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诸位同志:
今天在座各位,对于推行国历,都很热心,并深有研究。今天我想说的只不过作一个讨论罢了。今天讨论的问题,便是怎样推行国历,换句话说,便是用什么方法去推行国历。
我觉得推行国历,第一要注意的,便是使民众诚心悦服地来奉行国历。事实上,现在固带着强制的性质。不过我们出去宣传讲演,却应该使人家心悦诚服来信仰你。
在以前,不叫国历,叫皇历。它的历法,是按照朝代而改变的。这一个人做了皇帝,他便把前朝的衣服、礼仪以及政法等,都加以改变,就是历法也要变更。那时中国的历法,只有一个阴历,是以月为根据而订定的,后因与事实不符,所以加上闰月。这个改革,在以前已很不容易发明的了。不过在纵的组织方法,大家都认为阴历已很完备,而无庸置疑的。那么,换朝代时,用何法来变更呢?换朝建寅,即阴历正月为一年之开始。商朝以十一月为岁之开始。周朝以十二月为岁始。到秦时,崇尚新法。那时的一般方士或阴阳家,群倡金、木、水、火、土,即有所谓金克木,火克金之类。汉朝以后,信仰孔子的学说,所以这种风气,便慢慢消灭。吕不韦著《吕氏春秋》时,便确定以建寅为正统,一季分孟、仲、季等三时,以春为岁首。这种办法,直至清代,始终如一。
到中华民国成立后,总理主张改用阳历。他的用意,并非是古代换代而改历法的意思,而是发现阴历有许多不好的地方、阳历有许多长处的缘故。阳历固然不能算完备无缺,譬如现在有许多人在研究,说四星期为一月,十三月为一年,一年有五十天为纪念日,这叫做通历。这方法固很方便,因为不像阳历有二十八日、三十日、三十一日之麻烦难记。不过此法尚未到可应用的时期,还是研究的问题,暂搁而勿论。民元时,总理所以要采用阳历,实为了适合经济制度,如预算等项。他的目的,完全为了民众的利益起见,并不是包含着皇历的意义在内。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一点。
有人疑惑应用阳历是学时髦,譬如上海有许多人说话,高兴夹几句英语,穿衣服喜欢穿洋装(这点要声明:洋服自比中服便利;我个人所以不穿洋服,因为国货少有毛织品的关系),也以为我们提倡国历,是学时髦了。其实这是大谬而不然的。要晓得阳历完全是根据天文学、加以理性方面之研究而产生的,是最合理的办法,并非盲目的学外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第二点。
同时,我们还应该了解的,就是我们中国实际上早在用阳历。譬如一年二十四节,若春分等,是完全应用阳历的道理。农人于几月几日播种,几月几日芸田,几月几日收获,他是不知道的,他完全依据节气来计算。以节气而论,节气合阴历元[年]月日,常相差数日,甚至一月,阳历则无此弊。故中国向来奉行阴历,其实应用节气,实已阴、阳合用。所以,现在我们用阳历,并非学外人,而是在全世界各种历法中,择一最合理、最科学的历法,以为应用上之便利与准确,并非盲从,是出于自己的挑选。这是我们该明白的第三点。(www.xing528.com)
不过,在努力奉行国历的时候,我们热心宣传的同志,有几点应注意到:第一,农村与都市,在生活上有一点不同,都市中各工厂、各机关,都可星期休息。在乡村则不然,在农忙的时候,不要说一天八小时、十小时、甚至十四小时,也不以为怪;在没事的时候,终日闲空,也无足为奇。在播种加肥料时,农人无钱,甚至当衣、押物,重利告贷;收获以后,方可还债、赎物。这时农村方面的金钱,自农民而入小钱庄,由小钱庄而入大钱庄,以至银行,于是一切人欠欠人,都可告一总结束。故此次各地商会,请中央〈将〉解帐期改至二月十七日,中央所以予以许可者即在此。不过过年结帐,自当遵奉国历而行。退一步讲,解帐日期,本可随时规定,例如债项约期、以及中秋、端午等节的结帐,无足为奇。
以学校而论,推行国历,更没有什么妨碍,不过学生回家省亲的日期,提早些罢了。在机关办事的人,更没有什么不方便之处。至于农民,他们在国历二月方面闲暇,这时他们休息,政府当然听任他们的自由,决不加以干涉。其他若祖先之提早祭祀等,更无问题。
按照事实而论,阳历比阴历要好得多。例如阴历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以学校言,教科书之编制,教员授课之钟点,就生问题。以工商界言,薪金工资等,也要多一个月。并且奉行国历后,封建势力与迷信习惯,也可逐渐废除,正和首都在南京而不在北平,含有同样的意义。这虽不能一蹴而就,不过经年累月以后,自可达到目的。并以大及小,政府机关奉行,影响所及,就可渐渐普及民间。大银行奉行后,白可使都市以及内地的小钱庄,都慢慢奉行。其他提倡庆祝国历新年等事宜,都可以帮助国历的推行。上海、南京现在都组织筹备会,专司其事,那更好了。今天报上看见上海元旦日有电影之放映、游艺场之开放等,都是新年中娱乐的很好办法。政府法令,是严厉施行。党是政治之灵魂,同时,党员好像是民众的慈母,当然应该以慈爱的态度,使一般民众奉行。
总之,宣传国历推行的方法,最重要之一点,在于说明国历之好处,使民众感觉到阴历之短处。那么,推行国历这一件事,自无问题。至于宣传的技巧方面,各位都很明白,不多说了。希望大家以至善的努力,去宣传奉行国历。
(此文1930年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