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楚魂:太湖流域古井群发现揭示丰富水草自然状况

南京楚魂:太湖流域古井群发现揭示丰富水草自然状况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位于江苏省南部。在一个仅3.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古井分布众多,在不同年代的土层上,都有栖住繁衍在该地的固定居民,进一步证实太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水草丰美的自然状况。独墅湖底古井群的发现,对于研究整个太湖流域古文化全貌意义重大。

南京楚魂:太湖流域古井群发现揭示丰富水草自然状况

13.太湖流域

太湖古为浅海域,随着时代沧桑变化,被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以及沿海岸的沙洲包围,而成为湖泊,现成为我国第三大浅水湖(仅次于洞庭湖、鄱阳湖)。面积2 200多平方公里(一说2 42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米左右,最深处不到5米,湖中有岛屿数十。太湖水由济河、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注入长江。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平原上一片水乡泽国,素称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特产丰富,风景秀丽,航运畅通。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位于江苏省南部。《禹贡·扬州》:“震泽底定”;宋代蔡沈《集传》:“震泽,太湖也”;周《职方》:“扬州薮曰具区也,在吴县西南五十里,今苏州吴县也”;《左传·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阵”。[98]2 000多年以来,太湖滨湖居民常打桩筑圩,与水争地,使湖面日趋缩小,上游来水拥挤,下游排水不畅,沿湖常发生水患。现在,充分利用湖泊,一方面在山区建筑水库,控制来水,减轻洪水威胁;另一方面,疏浚下汇河港,加固圩堤,利用电机排灌,蓄泄统一兼筹,太湖水利有了很大发展,近湖城市兴起,而形成很多大城市,分述如下。

苏州市:一个古老的历史名城,东临上海,西通南京,南望杭州,北近长江。春秋时是吴国的都城,秦置吴县,唐为苏州治,明清为苏州府治,1949年置苏州市。苏州原始为荆蛮之地,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由楚人伍子胥建议,始建城垣,名曰阖闾[99]:“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门者,欲以绝越,明也。”

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前469年),在位19年,后由其孙夫差接位,而虏越王勾践

苏州古属荆蛮之地,《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吴越春秋·吴太伯传》亦述有此事,大同小异,其“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有余家”意全同。周祖古公约生于前12世纪,已有荆蛮的称号,并“归之千余家”。这些文献记载相同,现又有考古新发明,可以互相印证。

上海《新闻晨报》[100]以大字标题为:“苏州惊现5 500年前古井群”,内容是几千字的报告文学和8幅附图,详细介绍了这一古迹,现节录如下:

苏州城外15公里偏东一隅的独野湖,面积有11.52平方公里,用抽水机抽出湖水,取湖泥填实工业园区,再重灌入湖水。就在抽干湖水时,苏州博物馆组建考古队发掘。

在近百口井中,大部分为没有井圈的土井。据考古队长丁金龙介绍:这种井是石器时代所特有的,从井里出土了大量黑皮陶罐。与5 500年前的菘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的形状和图案相似。在一部分土井中也发现了代表中原夏商文化时期的兴刀石器;在部分井穴中还残留有一些木制品散件。木圈井一般属战国时期,还有陶井、砖井等。说明这里的古井,自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战国、汉唐,年代层次如此之连贯,令人叹为观止。

在一个仅3.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古井分布众多,在不同年代的土层上,都有栖住繁衍在该地的固定居民,进一步证实太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水草美的自然状况。独墅湖底古井群的发现,对于研究整个太湖流域古文化全貌意义重大。

这一篇报道,不但印证苏州早有居民聚集,并且还解决了我国古史上一些疑难问题,如会稽的地位。

会稽郡是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春秋时吴、越地置。治所在吴县(今苏州市),辖境历代都有增减,传说纷纭,引起历史地理不少笔墨官司。但会稽之名沿会稽山,山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山脉近南北走向,主峰在嵊县西北。古传夏禹至苗山(或曰茅山、防山)大会诸侯,计功封爵,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春秋越为吴所败,勾践退居于此。但是,部分学者提出很多不同意见,更有甚者举出夏禹没有到长江,当时这里一片荒茺,不适宜人类居住。独墅湖古井的发现,证明早于夏禹上千年这里就有人类定居。

左思《吴都赋》[101]至今1 700年广为流传,吴都即苏州(孙权建业亦称吴),摘录数段如下:

包括干越,跨涉蛮荆;婺女寄其曜,翼轸寓其精,指衡岳以镇野,目龙川而带桐。

(丰产玉石)隋侯于是鄙其夜光,宋王于是陋其结绿。

煮海为监,採山铸钱;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

郛郭周匝,重城结隅,通门二八,水道陆衢。

富中之甿,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竞其区宇,则并疆兼巷;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

雕题之士,镂身之卒,比饰虬龙,蛟螭与对。

登东歌,操南音,熈阳阿,咏未任。荆艳楚舞,吴愉越吟。

昔者夏后氏朝群臣于兹土,而执玉帛者以万国。盖亦先王之所高会,而四方之所轨则。春秋之际,要盟之主,阖闾信其威;夫差穷其武果伍员之谋,外骋孙子之厅,胜强楚于柏举,栖劲越于会稽,掘沟乎商鲁,争长于黄池。

春申君故宫:《史记·春申君列传》:“太史公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说明春申君黄歇死后百余年,司马迁亲见盛况,留下苏州繁华的场面。据《资治通鉴》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十五年)。楚春申君言于楚王曰:“淮北地边于齐,共事急,请以为郡而封于江东。”[102]楚王许之。春申君因城吴故墟以为都邑(胡三省注:吴都姑苏[103])。越王勾践灭吴王夫差,而吴为废墟。《汉书·地理志》:“吴县,太伯所邑,汉为会稽郡治所。”

春申君都苏州,建筑宫室极盛(胡三省注:“春申君相楚,楚正弱、秦正强,不能为国谋,乃营其都而盛宫室,何足道哉!”),开发苏州的史实,不可置疑。(www.xing528.com)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阖门外7里,又名海涌山。相传阖闾葬此,葬后三天有白虎蹲踞其上,故名。高130丈,围200丈,丘由粗面火成岩组成。有虎丘塔、云岩寺、剑池、千人石等名胜古迹白居易苏东坡、袁中郎[104]等,曾游此,留下不少佳作,地以人传,人以文传,而成为“人间仙境”(袁中郎语)。

杭州:在历史上长期被誉为“天堂”,俗语普遍传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杭州的美丽和繁华,代表了太湖流域。早期的杭州从老和山的山麓(今浙江大学)向西北延伸,经古荡、勾庄、水田畈,直到余杭县的良渚、长命桥、安溪、瓶窑和彭公一带,这是一块东西狭长的地方,背依天目山余脉,面向钱塘江水域,岗峦起伏,土丘罗列,湖沼密布,土地肥沃,是适宜古人栖息繁衍的好地方。现为钱塘江下游,大运河南端,沪杭、浙赣、杭长等铁路的交点,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辖余杭、富春等七县。秦置钱塘县,隋为杭州府,五代吴越国都,南宋迁都于此,并为临安府治。明、清为杭州府治。1927年,析城区设市。西湖在市区西部,湖山秀丽,林泉优美,为著名风景区和疗养胜地。

浙江省属长江流域,土地面积有12 612平方公里,共13县,占全流域面积的0.7%。浙江省早有古人聚集之处,发现古文化遗址很多。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丝织品,绢片每平方厘米的经纬线各达47根,说明纺织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还发现有石犁和成套的农具,说明稻作农业技术较先进,同时农产量也由于犁耕多于锄耕而增加,为社会提供了较多的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尤其是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于1977-1978年2次发掘,共发现依次叠压的4个文化层,一、二层为早期,三、四层为晚期。这种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宁绍平原东部地区。在余姚茅湖、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和舟山白泉等地均有发现。经C14测定,时代距今7 000年左右。出土的动植物标本和几千件石、骨、陶质生产工具,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水平。骨耜是典型器物之一,系用大型哺乳动物(似为水牛)肩胛骨加工而成,长约20厘米,骨板正面中部琢磨出浅平凹槽,凹槽下部两端凿方孔,方孔内系穿藤条捆绑木柄,骨耜的木柄也被发现了,这种耜经久耐用,适宜南方水田耕作。

遗址内有丰富的稻作遗存,如米粒、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在第4层居住址内发现20-50厘米厚的堆集,最厚处超过1米,稻米虽已碳化,但仍保持原来的外形,颖壳上的桴毛、叶脉和根须清晰可辨。经鉴定,稻谷属人工栽培的籼亚种晚稻型水稻。这是杭州市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征服大自然的成果。除水稻外,还发现了成堆的橡子、菱角、酸枣、桃子、薏仁米、菌类、藻类和葫芦等植物遗存。发现的猪、狗和水牛骨骼,表明当时有了家畜饲养。骨镞、木矛、骨哨、石刃和陶球等渔猎工具的发现,证明渔猎也是农业的手段。

发现成批的陶器群,其吸水性强。经测试,烧成的温度在800-850℃左右,表明制陶工艺有一定的原始性。早期的陶器器类单纯,主要是釜、罐、钵、盘和支架等。晚期器类多样,第2层中出现了新的器型,如釜型鼎、垂束式盉、落地式把等。

木结构建筑有特点,如干阑式地面建筑,不仅是人们的栖息之所,而且是一种建筑艺术杰作。它以建筑桩木(包括圆、方、板桩)为基础,上铺架横板、竖板,构成地龙骨,然后在其上再立柱、架梁、盖顶,最后成为高出地的干阑式房屋。在第4层发现的较完整的一处长屋,有23米的前廊过道。这种房屋适于江湖密布而又潮湿多雨的南方地区,这与干燥寒冷的北方半地穴式房屋风格迥异。

河姆渡所发现的丰富多彩的原始艺术,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意识。这些艺术品有捏塑的陶制品以及木、骨、象牙雕刻品。陶塑有鱼、人头像、狗形纽、猪以及刻画稻穗纹、叶纹和猪纹的陶器等,风格朴实庄重,美观大方;木质雕刻品有鱼形器柄、圆雕木鱼;骨质雕刻有双头连体鸟纹、编织纹骨匕以及短线刻纹饰骨笄;象牙雕刻有鸟形圆雕和双鸟朝阳象牙板雕刻,且最珍贵。其图像阴刻,线条流畅细腻,构图形象生动,图的中央为一光芒四射的太阳,太阳下方引颈高歌,这幅生动的画面巧妙地表现出太阳金光闪闪的色彩感以及鸟在空中轻歌曼舞的音感与动感。丰富的想象力,使这一象牙雕刻成为杭州远古艺术园地中的一颗明珠。

河姆渡文化比中原仰韶文化早约2 000年,而其文化艺术水平却高出很多,可是在政治上却贬为夷蛮,屡遭征伐。《韩诗外传》卷五:“周成王时,有越裳氏重九译而来,献白雉周公”;《周书》:“于越献舟”;《竹书纪年》:“周穆王三十七年(约公元前965年),南征至于九江,遂伐越”。越君臣有数百年忍辱负重的经验,越王勾践虽败于吴,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十年生聚,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越王勾践所管辖的地方,据《国语·越上》三国时人韦昭注:“南至于句无(今诸暨有句无亭是也);北至于御儿(今嘉兴御儿乡是也);西至于姑蔑(今太湖是也),广运百里(言取境内近者。百里之中,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杭州除河姆渡文化外,还有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东,1958年并入杭州市,1961年又析出并入余杭县,杭县良渚镇1936年即出现黑陶文化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00年。良渚文化的玉器特别发达,仅反山墓地就出土了1 100余件组,种类繁多,制作精细,似现代加工的基本方法,如线割、锯割、管钻和抛光等,当时均已采用,并应用了先进的砣具。[105]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于吴兴、杭州、吴县、上海县、嘉兴、苏州、无锡武进、昆山、松江、金山等市县。

绍兴市:原为绍兴县,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杭州市南会稽山北偏西[106],浙江运河和萧涌铁路经过境内。春秋为越国都,秦置山阴县唐并置会稽、山阴两县,宋及明清为绍兴府治,1950年城区曾析出设市,1962年撤销并入。绍兴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早见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现摘录有关地区和史迹如下:

越王勾践,其先禹[107]之苗裔,而夏的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元年为公元前510年),与吴王阖庐(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19年)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三年(公元前494年),越王(败于吴)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勾践自会稽归七年。

公元前473年,吴败于越。越王勾践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

勾践表会稽山以范蠡奉邑。

绍兴市是越国首都,历史悠久,留下很多名胜古迹,城内城外遍地可见古迹,到处都有名胜,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0多处。

公元前490年(即越王勾践七年)建筑的山阴小城,就是绍兴城的前身,它是利用一片沼泽平原上8个突出的孤山连接而成。其中,最高的是城西的龙山,山势呈西南—东北向,最高峰海拔76米。楚人越大夫范蠡在此建飞翼楼,守望吴军的入侵。自唐代起改建为望海亭,可见钱塘下游河道走南门入海。望海亭下稍东处,有楚人越大夫文种墓。其南麓即是古越的宫殿,后世越州州治和绍兴府治均设于此,至今古柏高耸,殿基宛然。望海亭以西有一风雨亭,是纪念鉴湖女侠秋瑾[108]的。城南有塔山,越王勾践曾建造一座怪游台,高46丈,周围523步,以观星象和天气。城南的沈园是南宋诗人陆游与离异的前妻唐婉邂逅之处,还有鲁迅故居等。另外,会稽山区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

无锡:位于太湖北岸,有沪宁铁路、大运河经此。汉初置县,《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下,列县名,并注云:“有历山,春申君岁洞以牛,莽曰有锡。”东汉仍复无锡县。1949年析置为无锡市,为太湖流域的综合性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郊区湖滨、丘陵山水竞妍,建有疗养院,并有鼋头渚、蠡园、梅园、锡惠公园等旅游胜地。境内河流纵横,盛产稻、小麦、蚕茧、水蜜桃和鱼类等,特产“惠山泥人”为盛名作品。

img18

图13 太湖鼋头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