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神农遗址:现代湖北的古老宝藏

记•神农遗址:现代湖北的古老宝藏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古发现资料表明,雕龙碑文化的中心区域则是在湖北省的襄阳和河南省的南阳两地区,而活动的范围远不止于此。雕龙碑遗址,地处我国两河即长江与黄河流域中部略偏南,现属湖北省襄樊地区的枣阳境内,这里历来是南北交通的要道。雕龙碑考古发现,证明了我国五千年前炎帝时代文化繁荣、进步发展的史实,揭示了原始社会在某一地区、某一氏族中率先踏入文明门槛的实物例证。

记•神农遗址:现代湖北的古老宝藏

22.现代湖北的神农遗址

神农出于随州,古籍上历有记载。20世纪湖北省内还发现几处遗迹,现分列如下:

(1)枣阳雕龙碑遗址

邻近历山东北约50公里的枣阳鹿头的雕龙碑遗址,1990—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研究员王杰对其先后5次发掘,并撰写论文《探寻炎帝氏族的足迹——从雕龙碑考古发现探讨炎帝都邑问题》[38],说明雕龙碑遗址具有产生炎帝氏族都邑的条件。出土的遗迹和遗物等实物资料,与传说中的炎帝氏族文化大多相符,雕龙碑文化“经过三百年左右的时间发展,产生质的变化,一跃发展为文化繁盛,欣欣向荣,居于时代领先的地位。”因而,鹿头镇武庄村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

现将《江汉考古》[40]王杰研究员文节录如后:

雕龙碑遗址地处枣随走廊的枣阳境内。独具特色的雕龙碑文化,其年代与传说中的炎帝时代相符。考古发现资料表明,雕龙碑文化的中心区域则是在湖北省的襄阳和河南省的南阳两地区,而活动的范围远不止于此。南到长江附近,曾与大溪文化有过接触。北至黄河附近,曾与关中中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有过交往。

在史书中,常把炎帝作为南方的部落首领,这就更加说明了炎帝故里在随州市厉(烈)山附近可信度。因为史书中没有记载南方有第二个炎帝故里说,且历来黄河以北地区人泛指江汉以南为南方。此外,还有炎帝葬于湖南长沙说,也助于厉山说的可信性,如《舆地记胜》云,“炎帝墓在茶陵县南——百里乐乡白鹿原”。与此相应的,还有陵墓和其他有关古迹。

在雕龙碑遗址发掘出土的工具多达三千余件,大多属于农业纺织工具。生产力的发展,新式工具的大量产生,使粮食有了大幅度的增产。在雕龙碑遗址的地面上,随处可以见到散落含有水稻颗粒的红烧土块遗存,每块上都清晰可见密集的谷壳印痕。

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稳定人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住房建筑业、畜牧业和制陶手工业等的全面发展,其形成发展曾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长达千余年延续发展的时间,经过不断地改革创新,逐渐趋于规范化,特别是村落经周密地规划布局,住房建筑排列有序,每座房屋都建造得实用、坚固、耐久,一般都能使用几十年到百年。有的因耕地暴露在地表的残墙,至今壁面坚固完好如初。

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陶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陶器生产大多采用轮制,烧制的火候高,硬度大,其种类多,数量大。主要种类有炊器、饮食器、葬具和容器等。并且不断地改革、更新,使其更适合发展的需要。

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和发展与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农业进一步发展,粮食大幅度增产,人类生活才有保证,才能在一地长期定居,方有可能抽出时间和人力从事制陶等手工业生产来改善生活。以游牧和狩猎为生的民族部落,绝不会有年代久、堆积厚的文化遗存和生产出大量的陶器。而雕龙碑文化中大量陶器出土,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事实。

雕龙碑遗址,地处我国两河即长江与黄河流域中部略偏南,现属湖北省襄樊地区的枣阳境内,这里历来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根据遗址出土文物发现,远在六千多年前,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早期的先民曾拓展于此,并留下他们发明创造的特色鲜明的陶器特征和大溪文化特征。还发现屈家岭早期的遗物,这些异地、异族文物及其因素的来源,无疑是通过交往、物物交换和相互影响产生的。

与“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易经》记录,互相印证。

……

王杰研究员总结说:

通过雕龙碑考古发现和笔者接触掌握的部分调查材料,对该地区以雕龙碑遗存为代表的远古文化的发展变化有以下几点认识:

①雕龙碑是一处内涵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实物资料,展示了六千多年前至五千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中不仅可以印证炎帝时期的文化发展,而且为研究原始社会史和地域性的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②炎帝历来被中华民族尊为始祖,他开创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多记载停留在文献书本上,而雕龙碑的考古发现揭开了我国原始社会、炎帝时期曾有过的辉煌。在雕龙碑文化中,发现了文明时代许多成就的源头。例如:农业耕种方面,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多干旱土地,农作物以种粟为主。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多水田,农作物以种植稻为主。而雕龙碑文化时代,因地制宜地分别将上述两种作物种植在干旱的丘陵岗地上和低洼水田里,因此粮食获得旱涝保收的创举。不仅如此,还发明了犁耕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使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住房建筑方面,当今的农村常见到使用砖头或石块奠基砌墙、石灰(白灰)抹墙,近年来有的又采用水泥涂抹居住地面,其目的都是为了防潮、坚固、耐用。而早在雕龙碑文化时,就发明了使用红烧土块奠基、砌墙。实际上,这种红烧土块就是不定型的原始砖。它的硬度有的不亚于砖石,与砖石具有同样效果。石灰是雕龙碑二期人的发明,三期有了大发展,广泛运用在建筑业。使用石灰质羼和料(待鉴定)涂抹居住地面,其坚硬、平滑的程度可与现代水磨石地面相媲美。另外,在房屋造型、结构和空间布局利用等方面,都达到了现今一些民房的水平。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房屋建筑的出入门道上安装有推拉式结构的门扇,更是巧夺天工,令人惊喜赞叹。

五千年后的今天,这种推拉式结构的房屋门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中颇为盛行,而我国的一些房屋建筑也常能见到,有些是采用铝合金等材料加工制作,显得新颖美观,大有兴起发展的趋势。究其渊源,在建筑史中未见有关记载,因此,有人以为是近代发明创造的产物或从国外传入。殊不知,这种推拉式的房屋门早在五千年前的雕龙碑文化时期就已发明使用,只是采用的物质材料与现代一些金属材料不同而已。(www.xing528.com)

1993年夏,日本国学术界由专家、教授和新闻记者组成的学术代表团来中国采访,他们对雕龙碑考古发现特别是对房屋建筑推拉式结构屋门的发现怀有极大兴趣,似乎在此找到了尚在日本国内流行的和式住宅建筑上拉门拉窗的历史渊源。

雕龙碑考古发现,证明了我国五千年前炎帝时代文化繁荣、进步发展的史实,揭示了原始社会在某一地区、某一氏族中率先踏入文明门槛的实物例证。

③雕龙碑考古发现与传说中炎帝文化内涵相吻合,一方面证明了传说中的一些史料是可信的,有研究价值,应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另一方面证明了发掘出土实物与古籍史料结合研究的必要性。

④雕龙碑文化与同时代其他文化相比,显得发展快、成熟早,为社会文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主要因素有二:一是位于我国南北之中江汉平原北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地处南北文化交汇地带,便于与南北文化交往、接触、取长补短,以发展自身文化优势。事实证明,文化交流,聚贸交易,是促进发展、繁荣经济文化、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2)神农架

长江三峡,两岸高峰矗立,悬崖峭壁,奇特险峻,地势形成于3 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古人不知现代科学,文人学者常将这种自然现象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芝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又东二十里,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詈。”此段文字经郭璞和袁珂注释,可以通释为:又东200里有山,名叫姑瑶,即炎帝女瑶姬(一名女尸),早夭卒,葬于巫山之阳,化为芝草(即灵芝),其叶相重,花黄色,果实如菟丝,服用使人健美。这一段文字可算是神农架最早的起源。

宋玉高唐赋》[41]:“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李善引注《襄阳耆旧传》:“赤帝女曰姚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自称是巫山之女,王因幸之,遂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为‘朝云’。后至襄王时,复游高唐。”[42]宋玉又作《神女赋》[43],极言神女的艳色丽姿。

现在,神女的庙观均不存,只有神女峰矗立在三峡左岸,其传说意义又演变了:三峡江水险恶,经常翻船,船夫遇难,其妻站在山上伫立等候。从而变成一旅游景点了。

神农架的名称来源于近代。

“架”字作为地名的实例很少。现见有“大陆架”。大陆架也叫“陆架”、“陆棚”或“大陆棚”,意思是围绕陆地的平浅海底。其范围,陆侧起自低潮线,外缘止于海底坡度急剧增大处。大陆架为沿海国家领土的自然延伸,其自然资源属沿海国家所有(辞海第629页)。这里大巴山高耸,忽然被大江截断,有如海洋的大陆架,可能因此而命名神农“架”。再如,大陆架的“架”字,又称“棚”。大陆架是水域的地名,如以“棚”字来看,则可以适用于山地。《说文》:“棚,栈也。从木,朋声。”段玉载注引《通俗文》曰:“板阁曰栈,连阁曰棚。”棚,是用竹木搭成的篷架成简陋的小屋。那么,神农架就是神农所居住的竹木棚(篷架)了。“神农架”这个名称,我们现在根据字典就可以确定了。假如这样的溯源是正确的话,神农架就是神农氏居住过的地方,其历史和名称就超过了5 000年,约为公元前3 200年左右。

再据何光岳《炎帝八世考》[44]

据游轩《神农架·神农氏·神农文化》(载《神农文荟》1992年5月创刊号)说,民国时贾文治《神农架探察报告》谓:“据当地土人云,昔时神农皇帝于其处采木建屋,工未遂而神农升天成神,空留屋架于人间,后人遂以神农架之名也。”

同治兴山县志》:“老君山其最高处曰神农架,悬崖峭立,林木蒙茸,人迹罕至。”

《湖北通志·舆地志·山川四》引《清一统志》:“老君山,在(兴山)县西八十里,高三千丈。山最高处曰神架,悬崖峭立,人踪不至。”老君山海拔2 936米,西面神农顶,海拔3 105.4米,大神农架海拔3 052.7米,小神农架海拔3 005米。

21世纪的神农架已成为湖北省的林区,东连荆襄,西通巴蜀,南临三峡,北接武当。总面积为3 253平方公里。全区林木蓄积量达1 5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0.1%,高等维管束植物有2 770余种,野生脊椎动物300余种,矿产资源蕴藏丰富。1970年建制“神农架林区”,属湖北省直辖,下设15个乡、镇和林业管理局。现已开辟为旅游、消暑、探险胜地了。

img28

图23 神农架遗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