理宫廷藏书,将屈原作品及汉代“缵述其词”的作品辑为一集,分成16卷,惜久已亡佚。东汉王逸为《楚辞》作注,加上他自己的作品《九思》,共为17卷,成《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在《楚辞章句》中,收录屈原作品25篇:《离骚经》,《九歌》11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九章》9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君》,《渔父》。后世研究《楚辞》的著作汗牛充栋,也有把《九辩》、《招魂》、《大招》视为屈原作品的。《屈赋》中大多数作品的写作地点或完成地点,都在沅湘流域。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也大都是书湖湘语、作湖湘声、纪湖湘地、名湖湘物。《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合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自述身世,吐悲愤之情,抒悲壮之志、奇幻之思,成为千古绝唱,“名垂罔极”。《九歌》源于湖湘地区祀神歌舞,是由屈原修饰润色的优美篇章。《九歌》以及《离骚》等篇中的民俗与神话,可以视为战国时期湖湘地区的民俗与神话。其中,有相当成分至今仍在各民族中流传着。

[151]王逸(公元89—159年),宜城人,汉安帝元初中(公元117年左右)为校书郎,《楚辞章句》大约作于此时,晚屈原卒后近400年。在这400年中,早有刘安作《离骚传》,刘向、杨雄作《天问注》,班固、贾逵作《离骚章句》,王逸删增前人旧说,逐句注释,而成16卷,为最早《屈赋》的注本。现有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152]朱熹(公元1130—1200年),江西婺源县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历事高、孝、光、字四朝,居官十年,仕途坎坷,而其著作却为世人推重。

[153]杜子美,即杜甫(公元712—770年),祖籍襄阳,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世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史,其诗篇为人传诵。存有《杜工部集》。

[154]补注: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诗人”(其他三位分别是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是战国杰出的政治家,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中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楚辞的出现,是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颇受楚怀王的信任,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宠妃郑袖受了秦使张仪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意见,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在放逐以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

[155]《孟子·离娄上》、《孺子歌》。

[156]参见《楚史梼杌二十一》。

[157]自此《春秋》绝笔后,晋分三家进入战国时期,七雄混战,历史事迹唯凭《战国策》。这是一本说客之言,存在虚构之事。屈原生活在这一时期与张仪对抗。《史记·张仪传》中已记述屈原当时的心情,可与史实互补。

[158]皮锡瑞(公元1805—1908年),长沙人,主讲湖南龙潭书院和江西经训书院。学识渊博,著述甚丰。

[159]出于《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72页。

[160]一名《翼骚序》,原书已佚,文由[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保存。

[161]梁启超《饮水室合集·专集》第15册。

[162]秦婴,秦始皇之孙,公元前206年系颈向刘邦请降。

[163]《史记·楚世家》

[164]李百药(公元565—648年),今河北安平人,贞观中拜中书舍人,迁太子右庶子,卒谥“康”。才思敏捷,翰藻沈郁,尤长五言,曾著《北齐书》,《全唐诗》收诗一卷。

[165]马王堆汉墓帛书理事小组编,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

[166]《史记·楚世家》。

[167]《资治通鉴》。

[168]补注: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169]范增(公元前277—前204年),项羽的谋士,被尊为亚父,屡劝项羽杀刘邦,不听,愤然离去,途中病死。

[170]师古曰:“言其计划非是,宜应败也。”

[171]楚最亡罪,是说秦灭六国,其中只有楚国没有得罪秦国。

[172]参见《南国考》。

[173][三国]曹囧《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语出《文选》卷五十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