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六楚王简、声、悼、肃、宣、威(公元前431—前329年)

战国六楚王简、声、悼、肃、宣、威(公元前431—前329年)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策》非史前人早有定论,本文自楚惠王起,史料渐渐减少,至楚简、声、悼、肃、宣、威六王,《史记》只记一二条。战国楚六王的史迹缺乏,《史记·楚世家》仅列入他们的承传世系,现以下式列出:楚惠王子熊中传子熊当传子熊宜传子熊臧无子传弟熊良夫传子熊商楚六王共5世,历时103年。

战国六楚王简、声、悼、肃、宣、威(公元前431—前329年)

56.战国楚王(简、声、悼、肃、宣、威,公元前431—前329年)[116]

上节已说明楚惠王文字记录的史迹甚少,其原因是惠王在春秋时代只有10年。即公元前479年就遇孔子卒《春秋》绝笔,司马迁的《史记》无所依据,而据《战国策》撰述,但是《战国策》是刘向整理的,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只是反映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各个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不能当做各国的编年史看待,正如缪钺序《战国策考辨》所云[117]

战国二百余年,为吾国古代社会剧变时期,其间兴废损益,影响于后世者至深且钜。秦始皇既并天下,尽焚六国史书,惟存《秦纪》,后亦散佚,於是考战国史事者苦于文献难征,而《战国策》遂为世所重。《战国策》本非先秦成书,当七雄纷争之际,纵横之士,腾口说,干时君,以取富贵,其文辞著诸竹帛流传至西汉者,凡有数本,编次不同,取名各异。成帝时(前32年—前7年),刘向校书中秘,始详检诸本,正其错乱,删除复重,得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书中诸文,有史事实录,亦有夸饰之辞,甚至有谕之言、虚构之事。但其文辞华辩,足以动摇人心,为世人所爱诵。司马迁撰《史记》,采录战国纵横说辞凡九十余事,其中已有不尽可信者。后之学者,读《战国策》,或就所见及者,考其系年,正其讹谬,误伪为真,认虚为实,积非成是,莫之或悟。

《战国策》非史前人早有定论,本文自楚惠王起,史料渐渐减少,至楚简、声、悼、肃、宣、威六王,《史记》只记一二条。看来,《史记·楚世家》也是由于史料缺乏而从简。现在我们又迟司马迁2 000年,存史更少,故亦从简,将六王并为一节,宁缺毋滥,有待考古发现后再补充。

战国楚六王的史迹缺乏,《史记·楚世家》仅列入他们的承传世系,现以下式列出:

楚惠王子熊中(简王,公元前431—前408年)   传子

熊当(声王,盗杀之,公元前407—前402年)   传子

熊宜(悼王,公元前401—前381年)       传子

熊臧(肃王,公元前380—前370年)       无子传弟

熊良夫(宣王,公元前369—前340年)      传子

熊商(威王,公元前339—前329年)

楚六王共5世,历时103年。司马迁除记世系外,仅记下列6事:

(1)吴起奔楚,事悼王,为楚令尹。“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118]

(2)楚威王时,楚有子发为上蔡令,宽厚多智,其母贤惠,教子有方,母子都是楚威王的臣民。刘安淮南子·人间》云:(www.xing528.com)

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子发喟然有凄怆之心,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后,子发辟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袭恩者,恩者逃之于城下之庐,追者至,踹足而怒曰:“子发视决吾罪被吾刑,怨之惨于骨髓。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厌乎?”追者以为然,而不索其内,果活子发。

又《淮南子·道应》: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备一卒。”子发闻之,衣不及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郤,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帏帱帐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采薪者,得将军之帷,使之于执事。”明日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人归之。齐师闻之在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

刘向《古列女传·楚子发母》: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又问:“将军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梁。”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客有献醇酒一器,王使人往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异日有献一囊糗粮者,王又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战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于独朝夕刍豢黍梁,何也?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于其上,虽有以得胜,非其术也,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119]

(3)楚宣王时,《战国策·楚策一》中有:“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述攻魏救赵、齐、秦应楚,而遭到景舍反对;“江乙恶昭奚恤”;“荆宣王问群臣”;“郢人有狱三年不决者”;“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江乙说于安陵君”;“威王问于莫敖子华”等。[120]时间不准,史事不确,词章华丽,亦不能认为是楚宣、威王史实,我们只能知晓当时楚臣中有昭奚恤、景舍、江乙、彭城君、安陵君和莫敖子华而已。

(4)楚威王时,楚有将军庄王滇。《史记·西南夷列传》和《汉书·西南夷两鲜传》,叙传大同小异(仅四五字不同),且《荀子·议兵》、《韩非子·喻老》、《吕氏春秋·介立》和《论衡·命义》均记有庄其人,《汉书》全文已录于前,此不重复。

(5)“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也是出于《战国策·楚策一》,司马迁全录于《史记·苏秦列传》[121],显示了秦、楚两国的实力和齐、燕、韩、赵、魏、卫诸国的形势,以及夏州、海阳、洞庭、苍悟、汾陆、旬阳等地名,引起后世注释家纷纷议论,至今不得统一,莫衷一是。是耶?非耶?不敢列为楚史。

(6)最后有一史实,《孟子·滕文公》:“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是楚威王时的重农学派,语出于《孟子》,作为政论和哲学思想批判性的辩论文字,也不能全部当成史实,现以白话文翻译摘记如下:[122]

有一个奉行神农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告诉滕文公(滕定公子,宋灭滕,楚灭宋)说:“我这个来自远方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个住处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处。他的徒弟有几十个,都穿粗布衣服,靠编草鞋、织席子来谋生。

陈良的弟子陈相和其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那您也是圣人了,我愿做您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非常高兴,把他以前学的全抛弃了,转而向许行学习

孟子说:“我听说过因受中原文化影响而改变了边远落后民族,却没有听说过因受边远落后民族文化影响而改变了中原。陈良出生在楚国,喜爱周公和孔子的学说,北上到中原学习。北方的读书人,没有谁能超过他。他就是人们所说的豪杰之士。你们兄弟俩跟他学习几十年,老师一死竟背叛了他!从前,孔子逝世3年之后,弟子们守丧完毕打点行李准备回家,又到子贡住处作揖告别,而对面哭了起来,一个个泣不成声,就这样哭了一场才回家。子贡送走他们回来,在墓地边盖了一间房子,一个人住了3年才回家。过了些时,子夏、子张、子游因为有点像孔子,想要用对待孔子的礼节对待他,硬要曾子同意。曾子说:‘不行。孔子的道德学业好比用长江、汉水的水洗涤过,用夏季猛烈的太阳曝晒过,光亮洁白,不可能有谁比得上他了。’现在许行这个南方蛮子,说起话来像鸟叫一样怪里怪气,对祖先圣王之道说三道四,你却背叛你的老师而向他学,这跟曾子比,实在相差太远了。我听说过鸟儿从深暗的山谷里飞出来,飞到高大的树木上,没听说过鸟儿从高大树木上飞下来,飞到深暗的山谷里。《鲁颂》这首诗说:‘打击西戎和北狄,惩治楚国和舒国。’周公正是要惩治他们,你反而向他们学习,也真是越变越不对路了。”

孟子以“独尊儒术”的观点,蔑视四夷,在学术辩论中,对楚人和许行进行人身攻击,而置《鬻子》、《老子》于何地?更谈不上尊重楚国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