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文脉蓬勃的仫佬山乡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总人口35.48万,总面积2658平方公里,主要聚居有仫佬、壮、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其中仫佬族占总人口的31.2%。原称罗城县,由罗城、天河两县于1952年合并而成,1983年撤销,置自治县。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是“母亲”的意思,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罗城,其余散居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市。
仫佬族多是同姓聚族而居,自成村落。仫佬族同胞善唱山歌,历来用以歌唱生产、生活与感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是即兴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随问随答的对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数为六字头七字尾,押脚韵;“古条歌”,即为叙事式歌谣,有歌舞,其内容为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15~30首为一条组成的长歌,叫“古条”,是民间歌手世代相传下来的;“口风”,是一种讽刺性歌谣,亦称口角歌,内容不拘,随编随唱,机智、幽默、诙谐。
仫佬族的节日活动比较多,主要有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三月初三婆王节(又称小儿节);四月初八牛节,其活动是让牛休息,并拜祭牛栏神;五月初五端午节,除具有与当地汉族、壮族端午节相同的内容外,各村寨还抬纸船巡田垌驱虫,以保丰收。
仫佬族历来尊师重教,他们的香案上常写着这样的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在明清时代,仫佬山乡的书院和私塾便很发达。明洪武二年(1369年),这里大办塾馆,私塾逐渐遍及圩镇及较大的乡村。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复建凤岗书院。据记载,明清两代,仫佬族地区科举及第和选贡入仕者达249人。在仫佬山乡,乡乡有“秀才村”,村村有“秀才屯”,大学生越来越多,有的一家有四五个孩子上大学。其中被誉为“秀才村”的东门镇凤梧村上凤立屯,现有186户共980多人,出了大学生70多个,中专生近60人。
罗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既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有名的文化之乡,涌现出周钢鸣、曾敏之、包玉堂、潘琦等一批卓有成就的现当代作家,还有近年摘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鬼子,获“中国曹禺文学奖”和“文华剧作奖”等多项全国大奖的常剑钧等年青一代的文化名人。
依饭节
依饭节又称喜乐节,是仫佬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举行。依饭,是仫佬语音译,意思是庆丰收、保人畜。过去,每逢依饭节来临,全村收拾得干净整齐,各家要杀猪、杀鸡、宰鹅、包粽耙。人们高兴地聚集一起饮酒畅谈,举办舞狮子、耍龙灯、唱采调、歌舞、走坡、舞“草龙”等节日活动。县内各地仫佬族过节的具体时间略有不同,有的逢农历闰年的立冬日过节,每五年举行一次;有的每逢丑、辰、未、戍年的立冬日过节,每三年一次;有的每逢卯、未、亥年立冬后的头一个未日过节,每四年一次。依饭节一般在祠堂举行,没有祠堂的在族长家里举行。届时,祠堂门上贴对联,门楣剪贴红、黄、绿、蓝彩纸九张,分别书写“奉神”、“集福”、“庆贺”、“依饭”等字样,堂前以松枝扎三门,堂中设坛,坛前烧香点烛,陈列供品。仪式的程序依次为“开坛”、“请圣”、“点牲”、“合兵”、“送圣”,整个仪式由两位司公任司仪。
旧城遗址
旧城遗址在罗城县城西南20公里的四把镇里胜旧县屯,系唐代天河县所在地,是县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县城遗址。依山处有岩洞,分上下层,下层有明代嘉靖年间闽人题书的摩崖石刻诗,诗曰:“谁将鬼斧无量力,凿破洪荒半壁天。山鸟四时调好韵,石龙千载吐寒涎。云根不老菩提树,岩胖初开太乙莲。为爱边方景奇绝,刊诗留与百灵传。”此处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类文化遗址
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罗城小长安镇上东岸与下东岸屯之间的台地上,牛毕河蜿蜒流过旁边,距县城约30公里。1986年秋,文物工作者在此处拾到石斧、石锛若干件,均以砾石磨就,经考证为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古人类主产工具。此遗存的发现,说明早在4000~10000年前罗城这块土地上已有人类活动,而且智能的进步与外界(长江、黄河流域)没有多大区别。
科马堤岩
罗城县内北部的宝坛乡是九万大山南麓的中心腹地,地层出露发育完整,沉积相型多样,标志典型,是华南最古老的元古界震旦系地层,国内外罕见。专家们指出:宝坛乡科马堤岩的发现是世界上的第二例,它对国内外目前正在研究华南早期地球的演化,地壳、地幔的发展,洋壳、陆壳的演变方式以及寻找多种矿物资源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近年来,科马堤岩已吸引了瑞典、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前来考察,国内很多地质院校经常有学生到这里来上实习课,采集标本,成为科研、教学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胜地,被中外专家称为“自然地质博物馆”。
于成龙雕像 (陈黎明/摄)(www.xing528.com)
于成龙与罗城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吕梁离石)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康熙帝赞誉其“天下廉吏第一”。
顺治十八年(1661年),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离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朝廷委任,到遥远的广西罗城为县令。当时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时,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仆从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罗城百废待举,首要在于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于是,他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县建立保甲制度,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他又以刚柔并用的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三年间,就使罗城摆脱了混乱,得到了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他的突出政绩受到广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康熙六年(1667年),他被两广总督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官员,并升任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川市)知州。离开罗城时,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令人感动。
为缅怀于成龙的功绩,近年人们在县城的凤山公园立起一尊于成龙的大理石雕像,高3米,重3吨半。而由中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和太原电视台共同拍摄的19集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在中央及各地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剧中讲述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被江南人呼为“于青菜”的一代廉吏于成龙殁于两江总督任上,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临终时身边无一亲人。灵柩归回故里,士民万人聚哭,家家绘像祭拜。
周钢鸣(1909-1981)
周钢鸣,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人,原名刚明,作家。1932年参加左联,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救亡日报》记者、桂林《人世间》副主编、广州《国民半月刊》主编,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香港、昆明分会常务理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文联副主任、广西省文化局局长、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广东分会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歌词《救亡进行曲》,论文集《论文艺改造》、《怎样写报告文学》等。由他和作曲家孙慎在1936年初创作的《救亡进行曲》表达了全国人民不分行业,奋起救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一经发表,迅速流行全国,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
潘琦艺术作品展开幕 (覃茂鑫/摄)
罗城的现当代文学创作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现当代文学创作,主要指潘琦、曾敏之、包玉堂、鬼子等人的文学创作活动。
潘琦系罗城东门镇凤梧村上凤立屯人,仫佬族,曾任南宁地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广西文联主席。
潘琦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诗歌、歌词和书法作品,著有散文集《山泉淙淙》、《润物集》、《微言集》、《撷英集》,诗集《山乡晨曲》,民间故事集《仫佬族民间故事》等,专著《大潮中的思考》、《红土地上的探索》、《没有硝烟的战场》,主编《巨人思维的轨迹》、《成功之母》等。散文集《琴心集》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散文《幽谷中一棵玉兰》获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人生珍言录》(编辑)获1992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专著《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获1993年中国图书奖,《中华美德贤文》(主编)、《中华劝世谣》(主编)、《小康民谣》(主编)获桂花工程优秀图书奖。
曾敏之系罗城黄金镇人,笔名望云、丁淙,抗战时期先后任《桂林文艺》杂志助理编辑,《柳州日报》副刊编辑兼采访主任,桂林《大公报》特派记者、文教记者等,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任《大公报》、《文汇报》、中国新闻社广州联合办事处主任等。1961年调任暨南大学副教授、写作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78年再赴香港,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代总编辑,文汇出版社总编辑、评委会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作家联会会长。著作有散文、随笔、文选30余种及诗词研究《古诗撷英》等,多次获得全国性的文学大奖;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荣誉勋章。其作品有的已成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范本。
潘琦书法作品
包玉堂原名祖堂、裕堂,罗城四把镇石门村冲眷屯人,仫佬族,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1963年调自治区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理事,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副主席等。1955年他根据苗族民间传说创作的长篇叙事诗《虹》发表后,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后创作了数百首新诗和大量散文、散文诗以及小说、评论。已出版的诗集有《歌唱我的民族》、《凤凰山下百花开》、《回音壁》、《清清的泉水》、《春歌不歇》、《乡情集》及散文集《山花寄语》等。其中《走坡组诗》获广西首届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并被译成外文向国外介绍;《少年英雄赞》获广西第二届少儿文艺优秀作品奖;《春色满壮乡》同时获全国首届和广西首届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红水河畔三月三》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及广西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曾获全国新闻、文教、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
鬼子系罗城天河镇金城村里甫屯人,仫佬族,原名廖润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1996年开始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小说“瓦城三部曲”——《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被雨淋湿的河》,曾获1997年《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2001-2002年双年度《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1999年人民文学优秀中篇小说奖、1997-2000年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0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一根水做的绳子》,现任广西文学院副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