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和残联组织架构调整的几个问题解析

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和残联组织架构调整的几个问题解析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和残联组织架构调整的几个问题 最近几年,每次工作会上都安排我讲话。这次是三代会换届以来本届最后一次年度工作会议,事先征求了中国残联一些同志和部分地方残联理事长的意见,大家提的问题很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和残联组织架构调整的几个问题解析

关于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和残联组织架构调整的几个问题(1)
(二○○三年二月二十二日)

最近几年,每次工作会上都安排我讲话。这次是三代会换届以来本届最后一次年度工作会议,事先征求了中国残联一些同志和部分地方残联理事长的意见,大家提的问题很多。我想,不能面面俱到,总的说要给大家鼓劲、要给大家提气儿。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研究残疾人事业发展和四代会换届的问题。现在省市和基层的换届马上就要开始,到六月底完成,九月份中国残联要换届。残联系统如何切实贯彻“十六大”精神,我想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依据“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勾画本世纪头二十年残疾人事业的蓝图;二是全面深入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三是高举人道主义旗帜,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生机与活力。今天我想重点讲两个问题。

一、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

(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和目标

“小康”这个概念古已有之。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孔子就提出了“大同”、“小康”的说法。但这个小康说的是“私有制”、“家天下”,比如他说“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这是先秦时期的说法。到了近代,康有为借用了这个概念,解释为“升平世”,再进一步,社会就到了“太平世”,这就是所谓的“大同”。康有为的《大同书》就是讲这个。对于一般百姓而言,小康是一种家庭状况,小康之家、家道小康就是小有小安、衣食不缺、生活安定,这是许多中国人渴望摆脱贫穷的一种生活追求,在过去的社会里要说一个家道小康,是很令人羡慕的。

“小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目标,最早是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他提出“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的概念,引发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大家都知道,在此之前,我们国家的目标是到二○○○年即上个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九七五年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周总理做的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再往前毛主席也讲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现在看来,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当时曾经起到过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现在实践已经证明。小平同志预见到了这一点,一九七九年三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他老人家提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这种“新说法”。在一九七九年十月与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他对这个“新说法”做了进一步解释:“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我想,这当然不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或只能是低标准的,而是说二十世纪末的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当年年底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正式提出“小康”的概念,指出二十世纪末的目标,是达到小康。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关于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说我们党用小康这个概念把战略发展目标做了一个根本的纠正。

三步走的战略在一九八七年党的“十三大”上正式确立:第一步,一九九○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依据小平同志的设想提出来的。一九九七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十五大”初步地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提出二○一○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二○一○年的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可以说是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这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更具体了,因为“十五大”提出到二○二○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这是虚的提法。“十六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老人家的小康社会理论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初始阶段作出全面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足。GDP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工农、城乡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三是民族素质明显提高,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完整的目标体系,不仅涉及经济增长,也涉及民主政治;不仅涉及经济效率,也涉及社会公平;不仅涉及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也涉及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相对于“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认识的深化,理论的发展,目标的提高,追求的升级。

(二)本世纪头二十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目标的设想

全国要全面小康,残疾人怎么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它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就是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不但指标体系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而且要求不分地域、不分人群,都要达到小康。也就是说,地域上,东中西部都要建成小康社会;人群上,弱势群体也要过上小康生活。

残疾人及其亲属是一个庞大的人群,我国有六千多万残疾人,涉及近两亿多人口。残疾人小康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全国全面小康就不能实现。

我们是共产党人,党的宗旨要求我们解放全人类,解放劳苦大众,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在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共产党应当把弱势群体奔小康、残疾人奔小康的问题,理直气壮地提出来,我想这应当是我党的政治态度。

所以讲,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小康。

客观上讲,现在国家的小康也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从地区间和城乡比较来看,东中西部的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扭转;从人群划分上看,总的说来,残疾人和健全人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并且还在继续拉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把残疾人落下,也不应该把残疾人落下。所以,我们必须适时地把残疾人群众的小康目标提出来,如果不适时提出来,就丧失了我们的政治责任。

依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次我们尝试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残疾人事业的目标。我看这个目标是不是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残疾人事业滞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有较大改观,同经济社会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扭转。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大多数残疾人的生活同全国人民一道达到小康水平,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教育、就业、参政议政状况有较大改善,特困残疾人社会保障救济水平有较大提高。各级党委、政府、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切实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工作内容。全社会充分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扶残助残蔚然成风。残疾人素质全面提高,广泛参与社会生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贡献。总的说,到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大多数残疾人也和全国人民一样实现了小康。这是跟一些同志商量后提出来的,研究不是很充分,但是我想,这次工作会议上要把它提出来,当个靶子,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

(三)残疾人的基本状况

首先讲残疾人的贫困状况。目前全国农村有三千万贫困人口,贫困残疾人占三分之一强,有一千零五十八万。贫困残疾人如果加上他们的家庭就不止一千多万,贫困人群中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占一半以上或更多,这是一个现实。去年国家城市享受低保人数为两千零五十三万六千,没有具体统计残疾人人数。按残联统计报表,到二○○一年底,城镇享受低保的残疾人为八十万多一点,我想实际这个数字可能更大,即使这样,按三四口之家算,残疾人家庭里大约有二百至三百万左右吃低保。前年,机关的同志曾到安徽的一个村搞过调查,他们调查的是残疾人户与健全人户之间的比较,没有搞残疾人和健全人之间的比较,但从中也可看出有残疾人的家庭比健全人的家庭生活要困难许多。调查的结果是残疾人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只占健全人户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其他财产方面,残疾人户也与健全人户存在较大差距。残疾人户家里大都没有冰箱洗衣机等,有的有电视,有的还没有电视,家具相对破旧,住房质量明显偏低,地面有的是砖墁的,有的甚至是土地面。而健全人户家里绝大多数都有冰箱、洗衣机、彩电和比较好的家具,地面有的是水泥面,有的贴着瓷砖。这是调查的比较好的地方,中等偏上的地方。我以前去过的一些农村,残疾人大多住草房,健全人大多住瓦房,可以说泾渭分明。两项加起来,可以看出,残疾人户的总收入,大约只能占到健全人户的一半。据调查,西部地区贫困人口中有一半是残疾人,东部发达地区贫困残疾人占到总贫困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以上。我多次讲过“两个一半”不过分,就是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占一半,残疾人人均收入是健全人人均收入的一半。

其次讲残疾人小康的实现程度。一九九一年国家统计局成立了“中国小康研究课题组”,会同国家计委农业部对小康标准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跟踪研究,并于九十年代中期制定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小康标准包括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十六项指标,包括人均GDP、城乡人均收入水平、人均居住水平、恩格尔系数、成人识字率、教育娱乐支出比重等。

国家统计局二○○○年十一月发布的《中国小康进程综合分析》报告指出,按全国小康标准衡量(以一九九○年价格计算),到二○○○年底,全国小康总体进程或实现程度可达到百分之九十五点六;城镇小康实现程度达到百分之九十六,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三。这是指地域小康的实现程度。

上面所说的小康进程或实现程度,是指全国在二○○○年实际达到的各项指标与应当达到的小康标准之间的比值。从人口看,二○○○年全国有百分之七十四点八四的人口基本能达到小康水平,百分之十二点八二的人口接近小康水平,还有百分之十二点三四的人口难以实现小康。这是指人口实现小康的总体水平,我们从这看一下残疾人的状况。全国接近小康水平的有百分之十二点八二人口,这大概有一亿七千万;难以实现小康的有百分之十二点三四,那就是一亿六千万。这三亿三千万人口,按五口之家推算,约有六千六百万户家庭没有实现小康。这里面残疾人户占多少?残疾人占多少?我们没有统计,只能估算一下,全国六千万残疾人中,约有四千至五千万人或者更多没有实现小康,现在实现小康的残疾人有没有一千万,很难说。在没有实现小康的六千六百万户家庭中,残疾人家庭起码占到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残疾人贫困程度这么严重,实现小康差距这么大,二○二○年要使多数残疾人达到小康,而现在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的人还没有达到,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这不是扶贫,如果是扶贫的话,采取扶贫的办法,吃定补或者是农村搞救济,把贫困残疾人扶持起来就行了。但是奔小康就不一样了,要求残疾人和他的家庭,通过劳动获得比较多的报酬,就是说残疾人群众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要有一个活跃的状态,这就要求残疾人自身素质必须提高,就是生活要好并且素质要提高。目前,我国残疾人因残疾而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还是很多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素质还普遍低下,还需要用多种方式的教育来提高。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是怎么样呢?据残联统计,到二○○一年底,全国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为百分之七十八,这只是算义务教育入学率,没算成人识字率,而同期全国义务教育入学率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一,这个差距就很大。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规定,到二○○○年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平均分别达百分之八十。实际上,除智残儿童入学率达标外,盲、聋儿童均未达标,盲童仅为百分之五十四点一,聋童为百分之七十二,西部更低,盲童仅为百分之四十二点八。目前全国有二十万七千一百二十三名残疾儿童少年因家庭贫困未入学,其中西部占到百分之八十八点五,为十八万三千三百五十五人。

这是残联的统计,教育部门不统计入学率,而统计在校生数,二○○一年底,教育部门统计的三类残疾儿童在校生仅为三十八万六千,而残联统计数为五十四万九千。残疾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残疾人奔小康的进程。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残疾人群众生活状况这么困难,总体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都远远低于健全人,实现小康任重道远。

(四)信心和机遇

残疾人的状况与全国小康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的程度差距很大,要实现我们设想的目标困难很多。怎么办?是上还是不上?是不是还要提出这个目标来?

这里就有个决心的问题,有个信心的问题。下什么样的决心,较多的是政治诉求决定的。而信心更多地反映了我们的精神状态。决心和信心都不是凭空的,而是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的。我们提出二○二○年目标,也不是无根据的。

一是,我们从“五年工作纲要”制订时,就开始进行战略目标的探索。

我们现在提出的目标设想和“九五”、“三代会”、“十五”确定的目标任务是一脉相承的。制订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的时候,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确定的到二○○○年“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我们提出了要基本解决残疾人温饱问题。这么提,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因为那个时候,全国还有近两千万残疾人未解决温饱,其中有一千五百万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另有三百万重度残疾人处于特困状态。当时反复讨论这个问题,敢不敢提出这个目标,提出后怎么去实现。开始不敢提,但又一想,这个问题非提不可。如果全国人民都小康了,残疾人温饱都不敢提,我们还叫什么残联。为了搭上全国扶贫的车,尽快使残疾人实现温饱,经与有关部门商量,这个目标还是提出来了,国务院也批准了。现在看来,这个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对残疾人解决温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因为提出了这个目标,我们加大了扶贫的力度,残疾人扶贫纳入了国家大扶贫,我们还争取到了国家康复扶贫贷款,总之采取了一系列扶贫的措施,加上康复、教育等措施,二○○○年贫困人口从两千多万降到一千多万,可以说基本解决了贫困问题。这个目标算不算达到了?也算达到了,也算没达到。说达到了,起码解决了一千多万残疾人的贫困问题,剩下一千万贫困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也有提高,起码大多数残疾人温饱是达到了。说没达到,毕竟还有一千多万贫困残疾人,尽管这一千多万人的生活也有所提高,但终究还贫困。有的人如果按当初定计划的时候算,已经算脱贫了,但是现在水涨船高,贫困标准提高了,所以残疾人现在还有一千万没有脱贫。但是如果当初不定那个目标,我们也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三代会”依据“十五大”制定的我国跨世纪的宏伟目标,从残疾人事业的实际出发,相应提出了残疾人事业分步实施的阶段性目标:第一步,和“九五”目标一样,到二○○○年基本解决温饱;第二步,到二○一○年,稳定解决残疾人的温饱,并使相当一部分残疾人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体同步,残疾人状况有更大的改善,“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得到体现。制订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时,我们依据国家“十五”计划和“三代会”的目标,提出了“残疾人状况进一步改善,经济发达地区残疾人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欠发达地区稳定解决温饱”。我们这次提出的目标设想,即再过二十年大多数残疾人达到小康,这和历次提出的目标是相衔接的,不是凭空提出来,而是有着历史的延续性。总的说,我们在制订计划、提出目标的时候,始终关注两点,一是国家大局,二是残疾人的现状。我们的目标,二○○○年基本解决温饱;二○一○年稳定解决温饱,一部分人达到小康;二○二○年多数达到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发展。大概是这样一个体系。

二是,残疾人奔小康,不是孤立的。它是在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都实现了。今后十几年,我们坚持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也一定会取得相当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必将大幅度提高。水涨船高,全国有办法,残疾人也就会有办法。这次到上海来,我们看到,上海的总体社会保障水平现在已经很高了,为什么?因为上海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有钱了,光就业保障金就收了三亿六千万元。上海拿这个钱,分不同程度、不同类别、不同残疾家庭分别制定标准加以解决,在一个老人养一个残疾孩子的家庭中,六十到七十岁老人养一个残疾孩子的家庭占多少,七十到八十岁老人养一个残疾孩子的家庭占多少,根据这个情况进行补助。解决了老人退休后残疾孩子怎么办的问题。肢残人解决多少?盲人解决多少?先把大家的社会福利解决了,然后再考虑就业,这是上海的思路。我想,上海的今天就是全国的明天,当然时间和顺序前后会有一些差距,但是希望都是有的。一句话,全国一定会发展的,残疾人也是有希望的。所以我们残疾人奔小康的目标不是孤立的,是随着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来实现的。越是困难大,就越需要决心和信心。自古华山一条路,现在我们也只有上,只有咬紧牙关,树立信心,顽强拼搏,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残疾人与全国人民共同奔小康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另外,我们不能只看困难的一面,换一个角度面对困难,可能正是我们新的机遇。还是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困难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克服。国家是这样,残疾人事业也是如此。

“十六大”报告中有三点是我们每个残疾人工作者都要注意的。一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到“发展残疾人事业”,这在以前历次党代会主报告中是没有过的,虽然只有七个字,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表明,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也是对我们所做的工作和残疾人事业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所以说,残疾人奔小康的目标不是孤立的,它是党代会提出的任务。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它不仅涉及物质要求,而且涉及文化生活的需求。内容包括经济收入、消费结构、生活环境、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医疗保健、精神需求等诸多方面。它是涵盖全国人民而不是部分人群,理所当然地包括残疾人在内。三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外电评论也很重视这次“十六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是“十六大”的一个新的特征。这些都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实现残疾人小康目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总而言之,我们要把发展残疾人事业绑在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战车上。国家制定规划,我们也制定相应规划;国家采取行动,我们也采取相应行动;全国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我们残疾人就一定要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也向小康生活迈进。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应理直气壮地提出的。我想这样提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我们工作要努力,一方面是跟国家提,地方残联跟方政府提,中国残联跟中央政府提。全国全面小康了,残疾人也要多数小康。当然也要跟残疾人提,大家都得努力奔。我想主要还是跟国家提,跟我们自己提,毕竟残疾人自身困难还相当大。必须提出这点来。到二○○○年底全国小康了,我们残疾人总要解决温饱吧!非提不可。全国全面小康,我们应当提残疾人大部分小康。

反过来讲,没有残疾人的小康,也不能说全面小康的实现。所以我们发展残疾人事业,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另外,还有一些可利用的机会,二○○八年,残奥会在北京举办,残奥会的召开将大大促进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促进力度之大是我们以前不敢想象的。现在初步定每年要为此投入一个亿的资金,这是初步的,不够还要增加。除了今天下午参观的上海基地外,北京还要建基地,还要投一个亿。通过这个带动全国的残疾人群众性体育运动,也把全国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带动起来。除了全面推动我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外,这还是个宣传动员社会的好机会,不但北京要宣传动员社会,全国都要宣传动员社会。

还有,上海二○○七年举办特奥会,二○一○年举办世博会,这些机会我们都要设法利用。

“十六大”报告中还提到切实尊重保障人权。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有力地展示了我国人权保障的良好形象。从现在开始,再过三五年,国际上有可能通过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这同《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一样,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文献,制订这个公约的过程和公约的批准实施,无疑将对发展残疾人事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审时度势,利用一切可能的有利因素,顺应国家发展大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出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机遇。

(五)科学态度

率领全国残疾人摆脱贫困,稳定实现温饱,进而实现小康,是个大题目。制订并实现这个宏伟蓝图,需要勇气决心、雄心壮志,更需要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我们残疾人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我们大家都要面对现实,如果吹牛皮放大炮,残疾人工作就没法做了。第一,要掌握情况,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恰当的课题来调查研究,以期我们所提出的一切目标、方针政策建立在实际存在的基础上。第二,要科学地制订发展蓝图、规划、目标、战略、步骤。第三,要把具体目标分解到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各相关业务领域,分步落实。第四,对城市和农村,要有不同的思路。城市要着力推动残疾人康复、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工作等工作;农村要着力开展好残疾人扶贫解困、制定落实扶助残疾人优惠政策等工作。第五,要切实依据残疾人的类别化需求,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服务。同是残疾人,盲人有什么需求,聋人有什么需求,都不相同。肢残人里面也不同。残疾人类别很多,各类人痛苦都不一样,需求都不一样。类别化需求是个大课题,需要认真研究。第六,对东中西部要分类指导。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目标要高一些,发展要更快一些,要逐步与国际接轨,和当地正在奔向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中部地区的目标要适中,残疾人工作要把骨头架子搭起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和不同发展阶段来长“肉”。西部地区应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稳步前进,着力解决扶贫等急需工作,中心城市标准要高一些,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集中力量把中心城市的工作搞起来,中心城市辐射可以带动全省工作,如果不抓重点,四处撒“芝麻”,西部地区就会趴在那儿,怎么也动不了,大家也没信心。总之,东中西部要采取不同措施,有了科学的态度,才能使残疾人奔小康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

不讲大理论,讲个故事。这些年大家知道比较多的是广东、上海、山东等地方发展快,浙江虽是东部发达地区,但并没有给人以深刻印象。去年我到浙江调研,原来也没想到浙江会怎样,但是看后深有感慨。浙江的发展令我吃惊,财政年增加达一百亿,外贸收入增长幅度巨大,市场环境良好。为什么?浙江同志说,这些年一直坚持省领导提出的“不动摇、不气馁、不争论、不攀比、不张扬”的“五个不”做法。对此我印象深刻。这里我试着解读这“五个不”,也是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有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www.xing528.com)

一是不动摇。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有决心、有信心、有信念。对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学得深,想得透,有比较深的理解。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改革开放不动摇。

二是不气馁。在困难情况下不要泄气,要有一股顽强拼搏的精神,要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不断量变就能产生质变。

三是不争论。有分歧意见,不争论先干起来,对就干下去,不对再改。这也是解放思想,旧的东西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不争论,也是创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

四是不攀比。不攀比不是不去比较,而是不要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和别人比。这里实事求是是精髓。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办事从我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我比你好,我不骄;我不如你好,我也不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心无杂念,不受干扰,这样路就走不歪。

五是不张扬。不是不做宣传工作,而是不事张扬。不追求表面的虚的成绩,而注重实的发展、实的工作、实的机制;不搞形式主义,而要少说话,多干活。要杜绝“假、大、空”。一有“假、大、空”,受苦的就是群众。

以上“五个不”对我启发很大,这是不是一整套思想作风呢?在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残疾人事业要有大的发展,快的发展,就要求我们更要解放思想,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不能停滞不前;要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要谦虚谨慎,不能忘乎所以;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现状,更不能脱离群众。总之,要把我们的思想保持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样一种活跃的状态,永葆昂扬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思想作风。

关于残疾人奔小康,今天只是破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的主题,当然也是我们残疾人事业的主题。我想,残疾人奔小康应该作为“四代会”的主题,也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残疾人工作的主题。我们做残疾人工作为的什么,不就是为残疾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吗?广大残疾人奔小康是迈向未来的重要的一大步。

二、残联组织架构调整的基本设想和主要原则

去年工作会,就残联组织建设我出了些题,涉及代表性、组织架构、基层工作、主席团设计、专门协会、残疾人干部等几个方面,谈了我的一些看法,同大家商量,要大家研究。经过这一年的工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今天拿出个初步方案,大家看怎么样,会上可以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具体方案要到“四代会”才能完成。

(一)残联组织架构的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残疾人组织是一九五三年成立的中国盲人福利会,当时归内务部(现在民政部前身)代管。一九五六年,国家又成立了中国聋哑人福利会。一九六○年,盲福会、聋福会合并,成立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一九六八年,“文化大革命”中,内务部撤消后,盲人聋哑人协会也停止了活动。一九七八年,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恢复组织和工作。一九八四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一九八八年,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合并,成立了全国五类残疾人的统一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成立中国残联,不是盲人聋哑人协会、基金会两会简单机械的合并,而是以改革的精神,在改革的基础上组建新的组织。当时的指导原则是:理顺关系,精简机构,健全功能,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我们设计的残联是半官半民、事业团体,后来叫亦官亦民,就是该需要发挥官的职能的时候,我们是官;需要发挥民的职能的时候,我们是民。我们设计的残联是集代表、服务、管理三种功能于一身,精简、效能、统一的组织。我们设计的是小民主,真民主,没有搞大民主。我们的执行理事会设计得比较强,主席团比较虚,评议会比较弱。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总体上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所倡导的。我们的组织,与国际上的残疾人组织不同,也与国内的其他社会团体不同。现在看来,我们这样的设计是有生命力的。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历经了多次机构改革,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设计,才使得我们的机构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得到了加强。假如当初设计成残疾人事务管理局,可能在机构改革中早就被撤消了,设计成纯粹的“民”在中国也行不通。我在与国外的残疾人组织、残疾人接触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不少人对我们这个组织非常羡慕,我相信大家也有同感。在国内,我们这个组织应当说也是很受关注的。

总之,我们当初的设计,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是五类残疾人的统一组织,具有精简、效能、统一的特点。《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指出,“支持建立强大的全国性残疾人组织,使他们在具有利害关系的一切领域发挥作用;鼓励残疾人组织的联合统一,并与政府协调行动。”应该说,我们的设计是符合《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的精神的。正是由于这样的设计,才保证了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急需办的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残疾人事业这么快地发展起来。

第二,我们的性质是“亦官亦民”。这是与我国政治体制框架相适应的。正是由于有“官”的职能,我们才能参与制订《残疾人保障法》,推动成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才能承担残工委秘书处的职责,才能推动制订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的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纲要,才能对残疾人事业进行有效管理。也由于我们有“民”的身份,我们才能代表全国六千万残疾人争取合法权益,才能更好地运用社会化工作方式,吸纳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残疾人事业服务。

第三,从人员组成讲,我们是由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共同组成的组织,从功能讲,我们是“of”和“for”的统一体。这样,残联既有残疾人,也有健全人。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奋斗,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把代表功能与服务功能结合起来,使残疾人的需求能变成服务工作的目标、服务工作的内容,不脱离残疾人的实际,二者始终是有机结合。

(二)组织架构调整的必要性

我们这个组织是一个好的组织,但这是不是说,我们的组织形态就定型了?回答是否定的。它还不是一个定型的组织,它还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还要不断地在理论上实践中发展、完善自己。

面临“四代会”换届,我们要对组织架构做一些调整,是基于以下一些考虑:

第一,残联组织代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或由于体制的原因,或由于干部来源的原因,或由于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的原因,我们的同志比较会做管理者,比较会做服务者,而比较不会做残疾人的代表者。二是,残疾人在我们这个组织中还不够活跃。三是,在代表各个类别残疾人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做得不够充分。

第二,我们的基层工作还很薄弱。

我们残联是自上而下建立的,没有搞“草根运动”。尽管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拼命地推动基层建设和基层工作,从中国残联到省残联,到地市残联,到县残联,到乡镇、农村、社区,但基层还是太弱!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我们上边,中央、省是轰轰烈烈,这是大家眼睛看得到的,社会上也都看得到的,我们和一些领导人、和中央部委谈的时候,他们都说你们残疾人很活跃。但下面尤其是乡镇工作相当困难。个别县残联还没有实现计划单列、机构升格和理事长专职,有的县残联工作条件也很差,服务能力弱,一些乡镇的专干也名不副实,一些地方残疾人工作实际上是没有开展,不少农村残疾人还不知道残联和《残疾人保障法》。在残联组织的问题上我们还未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社会资源越来越丰富,非政府组织、非赢利机构越来越活跃。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机遇、条件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六大”报告中提到,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第一次写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环境更加文明进步,为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残疾人生活水平提高,整体素质也会提高,参政议政的自主意识也会提高,他们对残疾人工作和社会事务要求有更多的参与和发言权。经济社会的发展、三个文明的建设对我们的工作方式、思维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我们的组织架构调整提出了要求。

第四,事物自身发展规律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都是在不断解决新的内部矛盾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我们的组织架构也是一样。十多年来,残联的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主流是活力、创造力不断增强,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组织架构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好的继续坚持,不足的要改进、变化。不变化,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变化,不推陈出新,不与时俱进,我们就没有活力。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组织架构调整的主要原则

关于组织架构调整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1)总的说要变,不变不行;(2)要小改,适当、稳健、渐进,不能大改,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步子大了要翻车;(3)成熟了就改,不成熟的暂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先不改;(4)看准了的就改,看不准的先不改,留待实践中探索。

为什么要小改不能大改呢?因为现在我们的机制还是很好的机制,运转得还不错。我刚才谈的组织架构调整的必要性,是我们在分析自己的情况时,要看到自己的弱点,我们必须正视它,加强它。我们不能对自己没有一个基本认识,否则,要出事,要走弯路。好的东西不能丢,也不能轻易否定已取得的成绩。也要有前瞻性,要居安思危。

总的说,我们要把残联建设成实现“三个活跃”的组织,使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中更活跃,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活跃,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社会上更活跃;要把残联建设成既精简、统一、效能,又能发扬民主、照顾各个类别残疾人利益的组织;要把残联建设成既能继续争取政府重视和领导,同时也能挖掘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残疾人事业服务的组织;要把残联建设成能密切联系残疾人,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组织。

(四)组织架构调整的基本设想

关于基本设想,总的说四句话:相对虚的主席团变为相对实,强的执行理事会不变,评议会取消,专门协会切实发挥作用。

关于主席团。主席团是代表大会休会期间的权力机关,是起决策作用的。但我们的主席团规模过大,上届达二百七十四人。中国残联章程规定,主席团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实际上我们没有做到,也难以做到。每届主席团任内我们只开三次会,其中两次是在代表大会期间,中间事业会时再开一次。这次我们设想要加强主席团的职能,办法是适当削减主席团规模,一定要保证每年开一次会,研究决定重大问题,这样可以使主席团发挥最高领导的作用,保证按章程规定切实履行职责。主席团削减之后的各省、各类残疾人的代表性,用扩大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来弥补。

关于执行理事会。强的执行理事会不能变,执行理事会要保持相当大的决策执行能力,这是我们的成功之处。中国残联理事会要在保持高效务实的基础上,增加各类残疾人及其亲友的代表,使理事会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除了中国残联执行理事会,各级残联理事会也要认真解决好配备残疾人干部的问题,这是增强残联代表性的重要举措,中组部为此专门下发了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残联理事会,要有残疾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要有盲人、聋哑人、肢残人理事;地市级残联理事会,要有残疾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县级残联要有残疾人工作人员。这一点一定要做到。可能个别的还做不到,做不到的要制订计划,力争在短期内做到。我刚才说主席团由相对虚变为相对实,不是说主席团要取代执行理事会的决策,主要的、大量的决策还要在执行理事会,主席团只管相对宏观的贯彻决议的落实。

关于评议会。多数同志建议不再设评议会,评议会的监督、评议职能并入主席团。我过去提到残联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监督机制。多年来评议会克服了很大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问题很难解决,比如评议会的同志,多为专业人员,对残联全面工作不太了解,让他们评议、监督,也是勉为其难。在这个问题上,征求大家意见的时候,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包括地方的同志也是这个意见,就是难以发挥作用,又多了个机构,大家建议不再设评议会。我原来一直认为评议会不能取消,一个组织内部如果没有监督机制,是不完善的,甚至是危险的。现在看来评议会很难发挥作用,如果能有其他方式解决监督机制,评议会也可以取消。但残联内部的监督职能不能丢,不能削弱。这次我们将评议会的监督、评议职能并入主席团,由主席团以适当的方式行使,看是否效果会好一些。我赞成试一下。吴老也是这个观点。他认为,如果将监督职能并入主席团,评议会可以取消。

关于专门协会。为了改变这些年来专门协会发挥作用不够的状况,去年工作会我放了一炮,讲了可以考虑在中国残联五个专门协会进行法人登记,事后听说引起了较大的震动。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工作层面的残疾人,顾虑较大,担心失控。也有一部分同志认为,登记不登记是次要的,是形式,关键是专门协会要积极开展活动,密切联系残疾人,代表残疾人利益。当然,也有不少同志和一些残疾人朋友支持法人登记的意见。我认为,从长远看,这一步还是要迈出来。所以,经过反复论证,我们的意见,中国残联五个专门协会先进行法人登记。这首先是基于国际交流的需要,不登记,国际上会有残疾人组织对我们的做法不能理解,不利于我们参加国际交往;其次这也是专门协会逐步独立开展活动的需要。不登记,专门协会独立开展活动总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登记了,专门协会的独立性、自主性就更大了,会更加活跃。此外,这也是指导地方专门协会开展工作的需要。关于各省专门协会,从实际出发,我们的意见是不登记。为了避免中国残联专门协会登记给省残联带来压力,避免省专门协会跟风,我们将采取措施,比如可以在章程修改时明确“省级各专门协会为省级残联的内设机构”。当然,有的地方专门协会已经登记了,也不要走回头路,要支持、引导好,也许能给我们创造出好的经验。至于基层,就可以活一些,有条件的可进行试点。基层探索实行会员制的问题较复杂,还需要研究。总之,专门协会要切实活跃起来。

今天大致就讲这些。因为涉及到换届、新老交替、组织架构的调整,所以我再多说几句。残联走过十五年,回头看有艰难困苦,也有成功喜悦。做了这么多事,这么多成绩,都是我们大家一件一件拼下来的,一点一点干出来的。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这个队伍是个好的工作队伍,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是好的工作人员。很多同志不计名利,勤勤恳恳,为残疾人事业奋斗了十几年,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像湖南的胡盛穆、安徽的冯银华、江西的马才华、山西朔州的曹巨宝等同志,有的同志是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我每次到基层调研,都有许多事让我感动。基层残联的同志,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进入这项工作,全身心投入,干出了成绩。有的同志用自己的存折和住房做抵押,为残疾人办扶贫贷款,有的专干骑自行车赶几十里山路到残疾人家里了解疾苦,解决问题。手里没有权,又没有钱,面临着残疾人这么困难的群体,同志们为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做出牺牲,不但自己做了牺牲,家庭还受到连累。近几年每次工作会都有一些老同志或退休了,或转到其他单位了。在座的还有几位是干了十多年的老理事长。这些老同志是创业的、打江山的,残疾人事业有今天的局面,你们功不可没。我感谢你们,残疾人感谢你们。残疾人事业的历史有你们的一笔。我为我们残疾人事业有这样的工作队伍和人员感到欣慰和自豪,也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中国残联会记住大家,残疾人会记住大家。这次换届,很多老同志要退下去,新同志要顶上来。老同志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新同志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换届不只是个人事问题,更主要的是要把好的思想、组织、作风继承和发扬下来,这是关系到残疾人事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同志们,残疾人事业是人道的事业、高尚的事业、常青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释】

(1)这是邓朴方同志在第十七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