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长期以来人类文化积淀形成的独特聚集空间,是生活的空间载体。城市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是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是商业概念,即商品交易的场所,中外城市的起源基本上都可追溯为城(castle,town)与市(bazaar,market)功能的结合。
西方最早所能考证的“城市”概念是“megalopolis”,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后来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城市一直保持着较小的规模。“town”早期就是“城市”的意思,随着近几个世纪来城市的加速发展,“city”、“urban”等具有较大空间规模涵义的词汇代替了“town”。而当今城市发展的大型群体化趋势,又出现了特大城市(metropolis)、大都市(metropolitan)等概念,一些城市在世界经济组织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世界范围的城市网络,往往被称为世界城市(world city)、全球城市(global city)。从城市的西方概念的演化可以看出城市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高度组合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镇和村庄规模大,也更重要”;《辞源》对“城市”的解释是“人口较为稠密、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大辞典》对“城市”的定义是“人口集中、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界定“城市”为“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定义“城市”为“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认为“城市是当地那些共同风俗、情感、传统的集合”,“大城市和市区的存在,是由于它的空间集中形式有利于从事生产和消费活动,城市的特点是高人口密度、拥挤的市内移动、昂贵的土地和以资本替代土地”。(www.xing528.com)
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包含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方面内容[11]。目前为止城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不同国家对城市的标准也不同。中国民政部对设市标准进行明确界定[12]:设立县级市标准依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大于400、100—400、小于100三种范围,在非农人口、工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等指标进行分别界定;设立地级市主要标准有: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大于25万(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大于20万),工农业总产值超过3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超过35%,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
我国对设镇标准界定如下:总人口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超过2000人;总人口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占全乡总人口10%以上。在城市统计中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如下:按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20万—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