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绽放再思考
位列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的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现在可以说是绚丽绽放、名满天下了。回顾从最早《玫瑰》的剧本创作、初上舞台,到今天之分外妖娆、精品大成,应当有许多发人深思的东西。我作为一开始就介入《玫瑰》创作排演、角逐舞台的组织者之一,再来思考《玫瑰》成功的诸种情愫,不禁萌生几点新的感想,写在下边,以求同好。
看准了就要用心呵护全力托举
《玫瑰》剧本露面伊始,由于写的是亲情纠葛、家庭小事,比起有的重大题材而言,乍看之下似乎缺乏宏大气魄,也不易产生轰动效应。加之剧本浓墨重彩塑造的是女主人公乔雪梅牺牲自己(从学业到爱情)赡养老父、托举弟妹的事迹,虽然结构精巧、讲述动人,而女主人公自身应有的个性追求在这样的故事中多少被淡化甚至被淹没,这就引发了一些强调张扬个性,注重自我意识的人士之不同看法。在院内和上级单位组织的剧本讨论会上,这种意见有时还是颇强烈的。我们和作者一方面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同时实事求是地审视剧本,坚定不移地认为,剧本在当时(1998年)能够旗帜鲜明地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地回答了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这个时代大课题,弹奏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激越音符,这种创作理念是非常有意义而且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前瞻性的。同时剧本的艺术水准较高,文学性浓烈,豁透着其中的精品本色。这样的剧本,在现代戏的创作上是难得之作,理应充分肯定,全力托举。于是,《玫瑰》很快地搬上了舞台。也由于是初上舞台,在多方位的艺术呈现上《玫瑰》难免显得还不十分完美,有的艺术处理自然也会引起一些同志的不同看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和剧组始终把握住艺术的真谛,抓住主流,认准一条:舞台上立起来的《玫瑰》总体是淳厚芬芳的,需要倍加呵护。而让她更加光彩夺目,则是艺术的不懈追求。这样,《玫瑰》通过演出和参加各种赛事,不断听取意见,不断加工修改提高,终于使剧作的精品本色越来越彰显清晰,到2000年荣获中国戏剧的最高奖“文华大奖”,为6年后荣登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听从或屈从了某些意见,一个可能是《玫瑰》压根被放弃了;另一个可能是进行大幅度修改,可能改得远离初衷,反倒失去了深刻内涵,退为一般之作了。可见,一部本色优秀的作品,一旦认准了,在起初就要坚定不移地大力托举,小心呵护,一抓到底,殚精竭虑地促进其茁壮成长,蔚为大观。
有生命的是现代戏而非现在戏
《玫瑰》迸放的思想性艺术性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哪一方面都可以独写一章。我认为其中十分值得思考的一点是,《玫瑰》是地地道道的现代戏而非现在戏。
现代戏、现在戏一字之差,从艺术生命力的角度来剖析,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看到过有的现代戏作,主题思想是富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其创作着眼点源于跟风,习惯于抓住眼前政治生活中的某热门事件或演绎骤发浪潮中某真实人物。平心而论,这样的作品作为配合时代需要的宣传,是有它的独有价值和时代特点的。然而,这类剧目大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即随着那股时代热潮的过去或更迭,离开了“现在时”这个特定时域,其影响力、红火劲难免要大打折扣。这已经被不少事例所佐证。我们说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宣传工具,不是“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致斐·拉萨尔》)。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源自生活,源自从来都须遵循的永恒主题。《玫瑰》恰恰是这样的艺术作品,其创作过程完整地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充分观察、汲取和提炼。剧作家脚踏实地地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到群众中去,同时代洪流融为一体,与人民大众血脉与共,把握社会脉动,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群众呼声,成为人民群众意愿的代言人。我反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玫瑰》搬上舞台八九年后,今天再看没有丝毫陈旧过时的感觉,仍然是历久弥新,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力,原因恐怕盖在于斯。(www.xing528.com)
应当承认,《玫瑰》创演伊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空谷足音。剧作早早传递出这些既显得高昂又带有朦胧的诗情画意,宣告了她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当前,在我们深刻地认识和领悟社会主义舞台创作就是要坚持把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养其真善美的道德情操、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作为创作的动因之际,再来看《玫瑰》里着力表现的那种人民的大情大义,人间的亲情真情,和谐的跃动音符,怎能不为她那一以贯之的创作思想、艺术展示叫好呢。另外,时代唱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个体品德,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思维的形成。而长期以来,人们在与生存环境的互动中演绎着一种“重感知而轻理性”的普遍心理,故而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化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些形象的、能够捉摸的文艺作品来加深人们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感知,让人们在直观的接触中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涵,从而培植人们道德内化的全体认同,促使人们去自觉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导致人的心灵与之相融相洽。而《玫瑰》多年来一直以风姿绰约的和谐文化观念、鲜明充盈的艺术形象、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借助价值建构,铸成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进而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对社会和谐发挥着有效的价值引领作用。这种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穿越数载,润泽人心,无可置辩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赞赏与青睐。
好作品更要精益求精不懈追求
《玫瑰》从创作剧本到初涉舞台,起点是比较高的。戏剧家曲润海首观该剧,用“编得好、导得好、演得好”这样的评语给戏定了位。《玫瑰》的编剧陈彦原本就是写现代戏的高手,亦是擅长赋诗填词的名家。对这部戏,他更是倾注了满腔心血,调动了长久的艺术积累,精心构思,字斟句酌,苦苦推出了这部力作。承接这部戏的艺术团体,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拥有雄厚的艺术实力,又以其生力军青年团担纲,全院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鼎力支持,共同打造精品。在这种条件下,《玫瑰》问世的头几年,凡参加艺术活动,总是佳绩频传、硕果累累。有了骄人的成绩和荣誉,这部戏不是自行止步,见好就收,而是历经岁月,不懈砥砺,抱着一种“戏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不断攀缘艺术高峰。且看剧本精益求精的一个例子。《玫瑰》剧本中,起先三妹婷婷系乔大爷的己出,演出一段时间后,按照专家的建议,改成了乔大爷的养女。别看这一小小改动,剧本蕴蓄的社会容量大增,人物之间的冲突也显得更细腻更有冲击力了。而最后,剧本又赋予婷婷一个自家的亲姐妹。婷婷这个亲姐妹被另一家人收养,结果当了“三陪女”,沦为社会不和谐的杂音。这一人物的增添(尽管其并不出场),为剧作的思想深度注入了新的内涵,再添了浓浓一笔。
再就演员的表演而言,《玫瑰》的演员队伍一拉起来就显得强大、整齐自不待言。值得提及的是,这支表演队伍随着演出时间的推移,在表演上(包括唱念做舞方方面面),不断追求,刻意进取,勇于突破,达到了个人表演越来越老到,越来越自然,越来越生活化,整体配合越来越默契,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显得珠联璧合的境界。一批演员成熟起来,跻身为青年表演艺术家,青年团已经成为花团锦簇的一流创作群体。可以这么说,好演员成就了好戏,而好戏成就了更多的好演员。戏曲是表演的艺术,通过演出实践来锻造演员队伍是有效的途径。这一点,《玫瑰》成了现实的教科书。还须涉及一下舞台美术。《玫瑰》获文华大奖后,舞台设置仍是比较简陋的,这也是该戏存在的一个“软肋”。虽然说一出好戏主要是凭借思想内容和艺术表演打天下,然而,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严格意义上说堪称为艺术工程。既然称作工程,自然需要在二度创作上出新、好看、感人,更应当在迸放震撼力上做足文章。在这个重要环节,舞台美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瑞典戏曲家阿皮亚说得好,舞台艺术是一幅织在时间上的图画。优秀剧目的舞台装置要注意达到剧本规定情景的舞台呈现要求,按照艺术规律,做到富有新意,制作精良。《玫瑰》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刻意补上了这一课。整体舞美适量增加了舞台语汇要素,在不丢失程式、虚拟、浪漫表演的基础上,添置现代的某些艺术成分,创造性地以一幅时间上的图画丰富了舞台的艺术表现力,烘托了剧情进展的情境,使整个舞台呈现更加适合当代观众的欣赏需求,催动全剧更加精美,更加好看,更加动人,精品本色流光溢彩。
当然,《玫瑰》大成也离不开导演、音乐的精益求精,日臻完美。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总之,《玫瑰》就是以这种精品意识,照耀着长期的修改、提高、打磨的艺术过程,最终登上了当代戏曲艺术的巅峰。在总结、回望这个艺术历程,在礼赞《玫瑰》之际,我不禁萌生出这样的思考:越是好的作品,越要精益求精,越要不懈追求,越要有志登攀最高的目标,这是打造精品的题中应有之义。
2007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