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钱塘江潮-诗说中国•4书中的五代宋元卷

钱塘江潮-诗说中国•4书中的五代宋元卷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24章钱塘江潮绍圣二年八月十八日观潮浙江亭米芾怒势豪声迸海门,舟人传是子胥魂。传说伍子胥死,尸体被抛入江中,其灵魂余怨未消,一当怒发,便驱水为涛,钱塘江涌潮由此而生。钱塘江潮到了宋代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盛景,南宋时更是我国历史上观潮的鼎盛时期。钱镠还在茅山河入钱塘江口修建龙山、浙江二闸,以遏咸潮;凿平钱塘江中罗刹石石滩,船舶能够安全航行,促进了海运的发展。钱塘观潮钱塘江观潮也如节日般盛行。

钱塘江潮-诗说中国•4书中的五代宋元卷

第24章 钱塘江潮

绍圣二年八月十八日观潮浙江亭

米芾

怒势豪声迸海门,

舟人传是子胥魂。

天排云阵千雷震,

地卷银山万马奔。

高与日月参朔望,

信如壶漏报朝昏。

吴争越战成何事,

一曲渔歌过远村。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等,北宋太原人,定居江苏镇江。后人辑有《宝晋英光集》等。

【注释】

绍圣二年:绍圣,宋哲宗年号,公元1095年。

子胥魂:子胥,伍子胥春秋楚国人,因权党之争逃到吴国,得吴王赏识委以重任。夫差即位后远君子而亲小人,伍子胥屡谏不从,反被赐令自刎。传说伍子胥死,尸体被抛入江中,其灵魂余怨未消,一当怒发,便驱水为涛,钱塘江涌潮由此而生。

朔望:朔,阴历每月初一为朔;望,阴历每月十五为望。(www.xing528.com)

壶漏:古代利用水的滴漏来计时的器具。

吴争越战:指春秋时代吴越争霸。

米芾这首诗以狂放的笔触描绘钱塘江潮如万马奔腾般涌进海门的景象,似天边出现一条玉带,似银链锁江,若隐若现。春秋吴越争战已成过往云烟,伍子胥冤魂的怒气何时能消?钱塘江潮到了宋代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盛景,南宋时更是我国历史上观潮的鼎盛时期。

钱塘小史

先秦时期,今杭州市区仍是海潮出没的沙洲。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在吴、越旧地设置了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西汉时,钱唐(沿至唐代改为钱塘)县成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所,是杭州历史上最早的建置。王莽时,更名泉亭县。东汉光武时,又复钱唐名称。隋初开皇九年(589),钱唐郡改州,移置余杭县,因名杭州,钱唐县为其属县。隋炀帝时,改杭州为余杭郡,钱唐又成余杭郡属县。北宋统一后,杭州为两浙路治所,成为“东南第一州”。

郦道元水经注》中就已有修海塘的记载。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在海盐重筑海塘六十二公里。唐大历时,李承实在钱塘江北修筑从盐城到海门的捍海堰。唐代宗时,杭州刺史李泌在城内开凿六井。唐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疏浚六井,修筑“白堤”。

后梁开平元年(907),钱镠建吴越国,建都杭州。为防止江潮冲击,钱镠于开平四年建立了一条长达百里的“钱氏捍海塘”。石塘附近,展筑东南城垣,新建通江、候潮二门。钱镠还在茅山河入钱塘江口修建龙山、浙江二闸,以遏咸潮;凿平钱塘江中罗刹石石滩,船舶能够安全航行,促进了海运的发展。

宋代修筑捍海堰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任泰州兴化令,建议重修李承实所筑捍海堰。

范仲淹主持修筑的捍海堰北起阜宁,经建湖、盐城、大丰、东台、海安、如皋、南通,向南一直达到吕四场,全长580公里,下面宽阔达3丈,上面宽1丈,高1.5丈。杭州等地居民再无海水倒灌之苦,盐碱地变成良田。人们为纪念范仲淹,称之为范公堤。景祐年间(1034~1038),知杭州俞献卿及工部侍郎张夏,先后在杭州江岸筑石塘。庆历四年(1044),转运使田瑜重修捍海堰,在海潮最猛烈的地方,用竹笼装满小块石头下入堰底,又使堤岸稍有曲折,可分开潮水的水势,减轻了涌潮对堤身的冲击。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创造“坡陀法”筑塘,把石头砌成向下的斜坡,伸向海底,利用坡阶所起的消力作用,以减轻潮的强度。浙江捍海石塘,经过张夏、田瑜等人多次重修,从现在的杭州经过仁和、海宁、海盐、平湖到金山,全长300多里,高宽都有4丈,并且还有捍海士兵2000多人,专门采选石头修筑石塘,只要有破损的地方,就会及时进行修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真宗时李溥主持修筑的钱塘江堤成效最大。他先把石头装进竹笼堆砌成堤,堤外再打木桩,这样抗海水冲击能力大大增强。熙宁八年(1075),李宏修陂,得到了和尚冯智日的指点,把五根大柱埋在江底,再把石头一块块叠起来,石块之间相互交错钩连,形成石陂,还有回澜桥、沟渠、斗门、涵洞、海堤等各种配套的工程,能起到拦洪、排灌、蓄水、截断淡水进入海塘,可以灌溉农田一万多顷。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浙西提举刘垕在海塘内侧再挖一道内河,叫“备塘河”,可以消解存纳海水。挖河的土在河内侧堆成一条土塘,称为“土备塘”,挡御咸潮。

钱塘江堤和捍海石塘的修筑,防止了海潮对江浙沿海居民的冲击,造就大量良田,为江南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钱塘观潮

钱塘江观潮也如节日般盛行。相传,伍子胥的尸体被投进江中,冤怨不能消解,一当怒发,便驱水为涛,钱塘江潮从此而生。伍子胥也被民间奉为“潮神”。元代诗人叶禺诗赞说:“人言子胥怒未消,怒气突兀干青霄。呼烟吐霜如山高,咆哮呼叱声愈嚣。”早在东汉时,王充文中就论述了浙江涛东晋顾恺之在《观潮赋》中有浙江“激波而扬涛”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观潮之风;唐朝古诗中关于钱塘江潮也佳作不断。五代时有吴越王钱镠射潮事。这里还有一个宋高宗惊涛声的故事:宋高宗被金兵追至杭州,在钱塘江边归德院歇脚。夜半忽听门外喧嚣大作,好像千军万马,以为金兵追到,大吃一惊。这时有人报告说是潮声鼎沸,赵构虚惊一场。次日,高宗写“潮鸣”二字,赋诗一首,潮鸣寺因此而得名。南宋是我国历史上观潮的鼎盛时期。在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每年从阴历八月十一日起,就有人来观潮。十八日这天,则倾城而来,万人空巷。沿钱塘江北岸十余里,临江楼房都极尽装饰之能事,不少地主还搭起彩棚,出租给观潮的人。临安的达官显贵、豪绅富贾和社会名流,携家带眷前来观潮。政府和地方先是检阅水师和祭奠潮神,开潮表演,然后涌潮呼啸而来。这时数百名“弄潮儿”披发纹身,待涌潮临近,腾身入江,踏浪翻波,如蛟龙戏水。豪绅富贾们赏赐金、币,用来炫耀。另一些弄潮人去抢潮头鱼,收获甚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