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儒学说在楚国的歧视与楚隐士的态度

孔儒学说在楚国的歧视与楚隐士的态度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儒学说在楚国都遭到歧视,因为楚国有自己固有的楚学,官府和老百姓都歧视孔儒,最好的证明就是楚隐士和老百姓对孔子的态度。最明显的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孔子学道于老子,应视为史实。他的学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他和他的追随者们被称为“儒家”。叔梁纥以武功闻名,曾带领300名勇士两次冲开敌人的重围。孔子自幼喜欢礼仪,15岁开始从学“儒”,即学礼仪。

孔儒学说在楚国的歧视与楚隐士的态度

53.孔孟儒家[103]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国没有孔孟儒家。孔儒学说在楚国都遭到歧视,因为楚国有自己固有的楚学,官府和老百姓都歧视孔儒,最好的证明就是楚隐士和老百姓对孔子的态度。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己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104]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以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105]

孔子64岁时(鲁哀公六年)去叶反蔡,在楚遇见接舆、长沮、桀溺和荷蓧丈人四隐士,都没有姓名。《论语》所记都是隐士的特征。最明显的是“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见于《庄子·天运》,有下列一段,现全录如下: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何处寻求)?”曰:“吾求之于度数(算术),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匹)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传舍)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见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墟……”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诲)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张口而不能合,予又何规老聃哉。”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言物之自然各有性),有弟而兄啼(言人之性舍长,而视幼,故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孔子问礼于老子,《庄子·天运》举出时间、地点、内容,不会是虚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亦云:“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见老子《庄子·天道》:“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翻十二经以说”;《庄子·田方子》:“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庄子·知北游》:“孔子问于老聃日,今日晏间,敢问至道”;等等。

孔子学道于老子,应视为史实。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约迟楚祖鬻熊500年。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他和他的追随者们被称为“儒家”。

孔子的先世,是殷商末年有名的微子。商亡后,周封微子于宋。因此,孔子祖辈都在宋国生活。直到孔防叔那一代,才因避祸到鲁国定居。平淡无闻地生活了几世,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作了一个陬(音邹)邑的大夫。叔梁纥以武功闻名,曾带领300名勇士两次冲开敌人的重围。叔梁纥在娶孔子的母亲颜徵以前已经有妻室,生了一个跛脚儿子,再娶颜徵后,一同到一座叫尼丘的山上向神明祈祷求子,颜氏果然有孕生了孔子,所以给孔子取名丘,表字仲尼,排行第二。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纥就死了,孔家不容颜徵,她便带着3岁的孔子到鲁都曲阜,那里是颜姓族人聚居的地方,孔子便在那里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一生。

到曲阜后,孔母以一人之力支持母子的生活,但在孔子17岁时,母又不幸去世。从此,孔子孑然一身,生活艰难,为谋生学会了许多技艺。约20岁时入仕,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畜牧的“乘田吏”。直到51岁出任中都宰(即汶上县县令),次年升为掌管水利、修路、筑城的司空,以后再升为主管刑法、外交的大司寇,没几年因与鲁国统治集团的实力人物发生冲突,弃官出走。

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从事教育。30岁时开始收徒讲学,是我国古代私学首创者。相传孔子一生收徒约3 000人,其中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有72贤人。55岁时周游列国,颠沛流离14年,先后去过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向各国的统治者竭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到处碰壁,都没有被采纳。68岁时才回到鲁国,自此著书立说,整理《诗》、《书》等古籍。(www.xing528.com)

《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书,可以称为中国的《圣经》,包括丰富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言简意赅,共20篇512章,约2万字,是目前仅存的孔子言行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和孔子思想,是研究孔子最直接的、最可信的材料。

孔子是我国伦理道德思想的实践者,他一生高风亮节、风范永存。据说,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在巴黎会议结束时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 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自幼喜欢礼仪,15岁开始从学“儒”,即学礼仪。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各项事宜的规定多达几十上百种,他学习很认真。一方面从师掌管“周礼”的鲁太师,学习各种礼仪的设备、使用方法和典章程序;还实地参观学习,向有关人员请教。有一次,他到鲁周祭祀先人周公的太庙访问,不耻下问,向人请教各种礼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陬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呢?进入太庙,遇事就问这问那。”孔子听说后,却坦然地说:“不知道的就去问,这才合乎礼呀!”孔子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好学的事迹[106],成为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佳话。

由于孔子专心致志,深入细致地对礼“学而时习之”,几年以后,便全面掌握了礼、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仅在学识方面有所进展,就连驾车、射箭的本领也熟练了。很快地,孔子知礼、讲礼、好礼开始闻名遐迩。

孔子是一位尊亲事亲笃于亲的孝子。他自幼与寡母相依为命,家境贫寒。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年幼的孔子过早地走入社会,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种菜、挑担、推车、放牧等活他都干过,还当过吹鼓手。然而,命运多难,年仅30岁的孔母,在孔子17岁时就撒手尘寰。年少的孔子,又一次经受了失去亲人的莫大打击。但他以一颗早熟的强者的心,抑住了自己心中无尽的哀思,沉着地为母亲办理了丧事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107]春秋时期,战争不断,战争不仅使大批无辜民众丧身,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各国不断增加税赋,以应付战争和统治者的腐朽生活需要。于是,苛政残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对这种情况,孔子深恶痛绝。据《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这是孔子前往齐国途中亲见的一段史实。“苛政猛于虎”成为古今名言,意思是说:一地有猛虎,绝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葬身虎口的;可是一地如有苛政,人民却无一幸免。将来出仕为官,都不要施行苛政!

《春秋》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历史书。旧说《春秋》为孔子所作。但近代学者研究证实,它应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因早在孔子出生前就有《春秋》流传,并已具备约定俗成的一套传统义例,即所谓“书法”。它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有人统计,《论语》中谈“仁”的地方有109处。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己》),这些名言成为儒家的“黄金律”。[108]曾子曰:“夫子之曰道:一言以蔽之,忠恕而己”(《论语·黑仁》),即所谓忠恕之道。“仁”的实行,又要以“礼”为规范,因此在《论语》中讲到“礼”的地方也有75次。孔子提出“仁”的概念,是根据《鬻子》来的(详见下节)。可以说,“仁”是其全部思想的核心,是伦理道德的基本根据,也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2 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影响极大。

儒家学派是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孔子卒后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儒家有八派,重点是孟子荀子等。自汉武帝[109]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道、黄老、杨朱等派各立门户,形成对立。自此,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分崩离析,各学派则分道扬镳。因此班固汉书·艺文志》云:

昔仲尼没,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韦昭曰:左氏、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也),《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春秋战国时的流派除儒家外,还有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和小说八家流派。这九家流派的区别,则见班固《艺文志》,他将诸子统计为189家,载明4 324篇,详列书名,是我国目录学之滥觞,并区分9种学术之界线。现仅摘录儒、道两家的界限如下: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