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痴 呆
医案一
徐某,男,51岁。初诊:2005年6月11日。来诊时行走缓慢,且步伐不稳,由爱人搀扶。爱人代诉其患脑萎缩2年多,患病后,逐渐性情冷漠,记忆力衰退,懒惰无力,郁郁寡欢,语言迟钝,智力大减。曾做磁共振诊为:局限性脑皮质萎缩。曾多处住院治疗仍无好转。诊见:病人精神疲倦,表情淡漠,神情呆滞,反应迟钝,语言不利;舌瘦红,少苔,脉弦细。中医辨证:肾元亏损,脑髓空虚,元神失养。治则:益肾填髓,和血通脉,养心安神,豁痰开窍。处方:熟地黄90克,枸杞子150克,女贞子150克,淫羊藿200克,补骨脂150克,五味子90克,当归90克,丹参200克,川芎150克,广地龙150克,桂枝90克,仙茅150克,远志90克,石菖蒲90克,郁金90克,炒酸枣仁200克,黄芪200克,天竺黄90克,甘草90克。服用方法:上方药研细,炼蜜为丸,重9克,每日服3丸。服上方配制的丸药,每日早、中、晚各服1丸,3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2个月后,患者精神、神志较前大为改善,走路已不要人搀,语言渐趋流利,反应也较前敏捷。嘱其继续服药。2006年2月,患者已能亲自来诊,且语言较为灵活,思路清晰,与过去判若两人。
【按】 本患者以记忆力丧失、智力减退和行为人格退化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一典型的早老性痴呆症。本病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认知能力损害为主要症状、以脑萎缩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结合现代医学之CT、磁共振不难诊断。《本草备要》中说:“人之记性皆在脑……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医学心悟·健忘篇》中云:“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故善忘其前言”。治疗以益肾填髓为主,辅以和血通脉,养心安神,豁痰开窍。由于脑萎缩病程较长,故亦作丸剂服用。方中以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淫羊藿、仙茅、补骨脂益肾填髓;当归、丹参、川芎、广地龙、桂枝和血通脉;远志、石菖蒲、郁金、炒酸枣仁养心安神;天竺黄豁痰开窍;黄芪益气固本。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熟地黄具有促进骨髓造血之功;石菖蒲、郁金、地龙活血通络,化痰开窍,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解除血管痉挛,抗凝溶栓,降血脂,改善血液高黏状态,激活脑细胞,维持脑功能。石菖蒲还可以明显地改善或消除记忆功能障碍,提高学习、记忆能力。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周信有医案》
医案二
吴某,男,68岁,退休干部。初诊:1998年5月20日患者因患原发性高血压病退休多年。近年来,常感头昏,偶有眩晕,并逐渐出现下肢颤抖,步履不稳,记忆力减退,尤以近事善忘,语言欠清楚。渐至沉默寡言,经服天麻丸、益脑丸等药无效。1997年3月经某医院CT检查报告:脑室脑裂,池稍扩大,脑基底部有低密度区,结论为脑萎缩。诊查所见:面萎神疲,表情淡漠,默默无语,反应欠灵,强询之则语言謇涩。行走时,两下肢抖颤,慌张欲倒,舌质绛,苔白微腻,脉细濡。证系气血两亏,肾精不足,瘀阻络道,脑失所养。治以补养气血,益肾填精,佐以活血化瘀。处方:丹参15克,制何首乌20克,当归10克,京石菖蒲10克,川芎10克,炒茯神30克,天麻10克,黄芪20克,核桃仁10克,鹿角胶(烊化)5克,远志5克,女贞子15克,葛根3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方15剂,神清,两下肢活动自如,很少抖颤,语言亦较爽利,原方增以淫羊藿20克,山茱萸10克,五味子5克。服20剂。嘱常服核桃仁和首乌延寿丹以善其后。
【按】 脑萎缩隶属于中医呆症,是一组由不同疾病引起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智能损害综合征,是老年人多发性、高发性疾病之一。先生认为,此病虽在脑,而根在肾。《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谓:“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则能出焉”。《医学心悟》中亦云:“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盖因肾为先天之本,生髓通于脑。此例脑萎缩系老年肾精亏损,气血交亏,肾虚则髓海不足,加以七情激发,思则气结,结则血瘀,阻于清窍,则致灵机窒滞发为呆症。其治多以补气填精,滋阴潜阳,益髓健脑,化瘀开窍。药用何首乌、杜仲、女贞子、核桃仁补肾益脑填精;灸远志、石菖蒲醒痴开窍;天麻滋阴潜阳;当归、丹参、葛根、川芎通达脑络,化瘀通络,促进智能恢复;鹿角胶补肾填督,促使任督二脉循环。诸药相合,使精充、气足、神旺,呆景尽散。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单健民医案》
医案三
陈某,男,70岁。初诊:1989年8月28日,门诊号811627。患脑血栓年余,经中药、针灸治疗,病情好转,可以跛行,近半个月来,情绪易激动,悲哭震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痰火上扰,神志逆乱。治则:泻火涤痰,以安元神。处方:黄连3克,枳实、橘红、姜半夏、白茯苓、淡竹茹、胆南星各9克,莲子心6克,生大黄12克,生甘草3克。连服10剂,大便通畅,性情平静如常,舌面黄腻苔退净,舌质淡紫,续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并服醒脑复智冲剂。
【按】 老年性痴呆病程长,在治疗中单纯的虚证和实证较为少见,往往表现为虚实挟杂。因“头者,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大惑论》及《海论》《口问》将视觉、听觉以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与脑密切联系起来。然而,元神之健全必须依赖“髓充满”(脑为髓海),“空窍清”(脑为清窍之府)和“脑络通”(头为诸阳之会)作为生理活动的基础,一旦邪客于脑(主要是瘀、痰),难免窍蒙、络阻,加之老年脑髓渐空,势必导致虚实挟杂,元神失其健全,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方面的病理变化,这就是“杂者钝”之关键所在。所以在治疗中必须邪正兼顾,益气化瘀,补肾健脑并用。如经验方醒脑复智冲剂(党参30克,黄连6克,丹参20克,地龙、川芎、桃仁各10克,天竺黄、石菖蒲、远志各6克,红花5克等)、健脑散(红参、川芎、制马钱子各15克,土鳖虫、当归、三七、枸杞子各21克,地龙、全蝎、制乳香、没药各12克,紫河车、鸡内金各24克,血竭、甘草各9克。研极细末,装入胶囊,每服4.5克,早晚白开水冲服)。两方都气血兼顾,祛邪扶正,有较好疗效,可供选用。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颜德馨医案》
医案四
孙某,女,护士。初诊:1966年10月19日。因生气而发晕厥,醒后即痴呆失常,语言颠倒。服西药镇静药可稍安,但药效一过又复啼笑妄语,亲疏不分。苔净,脉弦滑。病由郁生,因郁致病,是情志中病也。除予安慰外,加减六郁汤主之。处方:苍术12克,川芎6克,香附、乌药各12克,黑栀子、炒神曲、炒酸枣仁各9克,炒远志、石菖蒲各6克,合欢皮12克,郁金9克。水煎服。服12剂精神大见安定。复因失眠三宵,前症又发,原方加陈胆南星4.5克,天竺黄4.5克,石决明30克。又6剂,寐安而平复。
【按】 上案之治,症类虽属神经衰弱范畴,而先生之治,又不拘于甘麦大枣汤及潜阳宁神煎者,其因在于疾病之治,既要抓住共性又要掌握个性,方能药与病合,丝丝入扣。迳以丹溪专为诸郁所设之越鞠丸投之,机因契合,亦应手而愈,可见先生之临证,非固守一端,圆机活法,自在心中。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陈苏生医案》(www.xing528.com)
医案五
董某,男,64岁。初诊:2004年3月24日。患“脑血栓”1年余,伴记忆力减退,意识不清。于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以“病毒性脑炎,陈旧性脑梗死,2型糖尿病,颈动脉支架后,血管性痴呆”住外院治疗。现意识昏懵,不识家人,情绪激越狂躁,幻觉,欲往外跑,跳楼,头颈晃动,自言自语,善饥易哭,昼夜吵闹,家中不得安宁,二便尚可。脉沉弦,舌暗淡,苔厚腻。中医诊断:“痴呆”。辨证:肝肾亏虚,血瘀内阻,痰火扰心,治则:补肾健脑,解毒化瘀,祛痰通窍。处方:制何首乌20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20克,黑桑椹30克,黑芝麻30克,黑大豆30克,黄芪30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石菖蒲15克,首乌藤30克,莲子心3克,苍耳子9克,连翘12克,忍冬藤15克。7剂,水煎服。二诊:2004年4月2日。服药后患者情绪趋于平稳,不太急躁,精神好,有时可与人交流,面有笑容,狂躁减少,仍有自言自语,有痰,量不多,睡眠易醒,有时整夜不睡,白天有发作性头晕,甚则欲倒,纳食可,二便尚调。舌红暗嫩,脉沉弦。治以平肝开窍,养心安神,升清降浊,化痰醒脑开窍。礞石滚痰丸合菖蒲郁金汤化裁。处方:郁金12克,石菖蒲12克,栀子9克,淡豆豉12克,茯苓30克,金礞石15克,莲子心3克,黄芩9克,沉香末3克,白术15克,生地黄30克,知母10克,百部12克,首乌藤30克,百合15克。12剂,水煎服。三诊:2004年5月14日,发作性的头晕欲倒已缓解,每天认识家人时间可达5~6小时,说话较前有条理。口中仍喃喃自语达20小时/日,每于餐后40分钟症状加重,不识亲人,双目发直,喉中有痰,舌头打卷,睡眠差,时常昼夜不眠,服安眠药无效。舌暗红嫩,脉弦缓。治拟化痰开窍,补肾健脑。处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5克,牡丹皮12克,炙甘草10克,黑桑椹30克,黑芝麻30克,黑大豆30克,制何首乌20克,砂仁、白豆蔻各3克,郁金12克,石菖蒲12克,栀子9克,通草6克,连翘12克,煅龙骨、牡蛎各30克,灵磁石15克,生姜5克,淡鲜竹沥水50毫升。四诊:2004年6月15日,餐后病情加重症状有所减轻,夜间能入睡,但不安神,梦语较多,有时伴有哭喊呓语,白日仍有喃喃自语,大部分时间能认识家人,可进行日常简单的交流,健忘,尤以近期记忆障碍突出,出门仍不识路。脉弦缓,舌暗红。证属脾肾亏虚,痰瘀为患,清窍失用。上方去栀子、通草、连翘,加地龙10克,全蝎10克,土鳖虫6克,取四虫丸方义,虫类善于入络搜剔,化久瘀,祛顽痰之力较强,对于痰瘀交结之患用之有效。服药月余后家属代为就诊,病情尚稳定,予地黄饮子加减制丸药以便长期服用。
【按】 中医很早就对“痴呆”有深刻的认识。汉代《华佗神医秘传》中首次提出“痴呆”的病名。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谓之:“呆病。”“呆”者,癫也;“痴”者,不慧、不明事理之谓也。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总由心、肝、脾、肾亏虚,气血不足,髓海失充,痰瘀阻闭,清窍失灵所致。其病位在心、脑,病根在脾、肾,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补益脏腑功能为第一要义,同时强调逐邪开窍至为重要,扶正驱邪并重,两者不可偏废。
患者中风以后,脑络瘀阻,痰浊瘀血混杂于脑髓,窍机失灵发为痴呆。痰瘀阻脑是其病理机制,体虚夹实,虚瘀并见,治宜“寓补于通,寓通于补,攻补兼施”。黑桑椹、黑芝麻、黑大豆为三黑饮,与枸杞子、菟丝子、何首乌同用寓五子衍宗丸及首乌延寿丹方义在其中,能益精填髓,补肾荣脑;川芎、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取桃红四物之立义,行气活血化瘀;石菖蒲祛痰开窍;莲子心、首乌藤清心火,开心窍,醒脑宁神。服药8剂,初见成效。
二诊继予涤痰开窍,醒脑安神为治,投以礞石滚痰汤。汪昂曰:“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陈积伏历之痰”,佐以黄芩清上焦之火,消除成痰之因,沉香气味芳香善于化浊开窍醒脑,又能调达气机为使也。诸药合用,确有降火逐痰开窍之功,独去大黄不用,恐其峻下伤正。石菖蒲辛温以祛痰开窍为主,郁金苦寒以行气去瘀为要,一气一血,一温一寒,豁痰行气,相得益彰,常用于风、火、痰、瘀并存之疾患。栀子豆豉汤,配生地黄、知母、莲子心等清心胃之热,共达驱邪开窍之目的。
服药1个月余再诊,脉象趋于和缓,病情有所缓解,餐后症情加重是脾虚痰浊作祟,睡眠不宁亦是痰蒙心窍所致,治疗加大健脾利湿化浊力度,苓桂术甘汤担此重任,温运脾阳,化湿利水,阻断生痰之源,实为治本之剂。砂仁辛散温通,醒脾和胃,行气止痛;白豆蔻辛温香燥,温中化湿,健脾行气止呕,两药伍用,宣通三焦气机,开胸顺气,芳香化浊。地黄饮子出自金代刘河间《宣明论方》,全方上下并调,标本兼治,不失为长期调养治疗的良方。
本例治疗特点是:①“寓补于通,寓通于补,攻补兼施”,肾衰与血瘀是痴呆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因此,治疗应扶正与驱邪并举。驱邪以化痰、祛瘀、清火为主,补虚以补肾、健脾、养心为主。②痰瘀同治。津血同源,痰来自于津,瘀生乎于血,痰阻则血瘀,瘀久必生痰,病理上两者互为因果,临床症状又常见痰瘀交结,因此治疗必须痰瘀同治。③脾肾双补。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两者生理上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脾肾双补优于单纯补肾或健脾。
引自《谢海洲验案精选》
医案六
例1:赵某,女,52岁。初诊:1991年10月25日。病史:自1989年底感到双下肢软弱无力,步履不稳,渐至记忆力衰退,言不达意,表情呆滞。于1990年2月10日经某医院颅脑CT检查报告:双侧额、颞部蛛网膜下隙增宽,提示脑叶萎缩。西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诊查:表情淡漠,目光呆滞,沉默不语,记忆力明显衰退,思维模糊,定向力差,眩晕欲仆,大便秘结,小便黄闷赤,唇燥口臭,食欲不振,呃声时作。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实。辨证:三焦湿热,气机郁滞,精气亏虚,痰瘀交结,神府失用。处方:枳实导滞丸,每服9克,每日2次,白开水送服。连服2周。二诊:1991年11月9日。2周后便秘尿赤、口臭呃气、苔黄腻均消失,食欲增加,故治以补虚化浊、通窍醒脑,改服汤剂。处方:生黄芪18克,熟地黄18克,天麻9克,菟丝子18克,石菖蒲9克,谷芽、麦芽各18克,地龙9克,苍耳子9克,枸杞子9克,怀牛膝9克,黑大豆30克,黑芝麻30克,土鳖虫6克,全蝎9克,水蛭6克,鹿角胶(烊化)6克,龟甲胶(烊化)6克,青皮6克,陈皮6克,柴胡6克。水煎服,每日1剂。三诊:1991年12月21日。服药42剂后,眩晕大减,近期记忆力明显恢复,下肢力量增加,可以自行短距离行走,唯神痴目呆缓解不显。处方:上方加苏合香末0.6克,制成蜜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3次,白开水送服。半年后复诊,诸症均明显好转,生活基本自理,嘱继服成药治疗,以求全功。
例2:郑某,男,61岁。初诊:1992年6月8日。病史:患者原有脑梗死病史,近半年来,记忆力显著减退,表情呆滞,思维迟钝,联想困难,喃喃自语,语言謇涩,行为古怪。经颅脑CT检查,报告:多发性脑梗死病灶,脑室扩大,有明显脑皮质萎缩,提示陈旧性脑梗死、脑萎缩。诊查:神情呆滞,妄想离奇,记忆力显著衰退,思维丧失,情绪躁扰,面色晦暗,口流黏沫,不知饥饱,徘徊不眠,二便正常。舌紫红,舌体左斜,苔淡黄薄腻,脉弦滑。辨证:精髓亏损,痰瘀交阻,清窍受蒙。治法:益精填髓,补脾升清,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处方:党参30克,黑大豆30克,黑芝麻30克,谷芽、麦芽各30克,黑桑椹30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车前子15克(包),鸡血藤15克,茺蔚子15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全蝎10克,地龙10克,覆盆子10克,五味子10克,水蛭6克,土鳖虫6克,羌活6克,苍耳子6克,莲子心6克,青皮6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30剂。二诊:1992年7月9日。服药30剂后,躁扰失眠、口角流涎均已消失,记忆力稍增,纳食增加,效不更方,制成蜜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经5个月服药治疗,诸症皆除,生活完全自理。
【按】 在多种慢性颅脑疾病进程中,皆可出现脑萎缩的病理改变,呈现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症状的临床表现。本病为虚实相兼,虚因于脾肾亏损,实源于痰浊瘀毒之邪盘踞。其病位在脑,却涉及五脏六腑,故临证主张补虚与泻实并举,疏利三焦气机,升阳益髓,除痰化瘀,解毒散结,使脑气充盛而络脉畅达,诸症可安。
例1:辨证为三焦湿热,气机郁滞,精气亏虚,痰瘀交结,神府失用。三焦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为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之道路。倘上焦失宣,中焦失调,下焦失畅,气机逆乱,则势必阻碍精气代谢,使脑无所依附而病变愈重,因此,惟使三焦气机畅达,方可获升阳益髓之功。故治先清利三焦、调畅气机,后再予补虚化浊、通窍醒脑。枳实导滞丸功擅消导积滞、清热利湿。方中枳实行气散结、导滞消痞,为主药;大黄荡涤实积,与枳实配伍可破气结、泻湿热;黄芩、黄连苦寒配对,可清热燥湿;茯苓、泽泻甘淡配对,增强利水渗湿的作用,导湿下行;神曲、白术相伍,消食和胃,固土扶正,祛邪而不伐胃,故服枳实导滞丸2周后,湿热诸症皆消,食欲增加。改用汤剂,重在补虚化浊、通窍醒脑。方为自创方“三黑荣脑汤”化裁。方用黑大豆、黑芝麻(二药重用)、熟地黄、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龟甲胶等益肾健脑、填精补髓;黄芪等补中益气、健脾升阳;柴胡、苍耳子升阳贯脑,使清阳得升,以壮髓海;青皮、陈皮、谷芽、麦芽可健脾理气,顾护胃气,促使药食运化,补中兼疏而勿使壅塞;全蝎、地龙、水蛭、土鳖虫(名为“四虫饮”)有化瘀浊、散结聚、通窍隧、畅络脉以修复病变脑组织、开窍醒脑的作用,为“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意,实为治疗本病之关键所在;石菖蒲化痰开窍,配苏合香末芳香开窍、提神醒脑;因痰瘀浊邪动风,故参以天麻养液、平肝熄风潜阳;怀牛膝补肝肾、壮筋骨、活血化瘀,诸药合用,以奏全功。
例2:辨证为精髓亏虚,痰瘀交阻,清窍受蒙,故治以益精填髓、补脾升清、活血化瘀、豁痰开窍为法,方宗“三黑荣脑汤”合五子衍宗丸化裁。方中重用“三黑”(黑大豆30克,黑芝麻30克,黑桑椹30克),合五子衍宗丸(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以增强补肾健脑、益精填髓之力;鸡血藤与茺蔚子相伍,配合“四虫饮”,以增强祛瘀生新之功;上方去黄芪,以党参配莲子心,功在补肾健脾、清心安神;石菖蒲配远志以化痰开窍、安神益智;羌活与苍耳子配伍,升阳达巅,使清阳之气贯注于脑,以壮脑髓。脑主元神,为“精明之府”、“髓之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精神意识的主宰。《灵枢·本神》中云:“两精相搏谓之神”,言阴精与阳气的转化输注是大脑发挥正常功能的根本保证。精气旺则脑纯灵,精气衰则脑杂钝。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余在临证时特别注意扶助脾肾两脏以充实精气。补肾习用经验方三黑饮(黑大豆、黑芝麻、黑桑椹各30克)合五子衍宗丸或右归丸或左归丸以平衡阴阳、益精填髓、健肾荣脑;而扶脾则强调益气升阳之法,即以甘温之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升阳,配以辛香气雄、味薄升散之羌活、柴胡、苍耳子等一二味以助气升阳,共奏健运脾肾之功,以升发清阳之气,从而使脑得到充分荣养和修复。
总之,补虚与泻实并举,疏利三焦气机,补肾健脾,升阳益气,益精荣脑,除痰化瘀,解毒散结,使脑气充盛而络脉畅达,这是我治疗脑萎缩、老年性痴呆等慢性脑病的大法,也是我创“三黑荣脑汤”的基本思路。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谢海洲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