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古老的三峡
浩浩的长江流过金沙江和四川盆地,会合了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诸大支流,水量倍增,河道宽广,过万州后,两岸山势更加险峻,至白帝城,两岸绝壁并峙,危崖高耸,水流急湍进入夔门。这是古老三峡的大门,山崖陡峭,像两扇天然大门。从白帝城到南津关全长204公里,形成了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3段大峡谷。
三峡控制了长江上游的来水,约占长江总水量的一半,从重庆到宜昌600多公里的河段中,落差达120米。两岸坚崖峭壁,激流拍岸,“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41]自古对这种鬼斧神工留有不少的神话传说,现经过科学研究,对三峡的形成有3种不同的结论,据《长江三峡》载[42]:
(1)河流袭夺说
当黄陵庙背斜和巫山背斜形成以后,它就成为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的分水岭,在东西两坡顺坡发育的河流“背道而驰”,向着相反的方向流去,没有形成长江流一水系。后来经过长期的侵蚀和剥蚀作用,地面起伏变得和缓。那顺着东西两坡,发育的河流向下切割的同时,不断向源头发展,这叫“溯源侵蚀”,经过长期的溯源侵蚀,互相争夺,最后东坡上的河流把西坡上的河流争夺过来,使之东流,逐渐切穿了它们之间的分水岭,形成了统一连贯的长江水系,同时三峡一带地壳逐渐上升,河流跟着下切,形成了三峡。
(2)先成河说
在燕山运动以前,已经有了统一的长江水系,后来巫山山脉隆起,由于隆起的速度不及下切的速度,所以河流仍保持着原来的流路,穿山凿谷,造成了三峡。
(3)叠置河说
在燕山运动以后,三峡一带的山地,经过长期的侵蚀和剥蚀作用,形成起伏不大、近似平坦的“夷平面”,长江在这个夷平面上,随着地壳再次抬升迭置下切,形成三峡。
以上是科学地研究三峡成因的3种可能,虽然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三峡在4 000多万年以前,自然下切形成了长江水系;同时,由于三峡地区属暴雨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 016毫米,每年5—9月雨季平均降雨量为692毫米,大量的降水和地水渗入岩体,增加了动水压力,降低了结构面的抗剪强度[43]。因此,三峡两岸经常发生山岩崩塌的自然现象。每次崩塌都有大量的土石滚入长江,严重时则阻塞水流,断绝航运,甚至造成上游发生大水,淹没陆地,需使用人力疏凿。
两千年以来,史书上记载了几次最大的崩塌:
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闰四月戊辰,秭归山崩。李贤注:《东观记》曰,秭归山离四百丈,崩填溪水。[44]
《水经注·江水》:“晋太元二年(公元377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
《归州县志·重凿新滩碑》:“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石壅江心,截断江流二十余年。”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知州赵公诚,始为开凿。(www.xing528.com)
《归州志》卷十:“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南岸久雨崩塌,大石横亘江心,堵江八十二年。”
三峡地区有山有洞有水,最适应古人类生存。1985年10月13日,考古工作者在巫山县大庙的龙骨坡,发现了一段人类的左侧下颌骨化石,上面还带有两枚牙齿。1986—1988年,除发现一颗人类上门齿外,还采集了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内的120种脊椎动物化石。
学者们将这批人类化石命名为巫山人,时代属于早更新世早期。再经磁性地层年代测定,巫山人距今有200万年。[45]
宜昌路家河遗址还发现了城背溪文化,城背溪位于湖北宜都县红花套。城背溪文化的分布区域,大致在今湖北西部地区,其年代约距今8 000—6 8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当时,具有特征的石器是以石英岩制作的小巧而锋利的刮削器;陶器制作技术有一定的进步,采用了泥片贴筑法,器物表面大多装饰杂乱而浇的绳纹。当时人们将吃剩的骨骼制作成骨针、骨椎,用来缝制衣物。
巫山人生存100多万年以后,鄂西又出现了长阳人。长阳县位于长江支流清江河畔。1956年,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贾兰坡[46]率领考察队,在长阳县西南约45公里的钟家湾的石灰岩洞穴中,发现了一格单独的牙齿和一段残留两枚牙齿的残破上颌所组成的化石,经研究属于早期智人,是更新世晚期前期,同时伴有出土大熊猫、剑齿象等物群,说明是距今十几万年前古人的遗骸。[47]
三峡的兴隆洞遗址出土一件史前人类制作的哨形埙(音xun)吹奏乐器,是世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乐器。这一地区的这一发现,直接把现代人类(智人)的起源,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48]
三峡地区还出现了大溪文化。大溪位于巫山县城顺长江东下约45公里,大溪河北流入长江。考古工作者于1957年、1975年多次在这里进行发掘,发现了200多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与大量的随葬物品。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为石器和一部分骨蚌器。他们种植水稻,稻谷品种经鉴定属粳稻。渔猎中使用最多的是弓箭,也用鱼钩钓鱼,用网捕鱼,此外还饲养家畜猪、牛、羊等。人们善于制作各种陶器,器物表面描绘彩色图案,色彩经过烧烤,永不褪色,即所谓彩陶。
大溪文化的时间跨度,经专家鉴定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三峡地区又是我国梯田发源地。最早记载梯田的文字是楚宋玉《高唐赋》:“长风而至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孤亩与成厢的平亩不同,是东一块、西一块分布在山地的山田。从前四川彭水县东汉墓出土的陶田模型来看,田块倾斜,相接如鳞,高低成梯状。不过,当时还没“梯田”这个名称,梯田的名称始于宋、元时期。四川盆地上梯田普遍,远视如鱼鳞。
长江三峡有巫山人的出现,又有长阳人的生存,说明古人长期在这一地区繁殖绵延。巴山对江的最高山峰其海拔为3 105米,叫做“神农架”,以中华民族的始祖命名,不是没有理由的。
三峡又是楚文人屈原和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2 000多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就出生在西陵峡起点的秭归,县地树立了牌坊,上书“屈原故里”。秭归下的香溪,传说因王昭君在溪边浣洗而命名,现有她经常打水的地方,名楠木井。
图6 白帝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