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对专业和行业的认知以及职业期望

学生对专业和行业的认知以及职业期望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职业素养1.职业认知本次调研,我们较为全面地调查了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下面从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对将来所从事行业的认知和职业期望等方面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这一方面与中职生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有关,另一方面与近年来本市各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密切相关。

学生对专业和行业的认知以及职业期望

(五)职业素养

1.职业认知

本次调研,我们较为全面地调查了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下面从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对将来所从事行业的认知和职业期望等方面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

(1)职业理想与生涯规划

在有无职业偶像方面,“有职业偶像”的占15.20%,“无职业偶像”的占84.43%,未选的占0.37%。

在选择中职就读的原因方面,“因为成绩不理想,考不上高中”的占40.27%;“因为自己的兴趣特长”的占19.64%;“认为中职发展前景比较好”的占15.53%;“父母或者老师的决定”的占12.99%;“因为读中职可以早点工作挣钱”的占5.74%;“对所就读学校比较了解”的占1.58%;“其他原因”的占4.25%。可见,中职生对未来的认知不够全面,因此在选择中职就读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只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而选择中职学校,约15%的学生是因为认为中职发展前景较好而就读中职学校。

职业规划方面,认为中职学生“非常需要做详细的职业规划纲要”的占46.02%;“比较需要”的占42.52%;“不是很需要”的占9.05%;“根本不需要”的占2.10%,未选的占0.31%。可见,近90%的中职学生认识到做详细的职业规划纲要的重要性,并从思想认识方面已经对职业有了一定思考。这一方面与中职生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有关,另一方面与近年来本市各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密切相关。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推动中职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直接原因,它对每位中职生未来人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特别是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意义重大。

但另一方面,中职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的仍占29.64%;且对未来有规划但不是很清晰、很详细的占39.57%。可见,目前中职生对职业规划仍停留在印象性的认识上,并没有真正将职业规划落实、具体化。这一方面与中职生所处的职业认知阶段,即处于职业认知的朦胧期和不稳定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中职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这就对今后中职校的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基础上,更要督促学生将这种认知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尽早、尽可能详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纲要。

(2)对所读专业的认识

首先,在对学习的认识方面,认为“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增长技能”的占56.12%;认为“学习是为了找到工作,养家糊口”的占44.16%;认为“学习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的占30.27%;认为“学习是为了挣大钱”的占19.50%;认为“学习是为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占19.51%;选择“其他”的占1.97%。

其次,在是否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方面,“非常不喜欢”的占11.6%;“不太喜欢,但还能接受”的占37.8%;“喜欢”的占37.49%;“非常热爱”的占6.66%;“学什么专业对自己来说无所谓”的占6.15%,未选的占0.3%。从所占份额的多少排序,依次为:“不太喜欢,但还能接受”、“喜欢”、“非常不喜欢”、“非常热爱”、“无所谓”。可见,中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有待深入,这直接影响到其对职业的认识和选择(见图10)。

img15

图10 中职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喜欢程度

在选择目前专业就读的原因方面,“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的占29.64%;“因为父母或者老师的决定”的占25.07%;“将来好找国内工作”的占23.05%;“没什么原因,随便选”的占12.65%;“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的占5.73%;“其他原因”的占2.92%,未选的占0.94%。可见,虽然中职生在专业选择方面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及将来就业的难易程度,但“依赖父母或者老师作决定”以及“随便”的仍占较大比例,这与初中生对专业以及职业的认知程度有限有关,从而对初中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提出了要求。

在更喜欢专业课还是文化课方面,回答“更喜欢专业课”的占44.31%,“更喜欢文化课”的占18.52%,“都喜欢”的占25.19%,“都不喜欢”的占11.68%,未选的占0.3%。可见,相比文化课,中职生更喜欢专业课,且喜欢专业课的中职生数远远多于喜欢文化课的中职生数,这与中职生的特点相关,也对中职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有一定启发。

(3)就业取向与择业标准

在就业地域方面,认为“国内有很大施展才华空间”的占28.19%;认为“国内没有施展才华空间”的占7.76%;认为“不一定,要看各方面因素”的占58.16%;“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占5.54%,未选的占0.35%。可见,中职生在大的就业地域方面比较客观。

在择业标准方面,中职生考虑的因素按照从高到低依次为:“经济收入高”的占51.37%;“稳定,福利待遇好”的占50.64%;“机会多,上升空间大”的占46.22%;“工作条件好,能发挥才干”的占33.92%;“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占28.08%;“专业对口”的占17.84%;“能满足父母的期望”的占15.27%;“社会地位高”的占14.88%;“其他”的占0.57%。可以看出,经济收入、福利待遇、上升空间成为中职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而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否专业对口则与是否能满足父母期望的重要性大体相当,社会地位的高低在中职生的择业标准中不是考虑的重要因素(见图11)。

img16

图11 中职生在择业中考虑的主要因素

在薪酬待遇方面,“中职生对未来五年薪酬待遇(月薪)的期望在2000元以下”的占4.58%;“2000—3000元”的占23.61%;“3000—4000元”的占28.86%;“4000—5000元”的占16.12%;“5000元以上”的占26.52%,未选的占0.31%。可见,中职生的未来五年薪酬待遇值在各个区间的分布相对较为均衡,其中,期望到达3000—4000元的人最多,到达5000元以上的比例也较高,且高于达到4000—5000元的比例。从目前中职生的入职薪酬待遇来看(大多在1000—2000元之间),结合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中职生对自己的薪酬期望值较符合实际(见图12)。

img17

图12 中职生对未来五年薪酬待遇(月薪)的期望值

(4)对未来从事行业的认识

在对未来从事行业的了解方面,“对未来将从事的行业已经了解得很清楚,心中有数”的占20.04%;“有一些了解,但还不是很清楚”的占58.96%;“没去了解过,认为没必要,工作了自然能了解”的占10.58%;“还不确定未来从事什么行业”的占10.12%,未选的占0.3%。可见,中职生大多对未来将从事的行业有一些了解,但还不是很清楚。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对行业要求及发展趋势的教育,提高学生对行业的认识,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

在从哪些途径了解到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方面,“依赖课堂途径”的占69.50%;“课外活动”的占39.48%;“校内实训”的占31.95%;“顶岗实习”的占17.12%;“其他途径”的占6.10%。可见,中职生对职业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及校内实训。特别是顶岗实习作为是中职生了解未来从事职业的一个非常直观的途径,所占比重不大,这可能与顶岗实习中学校教师的指导较弱,而企业带教师傅又没有很好地承担带教工作有关。这就对中职校的校外实习工作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改变目前的模式,探索更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充分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

在今后将从事的职业中最重要的因素方面,中职生认为最重要的依次是:“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占62.93%;“吃苦耐劳”的占42.47%;“社交能力”的占33.30%;“与领导搞好关系”的占15.83%;“处事圆滑”的占14.86%;“敬业精神”的占14.32%;“其他”的占0.77%。可见,中职生认为“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是工作中最重要的,其次是“吃苦耐劳”。表明中职生对工作中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对敬业精神的重视程度较低(见图13)。

img18

图13 中职生认为今后从事职业中最重要的因素

另一个项目的调查显示,中职生认为“未来社会更看重中职生的能力”排序前三的依次是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有高达71.40%的学生都认为未来社会更看重的是中职生的专业技能,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选择其他选项的比例(选择团队协作能力的占40.29%)(见图14)。

img19

图14 中职生认为未来社会看重的能力

(5)中职教师对学生职业认知的反馈

为了对中职生的职业认知有更全面的了解,课题组专门对长期从事中职学生工作的教师进行了采访。

a.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德育教研室主任 杨海慧

对于职业规划教育,她建议:“职业规划教育要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定位,不断地自我反省和再学习,在就业后进行再规划。其中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定位最为重要。可以根据该学生的家庭状况,并结合其自身的个性、兴趣、能力等诸多因素来综合进行规划。专业教师、班主任应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教育,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建立学校与家长良好的联系机制。不一定要强求学生一下子确定详细的目标,而是要引导学生对行业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培养一种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顶岗实习,杨海慧说:“学校非常愿意和一些稳定的公司长期合作,量身定制一些适合企业的培训计划,为企业节约培训费用。但目前很难,部分单位对中职生的就业都不大重视,即学生是‘零收入’去实习。因此目前的情况主要靠各个学校自己依赖各种关系在努力寻求发展。”

“校企合作可以发展的空间很大,建议学生的顶岗实习并不只限于毕业前的几个月,而是递进式地在三年内不断深入。”

她呼吁政府借鉴、学习德国“双元制”的一些政策。

b.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学生科科长 汪志颖

汪志颖在接受采访时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就是要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目标,要有朝目标努力的执行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就是要树立职业理想,基于中职生的现状就是要让学生敢梦敢想,激发出梦想的力量。”

她建议:“要使职业生涯指导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化,就要落实三个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顶岗实习一般会安排在高年级,即最后一学年。三分之一的比重,已经不算少。我们学校采取的是三明治式的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赴企业参观体验一周,第二学年教学实习一个月,第三学年顶岗实习一年,学校试图在这些实践经历中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职业素养,形成职业意识。因此,校企合作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有短期、中期、长期的,还可以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让学生多了解企业,让企业多了解学生。”

2.职业道德

中职生在对今后从事行业的道德规范的了解方面回答,“很了解”的占27.96%,“一般了解”的占61.78%,“不了解”的占9.96%,未选的占0.3%。可见,绝大多数中职生对行业的道德规范有一定了解,但大多数人只是“一般了解”,“很了解”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与中职生了解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途径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在了解今后从事行业的道德规范的途径方面,中职生回答主要依靠课堂上、课外活动和校内实训的占有一定比例,但“顶岗实习”的仅为8.59%。这与中职生了解未来所从事职业的主要途径是一致的,表明校内各种教育途径是主要途径,顶岗实习的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见图15)。

img20

图15 中职生了解今后从事行业道德规范的途径

在契约精神方面,中职生认为“就业时应该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且认为劳动合同能有效保障双方合法权益”的占85.57%;“要看看情况,如果去的单位里面有熟人撑腰就不用签”的占6.27%;“不必要且劳动合同只是个形式,实际没什么约束作用,双方都可以随便违约”的占5.83%;“无所谓,看用人单位的意思”的占2.02%,未选的占0.3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中职生已经认识到劳动合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仍有约15%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合同的重要性。

工作回报方面,“在假定将来对所在单位付出很多,做出很大贡献的情况下,希望什么作为回报”一问时,回答“最希望得到金钱作为回报”的占21.66%;“升职”的占30.79%;“获得学习深造的机会”的占27.07%;“不需要任何回报”的占3.75%;“他人认可”的占15.15%;“其他”的占0.86%,未选的占0.72%。可见,“升职”是大多数中职生最期望的,其次是“获得学习深造的机会”,再次是“金钱”,获得“他人认可”也占有一定比例。

3.通用能力

在个人取得成功的主要途径方面,中职生的选择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自我奋斗”、“过硬的技能”、“丰富的知识”、“家庭”、“运气”、“人脉广”、“天赋”、“金钱”、“学历”、“外貌”。可见,中职生认为最重要的是依靠过硬的技能和丰富的知识,且技能更为重要。而在客观因素方面,家庭、运气和天赋这些不为个人所控制和改变的因素也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对外貌的重视程度较低(见图16)。

img21

图16 中职生认为取得成功的主要途径

在未来社会更看重中职生的哪些能力上,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适应变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抗压耐挫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复合型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其他”。可见,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是中职生认为最为重要的,这与当前经济社会对一线技能人才的要求是吻合的。但是也可看出,中职生对自身的学习发展能力不够重视,会影响其发展后劲(见图17)。

img22

图17 中职生认为未来社会看重的能力

在自理自立能力方面,大多数学生生活作息方面比较健康,这可能与学校的作息要求有关;在个人卫生方面,大多数人达标,但自己经常洗衣服的比例不高,个人卫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需要家人的协助;在动手能力方面,经常“做饭”、“养小动物”、“种花养草”、”“上菜场买菜”的都没有达到40%,经常“洗餐具”、“整理床铺”、“打扫居室”的比例则都超过40%,“不会修理家电”的比例将近40%,而“会修但是偶尔才修”的比例超过40%(见图18)。

在交流沟通和相互协作能力方面,选择“他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经常会向自己求助”的占25.06%;“有时会”的占47.6%;“偶尔会”的占22.08%;“不会”的占4.41%,未选的占0.85%。如果有一件事情需要和别人共同完成,已经完成自己的任务,但别人还没完成的情况下,选择“埋怨,并催促他们快点完成”的占12.84%;“不管别人,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好”的占14.57%;“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暗下决心以后不再和他们合作”的占10.41%;“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完成工作”的占61.87%,未选的占0.31%。可见,中职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基本能进行较好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协作,但经常向同学求助的比例不是太高,这可能与中职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以及中职生主要依赖父母解决问题有关。另外,在相互协作方面,大多数中职生能够做到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团队中的同事完成任务,表明大多数中职生有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精神。(www.xing528.com)

img23

图18 中职生日常生活习惯及生活能力

在抗压能力方面,选择遇到大的挫折或受到严厉批评时“会认真反思,寻求解决办法”的占42.92%;“向别人倾诉,听取建议”的占39.66%;“顺其自然,不予理会”的占14.44%;“情绪悲观,甚至想到自杀”的占2.67%,未选的占0.31%。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职生能够积极解决,抗压能力较好,但也有部分学生比较消极,抗压能力较差。

在计划组织能力方面,在平时的学习或生活中,“有订立计划的习惯,且大小事前总要做好计划,想好怎么安排再行动”的占27.13%;“有时会订计划,比较重要的事会事先订计划”的占34.21%;“偶尔,特别重大的事项才会订立计划”的占27.82%;“没有订计划的习惯,做事随心所欲”的占10.53%,未选的占0.31%。可见,中职生经常订计划的人数不多,大部分是在事情重要时才订计划,且仍有10%左右的人从来不订计划,随心所欲。

4.潜在能力

首先,从中职生自我能力发展认知方面来看,选择“会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占62.75%;“可能会”的占34.63%;“不会”的占2.31%,未选的占0.31%。可见,大多数中职生对个人能力的持续发展较为看重。

在适应变化能力方面,觉得“自己适应变化的能力很好,能很快适应各种变化”的占38.32%;“还可以,需要一小段时间才能适应”的占51.65%;“不太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的占8.04%;“很不好,很长时间都还无法适应”的占1.68%,未选的占0.31%。可见,总体上,绝大多数中职生是有一定适应变化能力的。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觉得“自己用外语交流的能力很好,能无障碍地与外国人交流”的占13.45%;“还可以,能与外国人进行基本交流”的占30.42%;“不太好,只会简单几句外语”的占47.93%;“很不好,一句外语都说不出口”的占7.90%,未选的占0.3%。可见,大多数中职生的外语交流能力都不是很好,相当一部分学生只会简单几句外语。这与当前中职生的生源质量有关,也与当前中职校的英语教育(特别是英语的应用)有关。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需要的是国际化人才,中职学生作为一线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理应需要各方面的素养。这对当前中职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亟需大力改进。

5.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反馈

课题组还选取了三家上海中职学生就业所进入的不同类型企业,专访用人单位负责人,以此来了解用人单位对中职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评价和需求。

这三家用人单位分别是:赢创德固赛特种化学(上海)有限公司、天地华宇、至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赢创集团(EVONIK)是德国的一家跨国工业集团,位列世界500强。其中,赢创中国上海多用户基地是一座为便于多个业务部门投资建造亚洲区的生产厂房所设立的大型基地,隶属于赢创德固赛特种化学(上海)有限公司。

天地华宇为国家首批“AAAAA”级资质的物流企业,全球领先的国际快递公司至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地区性、成长性的一站式IT服务方案提供商。

(1)专访赢创德固赛特种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金秋

陈经理表示:“在赢创中国上海多用户基地工作的员工大约有400多人,其中中职生人数在260人左右,大概占到62%。操作工、实验员、技师主要是中职生,还有部分中职生走上了领导岗位,如班长。中职毕业的员工比较稳定,离职率只有2%左右。”

“赢创上海和上海石化学校在教学方面有很好的互动,包括实习,学校安排学生直接到我们公司,一方面使我们对学生比较了解;另一方面,员工也增强了对我们岗位职务的了解。这里中职生的发展通道是很好的。”

“赢创十分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公司在上海有很多生产一线的领导是从操作工提拔的。”

他建议:“职业学校的课程和教学要思考如何与实践相结合,此外要尽量给予学生较长的实地实习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熟悉各种职业、各种岗位。”

(2)专访天地华宇人力资源部负责人 王洋

王洋表示:“中职生务实,做事比较踏实,动手能力比较强,年轻有活力,可以边工作边进修提高学历。但中职生也有不足,由于中职学校的管理比较封闭,致使学生的眼界不够开阔,自由成长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另外,学校的教材比较陈旧,与行业前沿脱节较大。”

“公司大专生以上的员工占到30%,表明公司提供给员工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在管理人员中,中职生的比例不小,有很多分公司的总经理也是中职生出身。”

“企业用人看中的不是学历,而是有没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中职生要具有岗位竞争力需要在绝对优势之外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有没有创造力,有没有勇气去承担责任,有没有合作性和主动性,有没有基于能力的自信等。”

他建议:“我们的职业教育更要重视这些特质的培养,因为这将成为他们获得更大发展的相对优势。所以,深度的校企合作,除了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岗位的实际技能要求并强化训练外,更要通过合作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其他能力特质的要求,了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同样的道理,企业也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工作场景、能力需求等融入学校的教学设计中,提前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员工,这实际上就是扩大企业的相对优势。”

(3)至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盛志超

盛经理表示:“录用中职生三年,主要在IT外包部工作,整体比较满意。”

“从专业技术角度来讲,中职生不比大学生差,因为大学生更注重理论基础,而中职生的实践课程较多,操作更规范、更熟练。而且中职生心态好,也更加勤奋。但劣势是年轻气盛,比较容易情绪化,受到一些打击的话,自信心容易受挫,缺乏职业规划。”

“更重要的是服务态度和沟通协调能力。在企业中,自我认识和发展意识最为重要。”

他建议:“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提前进行,让学生提前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以往企业比较被动,等着学校把人培养出来,再由企业挑人。要改变这种被动的状态,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从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可以看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是社会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的普遍要求,用人单位在选拔中职人才时首先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同时,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对103家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也显示:“责任心”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和第二重要的因素的考虑,均居第一位。

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选择标准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对学生的社会认知技能要求超过其专业技能,用人标准正从“实用型”逐步转向“综合素养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格外看重。用人单位迫切期望学校强化中职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

6.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对职业的认知不全面、不深入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中职就读并非因为对中职就业前景的认识十分清晰,而是因为考不上高中、听从父母或者老师的安排,多是“不得已”而就读中职。这主要与当前社会大众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足及评价有关,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真正能认真、细致的做好规划的较少。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列入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但鉴于中职生目前所处的年龄阶段多对应职业认知阶段(探索阶段),因而,调查数据显示真正能进行全面、理性、具体规划的学生较少。

对专业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青少年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根据调研,中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有待深入,这直接影响到其对职业的认识和选择。青少年对专业的认知多来自家庭及学校,在专业的选择上,往往是一知半解或者糊里糊涂,加上在专业课教学中,没有系统全面的介绍,从而造成学生因为不了解而错选,因为错选而不认真学习的恶性循环局面。

在就业取向方面,经济收入、福利待遇、上升空间是中职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而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否专业对口则不是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与中职生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表明受外界的影响较多。

在对未来所从事行业的了解和认识方面,中职生大多处于对未来将从事的行业有一些了解,但还不是很清楚的情况。这与中职生所处的年龄段和较少的社会经历相关,需要学校通过教育教学、多种活动形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未来行业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中职生对职业的了解主要依赖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及校内实训。顶岗实习是中职生了解未来职业的一个非常直观的途径。中职的校企合作还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这方面除了学校的作为,也需要政府的支撑。

(2)对职业道德不够重视,对职业规范认识不深

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知识技能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性,但没有充分认识到用人单位对职业道德的重视。另外,中职生绝大多数对行业的道德规范有一定了解,但大多数人是一般了解,很了解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这是中职生认识方面的一个偏差,应该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加强。

(3)依赖性较强,通用能力有待提高

此次调查显示,中职生从学校、专业的选择到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都过多地依赖家长,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虽然认识到大多数通用能力的重要性,但实际的动手、自理能力较差。调查显示中职生的作息习惯较好,这与学校的作息规定密切相关。可见,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行为习惯还未完全形成,需要学校订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家长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帮助他们养成独立处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4)潜在能力有待挖掘

调查显示,大多数中职生对个人能力的持续发展较为重视,但在具体的表现方面还有欠缺,特别是在外语能力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目前的招生情况下,大多数中职生的外语基础较弱,影响了学生的外语能力。此外,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中职校的英语教育教学也有待探索更为适合的模式,以便能够依据中职生的实际和特点来开展。

7.针对存在问题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调查显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还有待提高。建议中职学校重视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中,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最为重要,同时还要注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应采取灵活多样、吸引学生注意的多种教学形式,如职业考察、职业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认识,督促学生将认识和想法转化为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并付诸实际行动。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由学校组织开发与学校大类专业相关的校本教材,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生涯教育并不仅仅是职业生涯课程的任务,专业课程教学也应该充分利用专业教学的优势和机会,让学生对即将要从事的行业、职业、工作岗位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以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营造职场环境,加强对行业的认知

学生对行业、职业的了解更多地来自书面文字,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书面文字还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了解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学校充分发挥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利用实训中心的建设和校企合作的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场环境。如:建造职业先锋人物墙,通过行业内先进职业人物(国际上的、国内的、省市层面的、学校的校友均可)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产生对行业的热爱之情。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诸如企业文化节等活动,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等,在校园内营造浓浓的职场环境,并辅之以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学生对企业和工作岗位的认知。

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爱企业,企业不爱学校”的现状。如何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让企业有积极性地深度参与学校的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未来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校企合作,建议政府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办职业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办工厂或企业,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加大行业企业在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参与度,从而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其中,校企合作最实际也最有效的是师资合作。

需要提出的是,调研显示目前中职生的校外实习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对中职学校的校外实习工作提出了挑战,应积极改变目前的模式,探索更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通过顶岗实习这一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亲身体验并深入了解行业的情况和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

(3)加强独立性教育,提升通用能力,挖掘潜在能力

帮助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是职业学校德育的“路径”与“特色”。建议根据中职生的现状,着力培养中职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服从协同意识、韧性意志品质、和谐人脉理念、开拓创新能力。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中职生的独立性较差,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很强,遇到问题时更多的是向父母、教师求助,而未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对中职生将来就业、走上工作岗位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一方面需要学校进一步强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尽早学会独立,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另一方面,需要家长转变观念,在家庭教育方面多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用能力在个体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中非常重要,这一能力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培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此外,对中职生而言,潜在能力的挖掘也非常重要。中职生还处于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断发展的阶段,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拓展性教学来挖掘学生的潜力。要努力帮助中职生建立自己的相对优势。政府应多举办创业大赛、技能竞赛之类的活动,给学生切磋提高的机会,这些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应包含不同层次,从而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他的活动,并通过活动展现自我、收获自信。比如现在的竞赛是层层选拔、层层淘汰,真正的成功者实属凤毛麟角,结果大多数参赛者都是失败者。所以,可以组织同一层面的多个竞赛,由学生选择参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机会,避免各级荣誉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另外,同一竞赛也可以扩大奖项设置范围,提高获奖比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