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屈家岭文化:楚魂的起源与历史

屈家岭文化:楚魂的起源与历史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屈家岭文化具体的年代经C14测定和分析,实际年代为公元前2635±145—前3010±235年,距今4 780—4 835年。城垣与护城河,比防卫性的壕沟前进了一步,说明屈家岭文化稍晚于仰韶文化。

屈家岭文化:楚魂的起源与历史

24.屈家岭文化[50]

屈家岭文化遗址位于湖北京山县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村,原属五三农场园艺分场管辖,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的废墟,1954年发现、发掘,出土文物具有许多特征,考古学界遂以所在的地名名之曰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遗址在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其北3公里之外即低山丘陵,西南即江汉平原。其东侧以青木档河为界,小河不宽而水量丰富;其西侧为青木河,两河于屈家岭村西南汇合,遗址在两小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是一片椭圆形的岗地,地势缓平,土层深厚,面积约50万平方米。

屈家岭文化具体的年代经C14测定和分析,实际年代为公元前2635±145—前3010±235年,距今4 780—4 835年。遗址实际存在时间为400年左右。[51]出土的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具有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为双弧形折壁。其文化性质广泛分布于江汉平原、鄂西北山地和豫南邻鄂一带,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色彩。遗存的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表明:其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饲养、渔猎、纺织等业;农业和手工业已有分工,制陶业相当发达,掌握火候控制、泥土选择等技术,品种多样,图案美观。色彩鲜艳的彩陶器、陶质禽畜和玉制品,反映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农业进步和象征男性崇拜的陶祖出现,说明其社会发展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屈家岭文化约处在神农氏炎帝八世存在时期,从出土器物和遗迹地质研究分析,得知它的社会情况:

(1)有城垣的出现,城垣因地势夯土而筑,外有护城河。出现在城头山、石家河、走马岭、马家垸、阴阳城等处。中原仰韶文化中的西安半坡遗址,早发掘出村落房屋,在居住区外,有宽5米、深6米的防卫性壕沟围绕。城垣与护城河,比防卫性的壕沟前进了一步,说明屈家岭文化稍晚于仰韶文化。

(2)住房地面多铺垫红烧土块,或用草拌泥填平,然后焙烧;墙壁用竹木为骨架,两面再涂细泥浆。几间房连在一起,成为长方形房屋,发现最大一座屋有29间。

(3)出土的石器工具以斧、锛为主,属于砍伐工具,其次是凿、铲、镰、刀等,说明农业有很大的发展;还有大规模稻作遗迹的发现,经研究其谷粒属于粳稻。畜养猪和鸡。稻谷的出现正如《淮南子·原道》所说的:(www.xing528.com)

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数;和《主术》所说的:“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心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徙而入之,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懿,不分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故其化如神。其地南至交址,北至幽都,东至暘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刘安《淮南子》比司马迁史记》早48年,他的记载应是可靠的,以上《原道》和《主术》所记有关神农的情况正与屈家岭文化互相印证,绝不是神话、传说。

(4)有大量的纺轮出现,以彩陶纺轮最具特色,有泥质黑、灰、红、黄四种,制作精致,轻巧美观。纺织的纤维,有葛、苎、麻等。说明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已经出现,纺织已成为一种普遍家庭手工业,体现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下》)。

(5)纺轮的花纹图有一种太极图纹,在天门邓家湾下层出土。现行太极图一般都认为是宋代道人所绘而为八卦图,现有实物出土,证明早在神农时期就有这种图形出现,不可能是偶合。尚需要进一步地发现与研究,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神农时期已经有八卦出现。

img30

图25 屈家岭出土的玛瑙

现在屈家岭将改为风景区,据《长江日报》2002年11月25日载《荆门屈家岭遗址将成为国家遗址景区》:“日前,荆门市开始对屈家岭遗址进行总体规划,对现存的文物古迹和自然环境加强管理和保护(中心部位的屈家岭村和北端的民宅将搬迁)。预计2015年后将作为国家级大型遗址景区向社会开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