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肠 痈
医案一
王某,男,50岁,干部。初诊:1980年3月15日。①病史及辨证:患者右下腹部经常隐痛不适,时轻时重,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阑尾炎”。因患者不愿手术,乃来就余诊治。现症为右下腹部疼痛,阑尾部压痛明显,有反跳痛,不发热,其他无特殊不适,大、小便无特殊,舌苔薄白黄,脉弦。此系肠胃湿热蕴积,气血凝滞所致。②治则与方药:治予祛湿清热,行滞活血,解毒止痛。处方:败酱草20克,蒲公英15克,鸡血藤20克,川楝子10克,冬瓜子30克,柴胡10克,赤芍10克,甘草6克,薏苡仁20克,金银花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共服5剂。1982年11月间适逢患者问及其病,谓一直未复发。
【按】 慢性阑尾炎属于中医学腹痛范畴,若急性发作,又可属于肠痈。本病发病原因多由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伤过度,跌仆损伤等,导致湿热结滞肠内,气血蕴积,聚而成本病,如《外科正宗》中指出:“肠痈者……饥饱劳伤……或生冷并进,以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多致肠胃堵塞,运化失常,气血凝滞而成。”《冯氏锦囊》中云:“肠痈是膏粱积热所致。”《外科医镜》中亦云:“登高蹲下,跳跃挫跌,致瘀血凝阻肠中,而成肠痈。”以上都说明了饮食、劳伤对本病有一定的关系。此外,与寒温失调,七情失节,或妇女经行产后等因素,均可因气滞血凝,产生气血凝聚而导致本病。本例患者虽属尚未成痈,但如不及时治,势必有成痈之可能,不少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患者,因化脓穿孔而引起腹膜炎,造成严重后果,故须消患于未形。中医中药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少急、慢性阑尾炎患者不用手术,经中药治疗已愈。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
医案二
余某,男,15岁,学生。初诊:1974年11月18日。腹痛持续近旬,伴恶心呕吐、发热,于2天前加剧,且固定于右下腹,发热怕冷,体温一度达39。C。腹部检查发现右下腹肿块6厘米×7厘米,压痛明显,伴肌紧张及反跳痛,溲赤便干。苔黄腻舌红,脉滑数。证由湿热交阻肠道,气血凝滞为患。治拟通里攻下、清化湿热。大黄三钱后入,鸡血藤一两,蒲公英一两,败酱草一两,牡丹皮三钱,白花蛇舌草一两,地锦草一两,生薏苡仁四钱,桃仁三钱,生甘草钱半。2剂。静脉滴注,加四季青钠盐30毫升。半卧位。二诊:11月21日。药后腹痛减轻,右下腹肿块缩小。苔黄腻部分已化,脉滑。邪毒渐退,湿热渐化。再拟原方续进。原方,4剂。三诊:11月25日。腹痛已止,肿块已消。再进原方。原方,4剂。四诊:11月29日。由于患者年轻好动,邪瘀未除根,过分活动,患处受牵掣后,昨起右下腹又触到条索状块物,且有轻度压痛。苔腻质红,脉滑。邪热未净,又有反复。再拟清化湿热、和营消肿为治。鸡血藤五钱,蒲公英五钱,黄柏三钱,败酱草四钱,生薏苡仁四钱,当归四钱,赤芍三钱,桃仁三钱,赤苓四钱,泽兰三钱,生甘草一钱。4剂。五诊:12月2日。服上药后,腹痛已消,压痛亦轻,局部未能触到肿块。为巩固疗效,处方5剂,出院带回服用。当归四钱,赤芍三钱,桃仁三钱,泽兰三钱,黄柏五钱,红漆一两,生薏苡仁四钱,制大黄三钱,生甘草一钱。5剂。
引自《外科经验选》
医案三
李某,男,28岁。2001年7月13日初诊。昨起少腹疼痛,呈持续性,不很剧烈,仍坚持工作,自服止痛药,不能缓解。低热,面色黄白,舌苔薄黄,舌边尖红,脉弦滑略数。体温37.2℃,查血白细胞11×109/L,右下腹轻度腹肌紧张,压痛较明显,并有反跳痛。西医诊断:阑尾炎(卡他性)。辨证:热毒蕴结阑门,发为肠痈。治法:解毒消痈,活血化瘀。处方:枳壳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20克,桃仁10克,酒大黄6克,牡丹皮10克,冬瓜子10克。7剂。医嘱:如果病情有发展,及时去医院。效果:服药3剂,低热退,腹痛明显减轻,继服3剂而愈。
【按】 此例患者起病较急但症状不甚重,未至必须手术治疗的程度,当属肠痈初起,方用清热燥湿、解毒理血之品;同时注意通腑泻热,祛邪止痛,标本兼治。方中枳壳理气;黄芩、黄连、蒲公英清热燥湿解毒,败酱草、冬瓜子解毒排脓,牡丹皮、桃仁活血祛脓;酒大黄以通腹泄热散结。此方乃以大黄牡丹皮加减,辨证去芒硝,酌加败酱草以助排脓清热,枳壳以理气。
引自《周耀庭临床经验集》
医案四
杨某,女,14岁。患者于唐山地震时腹部受伤,腹痛腹胀。高热呕吐。3天后,由南京医疗队在河北省玉田县诊断为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行手术肠切除。术中证实回肠末端穿孔,并发现腹腔有大量大便。术后交替用过氯霉素、庆大霉素等,切口愈合良好,但高热始终不退,腹腔残留脓肿,由唐山转至南京治疗。入院后先后使用“青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及小檗碱(黄连素)、肠杆霉素”等3~5天以上无效,体温38~39.5℃,左下腹可触及包块。入院第4天,穿刺脓培养:产碱杆菌。极敏: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中敏:氯霉素、合霉素;轻敏:卡那霉素、红霉素、四环素;不敏:青霉素。第7天超声波检查:左下腹见有包块进出波,面积3厘米×4厘米,深度离皮下1~3厘米,增益开大,内有1厘米的液平反射。第8天血查白细胞总数12600/mm3,中性粒细胞84%,淋巴细胞14%,嗜酸性细胞2%。乃邀本院中医外科会诊。
初诊会诊:病史温习如上。目前患儿左下腹部有一肿块,大如掌心,质地较硬,压痛明显,而无波动。并伴高热不退,朝轻暮重(体温38.5~39.5℃),两便通畅,形体较瘦,精神、食欲较差。脉滑数,舌偏红苔少。谅由热毒内蕴,气血凝滞所致。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冀其高热渐退,才有吸收希望。①金黄膏敷左下腹包块处,每日换1次。②败酱草15克,紫花地丁30克,半边莲15克,桃仁10克,牡丹皮10克,连翘10克,金银花15克,赤芍10克,鸡血藤30克,冬瓜子15克,黄芩6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3剂。二诊会诊:左下腹包块虽未缩小,而疼痛压痛已减,高热亦渐下降(体温38℃以下),精神、食欲皆有好转。惟脉数不静,舌质偏红。还系余毒未净,气血瘀滞之局。仍以原法踵进。①外用药同上。②内服药原方去金银花、川楝子,加当归10克,生薏苡仁15克。3剂。据某医院病程日志载:第2次会诊后第4天,体温即恢复正常,左下腹包块开始缩小,压痛明显减轻,精神大有好转。共服中药21剂,左下腹包块及疼痛压痛完全消失,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以后停服中药,以西药调理,痊愈出院,返回唐山。
引自《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医案五
陈某,女,21岁。患者3年前曾患急性阑尾炎,因畏惧手术,经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缓解,以后曾有2次复发,均用抗生素控制,此次复发已3天,左下腹疼痛,体温正常,舌苔淡黄,舌暗红,脉弦细。查右下腹有压痛,腹肌紧张及反跳痛。西医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中医辨证:热毒不尽,瘀结阑门。治法:解毒消痈,活血化瘀。处方:枳壳6克,青皮10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0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制穿山甲6克(代),大黄炭6克。10剂。效果:10剂后症状消失,继服7剂以资巩固。
【按】 此例患者病程日久已成迁延。此次发病,下腹疼痛,体温正常,参以舌脉,当知病主在血在瘀,而非以“脓”为要。故方中枳壳与青皮以疏肝理气止痛,黄芩、连翘清热,蒲公英解毒,紫花地丁、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穿山甲(代)重在理血祛瘀排脓毒,稍加大黄炭通腑泄热兼以理血,故辨证清晰,急缓明辨,因病程已久故药服10余剂以巩固疗效。(www.xing528.com)
引自《周耀庭临床经验集》
医案六
南濠徐氏女,经停数月,寒热减食,肌肉消烁,小腹之右下达环跳隐痛微肿。医者或作怯弱,或作血痹,俱云不治。余诊其脉,洪数而滑,寒热无次。谓其父曰:此瘀血为痈,已成脓矣。必自破,破后必有变证,宜急治。与以外科托毒方,并丸散,即返山中。越二日,天未明,叩门甚急,启视,则徐之戚也。云脓已大溃,而人将脱矣。即登其舟往视,脓出升余,脉微肤冷,阳随阴脱。余不及处方,急以参、附二味,煎汤灌之。气渐续而身渐温,然后以补血养气之品,兼托脓长肉之药,内外兼治,两月而漏口方满,精神渐复,月事以时。大凡瘀血久留,必致成痈,产后留瘀及室女停经,外证极多,而医者俱不能知,至脓成之后,方觅外科施治。
引自《洄溪医案》
医案七
潘某,女,25岁,干部。(病历截取)患者郁闷,痛经。初诊:1963年9月3日。
主诉:慢性阑尾炎1个月,现小腹右侧经常隐痛,喜热按,食少大便干燥。查体:苔薄白,脉紧数。检查:少腹凉,麦氏点有压痛和反跳痛。化验:1963年9月3日。血红蛋白13.7克,白细胞7900/mm3。
辨证:久郁化热,湿热下注以致肠痈。立法:和荣消痈。处方:桃仁三钱,冬瓜子四钱,金银花三钱,杭白芍三钱,云茯苓二钱,薏苡仁三钱,败酱草二钱,甘草一钱,大黄一钱,牡丹皮二钱,连翘二钱。1剂。二诊:1963年9月4日。化验:白细胞6150/mm3。主诉:痛轻,腹胀,大便不畅。查体:苔中心黄,脉滑数。处方:桃仁三钱,冬瓜子四钱,金银花三钱,木香一钱,杭白芍三钱,云茯苓二钱,薏苡仁三钱,败酱草四钱,槟榔三钱,甘草一钱,大黄二钱,牡丹皮二钱,连翘二钱,厚朴二钱,枳壳一钱。1剂。三诊:1963年9月5日。主诉:痛止胀轻。治法:再进前法。处方:桃仁三钱,冬瓜子四钱,杭白芍三钱,甘草一钱,云茯苓二钱,薏苡仁三钱,木香一钱,槟榔三钱,枳壳一钱,牡丹皮二钱。2剂。四诊:1963年9月10日。主诉:痛又轻,大便欠畅。查体:苔薄黄。化验:白细胞已下降至5000/mm3。
【按】 患者平素不够开朗,以致营卫气机阻塞聚于肠间,郁久化热而成慢性肠痈,经5次门诊已痊愈,唯大便不畅,土方加用瓜蒌一两以收全功。本病例给我们几点启发:一是情绪不佳,肝郁不疏,郁久化热下注会形肠痈,可见健康的情绪状态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重要基础;二是病是千变万化的,拘泥于一方一法难以奏效,大黄牡丹皮汤作为治疗肠痈的基本方法是重要前提,更要依据每个病人出现的不同病状加以变化配方用药;三是本方对瓜瓣的应用可谓至重,瓜瓣就是冬瓜子,性味甘寒,功效清热利湿,滑疾通肠,消肿排脓,用于带下白浊、肺热咳嗽、肺痈肠痈等症,治疗湿热下注、带下白浊,常与黄柏、萆薢、苍术、土茯苓、车前子等同用;治疗肺热咳嗽,多与瓜蒌、黄芩、贝母等清肺化痰药配伍;治疗肺痈常与芦根、桃仁、薏苡仁等配伍,如苇茎汤;治疗肠痈常与大黄、牡丹皮等同用,如本病方中即是。
引自《高桂林医案医话经验方》
医案八
刘某,女,16岁,学生。(病历截取)患者平素少腹血瘀痛经。初诊:1963年10月28日。主诉:少腹右侧隐痛,经校医检查诊为急性阑尾炎。查体:麦氏点有压痛和反跳痛,白细胞总数12200/mm3,苔薄舌淡红,脉滑数。医嘱:卧床素食,以防突变。处方:大黄一钱,当归二钱,冬瓜子四钱,杭白芍三钱,牡丹皮二钱,桃仁四钱,广木香二钱,枳壳二钱,金银花四钱,连翘三钱,生薏苡仁三钱,延胡索二钱。1剂。(证明:休息3天)。二诊:1963年10月29日。主诉:未痛,检查右下腹压痛消失,白细胞7900/mm3,脉滑数。处方:上方减量,去延胡索加通草二钱,1剂。
【按】 患者病情依校医建议,应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后因其母素近中医,主张先服中药,而来我部进行治疗。经服药2剂症状消失,白细胞下降至正常,病情已转轻。此亦符合多、快、好、省原则,实为有利患者之一例也。肠痈多因饮食不节,或急走奔忙、寒温失调所引发。本例患者有少腹血瘀痛经史,更支持寒温失调的致病因素。这些病因均能导致肠络受损,致使气机痞塞,传导失职,糟粕积滞,引起阑尾腔内的致病菌郁积于内,蕴积成毒,热结不散,脉络瘀结,血腐肉败,化而成脓,积肠道而发为痈。经查体患者有压痛,化验可见白细胞高;无恶寒发生,脉滑数,属于肠痈的瘀滞期,向蕴热期发展。拟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休息治疗。用药次日疼痛即消失,白细胞总数下降,遂去延胡索加通草以清热利小便,排散余毒。
引自《高桂林医案医话经验方》
医案九
高某,男,35岁,复员军人,住靴子高铺胡同。初诊日期1952年8月15日:腹痛、高热2天,在同仁医院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嘱其住院手术治疗,患者因战伤多次手术治疗,甚感手术苦痛,拒绝入院手术,致卧床不起,腹痛呻吟,而多次找中医诊治,来者皆不开方而归。患者亲友在同仁医院的滕医师请胡老会诊。胡老诊其病人:腹痛甚,呻吟叫喊不休,高热体温40℃,身烫皮肤灼手而无汗,少腹剧痛,腹拒按,舌苔黄,舌质红,脉滑数。胡老当即认定,此是瘀血挟脓呈三阳合病,为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汤方证:柴胡八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半夏三钱,生姜四钱,枳实四钱,大枣四枚,大黄二钱,牡丹皮四钱,桃仁三钱,冬瓜子四钱,芒硝四钱。结果:上药服1剂后,热退腹痛减,自己乘车到胡老诊所复诊,原方继服6剂痊愈。
【按】 该患者病急、病重,危在旦夕,如治疗不当,命若复卵。因此一般医者俱于责任谢绝出方。然若能看准其症结,认准其方证,就把握了疾病的转机,也就有鹰鹫之眼,猛虎之胆。胡老投一剂能转危为安,说明认证准确无误,用方药恰到好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胡老合用大柴胡汤,前面已提到:“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大黄牡丹皮汤主之。”单用大黄牡丹皮汤即可,为何还合用大柴胡汤呢?这是因为该患者有三阳合病之证,用大柴胡汤恰能方药对症,才能更好解热、祛瘀排脓,因而收效快捷。这是胡老的临床经验、用方药特点,但也是遵守了六经辨证规律。对于有高热者合用大柴胡汤,而无高热者也可合用。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胡希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