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残疾人工作的有益探索(2003年2月):社区成果

残疾人工作的有益探索(2003年2月):社区成果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有益探索 “社区”,是近几年“热”起来的一个“新词语”。可以这样说,社区应该是残疾人的家,社区也能够成为残疾人的家。但是,社区工作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社区残疾人工作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这个“同人论坛”上,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也总结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经验,这是对残疾人理论建设的一个贡献,对指导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实践也将有所裨益。

残疾人工作的有益探索(2003年2月):社区成果

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有益探索(1)
(二○○三年二月)

“社区”,是近几年“热”起来的一个“新词语”。和这个词儿含义最相近的词儿也许是“基层”。

其实,基层是一个很含混的概念。在计划经济年代“条条”比“块块”重要。每个“条条”都是一个金字塔,塔尖是中央,塔身是地方,而地方的每一层级都是上一层级的基层。这些基层由一个个“单位”组成。每一个单位都是一个小社会。所谓的基层,实际上是一个边际很难界定的众多单位的松散集合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人事劳动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社会成员从属于单位的管理体制逐渐式微,造成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这样,原来的单位集合体更为松散,而脱离了单位的“社会人”在一定区域之间的联系反而逐渐增强。这些条件,使得从西方舶来的社区概念逐步为我们所接受。

社区究竟是什么?就是聚居在一定区域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广义的社区包括农村社区,在目前条件下,我们所说的社区主要指城市的经过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我之所以要比较详细地介绍社区这个概念,是因为社区对于残疾人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一个人不一定生活在一个单位了,但他一定生活在一个社区。这个社区应该把以前通常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以及从政府剥离出来的一部分服务职能承载起来。

我国有六千万残疾人,他们全部生活在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基层,其中大约有两千万残疾人生活在城市社区。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基层的残疾人工作,是这些年我们关注的重点,残疾人事业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也把这“两基”作为工作重点。我们常说,残疾人工作要“够得着”残疾人,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际上就是说,要把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到乡镇去,做到社区去,让每一个残疾人需要时“看得见”你,“够得着”你,“靠得上”你。衡量一个地方残疾人工作做得好不好,用什么作标准?主要看那个地方乡镇或社区的工作做得怎么样,看残疾人的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看他们是否享有了应该享有的各种服务。由于残疾人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健全人。残疾人之间、残疾人与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要求社区提供必要条件;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培训活动,许多要在社区进行;残疾人的文化体育娱乐大多由社区安排;对残疾人的扶贫救助、就业指导,离不开社区的扶持和帮助;建立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社区发挥作用。可以这样说,社区应该是残疾人的家,社区也能够成为残疾人的家。(www.xing528.com)

我参观过一些城市的社区,那里的残疾人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残疾人不仅在基本生活保障、康复、教育、就业、婚姻法律援助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得到关爱和支持,在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社区决策、挖掘自身价值、展示特殊才能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它使广大残疾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平等·参与·共享”不仅是一个目标和理想,也是一种现实,经过努力完全可以争取到的现实。

但是,社区工作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社区残疾人工作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内涵、规律和特点,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惟其如此,当我听说在第十二次全国“助残日”活动期间,福建肢体残疾人协会举办了以“残疾人保障与社区”为主题的“同人论坛”,我感到这是做了件好事。在这个“同人论坛”上,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也总结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经验,这是对残疾人理论建设的一个贡献,对指导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实践也将有所裨益。

现在,福建省残联把论坛的论文结集出版,我就写了上面一些话权作序言。希望有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涉猎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并取得更大的成绩。

【注释】

(1)这是邓朴方同志为福建省残联《“同人论坛”论文集》一书所作的序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