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魂》-《鬻子》的哲学思想及相关著作

《楚魂》-《鬻子》的哲学思想及相关著作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贾谊《新书·修政语下》所载的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问7节。③魏征《群书治要·鬻子》1篇。④逄行圭《鬻子》1册。⑤类书摘记有《艺文类聚》3节、《意林》4节、《太平御览》5节。鬻子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在下面的老子、孔子的继承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楚魂》-《鬻子》的哲学思想及相关著作

38.《鬻子》的内容

《鬻子》一书的内容,现存有:①《列子》的《天瑞》、《黄帝》、《力命》和《杨朱》所载的4节。②贾谊《新书·修政语下》所载的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问7节。③魏征《群书治要·鬻子》1篇。④逄行圭《鬻子》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单行本)。⑤类书摘记有《艺文类聚》3节、《意林》4节、《太平御览》5节。从这些残篇断椟里,可以归纳鬻熊哲学思想如下:

(1)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天地是按自然规律运动着、变化着,人们都察觉不到。其原话是:“运转亡己,天地密移,畴(谁)觉之哉?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隋世(生)隋死,往来相霎,间不可省,畴觉之哉!”正如《易·系辞上》所云:“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当时,鬻熊就具有正确的宇宙观,将这段话译为白话:万事万物运动转移永不停止,连天地也在悄悄地移动,谁感觉到了呢?所以事物在那里减损了,却在这里有增生;在这里成长了,却在那里有了亏损。减损、增生、成长、亏缺,随时发生,随时消失。一往一来,互相连接,一点间隙也看不出来,有谁感觉到了呢?

鬻熊见太阳东起西落,月亮有盈有亏,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我们察觉不到,他用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人间的事物,把人引到虚无玄妙的意念境界。鬻熊当时已经知道日月的运行是自然规律,不是神仙、上帝所掌握的,创无神论之先河,正如《易·系辞》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谓先知先觉。也与古埃及和巴比伦人的文化水平媲美。他还提出生死、盈亏等对立与统一的哲学观点。

鬻子的对立辨证观点在《列子·黄帝》中说得更透彻:

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至于弱己者刚,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

这一段名言以白话文译为:要想刚硬,必须要坚守柔软;要想强大,必须要保持虚弱。柔软聚集多了一定会刚硬,虚弱聚积多了一定会坚强。看积聚的是什么,就可知道祸与福的发展方向。刚强能战胜力量不如自己的人,一旦碰到力量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受到挫折;柔弱能战胜力量超过自己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鬻子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在下面的老子孔子的继承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2)以民为本施仁政。汉博士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新书·修政语下》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问鬻子及回答,原文是:

周文王问于鬻子曰:“敢问君子将入其职(将主宰其事),则于其民何如?鬻子对曰:“唯、疑(诺)。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敬请允许引用舜禹汤的政典来回禀)。政曰:君子将入其职,则其于民也,旭旭然如日之始出也(就像太阳刚出,金光普照)[8]。”周文王曰:“受命也”(领教了),曰:“君子既入其职,则其于民何若?”对曰:“君子既入其职,则其于民也,莫莫然如日之正中也。”周文王曰:“受命矣。”曰:“君子既去其职,则其于民也,何若?”对曰:“君子既去其职,则其于民也,暗暗然如日之已入也。故君子将入而旭旭者,义先闻也,既入而莫莫者,民保其福也,既去而暗暗者,民失其教也。”周文王曰:“受命矣。”(www.xing528.com)

鬻子答周文王问,幸有贾谊《新书》记,我们现在才能读到原文,但鬻子学识深湛,贾谊在其《新书·大政上》中诠释说: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

(3)古哲学术语“和”的创造者。指出在矛盾对立的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鬻子提出:“上下相亲谓之和。”[9]意为和睦相处、和平共处、宽厚、善良,与“严”字对立,在贾谊《新书·修改语下》有详细的问答:

周武王问于鬻子曰:“寡人愿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则吾为此奈何?”鬻子曰:“唯。攻守而胜乎同器,而和与严其备也。故曰可以守,而严可以守,而严不若和之固也;和可以攻,而严可以攻,而严不若和之得也;和可以战,而严可以战,而严不若和之胜也,则唯由和而可也。故诸侯发号施令,政平于人者,谓之文政矣。诸侯接士而使吏,礼恭于人者,谓之文礼矣。诸侯听狱断刑,仁于治,陈于行,其由此守而不存,攻而不得,战而不胜者,自古而至于今、自天地之辟也,未之尝闻也。今也,君王欲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则唯由此也为可也。”周武王曰:“受命也。”

周文王被殷纣王囚,武王守周攻殷纣问政于鬻子,鬻子答以和为贵、施仁政。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又联合“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10],一举灭亡商纣。商代经“二十七世,积岁五百七十六岁至纣”,[11]这与鬻子“和为贵”的政论有直接关系。因此,周成王时(公元前1042—前1004年在位)封粥熊之孙熊绎以子男之田,姓芈。在周夷王时(约公元前859年),粥熊的第8代孙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12]。熊渠以“和”扩充疆域至江汉平原

(4)“仁者寿”的辩证关系。“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已经成为我国的成语。清代的成语印章中,有这样一方印章,现在却演变为积福积德长命百岁,视为佛教的“因果”关系,粥熊说这话比孔子和释家牟尼约早500年。下面就是贾谊《新书·修政语下》所云:

周成王曰:“寡人闻之,圣人在上位使民富且寿云,若夫富则可为也,若夫寿则不在天乎?”鬻子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圣人在上位,则天下不死军兵之事。故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斗阋、不私相煞也。故圣王在上位,则民免于一死,而得一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道,而吏积于德,而民积于用力。故妇为其所衣,丈夫为其所食,则民无冻馁矣。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二死而得二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仁,而吏积于爱,而民积于顺,则刑罚废矣,而民无夭遏之诛。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于三死而得三生矣。圣王在上,则使民有时,而用之有节,则民无厉疾。故圣王在上,则使盈境内兴贤良,以禁邪恶,故贤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则已得其命矣。故夫富且寿,圣王之功矣。”周成王曰:“受命矣”。

鬻子论民免于五死而得五生,故民富且寿。公元前7世纪,粥熊裔孙孙叔敖,“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使民以时),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13]孙叔敖也是遵循周师楚祖粥熊的教导治国,辅助楚庄王成为天下霸主。

关于《鬻子》一书的内容,上自天文地理、五帝三治国之道……等,丰富多彩,因限于篇幅,仅归纳治国重点四点如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