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借鉴:我国人道主义研究获得重要发展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借鉴:我国人道主义研究获得重要发展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为我国人道主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借鉴:我国人道主义研究获得重要发展

1.3.2 国内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道主义往往作为批判的对象,而不能作为科学研究和讨论的对象。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我们一直把人道主义一概当作修正主义批判,认为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绝对不相容”[33],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专利。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当代中国人道主义研究热潮随之兴起,人道主义热潮在此时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反思的需要。“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一伙把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他们推行灭绝人性、惨无人道的封建法西斯主义制造舆论根据”[3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反思‘文革’”成为一股热潮,而“四人帮”的所作所为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因而在思想领域清算“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包括对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的歪曲就不可避免。

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我国理论界活跃起来,开始探讨和争论以前不敢涉足的问题,人道主义的全国大讨论就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可以说,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为人道主义的研究提供了思想条件。

改革开放政策的启动。改革开放政策的启动,改变了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将全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关注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可以说,对人需要的重视,为人道主义的研究提供了现实条件。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引进。以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理解往往局限于“马、恩、列、斯、毛”的发展路径,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被介绍给了国人,国人看到了一种新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形态。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人道主义的关注。可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为我国人道主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进一步研读。在学术研究氛围日益宽松和学术研究日益深入的情况下,学者们对马克思原著的研读不仅越来越重视,而且也越来越全面深入。在对马克思原著的深入研读中,有人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关注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关注结合起来,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34]。有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可以省去“关于”两个字,简化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人的解放的科学”,更可以简化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的解放学,它旨在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足以消灭工农、城乡、脑力和体力劳动三大差别,足以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从而使全世界无产者和全人类都能免除繁重的劳动,摆脱自然和社会任何形式的奴役,达到每个人都能全面自由发展,最终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高度自治,过着幸福美满生活”。[35]

同西方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关系不同,我国理论界除了关注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关系外,还进一步研究了人道主义的层次性、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等问题。

1.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持此观点的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的哲学教科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受苏联的影响极大,最典型的就是教科书仿照苏联的观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关于自然界、人类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哲学教科书一般不涉及(或回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而是笼统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981年,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36];1998年,刘贤齐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样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37];2006年,梁素铭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38]。20多年的时间,我国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性基本上没有变化,强调科学性,基本不谈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2]

(2)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不同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人道主义

持此观点的主要有周扬、王若水等人。他们的共同点是:

肯定人道主义的意义。针对我国长期对人道主义的否定,持这一观点的人首先肯定人道主义的意义。王若水认为,“人道主义所反对的有两个东西,一个是神道主义,一个是兽道主义。神道主义抬高神而贬低人,用虚幻的天堂来否定人间生活的价值。兽道主义则把人降低到动物,把人当动物一样来对待”[39],只有人道主义才将人看做人。肯定人道主义的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持肯定态度的学者研究的基础。

人道主义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少人将人道主义看做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看做是资产阶级的专利,王若水是较早对此持批判态度的人之一。在他看来,“唯物主义也曾经是资产阶级的(甚至奴隶主阶级和封建阶级的)意识形态,然而这并没有妨碍唯物主义成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9]。人道主义也是如此,资产阶级有人道主义,并不妨碍无产阶级也有自己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并不是哪个阶级的专利,关键要看人道主义的具体内容。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在马克思主义中,人不仅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周扬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从人出发,王若水有篇文章就以“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为标题,他通过分析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过程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正是对现实的人及其生活条件的分析,马克思才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39]

马克思主义的“人”不同于其他人道主义的“人”。人虽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但马克思主义的“人”是不同于其他人道主义的“人”的。周扬认为,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不是那种名为现实而实则抽象的人,“马克思主义讲的人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实践的人”[33];王若水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从现实的、社会的、实践的人出发,唯物地而又辩证地研究人,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他们看来,具体的人同抽象的人的区别,就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同其他人道主义的区别所在。

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人道主义。针对“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人道主义讲的人是抽象的人”、“人道主义早已被马克思批判过和加以抛弃了”的观点,王若水“想来为一般的人道主义,特别是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辩护”。“各种人道主义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可以有很大的区别,但只要它们都重视人的价值,那么这种区别就只是一种人道主义和另一种人道主义的区别,而不是人道主义和非人道主义、反人道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的确批判了以前的人道主义,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人道主义,而是把人道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同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是最彻底的人道主义。周扬主张“马克思主义是包含着人道主义的。当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33],薛德震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人道主义”[40]、“马克思、恩格斯从创立唯物史观起,到他们成熟时期以至晚年的论著中,在有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论述中,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这便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人本观”、“科学的人本观是唯物史观的一根主线”[41]

(3)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交集”关系

马捷莎既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截然对立的“对立论”,也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完全纳入人道主义体系的“归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既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归结关系,而是一种交集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人道主义思想,却又不涵盖全部人道主义思想体系,而是仅仅包含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最高阶段——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另一方面,人道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又不能涵盖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是仅仅包含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42]

2.人道主义的层次(www.xing528.com)

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关系的过程中,出于进一步说明问题的需要,我国理论界逐渐将人道主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一个层次论”

“一个层次论”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人道主义同资产阶级等同起来,认为人道主义只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一观点在改革开放前较为流行,同此观点相对应的,更多的是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和否定。改革开放后,持此观点的人逐渐减少。第二种观点是在肯定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将人道主义归为一种道德原则:“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道德的重要原则之一”[43],“人道主义是重要道德原则”[44]。第三种观点也肯定人道主义,不过是将人道主义归为一种价值观:“人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念,它不同于对世界的解释,也比伦理道德的范围广泛”[39]、“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45]、人道主义总是“一种价值观体系”。

(2)“两个层次论”

“两个层次论”一般将人道主义分为历史观层次的人道主义和伦理道德原则层次的人道主义。较早作这一划分的是胡乔木,在《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中,胡乔木提出人道主义的两方面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一个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46]的人道主义。这一划分对我国人道主义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当年《红旗》杂志专门出版了《〈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一文的注释》,帮助理论界理解人道主义两方面的含义,而且今天研究人道主义的学者,或多或少都受到这一划分的影响。除胡乔木外,黄楠森也是“两个层次论”的代表,他也将人道主义区分为“人道主义历史观”和“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道主义原则或人道原则”[47]两种。

(3)“三个层次论”

“三个层次论”是在“两个层次论”的基础上,对人道主义层次的进一步细划。韩庆祥认为,“人道主义作为历史观,是应加以摒弃的,但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伦理原则是可以继承和发展的”[48]。这里实质将人道主义分为了三个层次:历史观层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层次的人道主义和伦理观层次的人道主义。

3.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1)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原则

这一观点由胡乔木提出。胡乔木否认作为历史观和世界观的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后,就抛弃了“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但他并不完全否认人道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只不过他认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只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属于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这种意识形态”[46]。黄楠森也坚持这一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的、抛弃的只是人道主义历史观,而不是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道主义原则或人道原则”。

(2)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20世纪80年代,王若水较早提出人道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观点,最近几年,这一观点又得到部分学者的认同和发展。

针对当时流行的胡乔木式的人道主义“历史观”和“伦理原则”的划分法,王若水指出,人道主义中的“人道”,既是和“兽道”对立的,也是和“神道”对立的。兽道主义是不讲道德的,但神道主义并非不讲道德,只不过那种道德是违反人性的,是贬低人而抬高神的。但在人道主义看来,人(而不是神)是最高的价值,所以,人道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念。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人的价值是不是第一位的”。因为这个世界是有人的世界,不是无人的世界,人并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他就在世界之中,他在“观世界”的同时也在“观自己”,观察世界和人的关系。他是站在人的立场(包括阶级的立场)问这个世界好不好,对这个世界作出价值判断。王若水认为胡乔木批评人道主义“不能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科学的解释”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解释”不是它的任务,它的任务是作出评价,作出评价是“人道主义最核心最宝贵的东西”[39]

游兆和认为王若水把“人道主义”界定为价值观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限于当时的认识或氛围,王若水并没有对此作出更清晰、充分的梳理与阐释,相反,“辩护”的重点还停留在“怎样评价作为世界观的人道主义”、“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是否没有任何可以继承的东西”等上面。游兆和认为人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所谓“人道主义价值观”是指以重视和发展“人的价值”为取向的根本价值观念,它是对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各种有关提倡人的价值、重视并维护人的尊严与权利、提倡人的幸福与人的发展的一类观点、观念、信念、学说、理论、思潮等等的总结和概括。作为价值观,人道主义同历史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某种人道主义学说可以以某种历史观为理论基础,但它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因而是不能混同或等同于某种历史观的。

胡义成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模型中,人道主义总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而且“不是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是处于‘价值观’这个最高层次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作为一种价值观体系,人道主义包含着一系列价值目标或依据”[49]

韩庆祥认为,“晚年马克思为了避免以前人道主义在历史观上的错误,严格将其限定在价值观范围之内”、“只用人道主义来对非人性的现实作价值评判,这是马克思人学对人道主义的又一发展”。[48]

(3)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原则的统一

裴德海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而人道主义则是从人的角度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和人的有效解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共时性的存在,是有机的“内”与“外”的统一: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内在精神,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外在理论表现。

游兆和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历史观转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扬弃以往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学说的‘空想’、唯心成分,继承、改造和发展其合理内容的过程”,“马克思探索、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他继承、发展人道主义价值观,是同一个思想进程的两个方面”[45]。“在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唯物主义历史观构成科学基础,人道主义价值观则提供价值取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具有人道主义的价值底蕴,而其人道主义价值理念也渗透着唯物史观的科学精神。由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也就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历史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