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方块汉字的发展
方块汉字的创始如上章所述,其流传几千年绵延不衰,其原因可综合为4点:
(1)汉文字始于八卦指事,八卦符号只有横、直笔划,横直就是汉文字的基本笔法,这就与埃及文字始于图画有流畅笔法不同,这是主要原因。
(2)在发明毛笔以前,汉字书写工具一直是硬笔,或用树枝、木梗磨尖,或用石尖,以后又发展为金属雕刻。据说,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的左半球优先得到开发,人们多使用右手,书刻时也是主要用右手。由于心理、生理、视线、腕背运动等规律,由上向下使力方便,由左至右容易,刻划圆弧线很难;再由于龟甲材质是横平、竖直形排列的,最初人们在甲背上刻划受到天然方格的影响,使字迹呈现出方块形。
(3)中华民族自炎黄开始绵延了5 000年,汉族常居主导地位,其间虽有两三次被少数民族征服,但汉族人口众多、文化较高,同化了少数民族,汉方块字基本形式仍保留下来。
(4)指事和图画文字,在书写和应用上没有音符方便,埃及文字因而改进了。我国历代也有这种改革,古有假借(“依声托事”)汉切音和韵,民国初年的“注音符号”和解放前后新文字运动的“A、B、C”,都因为汉方块字使用广泛、根深蒂固,切音和注音只能作为汉方块字的旁注使用,不能改变其基本方块。
(5)方块汉字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拘一格,日臻完善。汉字的发展,据许慎《说文解字·叙》:
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劂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已,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仑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司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也。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在我国5 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经过了几次改革,仍然保持方块的基因,但其整体有所变动。现便于叙述,综合为6体:
(1)八卦符号。(详见前节)
(2)古文籀文。早在6 000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都具有文字的雏形,上面已经归纳名之为陶文。《说文》将古文、大篆列为异体字(对小篆而言),并举出1 163字形,占《说文》全部收字数9 353个的12%强。(www.xing528.com)
(3)甲骨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与牛、羊、鹿、猪等肩胛骨上的文字,用以占卜,预测吉凶,又称甲骨卜辞。1898年开始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先后出土约16万片,单字约有4 600多个,能认识的字约1/3。文字形象性强,表意特点鲜明,字体还未定型,一字写法多样。
(4)金文,又称钟鼎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书体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多变,参差不一。内容多属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有关的记事,史料价值很高,但因文字形体古怪不易考证。前面《重黎》中的“吴回”,这两字在我国学者中曾闹了千年的笑话。光绪《湖北通志·金石录》所载的《周楚公钟》出土文物,上面有铭文30多个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在湖北嘉鱼太平湖出土,经过辗转收藏,最后落到南宋宰相秦桧手里,真假难辨;近千年以来,经过15位学者考证,其铭文摹拟本最后才隶定铭文是36字,其中11字不识。[99]
《武汉晨报》报道在武汉市新洲区城关举水河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据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胡全豪介绍:今年7月21日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扁足鼎,圆锥状鼎足、鬲足、平足鬲等各类器物及残片等文物表明,5 0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新洲城关地区生活繁衍。此次还出土大量的陶井圈、蚁鼻钱。”[100]
前5 000年正是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正值祝融八姓开始活动时期,谁能肯定或否定武汉人的祖先不是祝融的后裔呢?
(5)石鼓文,亦称籀文。笔画雄壮凝重,体略方形,风格典丽峻奇。石鼓文是唐代初年发现于陕西宝鸡,共十枚鼓形花岗石,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自唐宋以来,历代著名学者研究石鼓大约200多人,如杜甫、韩愈、韦应物、苏轼、梅尧臣、张末以及近代郭沫若等,而因保存不善,石斑驳残泐重要拓片又流落于日本,国内学子考证纷纭,莫衷一是。今有学者厘定是秦孝公时文[101],著文公布并有摄为电视片[102]普及宣传,千古之谜始解。
秦孝文公(公元前381—前338年),名渠梁,谥孝。21岁登位,在位24年。起用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为左庶长,二次变法,从此秦国日益强盛。[103]这十枚石鼓,所刻的文字,都是四字一句,歌颂秦孝文公的功绩,核对文献,破译为十首诗,共630多字。
从这些破译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已经斑驳不全的文字,就是完全剥脱的文字也可以据文献填入,至此千古之谜完全破译了。这些字都是我国小篆之前的古文字。从石鼓文字就可以探索小篆文字改变的过程。
(6)小篆。文字和语言一样,都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造新字,同时又不断地简化原有字。这种自然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歧异和混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随即统一六国文字,废除六国异体字,而通行秦小篆,这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文字由丞相李斯负责,简化统一字体,略长方而整齐,笔画圆润而秀美。小篆范本《仓颉》、《爰历》虽已亡佚,但有实物尚存。秦始皇巡行各地所树立的七处刻石,都有摹本传世,如李斯的《泰山刻石》等。这些摹本中,往往有“丞相臣斯”字样,说明是李斯所书。李斯生在楚国,学在楚地,楚语及文字是他的母语,他负责统一文字时,是以母语和文字作为基础的。正如宋代黄伯思所云:“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104]现今出土的楚简文字,有些早于李斯所统一的小篆,除去废删楚异体奇字外,李斯小篆基本出于楚体字形。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已收集小篆字头2 228个[105],对此楚文字,两种体形比较接近,对楚文字的研究帮助很大。
图33 石鼓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