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经常回想起他小时候做报童的时光,如今,他虽然是个40多岁的中年人了,却始终对报纸情有独钟。巴菲特有《太阳报》的股权,为这家报纸投入了大量资金,在经营方面也给予了很多帮助。他与该报主编一起策划的某个选题还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这件事情令他非常自豪。
投资就要看见利润。《太阳报》公司不过是一家二流企业,巴菲特曾尝试用提高报纸价格的方法来增加利润,结果造成了发行量减少,收益也接近为零。巴菲特通过这件事明白,自己对报纸这个行业了解得太少了。他向专业人士征求建议,从中选出他觉得最可行的方案。随着对报纸行业了解的增加,他明白了想要提高报纸售价,报纸就必须处于垄断地位。在奥马哈众多的报纸中,只有《世界先驱报》符合这个条件。
巴菲特决定买下《世界先驱报》,但对方却并不想卖,这反而让巴菲特的兴趣更大了。同一时期,巴菲特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加入自己公司的董事会。这个朋友看中的不是巴菲特的钱,而是他的投资眼光。巴菲特没有同意,但还是为朋友留下了一扇窗,他告诉朋友,如果需要帮助,尽管打电话给自己。已经退出股市的巴菲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地回到股票投资这个行业,而最终促成这一切的正是吸引了全世界股票投资者目光的华尔街。
此时的华尔街已经不见了前些年的狂热,虚假繁荣的泡沫一朝破碎,华尔街的投资者们都受到了重创。他们放弃了自己擅长的短线投资,将资金投入到状况稳定的股票中去。当时还有眼光独到的投资者选出了50种股票,宣称这些股票的价格永远都会上涨,非常安全。到了1972年,一些股票的收益已经到了80倍之多,这促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盲目地相信长期投资。
当投资者们一股脑地涌向股票长期投资时,短期投资的市场就有了充足的空间。巴菲特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局势,他让肯·察思做了一些短线投资,结果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1973年,50种安全股票形成的泡沫开始破碎,经历过短线投资失败的投资者们再次遭受打击,道·琼斯指数也从1000点回到了950点。
华尔街所有的投资者都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他们不敢做短线风险投资,也不敢做长线投资。这时候,巴菲特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他重拾对股票的热情,再次进入了潜心研究股票的状态。巴菲特每天都会在第一时间购买《世界先驱报》,只为查看上面刊登的前一日股票交易的收盘价,然后接下来一整天都在研究各大公司的财务报表。(www.xing528.com)
巴菲特对股票的研究进入了痴迷的状态。有一次,巴菲特的小儿子爬上梯子换灯泡,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此时,巴菲特拿着报纸进屋,脑海中思索着某个问题,从儿子身边经过的时候居然没有发现儿子摔倒了。经过太太苏珊的提醒,巴菲特才知道自己的举动使儿子的内心受伤。那个时期,巴菲特的世界中似乎只有股票,他每天除了打电话,就是研究股票,他埋头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直到凌晨。
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巴菲特始终关注着。1973年,巴菲特成功地为该公司募集到2000万美元的资金。另外,巴菲特不停地收购《华盛顿邮报》的股票。1973年2月,他以每股27美元的价格买进1.86万股;5月,又以每股23美元的价格购进了4万股;9月,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买进了11.8万股;到11月,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成了《华盛顿邮报》最大的外部股东。巴菲特的一系列收购使其净赚3.2亿美元,并且拥有了《华盛顿邮报》9%的股份。
《华盛顿邮报》的股价在持续下跌,巴菲特却在不停地收购,他是疯了吗?当然不是。华尔街经历了两次泡沫破碎,所有的投资者都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出手,手中持有股票的投资者都在拼命地抛售股票,担心股票的价格会越来越低。巴菲特收购《华盛顿邮报》的股票,是因为他发现《华盛顿邮报》即将崛起。因为其他大多数报社都倒闭了,《华盛顿邮报》只要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挺过来,将来必定会成为该产业的领头羊,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
《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对巴菲特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而在资金方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成了巴菲特最坚强的后盾。此时的巴菲特有资格任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