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科临证医案:下肢痿软,服用药物无效,本方奏效!

内科临证医案:下肢痿软,服用药物无效,本方奏效!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足痿软,肌肉消瘦。服用泼尼松、维生素等药物无效,病情逐渐加重。两方交替服用,服至3个月,下肢拘急,疼痛消失,架拐可走十余步,后弃拐亦能行走二三步。肾中阴阳俱虚,气血不足,使营卫失于调和,外邪乘虚侵袭,痹阻于经脉,气虚血滞,肢体肌肤、筋脉失于营养,发为痿弱不用。本方善治下元虚衰,筋骨痿软无力,致足痿不能用之证。

内科临证医案:下肢痿软,服用药物无效,本方奏效!

二、痿 证

医案一

赵某,男,31岁。10月,余杭。湿热久蕴,营卫受阻,气血无以润养诸筋,肌肉消瘦,筋骨痿软,下肢不能伸缩,脉象濡细,舌苔白薄。治拟气血并补,舒筋通络。清炙黄芪五钱,酒炒当归四钱,桂枝尖八分,炙广地龙三钱,炒僵蚕三钱,老钩藤四钱,丝瓜络五钱,杜红花一钱,酒炒川续断三钱,伸筋草四钱,千年健二钱。二诊: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俱亏,不能温濡肌肉筋脉,故渐而成痿。脉症如前,仍守原意出入。清炙黄芪五钱,酒炒当归三钱,大熟地黄五钱,杜红花一钱,清炙广地龙三钱,桂枝尖八分,炒赤芍、白芍各二钱,泽泻三钱,茯苓四钱,炒淮牛膝三钱,炒黄柏一钱半。三诊:湿热浸淫,气血不充,无以濡养肌筋。两足痿软,肌肉消瘦。药后伸缩活动,略有好转,苔薄黄,脉仍濡细。再仿丹溪加味二妙散法。炒黄柏二钱,炒苍术一钱半,酒炒当归三钱,防己三钱,川萆薢三钱,淮牛膝三钱,炙龟甲五钱,熟地黄五钱,炙黄芪五钱,炙甘草一钱半,茯苓四钱。四诊:前方服后,湿热日渐清化,筋脉得气血之濡养,下肢软痿好转,尚能任地移行,伸缩已趋正常。再拟补气血,填肝肾继之。米炒上潞党参三钱,炙黄芪五钱,酒炒当归三钱,熟地黄八钱,淮牛膝三钱,炒黄柏一钱半,酒炒川续断三钱,炒白芍三钱,炙甘草一钱半,防己二钱,盐水炒杜仲五钱,健步虎潜丸四钱(分吞)。

【按】 经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张为痿”,邪阻气血无以荣筋故也。治痿之法,病起中焦,独取阳明;病在厥阴,填补肝肾。本例病在厥阴太阴之间,故于两补气血之中,增入化湿清热之味,此治痿之又一法也。

医案二

姜某,男,20岁。1993年11月3日初诊。患者于1993年6月始,四肢末梢感觉异常,行走两腿无力,某医院诊断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服用泼尼松、维生素等药物无效,病情逐渐加重。八月下旬做神经活检术,伤口愈合后病情继续恶化,以至完全不能行走,特请刘老诊治。患者被抬入诊室,神情沮丧,四肢无力,可见上肢及大、小腿肌肉已萎缩,以物刺其手指、足趾尖,毫无痛觉。腰膝酸软,有时遗尿,头晕,自汗出。舌红苔白,脉大无力。此阴阳营卫气血俱虚,邪气内侵所致。治当调和营卫气血,补益肝肾阴阳,为疏两方。一方:黄芪4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大枣12枚,地龙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二方:熟地黄30克,肉桂4克,附子4克,肉苁蓉12克,党参12克,巴戟天12克,远志10克,茱萸15克,石斛30克,茯苓20克,麦冬18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薄荷2克,石菖蒲20克,生姜3片,大枣5枚。以上两方交替服用。服药30剂,患者渐觉双腿有力,乃停服“泼尼松”。又续服30剂,患者四肢能抬举,已能坐起和站立,末梢皮肤知觉逐渐恢复,双足背、趾尖有针刺感,小腿外侧肌肉拘紧,此瘀血内阻,经络不通之象。为拟以下两方。一方:金银花10克,防风6克,白芷6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穿山甲10克(代),浙贝母14克,天花粉20克,当归20克,乳香6克,没药6克,赤芍15克,皂角刺10克,川牛膝15克。二方: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4克,没药6克,地龙6克,秦艽10克,炙甘草6克,牛膝10克,五灵脂10克,当归5克,川芎10克,香附12克。两方交替服用,服至3个月,下肢拘急,疼痛消失,架拐可走十余步,后弃拐亦能行走二三步。嘱其加强肢体锻炼,并疏加味金刚丸(萆薢、木瓜、牛膝、杜仲、肉苁蓉、菟丝子)、大补阴丸(龟甲、生地黄、知母、黄柏、猪脊髓)等成药服用。经治半载,恢复了体力与肢体的运动功能。终使顽疾尽拔,现骑车、打球已如常人。

【按】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成因较杂,有湿热浸淫而致者,有精血亏虚而致者,有瘀阻脉络而致者。本案脉证所现,始为阴阳营卫气血俱虚之证。肾中阴阳俱虚,气血不足,使营卫失于调和,外邪乘虚侵袭,痹阻于经脉,气虚血滞,肢体肌肤、筋脉失于营养,发为痿弱不用。《素问·逆调论》中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张景岳也特别指出:痿证“元气败伤,则精血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治疗本案当着眼于以上两种病机,一是肾中阴阳俱虚,元气衰败;二是营卫气血失调,邪阻经络。前者辨证的关键是痿证见有腰膝酸软、遗尿、头晕、舌红,此为肾中精气亏损的表现;后者辨证的眼目在于自汗出,这是营卫不调的现象,《伤寒论》第53条云:“病常自汗出者,……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故刘老处两方交替服用。一方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用以调和营卫。本方为桂枝汤之变方,即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畅行气血。去甘草之壅滞,且倍生姜加黄芪,目的在于走表益卫,通阳逐痹,此《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夫气虚则血凝,邪侵则血滞,故加桃仁、红花、地龙、当归以活血通经。二方为地黄饮子,用于滋肾阴,补肾阳,兼以化痰通络。本方善治下元虚衰,筋骨痿软无力,致足痿不能用之证。方中熟地黄、山茱萸补肝肾,滋乙癸之源;肉苁蓉、巴戟天温肾阳,补先天之气;附子、肉桂温养真元;麦冬、石斛、五味子滋阴敛液,使阴阳相配;石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兼化痰湿;少用生姜、大枣、薄荷以和营卫。全方配伍,标本兼顾,用之能使水火相济,阴阳相交,气血平和,而痿疾自愈。前二方,以补为主,行气活血为次,待营卫气血渐充,阴阳调和,皮肤知觉开始恢复,始感四末痛如针刺,肌肉拘急,此乃经络瘀阻之象也。在前治的条件下,能任通伐,故改用仙方活命饮和身痛逐瘀汤。仙方活命饮不惟外科所专,对于“经络闭塞,气滞血瘀”的内科之证亦不妨一试。刘老常以此方治疗气血瘀阻经络,体侧疼痛(沿少阳经)多效。身痛逐瘀汤化瘀通络,以治周身之疼痛。两方交替服用,务使瘀开络畅,气血得以周流为治疗目的。最后用加味金刚丸、大补阴丸补肾培本,强筋骨,以善其后。

引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医案三

刘某,女,19岁,农民农村夏收割麦,会战于田野,挥镰上阵,你追我赶,劳动较重。下工后又用凉水洗脚。翌日晨起发现右腿筋纵肉弛,痿软无力,不能站立。西医诊治无效,特邀刘老会诊。切其脉沉细而滑,视其舌苔则白。刘老曰:夏令天热,肺金先伤;劳动过力,而肝肾内弱;又加时令湿热所伤,故成下痿也。惟“清燥汤”治此病最为合拍。麦冬15克,五味子6克,党参12克,生地黄10克,当归12克,黄柏6克,黄连3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服至3剂,腿力见增,然立久犹有颤动不稳,上方又加石斛30克,木瓜10克。又服7剂痊愈。

【按】 《内经》认为,五脏皆可使人痿。本案下肢痿软,为肺金先伤,肝肾内弱,又加湿热下注痹阻气血所致,属本虚标实之候。肺主宣发、肃降,治节气血津液,在痿证的形成过程中,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素问·痿论》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蹙。”盖金畏火刑,夏令气热,损伤肺津,金体不润,不能宣降津液于全身,则筋脉失濡,而成痿。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劳倦过度,损伤肝肾,精血不足,筋骨失养,同样可以致痿。又加湿热下注,痹阻气血,经脉因不通而失荣,则更加速痿证之形成。故治以养肺阴,补肝肾,清湿热为法。“清燥汤”正与此合拍,本方为《兰室秘藏》方,善治肺肾虚弱,湿热所伤之腰以下痿软,不能行动,或行步不正之证。由于方证相对,故获良效。

引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医案四

曹某,男,37岁,北京人。1989年6月24日初诊。自诉因工作关系,接触冷水,左脚痿软,不能弯曲,足趾无力,行走困难,已1周有余。无疼痛与麻木,尚未发现肌肉萎缩。下肢发凉,小便清长,检查左脚呈“垂足”状,西医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舌苔白厚腻,脉来沉。脉沉为寒,舌腻为湿,寒湿伤于筋脉,阳气失煦,用温阳除湿之法。处以“桂枝去芍加术附汤”:桂枝12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白术12克,炮附子12克,7剂,水煎服。另用川花椒12克,艾叶12克,千年健15克,苏木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地枫皮15克。煎汤熏洗患足。7月1日二诊:患者感觉左脚踝部有了疼痛之感,抬足略有升高,反映了阳复之象。与上方中再加强筋骨、引药下行之品。桂枝12克,生姜12克,白术12克,附子12克,木瓜10克,牛膝10克。7剂,水煎服。外用药物:川花椒10克,艾叶15克,麻黄10克,草乌10克,红花10克,海桐皮20克。煎汤熏洗。7月8日三诊:自诉服药后足胫有力,能随意屈伸,足趾也可以上翘。但与常人比,行走仍感力量不济,舌苔白腻,脉沉。转方用:桂枝12克,白术10克,附子10克,生姜10克,当归10克,杜仲10克,续断10克。服30余剂而病痊愈。

【按】 举凡痿证,总以筋脉弛缓不收为病。阴液亏损,不能濡养筋脉,致其弛纵、松缓、运动无力之证。然阳气不足,不能温养筋脉,同样可以致此。《素问·生气天论》中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不养筋脉,使筋脉失柔,或为拘挛,或为弛纵。当然,导致阳气不能温养筋脉的因素很多,阳气本身的亏损或邪气阻滞,均可致此。本案患者涉水浸寒,而病足痿,寒湿下伤阳气可知,故见下肢发凉,小便清长,苔白厚腻,脉沉等阳气虚损,寒湿内盛之证,因此,在治疗上就应抓住两点:一是温通阳气,二是驱除寒湿。方用桂枝、附子温通心肾,启动少阴阳气,又能祛除寒湿之邪。白术健运中州,燥化湿邪,实脾气于四肢。至于随证所加之木瓜、牛膝、杜仲、川续断,皆为强肾壮筋而设。又用渍浴熏洗,内外合治,则使寒湿除,阳气复,筋脉得舒而足痿则愈。

引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医案五

王某,女,31岁,山东省定陶县小学教师。1973年3月初诊。主诉:瘫痪4年余。病史:四年前由于强烈的精神刺激后,自觉周身乏力,且四肢疲倦嗜卧,食欲欠佳。后来逐渐加重,四肢软弱,不能支持,1年之后,肢体不受意识支配,只好卧床。四处求医诊治,服药无数,效不明显。治疗经过:开始由当地医院诊治,又经省、地专及各地大医院检查,而无特殊异常发现,神经系统检查时,各深浅反射均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山东省医院诊断为“末梢神经炎”,当地专科医院诊断为“周期性麻痹”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医诊断为痿证。举凡治痿的经典方剂均服用过,并配合针灸及用西药“加兰他敏”与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曾好转5个月。因不慎小产又复发,较前更加严重。再次住院治疗无效而出院,回家疗养。先后又延请了临近三县(成武、曹县、定陶)老中医诊断,均认为是痿证。现在症状及治疗:四肢全瘫,慢性病容,表情淡漠,面色无华,脘腹满闷,食欲不振,气短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此为久病脾虚。生化不足,筋脉肌肉失养而成痿蹙。以《内经》之“治痿独取阳明”为据,自拟弃杖汤。淫羊藿30克,薏苡仁30克,黄芪30克,紫菀16克,龟甲15克,天冬15克,苍术10克,黄柏6克。水煎,2次服,每日1剂,随证加减。气虚甚加党参、白术;食欲差加陈皮、砂仁;如食欲大减时,去黄柏之过于苦寒害胃之品,略加生姜;吐涎甚加半夏。此方服至26剂时,自感精神较前倍增,但仍不能活动,继服40剂后,稍能动转,且身体已能受意识支配。将黄芪加至60克,从此逐渐好转。由于长期卧床,肢体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遂嘱其家属帮助肢体活动,加强锻炼,并给予精神疗法,使患者树立信心,1年后恢复健康。

【按】 痿证是比较难治的慢性病。它是肢体软弱无力,因日久不能随意活动而致肌肉萎缩的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废不用为多见,所以古代称为痿蹙。温热毒邪与久受潮湿为外因,脾胃虚弱和七情郁滞及肝肾亏损为内因。《素问·痿论》中指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为“肺热叶焦”,《内经》中有“五脏使人痿”的论述,又说:“悲哀太甚则胞络绝……发为筋痿”。本病以青年女性(男性亦有之)中性格刚烈的人为多见。部分患者自尊心强,好表现自己,且性情急躁,好哭好怒,触事敏感,复加好事多劳,因五志过极而生火,火动于内,致使五脏阴液耗损,不能濡润筋脉,所以出现痿蹙。《素问·痿论》中云:“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事实上久病则筋肉同痿,不易分辨。骨痿形容肌肉严重萎缩而骨骼显露的征象。张景岳认为痿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以致筋骨痿废不用。《景岳全书》中云:“悲哀太甚,思想无穷……因此而生火者有之。”此病多缠绵不已,导致身虚,治疗时,多以滋养精血、补益后天为主。本病人素性刚强,触事敏感,强烈的精神刺激后,“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终至“肺热叶焦,金燥水亏”,筋脉肌肉失于濡养,乃成痿证。因4年之久,伤于正气,加之流产伤血耗精,败伤元气,损及肝肾。肝损则筋膜痿而不用,肾损髓减骨枯发为骨痿。脾胃为后天之本,精津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伤脾,肌肉筋脉失养,于是痿渐加重。《内经》中指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水谷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独取阳明”,系以补益后天为治疗大法,结合病情,再加益胃养阴、补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方法。余依古人法而不用其方,自拟弃杖汤,收效良好。方中以淫羊藿(一名弃杖草)为主,因其性味辛而甘温,能强心益智,增气力,通气行血,善补肾阳而强筋骨,临床常用于治疗四肢麻木不仁、腰膝无力之痿蹙。张石顽谓此“为偏风不遂之要药”。薏苡仁甘而微寒,利湿热、健脾胃,为阳明经之药,甄权云此“得苍术、黄柏以治痿蹙”。天冬滋润肺肾,令人肌肤润泽,王好古云此“主痿蹶嗜卧”。紫菀体润质软,能润肌肤,添骨髓,《本经》中谓此“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蹙,安五脏”。龟甲咸甘而寒,入心肝肾经,益肾强骨,贾九如云此“主治神疲力怯,腰腿酸软及瘫痪”。苍术苦温,治筋骨软弱,东垣曰此“能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之不足,能坚肾壮骨髓,疗下焦虚,诸痿瘫痪”。大剂量的黄芪可大补元气,促进血液循环,振奋精神,增强体力。元气充足,血液畅通,精津濡润,四肢得养,经络可通,肌肉可长,筋骨得养而作强,集中治痿要药,图起沉疴,获得显效,随访7年,健如常人。

引自《李凤翔临证经验集》

医案六

李某,女,19岁,汉族,内蒙古呼铁局临河机务段职工。1980年10月17日初诊。主诉:肢体不仁、肌肉萎缩1个月。病史及治疗经过:患者于1980年9月,因精神刺激而自吞敌敌畏,经临河医院抢救得苏。此后,肢体失灵,不受意识支配。住院治疗1个月多,效不显著,即转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铁路医院求治。经过医生检查,最后确诊为“中毒性末梢神经炎”。现在症状及治疗:颜面虚浮,肢体不受意识支配,大肌萎缩,夜不入寐,饮食欠佳,二便尚可,舌苔薄白,脉沉弦。此为痿证兼脏躁之象,拟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合补血汤复方治之。酸枣仁12克,川芎10克,知母12克,云茯苓10克,炙甘草15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香附12克,陈皮10克,小麦10克,大枣5枚(去核)。水煎,2次服,每日1剂,连服6剂。10月20日二诊:已能入睡,四肢仍不灵,手脚重,其他症状同前,脉象稍缓,改用当归四逆汤配合活络效灵丹加木瓜、牛膝。当归15克,白芍12克,干姜3克,甘草6克,桂枝10克,木通10克,细辛3克,丹参12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川牛膝10克,木瓜10克。水煎,2次服,每日1剂,连服20剂。12月15日三诊:手脚能受意识支配,唯感无力,肌肉稍有弹性,脉缓,改用弃杖汤加减治之。黄芪30克,薏苡仁10克,紫菀15克,天冬12克,龟甲15克(先煎),苍术10克,淫羊藿15克,当归12克,甘草10克,桂枝10克。水煎,2次服,每日1剂,连服35剂。1981年3月1日四诊:行动如常,握力增强,停药失眠,月经后期,脉象沉缓,苔微厚,饮食正常。肌肉发达,腕部正常,唯鱼际处稍差。依三诊方加白术30克继服。每日1剂,连服30剂。四诊时能骑车带其母亲。4月7日五诊:足腕灵活,大鱼际肌已突起,月经正常,唯感内热。上方加黄柏6克,间日服1剂,连服30剂而愈。6月7日复查:一切正常,行动自如,精神饱满,愉快地返回工作岗位。

【按】 所谓痿,即痿弃不用。脏躁的原因则是由精神刺激而引起。中毒经抢救后,精神仍忧郁,所以须先解郁宁神,使其情志舒畅,自然安寐。第一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加香附以解诸郁。香附为解郁之妙药,称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针对情志病而用。既能入睡,神得所养,郁闷得解,食欲增,才能培补气血,舒通经络。第二方当归四逆汤能通达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温煦才能强壮肌肉。配活络效灵丹输转经脉之血以营养络脉,络脉得血养方可内外调达,以应万变。三诊虽手脚能受意识支配,其无力仍是元气不充之象,所以改用弃杖汤重用黄芪以大补元气。重用白术生发肌肉,因生白术内含甘润之油质,可以滋脾之阴,外发辛香之温性,可以达脾之阳,温润辛香加强脾之运化,可将水谷精微供给肌肉。此治所以效如桴鼓之应,正在于辨证选药之井井有条。

引自《李凤翔临证经验集》

医案七

赵某,男,8岁。初诊1994年6月24日。主诉:行走不稳,易跌倒6年余。现病史:患儿于1岁半以后方能站立、行走,然行走极不稳,步履蹒跚易跌倒,不能与同岁伙伴玩耍,曾于市、地区医院就诊,服用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显效,渐至四肢肌肉萎缩,持物及站立行走均无力,目前,挟物下蹲尚可,但再站立即困难,又进行理疗、针灸及做“脑细胞移植”等,然效果不满意,故赴京请焦老师诊治。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肾炎等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个人史:无特殊记载。查体:舌苔薄白,脉略滑,四肢肌肉萎缩。诊断:中医痿证。西医:进行性肌肉萎缩原因待查。辨证:此乃脾肾两虚,四肢失所主,且失“作强”所致痿证。治法:健脾补肾。处方:川续断12克,淫羊藿5克,生地黄、熟地黄各6克,山茱萸6克,肉苁蓉9克,党参5克,白术6克,茯苓12克,怀牛膝9克,防己6克,木瓜6克,猪苓12克,南五加皮5克,苍术6克,陈皮5克,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5克。30~40剂,水煎服。二诊:1994年8月2日。服药40剂,自觉走路较前有力,比以前跌倒次数减少,较明显,最近10余日能和同伴们玩、跑,体重增加2千克左右,四肢肌肉尤其两小腿腓肠肌较前丰满些,纳食可,二便调,夜寐安。惟其父述智力较同龄儿稍差(学习成绩稍欠,80分左右)。舌苔薄白,脉沉滑。鉴于病情减轻,故继续守方加减,并增强补肾开窍之品。处方:①川续断14克,淫羊藿5克,生地黄、熟地黄各9克,山茱萸6克,肉苁蓉12克,党参6克,白术18克,茯苓I5克,怀牛膝10克,防己6克,木瓜6克,猪苓10克,南五加皮5克,苍术6克,陈皮6克,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6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60剂,水煎服(效可继服)。②效则以上方4剂研末,炼蜜为丸,每丸6克,每日2~3次,每次1丸,久服。

【按】 患者系8岁儿童,发现行走不稳,易跌仆已6年余,求治于多所医院,服用诸种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显效。渐致四肢肌肉萎缩。持物、站立、行走均无力,需持物下蹲。而站立又极困难。求治于吾师。焦师认为其脾肾两虚。四肢失主,“作强”失能。故致痿证,予以健脾补肾治其根本。妙在焦师的经验-南五加皮配苍术能使双下肢肌力增加。而伍入本方中,故患儿服药40剂,症状即明显改善。

医案八

冯某,女,33岁。主诉:双下肢软弱无力,双眼视物不清6个月。患者1987年8月,无明显诱因,突然腰骶部瘙痒疼痛,逐渐进展为双上肢疼痛伴力弱。经给予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消失。其后每年发病,且症状表现各不相同,曾在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多发性硬化”。诊查:四肢软弱无力,双上肢轻度颤抖,视物昏暗不清,头晕恶心,大便干燥,舌质绛红,苔薄白,脉沉细弦。神经系统检查:左眼轻微水平眼颤,右上肢肌力Ⅳ级,左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左下肢肌力I级,肌张力低下,四肢肌肉无萎缩,病理征(-)。辨证:肝阴不足,内风挟痰走窜。治疗:平肝柔肝,化痰息风。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丹参30克,茯苓15克,白豆蔻3克(打),黄柏6克,杜仲15克,何首乌15克,续断10克,珍珠粉0.6克(分冲)。上方服药20剂,患者视物逐渐清晰,肢体逐渐恢复自如,头晕呕吐消失,余症明显好转。出院时以上方加滋阴补肾之品以滋水涵木,制成丸药,以求缓图。处方如下:何首乌120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杜仲30克,续断30克,太子参60克,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白豆蔻30克(打),黄柏10克,丹参30克,女贞子30克,墨旱莲60克,阿胶30克,鹿角胶30克,龟甲胶30克,黄芪60克,陈皮15克。上方浓煎为膏,每次10克,每日3次,服用半年。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 本案为王永炎治疗痿证验案之一。王永炎,1938年生,天津市人,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曾长期跟随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临床应诊,深得其传。临床对内科疾病诊治有深入研究。著有《中医健康文库脑血管病》《实用中医内科学》等书。本案痿证,现代医学诊为“多发性硬化”,为难治病之一。该患者发病来势较急,病情多变,易于复发,每次发作症状均不同,具有风邪善动不居、变化无常的特点。患者四肢软弱无力,双眼视瞻昏渺,双上肢颤抖,为肝肾阴虚、肢体眼目失养、阴虚阳亢挟痰化风之象,其病重点在肝。王氏以调肝补肝、滋水涵木为法治疗,使病渐愈。说明在临床上,面对纷纭复杂的临床表现,要审证求因,根据脏腑学说确定病性、病位,治疗谨守病机,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方可取得良好效果。(www.xing528.com)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九

琴川小东门王姓,年约十七八。素有滑泄遗精,两足痿软,背驼腰屈,两手扶杖而行,皮枯肉削。云:我有湿气,已服三妙汤数十剂,罔效。余曰:瘦人以湿为宝,有湿则肥,无湿则瘦。观其两腿大肉日削,诊脉两尺细软。《难经》中曰:下损于上,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损其肾益其精。如再进苦燥利湿,阴分愈利愈虚,两足不能起矣。进以六味地黄汤,加虎骨(代)、龟甲、鹿筋、肉苁蓉大剂填下滋阴。服10余剂,两足稍健,再将前方加线鱼胶、鹿角霜等,服10余剂。另服虎潜丸,每日五钱,两足肌肉渐充,步履安稳。

【按】 本案为余景和治疗痿证验案之一。余景和(公元1847-1907)清医学家。字听鸿。阳羡(今江苏宜兴)人。早年入孟河药店为学徒。名医费兰泉见其勤谨,遂收为入门弟子。时孟河医学最盛,得与诸名医切磋学问,医技日精。治疗多效,尤重医德,好济贫病。10岁后于常熟开业,医名大噪,著有《余听鸿医案》(又名《诊余集》)《余汪伤寒论翼》《外证医案汇编》等书。本案病者素有滑泄遗精,致髓减骨枯因虚损而病痿已明。此即《难经·十四难》中所谓“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真阴有损,则外形皮枯肉削,证属“其病在干”。大剂填下滋阴,尤恐不及,前医屡进三妙散苦燥利湿之剂,更伤阴分,致两足不能起矣。故余氏以六味地黄汤、虎潜丸加虎骨(代)、鹿筋、龟甲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肾之阴精,兼以滋阴降火、补肾壮骨起痿,而收良效。设若不辨干、湿,续进苦燥利湿之剂,则阴分愈伤,徒增病势。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十

凌某,男,43岁。1999年3月11日初诊。四肢麻木乏力2天,双眼睑下垂1天。患者于2天前感冒后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双膝以下明显,走路如踩棉花。随后又出现上肢麻木无力,以肘关节以下明显。今晨出现眼睑下垂,无四肢肌肉疼痛、关节红肿热痛及发热,神志清楚,胃纳一般,大小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体检:四肢肌力正常,双肘以下、双膝以下痛觉减弱。血液检查:白细胞11.4×109/L,大、小便常规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诊为痿证。入院后经服中药祛风除湿通络剂,配合静脉点滴黄芪针、清开灵等,症状无明显改善,于3月15日请邓老会诊。患者仍感四肢麻木乏力,双眼睑下垂,面色晦滞,无发热恶寒,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寸浮。证属脾胃气虚,兼感风寒。治以补脾益气,祛风散寒。处方:豨莶草、茯苓、白术各15克,薏苡仁、黄芪各30克,党参18克,防风、柴胡、升麻各10克,五加皮60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3月24日二诊:上方服7剂。患者精神好转,四肢乏力减轻,仍感肢体麻木,眼睑下垂,呼吸、饮食正常,舌淡红、苔浊,脉弦数。药已对证,治以健脾益气,祛风除湿。续守上方加泽泻15克,桃仁12克,桂枝10克,忍冬藤、桑枝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守方共服10余剂,患者四肢有力,可独立行走,眼睑下垂明显好转,仅四肢末端少许麻木,基本治愈出院。

【按】 本案为邓铁涛治疗痿证验案之一。痿证是难治病证。本例发病特点为内外合病。内有脾虚湿盛,外感风寒邪气。单解其外则里不和,单治其里则外不解。邓氏审证察因,先以补中益气汤加豨莶草、防风等,内补脾胃,外散风寒,再取五苓散意,并加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品,以解内外之湿邪瘀阻而获病愈。此案辨证精当,治法切中病机,故能取得显著疗效。此案是《内经》之“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和东垣、叶氏学说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十一

姚某,男,64岁,退休。门诊病历。2004年11月11日初诊。主诉:双下肢无力2年。患者近2年来出现双下肢无力、沉重,无活动受限,但自觉活动不灵活。1年前在天坛医院做头部CT,提示:脑内多发缺血灶,并给予口服中成药及肠溶阿司匹林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近50年,血压最高达240/130mmHg,近期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10毫克,1次/12小时,血压控制不理想,血压波动在120~180/90~100mmHg,否认冠心病、糖尿病及传染病史。有吸烟史50年,每日1包,戒烟2年。刻下症见:下肢无力、沉重,自觉活动不灵活,无头痛、头晕,无语言及肢体活动障碍,无关节疼痛,纳食尚可,夜寐安,二便调。舌淡暗,苔白,脉弦滑有力。体格检查:体温36.4℃,血压150/90mmHg,神志清,精神一般,查体合作,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稍向左扩大,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闻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双瞳孔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室肥厚。头颅CT示未见新病灶。辨证立法:阴阳失和,经络阻滞。治宜滋阴和阳,活瘀荣络。处方:熟地黄2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5克,枸杞子12克,淫羊藿15克,生杜仲10克,当归10克,丹参20克,怀牛膝10克,水蛭6克,鸡血藤20克,豨莶草3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医嘱:慎起居,戒烟酒,忌气恼劳碌。治疗经过:二诊(2004年11月25日):服上药14剂,每日检测血压基本平稳,最高150/90mmHg,矢气较多,仍觉双下肢无力、沉重,舌质暗红,苔黄,脉弦滑。上方减鸡血藤,加黄柏10克,继服。三诊(2004年12月2日):服前方7剂后,血压维持在140/85mmHg左右,双下肢沉重感有所减轻,但自觉活动欠灵活,上方减水蛭、黄柏,加瓜蒌12克,枳实10克,继服。四诊(2004年12月16日):服上药14剂后,下肢较前有力,沉重感明显减轻,活动亦较前灵活,血压基本稳定在140/80mmHg左右。上方减瓜蒌、枳实,加黄柏10克,肉桂6克。继服。五诊(2005年1月13日):服上方21剂,诸症缓解,血压平稳,舌淡稍暗,苔薄黄。上方减当归,加生山楂12克,继调。

【按】 本案患者下肢软弱无力,且伴有血压高,CT提示为多发脑梗死,其虽下肢无力而无肌肉萎缩,但仍可属中医的“痿证”范畴。痿证之机可与肺热叶焦、湿热浸淫、脾胃虚弱和肝肾亏虚有关。本案患者除下肢无力症状外,其他症状并不突出,但从已过六旬、年事已高、原发性高血压病史已近50年、舌暗淡等分析,系下焦亏虚、阴阳失和、血瘀阻络所致。故高老师以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淫羊藿、生杜仲、怀牛膝平补肝肾阴阳,有右归饮之意;加入当归、丹参、水蛭、鸡血藤、豨莶草等养血活血、祛瘀通络之品。服用2个月余后,不仅肝肾得充而下肢有力,且阴阳得调而血压平稳。

引自《高忠英验案精选》

医案十二

何某,男,50岁,农民。初诊(2004年3月7日)主诉:右侧髋关节疼痛,右下肢活动障碍1年。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髋关节疼痛,右下肢不能站立行走,被某医院诊断为:右侧股骨头坏死。多方治疗无效。现症:双膝关节发软,右腿肌肉轻度萎缩,纳可,眠可,舌质淡红,苔腻,脉沉。西医诊断:右侧股骨头坏死。辨治:患者右侧股骨头缺血坏死,已经年余。经反复治疗,疗效不佳,现在家中需卧床,勉强外出要挟杖跛行。拟养血补气,益肾强筋。黄芪30克,当归9克,鹿角霜12克,熟地黄24克,砂仁6克,杭白芍24克,党参24克,枸杞子15克,金毛狗脊15克,肉苁蓉24克,百部12克,丹参30克,山药24克,菟丝子12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5克,白芥子9克,木瓜12克,杜仲12克,炙甘草4克,鸡血藤30克,川桂枝6克,怀牛膝15克,小青皮9克,大枣15克,生姜9克,龟甲胶30克。10剂共研细粉,每次10克,每日2次。二诊(2005年3月21日):自服前方粉剂1年,现两下肢已能行走,右腿有力,能做家务事,且已弃杖而行,饮食、睡眠、二便自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再以前法养血补气,益肾强筋壮骨。黄芪35克,党参30克,苍术、白术各15克,鹿角霜12克,熟地黄24克,砂仁6克,杭白芍20克,枸杞子15克,金毛狗脊15克,山茱萸15克,威灵仙20克,白芥子9克,木瓜12克,鸡血藤30克,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怀牛膝15克,桑寄生30克,炙甘草6克,大枣15克,肉苁蓉24克,自然铜6克,丹参30克,川桂枝9克,菟丝子12克,龟甲胶30克。10剂。共研细粉,每次10克,每日2次。

【按】 肾主骨,骨生髓,骨之不健肾主之。血不行,气主之,“气帅血行”,故补气、养血、益肾、生髓则骨病可痊愈。以当归补血汤、四物汤以补气血,补肾之阴阳以达生髓之效,佐以通络以加速血脉之通调,全方配伍合理,在病人坚持服药的基础上取得了应有的疗效。其中,鹿角霜、肉苁蓉、狗脊、菟丝子、枸杞子、杜仲、怀牛膝温补肾阳;龟甲、熟地黄滋补肾阴;当归、熟地黄、白芍、鸡血藤养血;党参、黄芪、山药、大枣、炙甘草补脾益气;木瓜、威灵仙、桑寄生、狗脊祛风除湿;小青皮、白芥子行气散结;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桂枝温阳;甘草、大枣调和诸药。

引自《戴裕光医案医话集》

医案十三

林某,女,8个月。初诊(1982年3月17日)。今年一月底患小儿麻痹症后,出现两腿软弱无力,不能动作,至今未见改善。乳哺少纳,便通溲短,寝汗多,舌淡苔润。阳虚筋弱,治宜通阳温筋为主。川花椒3克,细辛2克,鸡血藤12克,伸筋草9克,怀牛膝9克,千年健10克,生姜3片,陈皮3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5剂后又连服1个月。四诊(4月21日)。原来两腿全不能动,今则足趾屈伸时见。便通溲长,汗出尚多,舌淡苔薄。前法已合,尤需温筋,略佐和营。川花椒3克,细辛2克,鸡血藤12克,伸筋草9克,怀牛膝9克,当归6克,桂枝3克,赤芍、白芍各6克,清甘草3克,忍冬藤9克。本方服用20余剂。七诊(5月19日)。10个月婴儿,两腿痿弱,现左足运动已如常态,但右足尚软,活动欠佳。胃纳一般,二便通调,舌淡苔润,续以原法。川花椒3克,细辛2克,鸡血藤12克,伸筋草9克,怀牛膝9克,千年健10克,当归6克,桂枝3克,桑寄生15克,独活3克。携药回乡,随访询知,服上方月余后,右足已动如常而症愈。

【按】 经云:“阳气者,柔则养筋。”本例为阳虚足弱,筋失其养。初方即以川花椒、生姜辛温通阳;怀牛膝、千年健强筋利足;鸡血藤、伸筋草濡养通脉;配入茯苓、车前子淡渗利尿;陈皮和胃。四诊时之用药变化,在加入桂草二芍,既调和营卫而止汗,又宣通经脉而养筋;且以当归、忍冬藤加强濡筋行脉之力,其效日显。最后以温筋强骨、通阳和血之剂而收全功。

引自《董廷瑶医案》

医案十四

谭某,男,4岁。初诊(1991年11月7日)。患儿于6个月前发现双下肢小腿肌肉肥大坚实,腿距较宽,步行不稳,走路易跌,上楼不能屈腿,只得爬行而上,从卧、坐位站起困难。曾在某市级医院检查: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化验:尿素氮6.78mmo1/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2.5U,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9.5U,肌酸磷酸激酶253.9U。尿常规(-)。肌电图示肢体有纤颤,正尖波,股内侧伸肌运动单位时限稍突(界限性),为肌原性损害。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假肥大型)。住院1个月,应用肌营养药、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E等,未获改善,遂来求治。询之患儿出生后有“立迟”“行迟”病史,渐至步履不稳,上楼必须爬行,纳便尚调,视其舌淡苔薄而干,按之脉细小涩,两小腿粗大坚实,按之不痛。辨证为先天胎赋不足,气虚血凝,乃《金匮》之“血痹”是也。先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益气通阳,活血行痹。炙黄芪6克,桂枝3克,赤芍9克,当归9克,川牛膝9克,炙甘草3克,薏苡仁12克,桃仁9克,宣木瓜6克,随症酌情加入鸡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二诊(12月5日)。服药1个月,左腿腓肠肌已转软,步行较前为稳,惟面img106少华,神萎倦怠,肢软无力,舌质淡红,苔薄转润,尚觉口干。乃阳气得行,血运已通,然气血本亏,筋失濡养,再拟气血双调,通络行痹。炙黄芪10克,党参6克,赤芍、白芍各6克,当归9克,生地黄15克,乌梅6克,怀牛膝9克,桑枝10克,宣木瓜6克,鸡血藤10克。三诊(1992年2月27日)。调治3个月余,小腿肌肉假性肥大渐消,已趋正常,行走平稳,复查肌酸磷酸激酶55.2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8U。患儿舌红苔净,二脉沉细濡软。药已奏效,痹虽宣启而气血仍虚,肝血不充而筋脉失养,再予益气养血,润肝濡筋为治。炙黄芪6克,党参9克,当归6克,天冬9克,麦冬9克,黄精9克,天花粉9克,忍冬藤15克,鸡血藤15克。服上方半个月,步行如常,已能直立提腿登楼。再拟原法巩固之。

【按】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种遗传性家族性疾病,是儿科少见的顽重病症,先见肌肉假性肥大,活动受限,继之发展为进行性肌萎缩,能存活至青春期以后者不多。中医一般归属痿证,多从补益肝肾,健筋壮骨治疗。本例属假性肥大型,患儿小腿坚粗,步行易跌,肢体麻木不仁,舌淡少苔,脉细小涩;又兼生后即有“五迟”之象,符合《金匮》中曰:“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之证。诚如《诸病源候论》所云:“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血而痹。”是为正虚阳气不足,致使风气得以直入血中,阴血凝涩,血运不畅遂成痹。宣可决壅,通可行滞,而阴阳形气俱不足,当调之以甘药,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出入。黄芪益气,桂枝通阳;芍药入营,合当归、桃仁活血养血;佐牛膝、薏苡仁、木瓜平肝通络缓其转筋拘挛,共奏益气通阳,理血宣痹,兼调营卫之功。服药1个月,阳通痹宣,血中之邪随阳气通达而出,遂使下肢转软,步履趋稳。邪去正虚,二诊顾其里虚,去桂枝之宣通,增党参、地黄培补气血,配桑枝、鸡血藤通络柔筋。调治3个月,不但肢体转和,复查血清酶均降至正常。三诊善后,重在挟益肝肾,酌加二冬(天冬、麦冬)、黄精滋阴柔筋。董师疗疾素重求因,精于辨证,条分缕析,按八纲,分气血,初起里虚邪入,先予通阳益气,活血宣痹祛邪为急;终以益气养血,培补肝肾,补虚图本。常谓不可拘于现代病名,见症治症,执一方治一方,则易入歧途而罔效,须识病而明理,细辨而应变,祛邪而扶正,终获步行如常,顽证得瘥。

引自《董廷瑶医案》

医案十五

张某,女,24岁。四川郫县红光乡,农民。病史:1960年10月某日于田间劳动后,自觉身热头痛,周身不适,入夜尤甚。次日,某某医院按感冒论治,后改服中药,反复汗出,而热势不减。十余日后,忽感下肢痿弱无力,难以移步,遂来就诊。按阳明经证论治,一诊而痊愈。诊治:蒸蒸发热已十余日。几天前,突然下肢痿软,步履维艰,甚至难以站立。自觉口干烦渴,身热汗多,不恶寒,反恶热。面赤,舌质鲜红少津,无苔,脉洪大。此系阳明高热不退,肺胃津气两伤,以致筋骨失养成痿。法宜泄热润燥,补气生津,以大剂白虎人参汤加味主之。处方:知母60克,生石膏120克,生甘草15克,粳米30克,北沙参60克,竹茹10克,灯心草1克为引。2剂。连服2剂,1剂热势衰,2剂高热退,渐能独自行走。遂停药,嘱其注意调养,旬日痊愈。辨证:患者来诊时,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所谓“四大”具备。脉洪大为阳明内热炽盛,热邪扰于内则作烦,热盛耗津则口大渴。加以患者面赤、舌红、口燥,皆为病邪在里,阳明热盛之象。或问:患者阳明证高热仅一二十日,何以突然致痿?因其阳旺邪盛,津液大伤,致使筋弛不收。同时,足阳明胃之津液亏耗,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脾之大络络予肺,自不足以濡润手太阴肺,正如《素问·痿论篇》所谓:“肺热叶焦,发为痿蹙”。阳明经证热盛伤津,《伤寒论》中提出以白虎加入参汤主之。本例重用石膏,清阳明独盛之热;佐知母之苦寒而凉润,既清炽盛之邪热,又复亏耗之真阴;用北沙参,取其养胃生津之功;加竹茹,增强除胃热止烦渴之效。再以灯心草少许,引上部郁热下行。

【按】 仲景之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因于寒凉清肃之中,寓有通宣之效,退热而无滞邪之弊,甘寒并用而不伤胃,其使用范围曾有较大之扩展。如《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中以白虎加人参汤主治太阳中暍。《资生篇》中以人参白虎治气分有热。《保赤全书》中用以解麻疹斑疹。《活人辨疑》之化斑汤,也即此方。《证治准绳》中治温邪湿重,则以白虎加苍术。唐容川用白虎加味治白痢。张锡纯对白虎汤及石膏之应用,也大有开拓。近年来以白虎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偏燥者)和脑溢血等颇效。由此可见,古今对白虎汤之运用不断扩展。但以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痿证者则罕见。范老严格按照六经辨证,用此方治疗痿蹙之经验,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引自《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