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城

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城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城湘的广林区县平侗至在已江漓江水系,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桂林市。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湘西走廊”南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桂林因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自古以来即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乃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被誉为国际旅游明珠。明成祖非常生气,将他逮捕下狱。

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城

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城

湘的广林区县平侗至在已江漓江水系,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桂林市。两千多年来,它先后成为郡、州、府、县治所在地。1940年始设市,曾长期为西省级行政机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省辖市。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桂地区和桂林市合并,组建成新的桂林市,行政区域辖秀峰区、象山区、七星区、叠彩、雁山区和灵川县、兴安县、全州县、临桂县、阳朔县、平乐县、荔浦县、龙胜各族自治、永福县、恭城瑶族自治县、资源县、灌阳县等5区12县(自治县),总面积27809方公里,总人口495.11万(2009年末数据),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壮、苗、瑶、等28个少数民族。

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湘西走廊”南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桂林因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自古以来即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乃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被誉为国际旅游明珠。“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景城中,城在景中,是它独具魅力的特色。秀丽的山水与浓郁的民俗风情相结合,使原妩媚的山水更多了几分生动;也使纯厚的民俗风情增添了几分清丽和脱尘。由此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世界旅游组织向全球首推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城市”,以及“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和“中国最安静城市”,也是一个最适合人类居住、幸福指数很高的城市。1979年1月,被国务院定为风景游览城市;1982年2月,被国务院定为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地质研究,在三亿多年前,这一带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壳运动,海里沉积的石灰岩上升为陆地,后经风化和溶蚀,形成了神姿仙态的峰林、幽深瑰丽的溶洞和神秘莫测的地下河。这些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桂林山水

桂林因“玉桂成林”而得名,“芬芳丹桂满山城,花市端宜赐今名”,每年农历八月秋风送爽的时节,正是桂花盛开、香飘四野的旅游黄金时节,秋游桂林,到处都可闻到扑鼻的桂花芳香。

桂林市拥有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其中著名的有以甄皮岩为代表的丰富的史前历史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秦代水利文化,以靖江王墓、王府为代表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词为代表的山水文化。现有国家、自治区(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9处,有声名远播的七星公园、象山公园、雁山公园、愚自乐园、虞山公园等山水园林,历代文人墨客赞美桂林山水的诗赋和佛教造像遍布山壁岩洞,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等最为著名。

范成大与《桂海虞衡志》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他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范成大晚年在石湖筑有别墅,自号“石湖居士”,人称范石湖。他是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陆游杨万里齐名,被合称为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

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春,范成大来桂林任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他在桂林为官三年,游遍了桂林山水,留下石刻11件,其中七星岩4件,屏风山3件,龙隐岩、还珠洞、中隐山和水月洞各1件。

img14

广西第一部风物志——《桂海虞衡志》 (资料图片)

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桂林期间,他写诗66首。淳熙二年(1175年)春,范成大由桂林调任四川为官,在入蜀途中,他不辞辛劳,写了广西的第一部风物志——《桂海虞衡志》。《桂海虞衡志》对当地有关生态文化史生态环境地理地貌、民族历史与历史民俗等作了真实记录,不仅反映出其具有多种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表明了其鲜明的、具有创新价值的文献特色。这是一部反映广西、广东西南部等地山林川泽的专集,是研究岭南特别是广西历史的一部杰作。

解缙与广西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代著名学者。解缙才思敏捷,19岁中进士,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后因上“万言书”批评朝政,被罢官八年之久。永乐初,任翰林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不久,又被排挤出朝。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解缙被贬到广西,降为布政使司参议,在广西逗留约两年。

解缙之所以被贬广西,有这样一种说法:明成祖有三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但立谁为太子,一直定不下来。次子高煦,为人专横,因打仗有功,暗中活动争立为太子。成祖宠爱高煦,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成祖默然不语。事隔不久,成祖出示一张虎彪图,命廷臣应制作诗。解缙见图,立即写了一首呈上。诗写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成祖见诗,知解缙借端讽谏,心中感悟,群臣也主张立皇长子高炽为太子,此事终于定了下来。

太子虽立,仍不为成祖所喜。解缙进谏说:“这样做会引起争端,不好。”成祖不悦,认为他是有意离间,加以高煦挑拨,成祖一怒之下,便将解缙贬到广西。解缙到广西后,畅游名胜古迹,全州、兴安、灵川、桂林、阳朔、桂平、平乐、柳州、宁明、龙州、凭祥梧州、苍梧、藤县、北流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解缙每到一处几乎都应景赋诗,据不完全统计,他在广西作诗近30首。从诗篇看,他的思想感情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眼前的奇丽风光,使他心情舒畅,诗兴勃发,写下了像《全州杂兴》、《七星岩》、《苍梧即事》、《阳朔人》、《龙州》的诗篇。如《全州杂兴》诗云:“陶生岸畔舞风清,唐介坟前江水平。两岸鹧鸪啼不尽,画船挝鼓到全城。”“全城三面临湘水,扑地闾阎著姓家。侍女画船争渡处,采莲采得并头花。”另一方面,当他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万种哀愁又涌上心头,产生了思乡之感,如《上北刘》:“三月藤江听子规,桐花细雨湿征衣遥知乡里逢寒食,处处人间上冢归。”

解缙对明朝王室仍抱有幻想,永乐八年(1410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谒见太子。事被高煦发觉,说他私觐东宫,必有阴谋。明成祖非常生气,将他逮捕下狱。他在狱中被关了5年一次锦衣卫上报囚犯名册,成祖见了解缙的名字,问道:“解缙还在吗?”稍露怜惜之意。高煦得知此事,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缙,于是密令用酒灌醉他,而后拖到积雪中活活冻死,时为永乐十三年(1415年),解缙年仅47岁。

徐霞客游桂林

徐霞客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二十八日考察、游览了桂林、阳朔,六月十一日离开。在《粤西游日记》中,他详细记载了有关桂林、阳朔的见闻达5万余字。

康有为两次来桂林讲学

清末维新变法领袖人物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开馆讲学,提倡新学而招致毁谤,难以为继,恰逢桂林人龙泽厚路过广州,因钦佩康的学问,力邀康到桂林讲学。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冬,康在龙的陪同下由梧州乘船到桂林,在叠彩山景风阁住宿、讲学,共40天当时拜康门受业的,有王浚中、况仕任、龙焕纶、龙朝辅、黎文瀚等知名人士,康以《春秋公羊传》、《荀子·非十二子》为讲学内容,并撰了《桂学答问》,主张孟、荀两派不可偏废。讲学之余,康常率弟子游山玩水、投壶习礼、题诗作赋、刻石留名,留有在龙隐岩刊刻的《观元祐党人碑题记》,在风洞题刻的“康岩”、“素洞”等石刻,及《重居风洞》等诗12首。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康再次到桂林,仍在叠彩山景风阁居住、讲学达半年之久。此时康因在京“公车上书”提倡新学而名声大噪,地方绅士周璜、唐景崧、岑春煊均与他有来往,并共同发起组织了圣学会,创办了《广仁报》,设立了广仁学堂,力主维新,对广西影响极大。

img15

孙中山手迹(摘自《广西大百科全书·文化卷》)

孙中山桂林誓师北伐

1921年,孙中山为消除北伐后患,调动广东、云南、贵州、江西各省军队进入广西。10月,以临时大总统兼陆海军大元帅身份从广州乘坐军舰启程来桂,准备督师北伐。当年12月4日,抵达桂林,驻节桂林王城的靖江王府内,总统行辕和北伐大本营亦设于此。在此期间,他除了主持北伐军事、整编军队外,还会晤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增强了“以俄为师”的信心;着手货币改革,主张发行新货币;建议开采大圩附近的铁矿;修筑由桂林到全州的公路,并亲临主持破土典礼。孙中山重视军队的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对驻军发表了《军人精神教育》的演讲。1922年2月3日,孙中山以大元帅的名义,颁发北伐总动员令;2月27日,在桂林大本营举行誓师典礼,准备大举入湘,进攻武汉。但由于湖南军阀赵恒惕拒绝北伐军过湘和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当年4月8日孙中山被迫回师广东,北伐军大本营由桂林迁往广东韶关。

马君武(1881-1940)

马君武,著名学者、教育家。原名道凝又名同,一名和,字贵和、厚山,号君武,祖籍湖北,出生于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5岁起长期寓居桂林。早年就读于广西体用学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参加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活动,后留学日本德国,191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留德学生中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懂英、法、德、日四国语言。回国后参加武昌起义,追随孙中山参与起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长兼石井兵工厂总工程师、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段祺瑞执政时期的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1926年退出政坛,专门从事教育工作,1928年创办广西大学,并先后担任过上海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广西大学校长(三次担任),致力于人才培养,与蔡元培有“北蔡南马”之称。其爱好文学,尤工于诗。1940年病逝于广西大学校长任上。

img16

马君武雕像 (李建平/摄)

梁漱溟(1893-1988)

梁漱溟,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享誉国内外的学者、哲学家、教育家,自称为“儒家”,发表过大量有影响的著作。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桂林,生于北京,历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常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曾4次回到桂林。24岁时写出《究元决疑论》一著,被蔡元培和陈独秀看中,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其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晚年巨著《人心与人生》。《人心与人生》出版并发行国外,曾掀起一股“梁漱溟热”。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将自己多年研究梁漱溟的成果写成一部30万言的英文著作《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日本学者和琦博文将《人心与人生》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将所得版税建立“梁漱溟先生教育基金会”。

桂剧《大儒还乡》

由桂林市桂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故事剧桂剧《大儒还乡》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清乾隆年间,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陈宏谋(桂林市临桂县人)告老还乡之际,偶然得知自己20年前在陕西推行的种桑织绢之举,实际上是一起坑农害农的假政绩。陈宏谋为此痛切反思,就此演绎出官场君臣、师生、亲情的大碰撞,而陈宏谋求真之路终未果,最后在对清纯漓江的无限向往中客死异乡。剧本塑造了陈宏谋“大诚、大勇、大智、大明”这样一位大儒形象,“既要纠错,也要承担自己的责任”的有血有肉的人。

此剧自2004年12月公演至今,获得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优秀作品入选奖”,主演曾定国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七星公园

七星公园以七星山得名,由花桥月牙山、龙隐岩、桂海碑林等景点景区组成,兼有山、水、洞、石、园、苑之奇,为桂林山水的缩影。七星山早已驰名中外,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即有记载。其后,名人学者纷至沓来,留下的文物古迹极为丰富,仅唐代以来的摩崖石刻就有500多件。

雁山公园

雁山公园原名西林公园,为清末唐岳的别墅,占地13公顷。广西大学、广西农学院、广西师专等曾先后在此建校,马君武的坟墓和碑塔就在公园的西侧。

桂海碑林博物馆

“桂海碑林”位于龙隐岩口,陈列有桂林古代石刻或拓片1000多件,上起南朝,下至清朝,有题石、题记、诗词、曲赋、图画、题榜等,内容涉及我国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1500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等各方面事件。1964年,政府建立此馆,把分布在桂林各山岩中的一些著名石刻,经拓制装裱后在此展出,不但是珍贵的石刻墨本荟萃之处,也是古代书法艺术之林。

img17

桂海碑林 (黄吉遇/摄)

西山摩崖造像

西山摩崖造像位于城区西郊著名的西山上。唐初位于此的西庆林寺,是我国南方五大禅林之一,当时高僧云集,盛极一时。现在古刹早废,但摩崖造像比比皆是,共存90多龛、240多尊,多是唐朝作品。最高的有两米,最小的才几厘米,雕刻极为精美,别具一格,对研究我国南方古文化艺术有重要价值。

舍利塔

舍利塔位于城区民主路,始建于唐,重建于明,原为隋唐时代开元寺旧址。唐天宝九年(750年),第五次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受阻于海南后,来此居住一年,积极做第六次东渡的准备,现存佛塔一座。

王城

王城位于城区独秀峰下。明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藩国桂林,由此修府筑城,竣工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整座王府云阶玉陛,规模宏大,城周长三里多,气势威严,先后有14个藩王踞于此,南明永历帝也曾在此居住。明末以后,几经战乱,宫殿已化为瓦砾,只余石头城和承运殿前的云阶玉陛。清朝改为贡院,是广西乡试取士之地。至今,东华、正阳、西华各门上,还有“状元及第”、“三元及第”、“榜眼及第”的碑坊,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本部。

img18

桂林王城 (黄吉遇/摄)

靖江王陵

靖江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明代藩王墓群,分布在东郊尧山西南麓,范围有100多平方公里,共有王亲藩戚墓葬300多座,其中王、妃合墓11座。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其于洪武九年(1376年)正式到桂林就藩。由于他不守王规,“好比群小,粤人怨咨”,被朱元璋废掉。到了建文二年(1400年),朱赞仪袭王位,并于永乐元年(1403年)到桂林复藩,从此世代相袭,历时280年。先后承袭王位的14人中,有11人死后葬在尧山墓地。整个陵园气势磅礴,素有“岭南第一陵”之称。靖江11陵中目前向游人开放的是1985年修复的靖江庄简王陵,是第三代靖江王朱佐敬及其嫡妃沈氏的合葬墓,建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80多年历史。

img19

李宗仁官邸(黄吉遇/摄)

img20

李宗仁故居内景(梁尚明/摄)

李宗仁官邸

李宗仁官邸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文明路16号,建于20世纪40年代,有桂林“总统府”之称,为民国中西结合别墅式建筑。主楼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818平方米。一楼有警卫室、客厅、秘书室,二楼有会议室、书房、卧室等。官邸紧靠杉湖南岸,环境幽雅。原围墙、主楼、副楼、副官及厨用平房保持完好,楼内还保存壁炉、澡盆等遗物。

这是1948年李宗仁任副总统后由广西省政府所建,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10月李宗仁曾在此居住和办公,接见国民党军政要员,召集桂系上层人物举行重要会议,并在此接见过广西大学请愿学生代表,听取桂系上层人士“和谈”进言,接受《重开和平谈判意见书》,拟定当时影响颇大的《李代总统同居正、阎锡山、李文范三委员谈话记录》。1966年,海外归来的李宗仁故地重游曾到此。官邸于1991年8月辟为李宗仁先生文物史料陈列馆,现已成为桂林著名的旅游景点。

img21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提供)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中山北路96号(原桂北路138号),砖木结构,二层楼房。1938年,武汉被日本侵略军攻陷,周恩来带领部分工作人员到桂林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李克农为处长。抗日战争期间,办事处成为中共中央、中共南方局与新四军及南方各省、香港党组织的联络中心,向各抗日部队筹运军需物资的交通枢纽,向延安和抗日前线输送干部的转运站,桂林文化民主运动的指挥所。周恩来曾三次亲临部署工作,叶剑英来做过抗日演讲,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也以办事处流亡室主任的名义从事革命活动。皖南事变后,办事处于1941年1月被迫撤离。1944年旧址被毁,1967年按原样修复。

img22

恭城孔庙外景(黄吉遇/摄)

恭城孔庙

恭城孔庙是广西现存最大的孔庙,为自治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城区西山南麓。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原址在县城北凤凰山,成化十三年(1477年)迁往城西黄牛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迁至今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因原庙过于狭小简陋,故仿曲阜孔庙规制再次扩建,现存建筑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按原制重建的,近百年来曾几次维修。

恭城孔庙背靠西山,前临茶江,依山布局。中轴线上依序建有状元门、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两侧分别配建礼门、义路、更衣所、忠孝祠、省牲斋等,置有清代乾隆御制孔子赞碑和四配赞碑。整个建筑雄伟堂皇,各有特色。

湘山寺

湘山寺世称“楚南第一禅林”,为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全州县城西隅湘山之麓,建于765年,初名“净土院”,杭州径山得道高僧全真和尚为开山祖师。这里殿阁嵯峨,绿荫覆盖,幽雅舒静,内有文物四宝——妙明塔、康熙题字、石涛兰花、放生池。妙明塔建于唐末856年,七级塔峰有盘旋回廊,登楼可尽览三江秀色与古城新貌,宋高宗和宋徽宗都曾钦赐“妙明塔”三字。湘山佛岭顶上刻有“寿世慈荫”四个摩崖大字,乃清康熙御笔遒劲有力,数里外清晰可见。塔后飞石台上的题刻兰花,是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手迹,所画兰花叶片伸曲自然,似仙子凌风。塔下300米处,则是放生池。1870年寺内主持雇名匠依石势精雕细刻而成的珍禽异兽,有龙呈祥云、麒麟吐书、鱼跃龙门等20余尊。

宋高宗景德年间改“净土院”为“湘山名刹”,明万历年间改湘山寺所在的清湘县为全州,取全真和尚之“全”冠以州名之首。以出家人之号冠地名在中国地名史上实属罕见,足见全真大师和湘山寺在当时的文化地位之高。

img23

玻璃桥 (黄吉遇/摄)

桂林“两江四湖”的桥

桂林的环城水系建设开发比较充分。近年来,随着城市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在“两江四湖”上建起了形态各异的9座桥梁,凸现出一条十分亮丽的特有风景线,被称为“世界名桥博览图”。

玻璃桥:是我国第一座采用特别水晶玻璃构架的实用性桥梁。无论是外部立面,鱼廊屋顶,还是桥面承重部分,均采用工艺精致、造型考究的水晶玻璃制品为构件,甚至连柱头、栏杆和饰件也都是用水晶玻璃专门熔铸的。桥拱为五跨贴水型拱桥,只供观赏,不可通船。此桥不论远望还是近观,都是晶莹剔透,异常迷人。入夜之时,在梦幻般的灯光烘托下,让游客产生漫游仙境的感受,为榕湖、杉湖景区的一大亮点。

迎宾桥:以汉白玉和钢索为主要材料,在平和中充分体现出坚强的风格。设计受到布达佩斯锁桥的影响,打破了平衡呆板的传统风格,使人耳目一新。它也是凯旋门和中国传统之桥的完美结合,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凯旋、宾至如归的主题。门拱中心雕刻着桂林城徽,门顶浮雕雕刻着桂林的历史,桥型拙重古朴,韵味绵长,与幽静深邃的迎宾馆相呼应,具有浓郁的欧洲古典风格。

img24

丽泽桥 (黄吉遇/摄)

丽泽桥:位于丽泽湖上,又叫“红桥”,因在宋代湖东岸曾建有丽泽门而得名。丽泽桥是中国第一座自锚式柔性钢桁梁悬索桥,结构设计新颖,技术含量高,工艺精巧。

榕溪桥:位于榕湖上,与古榕双桥相临。为了点缀具有精美中国园林的榕湖,设计师采用了中国经典的桥型——赵州桥造型。桥后靠大山,前部则十分宽阔,桥上由汉白玉石铺成,下由石块垒成,整体简洁,线条突出。

古榕双桥:位于古南门前,与榕溪桥相临,为人行并列双桥,桥的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桥体装饰材料选取四川宝山的汉白玉石材,洁白晶莹,具有天然纹路。桥栏杆由52块汉白玉组成,每块都是上部镂空,镂空处的花篮图案与栏杆连为整体。顶部的56根云柱,祥云缭绕,生动传神,既具传统风格,又带现代意识。桥头的8个石鼓和2块石碑,刻有春、夏、秋、冬四季花卉,分别为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花卉下面是碧波荡漾的图案,图案线条流畅,形象逼真。

北斗七星桥:位于榕杉湖景区东榕湖,东连湖心岛,西接古南门,采用独柱独梁悬挑板结构,是广西目前最长的汉白玉桥。

阳桥:位于秀峰象山两区相衔、榕湖杉湖接合部的水面上,是中山路上的重要交通桥之一。外观设计采用了意大利罗马城梵蒂冈桥造型,把世界桥梁文化与桂林的青山秀水有机地融合,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整个桥为三跨连续曲梁桥,主体均为钢筋混凝土,外铺花岗岩和大理石,双向六车道。

观漪桥:位于宝贤湖和丽泽湖的交界处,是西郊进入市中心的重要通道。其设计思想来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特尼塔桥,既借鉴了大师的才华和灵感,又作了大胆的改进,使三个连续的桥拱显得通透轻盈。丰富细腻的雕塑和桥头四座爱奥立克柱,分别代表着杉湖、榕湖、桂湖和木龙湖,上面铭刻着四湖的历史和传说。

img25

宝积桥:以法国亚历山大桥为原型,采用混凝土箱梁结构,桥身精致纤巧,石材雕刻豪华精美,铺陈夸张,是现代技术与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桥所跨越的西清湖与铁佛塘,由护城河演变而来,湖边仍存留着古城墙残垣。

宝贤桥:位于桂湖上,在桂湖饭店前,是“两江四湖”系列桥梁中最具有欧式风格的桥梁,桥型、装饰、照明灯全部仿自法国塞纳河上著名的亚历山大桥。桥身两侧雕刻的花环、栏杆形状秀美,色调淡雅,整座桥显得气派、稳重。此外,桥的结构设计上采用了现代变截面预应力箱型梁桥技术,使之成为桂林市首座应用这种技术的桥梁。

中山北路桥:位于中山北路,是“两江四湖”工程的新增桥梁,桥下水系联结着铁佛塘与新开挖的木龙湖。设计灵感来源于法国塞纳河上的名桥纳夫桥,桥身为三跨式连续拱桥。为便于游客观景,桥两边的倚栏都建造了外伸式的观景台。

西清桥:位于老人山下,因临西清湖而得名,是根据牛顿设想的数字桥而建,原桥位于英国伦敦剑河上,有250年的历史,据说暗含了科学大师牛顿的思想。西清桥桥栏的拼装,既有古桥的随意,也有几何的精确。

信义桥:桥的设计与春天湖景区、少年宫等以青少年活动为主题的周边环境相协调,桥身呈优美的曲线,桥拱天面绘有想象丰富的绘画。

文昌桥:位于桃花江畔、象鼻山西侧,因建在古城文昌门前得名。桥运用法国塞纳河上纳夫桥的造型特色,桥面宽敞漂亮。桥梁设计注重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尤其是四角的观景台独具匠心,别具一格。桥底下,有桂林美术家刘绍荟先生设计的大理石浮雕“象山传”、“鉴真东渡”和玻璃钢浮雕“李文昌”等传说故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它不仅满足了桃花江两岸的交通需要,而且融入旅游文化内涵,集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于一体。

木龙桥:为宋城公园内木龙湖上新建桥梁,桥身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木桥设计。桥采用纯木结构,两端分别连接着两江四湖新建的重要人文景观——宋城主题公园里的街景酒肆和木龙塔,再现了北宋期间桂林的繁华风情。

龙隐桥:位于龙隐岩西南的龙隐路,是小东江上一座大跨度单拱桥,双向四车道,桥体像一条飞奔的长龙,为小东江、七星岩增添了一道新的美景。

花桥:桂林古建筑之一,坐落在七星公园的入口处的小东江上,原为宋代建筑,名加熙桥。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重建,改称今名。1965年又重建,桥11孔,其中水桥4孔、旱桥7孔,用青石砌成。桥上置白玉栏杆,桥顶盖泛青的琉璃瓦。桥似长亭,可避风雨。石桥的拱脚特薄,孔与孔间,衔接适宜,显得十分雅秀。清波反照,桥孔圆如皓月,半浮水上,半沉水下,天光云影,浮动水中,蔚为壮观。桥东有一巨石,名芙蓉石,上有老树古藤,干矮荫浓,枝叶遮盖全石,有如巨人撑大伞。

解放桥:位于解放东路东端、自由路西端,是城区横跨漓江最长的桥梁。始建于1939年,时抗战军兴,桂林屡遭敌机袭击,为疏散城区人口,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定名“中正桥”。1944年10月,日本侵略军压境,炸毁2、3孔桥面。1945年7月,日军溃败时炸断2、3号钢梁。1946年2月修造“中正浮桥”。1951年7月,在原址重修钢木桁架结构,更为现名,1957、1962年先后两次维修。1972年,解放桥保留下部结构,加固桥墩,拆除上部结构,扩宽桥面,改建为空腹式混凝土双曲拱桥。它扩建后极大地便利了两岸交通。1999年市政府决定拆除旧桥,重建解放桥。新解放桥于2001年9月28日通车,主桥长284米、宽45米,为双向六车道。桥两端设有大型亲水平台,行车道以花带相隔,东岸新辟沿江步行街,西岸与繁华的商业街相连。整座桥简洁通透,拱中套拱,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有机地融入周围的山水景观中。

南洲大桥:是东二环路跨越漓江的一座城市大型桥梁,主塔为弯曲的“H”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塔身、裙边及横梁三部分组成,高度63米,是我国首座曲线型桥梁主塔。桥上的24对48根钢拉索,似固定在空中的绝妙音符;高耸的曲塔双索面又如展翅飞翔的大雁。而大桥所处漓江位置,江面开阔,地形平坦,斜拉桥主墩设在江中心偏东侧,从西向东看,大桥以尧山为前景;后仰的曲塔造型,矗立在漓江之上,秀丽挺拔,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美妙的画面。

img26

日月双塔 (卢松见/摄)

日月双塔

“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间,矗立着两座如影随行的日月双塔,恰如美人眼中的秋波,把桂林这座世界旅游名城装扮得妩媚多姿。

日月双塔坐落在市区杉湖中,日塔为铜塔,位于湖中心,高41米,共9层,月塔为琉璃塔,高35米,共7层。两塔之间以湖底通道相连,铜塔所有构件如塔什、瓦面、翘角、斗拱、雀替、门窗、柱梁、天面、地面完全由铜壁画装饰。整座铜塔创下了三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铜塔、世界上最高的铜质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

柳州>>>“柳江人”的发祥地

柳州市又称龙城,位于广西中部,1994年1月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潭中县,城址在驾鹤山下,隋称马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昆州,旋改南昆州,贞观八年(634年)改称柳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柳州。是“柳江人”(约5万年前)的繁衍生息之地,而“柳江人”则是迄今已知的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晚期智人)的代表。市郊的白莲洞、鲤鱼嘴、蓝家村等地,发现了多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3万年~7000年),是中国史前人类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全市辖城中区、柳北区、柳南区、鱼峰区和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共4区6县(自治县),总面积18618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2009年数据),居住着汉、壮、侗、苗、瑶、仫佬等48个民族。

柳州市具有良好的人文历史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歌胜地,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世称“四绝”。市区青山环绕,水抱城流,有“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美誉,“城在山水园林中,山水园林在城中”,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拔地奇峰画卷开”的山水特点。这里石山奇特秀美,岩洞瑰丽神奇,泉水幽深碧绿,江流弯曲明净。清澈的柳江穿城而过,像一条绿色的玉带,把市区环绕成一个“U”字形半岛。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此任刺史时,曾用“越绝孤城千万峰”、“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诗句来描绘柳州市。

img27

柳宗元雕像(黄吉遇/摄)

柳宗元(773-819)

作家汪曾祺到广西时曾撰过一副对联:“苍山画古成花壁,奇句情深忆柳州。”下联说的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代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其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所写的《天说》、《天对》、《非国语》、《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学说教以猛烈抨击,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在文学上,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柳宗元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先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在柳期间(815-819),他做了诸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则由他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设馆倡学,兴利除弊,政绩昭彰。819年死于柳州,终年47岁,人称“柳柳州”。韩愈《罗地庙碑记》说其治理下的柳州“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一片兴旺景象;明代王守仁在《送李柳州序》中说,柳宗元及历代先贤之风范使柳州“习与化移,而衣冠文物,蔚然为礼义之邦”,一改“蛮荒之地”的落后面貌。“生有高名,没为众悲。”柳宗元虽辞世已有千载,但世世代代的柳州人都不会忘记他为柳州所作的贡献。

柳州八贤

“柳州八贤”是明代柳州在学术、文艺、军政等方面出现的一批较有影响的人物,他们为柳州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分别为周琦、戴钦、佘勉学、徐养正、张翀、佘立、孙克恕、龙文光。

周琦,字廷玺,成化年间进士。他学识广博,敢于直言,在南京任户部员外郎时,上书批评时政弊端,受到人们的赞扬,著作有《东溪日谈》、《儒正篇》。

戴钦(1493-1524),字时亮,官至刑部郎中,是“刑部十四才子”之一,才思敏捷,擅长诗文,著有《鹿原集》、《玉溪存稿》。由于性格刚直,坚持劝谏皇帝纠正错误,在天安门内午门前受廷杖重伤致死,鱼峰山麓有其坟墓。

佘勉学,字竹甫,嘉靖进士,为官清廉,敢于揭发权贵的胡作非为,遭到奸臣严嵩之子严世蕃的嫉恨诬陷,愤而辞官回家。后来,朝廷为了表彰他的清廉,在今柳新街西头为他建“廉宪”牌坊。

徐养正,字吉夫,嘉靖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因揭发严嵩的党羽被罚受廷杖、贬官。任云南学政时,亲自讲课,很有名气。调南京任职期间,因不愿与严世蕃同流合污,告假回乡。

张翀(1502-1568),字子仪,号鹤楼。因弹劾严嵩专权,被严刑拷打。受刑时,仍呼唤身边被打昏迷的同伴:“苏醒、苏醒!大丈夫临死也要保持刚直的气概,不可受人可怜!”后官至刑部左侍郎,他与严嵩斗争的事迹被写进传奇戏曲《鸣凤记》中。著作有《鹤楼集》、《浑然子》,大龙潭有他的石刻题诗。今柳东乡油榨村背张翀墓是柳州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明墓,墓曾多次被盗掘,墓座及各种石雕构件已残破遗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佘立,佘勉学次子,曾做过兵部左侍郎。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万历皇帝派军队支援朝鲜,中朝军队联合作战,取得战争的胜利。佘立以监军身份参加了这次战争,得到朝廷重赏。

八贤中,还有在广东做知府时“有惠政”的孙克恕和在贵州做督学、后任四川巡抚的龙文光。

杨廷理(1747-1813)

杨廷理,字清和,一字半缘,号双梧,晚年自署更生,柳州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贡。他的一生事业与台湾的历史密不可分,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升台湾府同知,后曾三任台湾知府,其间又或升或降任过台澎兵备道、噶玛兰(今台湾东北部的宜兰)通判等多种职务,时跨乾嘉两朝,任期很长。在噶玛兰开发历史上,树立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噶玛兰虽然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但清廷不设官治,也未积极开发,听任其自由发展。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杨廷理即建议将噶玛兰收归,设治派官管理。

经过杨廷理多年不懈努力,清廷最终设置噶玛兰厅,他的理想得以实现,当地绅民对他感激不尽,称他为“开兰名宦”,在他生时为其立禄位牌,卒后设杨公祠,这是中国人“有德于民民祀之”的传统。《噶玛兰厅志》、《宜兰县志》、《台湾通史》、《台湾一百名人传》等都为其立传,20世纪50年代,宜兰文献委员会还专门编纂了《开兰名宦杨廷理特辑》,以资纪念。

杨廷理对故乡情感极深,他的故居就在西来寺前,称东园。园中有“知还书屋”、“拥书楼”,其别号“双梧”,即因园中亲手种植的梧树而得名。杨离乡后,一别27年,只是在嘉庆九年(1804年)春回来过一次。

阚维雍(1900-1944)

阚维雍原名庆福,号伯涵,祖籍安徽合肥,柳江县人,抗日烈士,毕(结)业于广州医科学校、广西陆军讲武堂一兵科。1924年任绥靖督办机要参谋,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南宁分校)队附、教官,后任第七军第十九师少将参谋处长,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通讯兵团长等职。1932年入南京陆军工兵学校学习,1939年入中央陆军大学学习。1942年任第三十一军第一三一师少将师长。1944年秋,日军向广西推进,进攻桂、柳。阚维雍受命由南宁率部队开赴桂林,与敌激战。由于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宣布弃城突围,阚师兵力损失重大,孤立无援,在巷战中死伤惨重。城陷后,阚维雍举枪自尽,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中将。1984年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古香(1869-1913)

刘古香原名起今,字古香,柳江县人,柳州同盟会创建人、革命烈士。年少勤学,先后考取柳州府学、广州广雅书院,1901年考取庚子辛丑并科举人。鉴于清廷腐败,国势险危,刘古香为救国救民,加入同盟会,在柳借办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08年5月,刘崛奉孙中山之命由日本回到广西,会同刘古香等策划武装起义,在讨伐袁世凯失败后,刘古香于1913年10月在东门外鹧鸪堆(现市机关幼儿园)被杀害。1987年8月经广西民政厅批准,追认刘古香为辛亥革命烈士。

img28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操王子李宁点燃主火炬 (新华社提供)

体操王子李宁

李宁,柳州人,曾任国家体操队主力队员,在1982年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一鸣惊人,一人独得男子全部7枚金牌中的6枚,创造了世界杯史上至今尚无人打破的奇迹,由此获得了“体操王子”的称号。1999年被评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与拳王阿里、球王贝利、飞人乔丹一同登上了世纪体坛之巅。

刘三姐山歌文化

柳州是传说中壮族歌手刘三姐传歌的地方,“鱼峰山上姐成仙,山歌传下几千年。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山歌世代相传,在鱼峰山下、小龙潭边,新老歌手经常以歌会友,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成为广西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之一。

“三姐山歌千千万,五湖四海装不完”。外地歌手常来赛歌学歌,因而使柳州成为附近各族歌手和广大群众演唱山歌的活动中心。清乾隆版《马平县志》(柳州曾称马平)载:“少妇于春时三五为伴,采芳拾翠于山淑水湄,歌唱为乐。少男亦三五为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这里唱山歌的习俗历代不衰,如闹元宵、庙会、中秋歌会等均以不同的方式相沿下来。

大型民族音乐剧《白莲》

由柳州市剧团于1998年创作,全市近10个文艺团体的文艺工作者合作,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担纲导演,荣获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为文化部邀请进京向国庆50周年献礼演出的78台剧目中唯一的一台民族音乐剧。

剧中有歌、有舞、有故事,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远远的那座山上,一个很小的酒店里的店小二,用三坛酒娶了爱唱歌的白莲,可偏偏不让她唱歌,说山歌会把“山鬼”引来。不料“山鬼”也爱唱歌,“山鬼”和白莲因山歌相遇、相识、相知并相爱了,他们的山歌感天动地。他们唱着山歌,帮助遭遇洪水的百姓走向新生……

img29

大型民族音画《八桂大歌》 (黄吉遇/摄)

大型民族音画《八桂大歌》

以广西民歌为主,配以独特的舞蹈、民族器乐、400款民族服饰、70个面具和绣球、晒禾架、大榕树等极具广西文化符号的布景道具,以音带画、情景交融、多姿多彩的艺术样式,构成一幅幅充满浓郁民族风情、节奏跌宕的画面。

剧中,57名来自不同民族的演员用40多首质朴甜美的民歌,串起“劳动篇”和“爱情篇”两部画卷,每一首歌就似一段生命历程,每一段舞犹如一幅生活的素描,展示广西各民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理想追求。上演后荣获八项国家级大奖,成功跨入2002-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行列,是继桂剧《商海搭错船》和音乐剧《白莲》后,柳州市第三个获得文华奖的舞台剧目。

柳州奇石

赏石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关于先人赏石的文字记载。在中华大地上俯拾皆是的石头,被柳州人玩出了花样,玩成了一个品牌,使柳州成为“中华石都”。

柳州一带山奇水秀,滩多流急,为各种奇石的形成和发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故奇石资源广,藏量大,品种多,质量高,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柳州奇石甲天下”已逐渐为海内外赏石界所认同。这里已经举办了多届柳州国际奇石节,推动了奇石收藏鉴赏的发展。目前拥有全国唯一的奇石园——箭盘山奇石园和三个石玩专业精品馆——八桂奇石馆、鱼峰公园石玩精品馆、柳侯公园盆景园石玩馆。而直接面向老百姓的马鞍山下的石玩市场,更是让人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img30

柳侯祠 (黄吉遇/摄)

柳宗元纪念馆

在历史文化名城柳州,最让人引发思古幽情的去处便是柳宗元纪念馆。

纪念馆坐落在城中区文惠路柳侯公园内,主要由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柑香亭组成。柳侯祠原名罗池庙,是为纪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曾任柳州刺史的柳宗元而于822年始建,距今已有1180多年的历史。1995年12月,被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到柳侯祠正门,映入眼帘的是静穆的仪门。门额上“柳侯祠”三个字沉稳劲朴、俊逸豪放,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郭沫若所题。门柱上“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的金字对联是根据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一文集句而成,语精墨妙,意境悠远,表达了柳州人对柳宗元的思念之情。

柳侯是人们对柳宗元的尊称。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永州十年之久,后被召回京城不久,又一次遭到权贵们的排斥和打击,被贬到更为荒远的柳州任刺史,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四年。柳宗元在柳州城西北“手植黄柑二百株”,以此“惠我后人”。后人为了纪念,在他当年种植柑橘的地方建了一座“柑香亭”,此亭几经重建,几度被毁,现存的亭是按照乾隆年间的样式于1978年重建的。整个亭呈六角形,由10根朱红大柱构成,立面是重檐飞桷,丹棂碧瓦,脊吻飞翅,掩藏于繁茂的桂树丛中,倒映在罗池水面。人们还在他生前喜爱的罗池畔兴建了罗池庙,在停放柳宗元灵柩的地方建起了衣冠墓。

纪念馆有柳宗元的生前好友、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一文,碑文前半部分记载了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绩,后半部分附了一首题为《迎享送神诗》的诗。后来,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将《迎享送神诗》书写下来,由柳州人士于宋嘉定十年即1217年刻石立碑于罗池庙内。因碑的内容集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文、柳宗元事、苏轼书于一体,人称此碑为“三绝碑”。柳侯祠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每到清明节都有许多人到柳侯祠及柳侯墓祭拜柳宗元。馆内的“龙城石刻”因碑文首句为“龙城柳”得名,又称“剑铭碑”,相传是柳宗元手迹,现碑为石刻拓片复制。罗池夜月”为柳州古八景之一。

柳江人洞

柳江人洞为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柳江县柳石公路穿山乡新兴农场驻地东侧约一公里处,原名通天岩,从洞底仰视可见天空。1958年在洞中发现的“柳江人”头骨化石,是广西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所科学家研究确定,“柳江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阶段的原始类型,体形特征与现代人相同,较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更为原始,是中国以至东亚迄今最早的新人类化石、最早的现代人种代表。“柳江人”生活在距今4万多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已经具有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特征,与山顶洞人同属于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柳江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对探讨人类的起源有重大意义。

白莲洞

白莲洞为中国第一座洞穴博物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郊莲花山上,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洞内陈列了大量的古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遗物)说明了大约距今5万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吃熟食。遗址现建有洞穴科学博物馆,是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提议筹办的我国第一座洞穴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博物馆,成为中外人类学家关注的科研场所、科普课堂和旅游胜地。

img31

柳州白莲洞公园 (摘自《风情柳州》)

遗址溶洞面积7000多平方米,全长370多米的地下河道流水清幽,终年不息。在洞穴堆积层中曾出土动物骨化石、牙齿化石和石器、石制装饰、原始夹砂陶片等文化遗物,包含着旧石器时代晚期经过中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连续单位,时间跨度达37000年至7000年,在国内极为罕见。

西来寺

西来寺位于市区雅儒路临江巷西侧,面临柳江,占地703平方米,是柳州市尚存的古寺之一。“西来”是指达摩祖师自天竺西来或佛经来自西天之意,后人因其始建年代久远,又称西来古寺,始建年代不详。

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此后屡遭破坏。寺前为庭院,中间为大殿,东为沙弥尼住房。寺殿正门右边存放有光绪甲午年夏刻的“古西来寺”石刻一块,刻工精细,书法流畅。西墙壁亦存石刻碑文一块,记载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洪水漫至佛像莲台等情况,是水文和城市建设方面宝贵的历史资料之一。由于创建年代悠久,而且地处市区中心,长期以来,为佛门弟子、信教群众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img32

西来寺 (摘自《风情柳州》)

“九厅十八井”

在柳州白莲机场南侧有五座高耸的财主庄院,这就是柳江宏伟、独特的客家民居——俗称“九厅十八井”的曾氏大庄院,因院内有9个大厅18个天井120间房子而得名。这些庄院距今已有146年的历史。岁月悠悠,弹指百年,穿行院内,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与荣耀。“九厅十八井”由隆盛、新盛、坝角、桥头等15个庄院组成,相隔千米,遥相呼应又自成系统,这些庄院都是曾家祠堂的支脉。1813年,富甲一方的曾氏家族以广东兴宁老家庄院为蓝本,重金从广东运来建筑材料,在此兴建豪宅,以扬祖威。庄前3亩宽、半圆形的莲花池既是点缀物又是护院河,整个庄院呈圆形,四周有炮楼,围墙高8米,柱、墩、角、梁、廓都有雕塑或彩绘图案。曾氏繁衍至今,已有10余代人,在最大的隆盛庄内依然生活着他们的后代。

都乐岩风景区

都乐岩风景区为自治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市区南12公里处都乐村旁的山腹里,故此得名。它是溶岩群的总称,由12座山峰、46个岩洞、一段3400米长的清溪和4个人工湖组成,方圆10公里,是兼有山水林洞石之美、自然景观极为丰富、田园风光浓郁、文化历史厚重的游览胜地。

1976年,科学工作者对都乐岩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洞内发现了智人股骨和乳牙以及豪猪、熊、狼、马、鹿的化石,证明洞内曾有古人类或野兽居留。经过中国科学院鉴定,这些化石的原生物为5万年前的现生种类,极具科考和研究价值。

胡志明寓柳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领袖胡志明曾四次到过柳州。1940年夏秋之交,胡志明从重庆经昆明秘密来柳,听取黄文欢在柳州发展革命力量的工作汇报。同年冬,胡志明从桂林到柳州会合越南同志,前往靖西。1942年12月,胡志明被以“间谍”嫌疑拘留后,经南宁一路辗转到柳州;12月底到次年1月,曾被押到桂林,后又被押回柳州,交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审查。1943年9月得以恢复自由,获释后继续在柳州进行革命工作,至1944年9月20日离柳回国。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7月初,胡志明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前来柳州,就日内瓦会议上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及有关重大问题交换意见。

梧州>>>百年商埠、文明古城

梧州市位于广西东部,珠江之滨,与广东一山之隔,一水相连,千百年来就是广西乃至中国大西南地区沟通粤港澳的咽喉之地,交通要冲,素有“小香港”、“小广州”之美称。传说还是舜帝到过的中国最南边的城市。距广州270公里,距香港400公里,桂江、浔江、西江交汇于此,是广西的“水上门户”。现辖苍梧县、藤县、蒙山县、万秀区、蝶山区、长洲区3县3区,代管岑溪市,总面积12588平方公里,总人口320万(2009年末数据)。全市人口中,汉族占98%以上,少数民族有壮、瑶、回、苗、侗等21个。

梧州市古为百越之地,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名城。汉代建苍梧王城,为梧州建城开始。交趾刺史部移治广信县城后,成为岭南首府。两汉至三国初长达300多年间,梧州一直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621年称梧州。宋代以后,商业有较大发展;明末,已是著名的“水上门户”,至清中期成为仅次于广州的重要商埠。1470年,在这里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辖广西、广东两地,为两广政治、军事中心。1921年设立梧州市政厅,1927年12月梧州市政府成立,为广西最早的省辖市,1929年广西省政府曾一度设在梧州。

梧州市文物古迹众多,国家级、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1处,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神奇的系龙洲、被苏东坡赞誉为“鸳鸯秀水世无双”的鸳鸯江、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公园、世界上最大的黑叶猴珍稀动物繁殖中心、世界上最大的活蛇储养场梧州蛇园、龙母太庙、全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明成化七年(1471年)铸造的桂江浮桥铁柱、南汉乾和十六年(958年)铸造的铜钟、佛教圣地西竺园、蒋介石题写的“儒将风猷”牌坊、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的白鹤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时始建的英国领事署旧址、叙述收回英国领事署经过的“还我河山”碑、河东骑楼城、明桂王墓地等。市辖苍梧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济深故居,岑溪市有邓公庙、关帝庙,蒙山县有太平天国封王建制遗址等。

孙中山三次驻节梧州

1921年10月至1922年4月,时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为了筹划北伐,曾三次驻节梧州。

第一次:从广州到梧州。1921年10月15日,孙中山在广州乘“宝璧”号军舰出巡广西,17日下午到达梧州,随行人员有胡汉民、廖仲恺、陈少白、邓家彦及总统府参军等20余人,受到梧州各界群众热烈欢迎。18日,孙中山一行又乘浅水巡轮“广明”号溯浔江而上,23日到达南宁。

第二次:从南宁回梧州。1921年10月29日,孙中山由南宁抵达梧州,在西门口码头(今中山码头)登岸,组织北伐行动大本营,内设文官、参军、幕僚、党务四个处和辎重、电讯、卫士、侦缉、卫生五个队以及庶务部、供给局、金库等机构,具体负责指挥北伐军的行动。这一次,孙中山驻节梧州16天,曾到北山等处观察地形,亲自绘制地形图;在梧州的国民党员欢迎会上发表题为“党员须研究革命主义”的演讲;在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还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有魏邦平、刘震寰等率领的粤桂军队1万多人参加;筹集军饷;征雇准备北上桂林的船只。11月14日,孙中山命大本营文职人员、辎重大队和警卫团分乘官方巡船7艘及征雇民船300余艘,由梧州溯桂江而上桂林,同时指挥粤、桂、滇、黔、赣诸省军队共3万余人沿桂江两岸浩浩荡荡北上桂林。15日,孙中山离开梧州,于12月4日到达桂林,准备北伐。

第三次:从桂林下梧州。1922年4月12日,孙中山率改道北伐的主力部队3万人抵达梧州。16日,孙中山偕许崇智、胡汉民、宋庆龄等从桂林抵达梧州,立即召开扩大军事会议,决定“出师江西,悉命诸军集中韶关”。孙中山在梧州行营接见《华盛顿邮报》记者,指出北伐目的在于“推翻北廷以撤销日本之外府”,并下令免去阻挠北伐的陈炯明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及总统府内务部长三项职务。20日,孙中山偕许崇智、胡汉民、魏邦平等乘“江汉”号军舰离梧回广州。

周恩来秘密来梧州

1925年秋,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兼军委书记周恩来秘密从广州乘船来梧州,主持召开梧州党团骨干会议,就广西的革命运动和建党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此后,梧州和广西的革命面貌迅速发生变化,中共梧州支部、梧州地委相继诞生,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和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梧州和广西主要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高潮。

陈玉成(1837-1862)

陈玉成,梧州市藤县大黎镇西岸村人,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初名丕成,洪秀全嘉其忠勇,改名玉成。其出身农民家庭,幼时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14岁时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不久担任童子军首领。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他被提升为左四军正典圣粮,主管军粮。1854年6月,西征军进取武昌,由于清军顽抗,久攻不下。陈玉成亲率五百“天兵缒城而上,以致官兵溃散,遂陷鄂省”。因奇袭武昌勇立首功,被提升为殿右三十检点(位在丞相以下),统领后十三军及水营前四军。1856年被提升为冬宫正丞相。同年,随燕王秦日纲去救援镇江,大败清军,镇江之围遂解。接着率部参加击溃江南大营之战,解除威胁天京长达三年之久的肘腋之患。

1856年天京事变后,洪秀全自任军师,总理国政,组建新的领导核心。1858年恢复五军主将制,陈玉成为前军主将。1858年8月,与李秀成等诸将一举摧毁清军江北大营,缓和了天京危机,太平军军威得以重振。

不久又与李秀成协同作战,取得浦口、三河两役的胜利。由于军功卓著,1859年夏,被封为英王。1860年,与李秀成部连破清军营垒五十余座,再次击溃清军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

此后洪秀全执行先东进、后西上战略方针,陈玉成与李秀成率部东进,迅速攻占江浙大部地区,江南清军几乎全部瓦解,清主将和春在绝望中自杀。

1861年9月太平军安庆失陷后,陈玉成退守庐州(今合肥),后弃城北走,被盘踞在寿州(今安徽寿县)、已暗投清军的苗沛霖诱往寿州,遭擒送到清帅胜保营中。胜保想以荣华富贵诱降,陈玉成喝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1862年6月4日,就义于河南延津,时年25岁。

李秀成(1823-1864)

李秀成,梧州市藤县大黎镇人,出身农民家庭,太平天国重要将领,被封为忠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杨秀清保举他为右四军帅,不久升任为后四监军。同年秋,跟随石达开赴安徽“巡查民务”,得到石器重。1856年,他在救镇江和破清军江南大营之战中立功,被委为地官正丞相,1857年10月被封为合天侯,“任副掌率之权,提兵符之令”。1858年,任后军主将,和陈玉成等一起主持军事,次年被封为忠王。1860年夏,和陈玉成、李世贤再破清军江南大营。不久,率领一支太平军攻到上海近邻。次年1月,他再次率军进攻上海,由于天京告急,6月撤兵回救。1864年天京陷落后,被俘写了“供状”。在他写完“供状”的当天,即被曾国藩杀害。

李世贤(1834-1865)

李世贤,梧州市藤县大黎镇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被封为侍王。与李秀成为堂兄弟,并一起加入太平军。他跟随大将罗大纲出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直捣南京,一路上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太平军定都天京后,留京担任民政管理事务。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的次年5月,石达开率数万精兵出走,使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后来,洪秀全恢复了早期的五军主将制度,李世贤被封为左军主将。曾与陈玉成、李秀成联手,一破清军江北大营。在二破江北大营的战斗中,他自庐州返回江南,担任牵制清军的任务,有效地配合了陈玉成、李秀成部二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的大捷。不久,由于各路大军协同,再次将清军苦心经营多年的江南大营彻底摧毁,使天京之围全解。1864年7月天京失陷,天京周围的太平军纷纷撤向江西,由李世贤领导继续高举反清旗帜,与清军进行战斗,后兵败为康王汪海洋杀害,年仅31岁。

两广三总府驻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改路为府,梧州设府。府衙在德政门内(今民主路维新里),辖领苍梧、藤县、容县、岑溪、怀集、博白、北流、陆川、兴业和郁林州。景泰三年(1452年),王翱总督两广军务,驻扎于此。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设两广总兵,韩雍任左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驻扎此地。成化五年(1469年),明宪宗在此创建总督府,这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总督府。由此,形成了总督、总兵、总镇三总府汇集一地的现状:韩雍复任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总督节制两广,以都御史宪任;总兵佩将印出兵,以勋臣充任;总镇以内监宪充任。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总督由梧州改治广东肇庆。

三总府驻地在今东正路、东中路及建设路一带,近年出土了1510年的《总府题名记》碑及一对大石龟。据史书记载,三总府建于1470年冬,其建筑布局以总督府为主体建筑。总督府在城内东北土埠上,为城内最高点,总兵府在总督府右,总镇府在总督府左,三府会政厅在总督府前。在三总府周围,还广建厅堂楼阁,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总督府正堂门前有楹联曰:开府梧州,总制百粤。大门前还建坊,南坊曰“节制两藩”,东坊曰“岭海肃清”,西坊曰“民物康阜”。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是国内最早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建筑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山公园中心的北山顶上。1921年10月15日、10月29日和1922年4月12日,时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为了筹划北伐,曾三次驻节梧州,受到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龙母太庙

龙母太庙是一座为纪念战国时期南方百越民族一支古仓吾族的女首领“龙母”(西江河神)而兴建的庙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梧州市河东旧城区。始建于北宋初年,明万历、清康熙和雍正年间均重修,兼有宋、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是广西少有的保留宋代建筑特色的文物古迹。

img33

梧州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宋代的龙母太庙 (朱金莉/摄)

传说龙母系藤县人,诞生于战国时期(公元前290年)的农历五月初八,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的西江流域还属蛮荒之地,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险恶,龙母便率领部族开荒山、治旱涝,使百越苍生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她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爱戴与拥护,后人于是在此建庙纪念。

龙母太庙枕山面水,景色秀丽,原由山门、前殿、后殿、左右厢房、角亭等组成,古庙延伸至桂江边。后因战乱,部分建筑受损毁,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逐步加以重修、扩建。现庙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有广场、牌坊、龟池、五龙喷水壁、正殿、后殿、行宫、关帝殿、赐福亭、观音亭等主要建筑,一年四季香火鼎盛,有各种庆典活动,春天有“龙母开金库”(农历正月廿一),夏天有“龙母诞”(农历五月初八),秋天有“龙母得道诞”(农历八月初一),冬天有“朝母节”(农历十一月初一)。其中以农历五月初八的龙母诞最为盛大,活动往往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至五月十五结束,高潮是初七、初八两个昼夜和初九白天,共三天两夜。人们除了上香参拜龙母、龙子外,还要进行摸龙母床、照龙母镜、用龙母梳梳头、洗龙母水、喝龙母茶、玩龙洗盘、买龙母像章等多项消灾祈福活动。

白鹤观

白鹤观是广西著名的道教供神、诵经、修道的场所,为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梧州市区西鸳鸯江畔白鹤岗南麓。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14),据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4),翰林承旨学士郑畋被贬谪为苍梧太守时增修观宇,其后康熙年间重修,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2001年再重修,全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起,两广总督韩雍开始在白鹤观立书院,清道光年间梧州知府钟禄又在此办绿漪义学。虽经1200多年,建筑物有些风化剥落,但墙壁图案和石柱上的对联字迹仍依稀可辨。道观由牌坊、门楼、廊房、厢房、广场、主殿等组成,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庄严肃穆,极具南方建筑风格特色。观内设有三清宝殿、白鹤殿、三界殿。三清宝殿供奉的是道教最高之神——三清尊神,白鹤殿供奉的是白鹤真君,三界殿供奉的是三界圣爷。观内珍藏的明朝大石龟,造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11.56吨,是广西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龟之一。另外还有唐末华山道士陈抟撰写的“寿”字,笔势遒劲,极为珍贵。

梧州骑楼

昔日曾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梧州,市内的民居、商业建筑独具特色,建筑风格主要以骑楼为主,是旧时为了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梧州“水都”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而建的。临街楼层可作商铺,楼上可住人,这种形式既方便行人上街时遮阳挡雨,又可扩大楼房面积;楼外的砖柱上,镶嵌有圆形铁环,供洪水期间系船之用。另外,楼上临街的一面,还特设洪水时方便出街入市使用的活动板门,称作“水门”。骑楼体现了梧州特有的文化、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息,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曾入选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

img34

梧州骑楼城 (梁广辉/摄)

北海>>>荟萃近代西洋建筑群的现代新城

北海名称始见于清康熙初年(1662年),因市区北面濒海而得,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现代化滨海城市,位于广西南端的北部湾东北岸。现辖合浦县、银海区、海城区、铁山港区共1县3区,国土面积3337平方公里,海岸线500公里,总人口150多万(2008年末数据)。秦末汉初,所辖合浦港口即已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西亚乃至欧洲进行海上贸易的商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1984年被定为地级市,同年与上海、天津、大连、广州等一道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北海市区三面环海,风景优美,拥有一流的海水、沙滩、阳光,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人称“中国第一滩”的银滩就在北海市,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被称为我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

北海的近代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15座近代西式建筑。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其条款之一是把北海辟为通商口岸,北海因此沦为半殖民地,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先后有英、德、奥、法、意、葡、美、比等8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教堂、海关、洋行、修女院、育婴堂等一系列机构。这些机构办公、居住、通邮、传教、行医和办学的用房,是典型的西洋建筑,是当时北海被迫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物,成为研究北海近现代史、海关史、港口史、对外贸易史、建筑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北海市不可多得的文物景观。

银滩

银滩距离市中心10公里,具有“滩长、沙白、水净、浪软”的特点,被称为“中国第一滩”。银滩东西绵延24公里,有宽阔平坦的沙滩、树影婆娑的椰林、明媚灿烂的阳光,是我国极为理想的滨海浴场和海上运动场所之一,被评为中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广西十佳景点之一,1992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1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之一。

img35

北海银滩 (黄吉遇/摄)

涠洲岛

涠洲岛是我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位于北部湾海域,距北海市区20海里,岛上地貌奇特,在波浪、海流、潮汐的侵蚀下,海岸基岩出现海蚀洞、海蚀沟、海蚀龛、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台、海蚀窗、海蚀蘑菇等。岛内浅海生长的珊瑚礁,是距我国大陆架最近最大的活珊瑚群。岛上还有19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传教士建造的教堂,展现着浓郁的宗教文化。全岛绿树茂密,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堪称人间天堂、蓬莱宝岛,与它的姊妹岛——斜阳岛有“大小蓬莱”的美称。

斜阳岛

斜阳岛位于涠洲岛东南海面上,亦由火山喷发堆积形成,距涠洲岛9海里,距北海市区44海里,面积1.89平方公里。因从涠洲岛可观太阳斜照此岛全景,又因岛横亘在涠洲岛东南面,南面为阳,故称斜阳岛。它中部凹陷,四周凸出,状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沿岸陵岩壁立下临深渊,飞鲨怪鱼、贝类珊瑚清晰可见。岛上冬暖夏凉,野花繁多,森林原始,山径迷离,海蚀、海积及熔岩景观奇特,是寻幽探险的乐园。

岛上住着2000多名热情好客的客家人,民风民俗淳朴。岛上目前没设菜市场,各家各户捕捞回来的鱼虾,就放在岸边海水里,随用随取,无人偷窃,颇有原始生活情调。

白龙珍珠城遗址

白龙珍珠城遗址为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北海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村,距市区约36公里,曾是南珠的标志,又名白龙城。传说古时有一条白龙飞到此处上空,落地后不见踪影,人们以此为吉祥之地,遂建城称为白龙城。由于盛产珍珠,质优色丽,以“南珠”之称闻名于世,流传多年的民间神话故事《合浦珠还》即发生于此。

白龙珍珠城濒临大海,为正方形,以条石为脚、火砖为墙,中心黄土夹珠贝夯筑而成,每10厘米一层黄土夹一层珍珠贝壳,层层夯实,珍珠城因此得名。全城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分东、南、西三个城门,门上有楼,可瞭望监视全城和海面。城内设采珠公馆、珠场司、盐场司和宁海寺等。

古珠城在抗日战争前还保存完好,抗战期间大部分城墙及城门被拆毁,解放后只剩下一道城墙和一个南门,到1958年遭毁。近年来在废墟上兴建了一座仿古建筑“珍珠亭”,供人参观。

北海水产展览馆

北海水产展览馆坐落在市区北面,与青岛水产馆并列为中国最大的水产展览馆。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分7个展览室和水族箱、海龟池、海豹池,展出北部湾的海洋生物标本670多种,展品2800多件。

其中以稀世动物儒艮(俗称美人鱼)最吸引人,还有5000多公斤重的鲸鱼骨骼、数公斤重的大龙虾标本,驰名中外的“南珠”及重达100多公斤、百余岁的活海龟,养殖有北部湾海区数十种亚热带鱼类。

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是国家4A级景点,位于北海市区海滨公园内,拥有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0多种海洋鱼类和海洋动物,以及镇馆之宝——中国最大的海龟肥肥。国内第一个360度全方位透视海底隧道,把一个色彩绚丽、奥妙神奇的海底世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6米高的巨型水体内人鲨共舞,引人入胜,是一座多功能综合性海洋公园。

普度震宫

普度震宫是一座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的古庙宇,位于市区茶亭路,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当时罗浮山乾元洞道士吴锦泉约集北海慈善界梁起振、黄日章、陈觉裕等人发起,向港澳同胞募资而建。主要建筑由中天殿(1987年因扩建茶亭路被拆)、金母殿、地母殿三进庙寺组成,供奉着神佛像。现存的两殿结构大致相同:正殿两侧有耳屋,殿内又分明间和次间,硬山顶顶脊有琉璃双龙戏珠,殿内正脊有花草鸟等雕饰,廊顶前墙有壁画。清梁鸿勖著《北海杂录》描述它“庙貌灿然,为北海诸庙冠”。

英国领事馆旧址

英国领事馆建于1885年,是一座两层、长方形的西式建筑,附属建筑有宿舍、小礼拜堂等。馆址四周环境优美,百年樟木树围绕其间,英文阴刻的奠基石至今尚存,是中英《烟台条约》在北海的历史见证物,1924年馆址卖给法国天主教北海教区作圣德修院。

德国领事馆旧址

德国领事馆建于1905年,四周环境优美。1886年德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机构,于1908年撤出,历时23年。当时在北海航运和商贸方面,德国商船的活动最为频繁。

法国领事馆旧址

法国领事馆是外国驻北海时间最长的一个领事馆,从1887年建馆至1950年撤出,历时64年,还曾兼为代理葡萄牙的领事事务和中越边境东兴领事的业务。旧址位于现在的市迎宾馆内,四周古木森森,花繁叶茂。新中国成立后,曾接待过几十个国家的外宾,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江泽民、乔石、李鹏等曾在此下榻。

img36

北海法国领事馆旧址 (黄吉遇/摄)

北海海关大楼旧址

北海海关大楼在新中国建立前称北海(海)关,是广西“四大关”中最早建立的海关。因大权操纵在洋人手里,故又称洋关。大楼建于1883年,从1877年至1936年的50年间,关税收入达900多万关平银两(是海关两的别称,也叫关银、关平银),全部上缴作为不平等条约的赔款。现存旧址位于北海海关大院内,是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关税主权外丧的典型物证。

德国森宝洋行楼旧址

德国森宝洋行是1886年德国在北海设立的商务机构,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北海设立的最大洋行之一,并在北海建有洋楼及仓库数处。现位于北海市文化大院内,专办煤油贸易及代理招工等业务。旧址是外国商人在北海建造多座商务洋楼中仅存的一座,是外商在北海经营商贸、开办贸易机构的历史见证物。

德国信义会旧址

德国信义会现存旧址建于1900年,为传教士居住楼。信义会原叫长老会,是基督教新教派的主要宗派之一。教会在北海建立的教堂,成为长老会在北海和合浦的总堂,除传教外,还开办了德华学校和一所北海最早的活字版印刷所。

双孖楼旧址

双孖楼是两座相距32米的券廊式西洋建筑,因两楼造型相同,似孪生兄弟,故名。原是英国领事馆的附属建筑,1922年领事馆撤出后交由英国“安立间”教会使用,供英国传教士居住。1940年后,曾先后为五所中小学的校址。抗战期间,广州教会学校“圣三一”中学曾转道香港迁到此办学,现为市第一中学的教师宿舍。

会吏长楼旧址

会吏长楼是当年基督教会神职人员会吏长居住和办公的楼房。

女修道院旧址

女修道院是天主教区的附属机构,主要培养合格的修女帮助做教区内各堂口的管理,原设在涠洲岛盛塘村天主堂右侧,1926年春由涠洲岛迁至市区,至1958年停办。旧址现为市机关幼儿园使用。

主教府楼旧址

主教府楼是北海教区“主教”的办公楼,又称“红楼”,是有名的洋楼。北海教区成立于1920年,是当时广东七大天主教区之一(北海原属广东省),负责管辖当时广东所属的高、雷、廉、琼、钦等12县市的天主教事务。

普仁医院旧址

普仁医院又称英国医院,位于现在的北海市人民医院内。1886年由英国“安立间”教会传教士柯达医生创建,是北海第一所西医院,1952年改名为北海市人民医院。旧址仅存八角楼和医生楼,八角楼为八边形三层楼建筑,是北海当时最高的建筑。

贞德女子学校旧址

贞德女子学校前身为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英国女义学,始于1890年,专教授女童班,课程有经书、地理、信札等。1924年正式命为此名,是北海最早的小学。旧址位于现在的市人民医院内,被用作医院图书馆。

涠洲天主堂

涠洲天主堂位于涠洲岛盛塘村,是清末雷州、廉州地区最为宏伟的教堂,具有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1869年,法国天主教会用岛上特有的珊瑚石花了10年时间建成,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涠洲城仔教堂

涠洲城仔教堂约建于1880年,由法国天主教李神父筹建,又称“圣母堂”,是一座典型的欧洲乡村哥特式小教堂,也是北海仅有的一座圣母堂。

img37

涠洲岛天主教堂 (黄吉遇/摄)

img38

百色>>>红七军的故乡、布洛陀文化的圣地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清朝在分田州土州设立厅制之后,于雍正七年(1729年)置百色厅,这是百色得名之始,次年建百色城。1913年改为百色县,上世纪50年代后仍称百色县。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百色市。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百色地区党委、行署所在地,为百色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2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百色地区和县级百色市,设立地级百色市。全市现辖右江区、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田林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共1区11县(自治县),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0多万(2009年数据),有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世居民族,其中壮族约占总人口的80%。

百色市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块红土地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秀丽的山区景色、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和光荣的革命历史,使百色成为驰名的桂西重镇。它西与云南相接,北与贵州毗邻,东与首府南宁紧连,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365公里,是滇、黔、桂三省区中心城市和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黄金走廊”。

百色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为《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的第三个,命名为以百色市为重点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红七军军部旧址、乐业红七军和红八军会师地旧址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南宁-崇左-靖西-百色线”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

百色手斧

2005年1月,由中国科学院和广西自然博物馆、右江民族博物馆、田东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在百色旧石器枫树岛遗址发掘出土了100多件石制品,其中同时发现的玻璃陨石中竟有4件手斧,这是百色旧石器研究发掘30年来首次发掘出土的手斧。在同年12月举行的“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暨旧大陆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研讨会”上,国内有关专家与来自美、法、英、德等国的专家根据这一最新考古发现确定:百色手斧的生产和使用时代距今80.3万年。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推翻了国际考古学界流行多年的“东方文化滞后”论,再次向西方的“莫氏线”理论发起挑战。

“莫氏线”理论于20世纪40年代初由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斯提出,他认为在过去200万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生活在非洲、欧洲和西亚的灵巧直立人能够打制程序规范、技术复杂的手斧等两面打制工具,而东亚人只能打制简单的工具,如砍斫器和未经加工的石片。按照这个理论,莫维斯将西方(非洲、中东和欧洲)灵巧的直立人同东方(亚洲)人分隔开来,进而把亚洲大陆贬低成为一个“保守”、“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百色盆地地表等地陆续发现了一批双面打制的手斧等旧石器,以及一批伴随手斧、经测定年龄为80万年的玻璃陨石。但一些学者仍认为,由于手斧和玻璃陨石大都是从地表采集的,玻璃陨石可能是被水冲击搬运发生位移沉积后,才与手斧处在同一层面的,玻璃陨石的年代可能并不代表手斧的年龄。

2005年发掘的手斧和玻璃陨石,都是从距地表50厘米深的原生网纹红土地层中出土的,层位非常清楚,这种地质状态中的玻璃陨石与手斧无疑同属一个年代。这些来自地层的信息,有力地证明了东亚早期人类与西方直立人具有同样的智慧和认知能力,被认为是对“莫氏线”理论的有力挑战,从根本上动摇了“莫氏线”理论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

百色起义

百色起义是1929年12月由邓小平与张云逸、李明瑞、陈豪人、雷经天、韦拔群等组织领导的一次重大革命运动,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和鼓舞下,在广西聚居壮、汉、瑶等民族的百色举行的全国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重要实践,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1929年6月,新桂系军阀在蒋桂战争中失败。广西左派军人俞作柏、李明瑞分别担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和广西编遣特派员,掌握广西军政大权。他们要求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党中央派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叶季壮等一批共产党员到广西,以邓小平为中央代表,负责广西党的工作。同年9月,在南宁津头村召开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农民,加强城市工人运动,准备武装暴动夺取政权。此时,俞、李公开宣布反蒋,结果失败。邓小平等人当机立断,决定把我党掌握的武装带到左右江地区,与韦拔群、黄治峰等领导的当地农民武装结合,开展武装斗争。同年10月22日,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率领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携带南宁军械库的枪炮弹药等军用物资到百色,并筹划武装起义。11月上旬,党中央批准左右江地区举行武装起义、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计划,批准建立前委,统一党和军队的领导。前委委员7人,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3人为常委,邓小平任前委书记。中央还颁布了红七军、红八军的番号,并任命了红七军、红八军的领导干部。12月11日举行武装起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正式诞生。张云逸担任军长,邓小平担任政治委员,陈豪人担任政治部主任,李谦、胡斌、韦拔群分别担任红七军第一、二、三纵队队长,军部和前委设在粤东会馆。与此同时,成立了右江苏维埃政府和百色县临时苏维埃政府。

img39

百色起义纪念馆 (苏道深/摄)

百色起义纪念馆

百色起义纪念馆始建于1961年,最初设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内,原名“右江革命文物馆”,1996年9月更为现名,同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百色起义纪念馆”馆名。现在看到的新建纪念馆位于迎龙山上,设7个展厅,集中展现百色起义前后艰苦斗争的全过程,在1999年12月11日即百色起义70周年纪念日正式开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远看像一个巨大的三角形,虽然只有三层,但气势磅礴,雄伟高峻,整个大三角形外形采用分层提高的方法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有种仿佛从山中长出来、又欲冲出山体的强烈感觉。深深扎根于山体的三角形外形,墙体由下而上、顶部倾斜的视觉效果,象征着革命植根于人民,人民紧跟着中国共产党的向上凝聚力。大门两侧分别是高7.3米、宽8.9米的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历史岁月。馆内序厅里的“百色起义”汉白玉大型浮雕,高4.28米,宽25.23米。在2200平方米的展厅里,采用声、电、光实景、影视等多种先进展示手段,有声有色、立体和全方位地把百色起义的情景和百色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建设新百色的成果充分生动地展现出来。

img40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 (黄吉遇/摄)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解放步行街的粤东会馆,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艺术传统和风格。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后多次重修。整个建筑占地面积2331平方米,建筑面积2661平方米,坐西向东,以前、中、后三大殿宇为主轴,两侧配以相对称的四进厢房和庑廊,构成“日”字形封闭式独立建筑群。殿宇庑廊,布局严谨,庭院通道,铺设红色阶砖和长方形条石,殿堂廊下,全是实木大圆柱或花岗岩方形石柱支撑。中间主体建筑三大殿宇的内山墙上,现今还完整保存着十分精美的水墨壁画。

1929年百色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设司令部和政治部,司令部及所属的参谋处、经理处、副官处、军医处等就在此办公。邓小平、张云逸的办公室和住室摆设十分俭朴,每人一张办公桌和一张床铺,床铺由松木板和长条凳搭建而成。

1961年3月,旧址被列为自治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立了“右江革命文物馆”。1977年8月,邓小平为旧址题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百色起义纪念碑

百色起义纪念碑于1984年建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巍然屹立在风景秀丽的百色城后龙山上。纪念碑碑高23.9米,外形似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又似一杆红缨枪直指天宇。正面镌刻的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百色起义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三个金色大字,背面是百色起义的纪事碑文,两侧分别是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的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来到百色和韦拔群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浮雕,碑顶凸起的“1929”字样标明了百色起义的时间。碑座四周是苍松翠柏,碑前有1000多平方米的广场,供人们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来到这里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也有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在此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img41

百色起义纪念碑 (苏道深/摄)

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位于百色市乐业县同乐镇刷把村百岩脚屯,形成于大约6500万年以前,是一处鲜为人知的秘境,集险、奇、峻、雄、秀、美于一体,为世界上罕见的旅游奇观。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经过全方位考察论证后,称其为“天坑博物馆”、“世界岩溶胜地”。

天坑东西走向长600多米,南北走向宽420,垂直深度613米,像个巨大的火山口,四周悬下原始森林,面积约9.6万平方米,里面青苔遍布,灌木丛生,有比与恐龙时代同期生长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还古老的短肠蕨类植物、稀有绿色兰花,以及我国首次发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带刺方竹等,还发现许多稀有动物,像盲鱼、白色猫头鹰、透明虾、中华溪蟹、幽灵蜘蛛,其中中华溪蟹、幽灵蜘蛛被确认为新发现物种。

地下洞口宽约20米,高约40米,当中巨大的石笋、石柱、石瀑、石帘等千姿百态,晶莹剔透,犹如一片铺满晶莹闪烁的宝石,令人惊叹。洞内有两条地下河,水流湍急,最神奇的是河水温度一热一冷。

站在观景台,俯瞰天坑底部,阴天的时候雾气缭绕、时浓时淡、似梦如幻恍如仙境;晴天的时候,地下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神秘莫测。远眺前方峭壁,上面赫然隐现一幅倒挂着的“中国地图”,就连海南岛、台湾岛的形貌都非常逼真、清晰。

1973年,广西地质专家傅中平到乐业进行地质情况调查,曾对它进行初步调查。1995年11月,《广西林业》杂志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了考察。1998年3月广西电视台和乐业县政府等单位组织的探险摄制组及科考专家,第一次进入天坑及地下河内部,取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2001年2月至4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美国洞穴基金会和英国牛津大学洞穴联合会组成的科考队,对乐业全县天坑群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以及广西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全程跟踪报道。“大石围”这个响亮而陌生的名字,由此随着众多媒体的连续报道而名扬海内外,成为世界的焦点。现已发现,在乐业方圆不到2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里,分布着24个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河池>>>弥漫铜鼓风情的“世界铜鼓文化之乡”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是大西南通往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东连柳州,南界南宁,西接百色,北邻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金城江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丹县、天峨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1区9县(自治县),代管宜州市。全市总面积3.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07万(2009年末),有壮、汉、瑶、仫佬、毛南、苗、侗、水8个世居民族,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

河池历史悠久,先秦属百越之地;秦属桂林郡、黔中郡;汉属郁林郡、牂牁郡;隋属始安郡;宋朝设庆远府,是建制“府”之始;元朝设庆远南丹溪洞军民安抚司;明清属庆远府、思恩府和柳州府;民国属庆远、武鸣、百色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所属各县分别隶属柳州、百色、南宁三个专区。196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池专区,管辖从广西柳州、百色、南宁三个地区划出的10个县。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增设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域由都安、巴马和南宁地区马山县的部分乡镇组成。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地区设立地级河池市。

河池市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是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著名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故乡,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全市有9个县市108个乡镇属革命老区。1955年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广西籍17名将领中,河池籍有7人。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红七军前敌委员会和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东兰武篆魁星楼、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西山弄京村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韦拔群牺牲地香刷洞、红七军河池整编宿营地等,是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境内还拥有大量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宜州市,以白龙洞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等唱和诗石刻、唐宋以来文人墨客摩崖石刻60余幅最为壮观。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发现的风景名胜区、景点60余处。依山傍水的宜州市下枧村,传说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以“山奇、水秀、洞幽、石美”著称,享有“不是桂林,胜似桂林”美誉。

经中外专家长期研究认定,以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中心的盘阳河流域(包括东兰、凤山等县),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其中巴马百岁长寿率为29.5/10万,为世界之最。1991年在东京举行的第13次国际自然医学会上,巴马被命名为世界第5个长寿之乡。河池是著名的“铜鼓之乡”,目前全世界有2400多面铜鼓,而河池市就有1400多面,其中东兰县有400多面。

img42

白裤瑶及其铜鼓舞 (梁彩媚/摄)

南丹白裤瑶

白裤瑶主要分布于河池市南丹县内的里湖、八圩两个民族乡,是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支系。“及膝白裤,背绣大印”,是白裤瑶服饰的概括。白裤瑶男子服饰最独特之处在于“白裤”,裤长仅过膝,用蓝布条锁口,正面裤脚上绣有五条红线绣织的红边,中间长两边逐渐短,形似五指。衣服对襟,圆领背开一小叉,有的襟底镶花边。头上包白头巾、裹里白外黑绑带。因男子常年着白裤,故名白裤瑶。白裤瑶妇女四季均穿齐膝百褶裙,裙边绣红线,裙面为蜡染的淡红色环形图案。夏装称作挂衣,胸前和背后两块家织黑布,背面用彩色线绣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一尺见方,同印状形,两肩各用10厘米长的黑布相连,无领无袖,腋下无扣。

白裤瑶现约有3万人口,主要居住在南丹县,所以南丹县被誉为“中国白裤瑶之乡”。憨厚、朴实、勤劳、勇敢的白裤瑶山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创造了婚俗、葬礼、服饰等各种浓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备受世人关注。其中以独特的服饰和铜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据统计,在约3万人的白裤瑶人口中,就保存有300多面铜鼓。

白裤瑶文化是整个瑶族乃至中国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神秘文化保存了2000多年,被现代人称之为“人类的活化石”,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奇葩。

img43

毛南族姑娘正在编织“顶卡花” (卢松见/摄)

环江顶卡花

环江顶卡花是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著名的传统编织工艺品。“顶卡花”毛南语的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汉译是“花竹帽”。毛南族编织“顶卡花”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流传着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从而使小伙子送一顶花竹帽给姑娘作爱情的信物成为毛南族的传统习惯。

“顶卡花”直径约有2尺,帽上面呈锥状,顶部交织着8至10片不足1厘米的金黄色竹片,每片破成上百根细如发丝的篾条往下散开作经线,作纬线的竹篾也很细薄,以至能在直径仅2尺的锥面上交织出近百道平整的圆圈;帽的上沿用黑色细篾交织成一道花边,帽下面的外沿是用金黄色和黑色两种细篾交织成宽三四寸的一道花带,花带上织出对称、工整的菱形图案,图案里厚交织花点,极似美丽的壮锦;内里的正中部分,再系上两条彩绒线带,戴在头上轻巧舒适,引人喜爱。

毛南族木面舞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是在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间祭祀乐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如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种摹拟性很强的形象舞和情绪舞。

毛南族木面舞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配合唱师和打击乐表演,以诗、乐、舞三者融合的形式出现。尽管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却以颂扬真、善、美的观念为主题,舞蹈的内容以现实生活为主,充分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的各种情感,由此形成了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犷而典雅、简朴而华美的艺术风格。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河池宿营地(红军标语楼)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河池宿营地位于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中心永康街,距市区28公里,原是开明人士吴自若的家,三进间,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2006年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旧址内墙上留下55条革命标语、6幅革命漫画,书写面积达90多平方米。它是目前全国已知的红军遗留标语最多、内容最广而且保护得最好的革命活动旧址。

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百色起义后,成立红七军,创立右江革命根据地,次年3月、5月、11月,红七军曾三次驻扎河池,军部均驻于此。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红七军领导多次在此召开会议,讨论研究红七军主力部队北上会合中央红军,在出发前进行整编,并确定让韦拔群回右江根据地扩建二十一师,坚持革命斗争等重大军事部署。

img44

红七军河池宿营地旧址标语楼 (黄吉遇/摄)

红七军宿营地旧址内的这些标语和漫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较详尽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纪律,真实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我党我军艰苦奋斗历史的见证。其中,有邓小平手迹标语两条、张云逸手迹标语三条。由于红军标语多而被群众称为“红军标语楼”,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参观后曾说:“要看红军标语,就要到河池来!”旧址内还陈列着红七军革命文物117件,其中原物31件、复制品86件;地下党文物58件,还有红七军领导人肖像2幅。

红水河七百山弄风景名胜区

红水河七百山弄风景名胜区位于珠江流域的红水河中游,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境内,1996年7月,景区以山奇、水秀、湖旷、洞秘、峡险、洼幽、坝雄和瑶壮民族风情独特等特色荣获全国首届风景名胜区奖,1998年被列入广西十大旅游精品。

根据景观组合特点和综合功能分为七百弄山景区、大化-古河景区、岩滩湖景区和红水河奇滩怪峡景区。1995年12月,来自全国19个单位的25位院士、教授、专家、学者在参加“广西大化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专家咨询会”的意见书指出:七百山弄及其周围是世界上喀斯特高峰纵深洼地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等级。”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前国际洞穴协会主席D.福特教授说:“我认为穿越红水河平原和七百山弄喀斯特地区的考察是我所知的最好的旅游……”

整个景区面积在251平方公里左右,有海拔500~1000米的高峰5000多座、千姿百态的深洼地(当地瑶语称“弄山”)1300多个,古朴的瑶族山寨、木屋星罗棋布于324个深洼地中。景区内的洼地是世上最陡最深最大的,斗淋和坡立谷地也是世所罕见,地表喀斯特发育壮观典型震撼人心,大面积、整体的高峰丛深洼地规模宏大、形态奇特,层次感强烈,组合奇妙,具有突出的奇特美、巧合美等;地下河和洞穴结构复杂,为地下喀斯特发育所致。此外,还具有独特的人类生态环境,瑶族第二大支系布努瑶世代居住于此,民族风情浓郁。因此景区既是主要的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又是科考、探险攀崖、采风写生、民族风情旅游的好去处。行车盘旋在海拔700~800米的公路上,仰望万山刺破蜀道青天,俯视千山弄如见桃源幽梦,是一幅人与自然、现代与古朴、超凡与世俗、天上与人间交织的优美画面。

防城港>>>“海上胡志明小道”始发港

防城港市位于广西南部沿海,距首府南宁170多公里,距越南鸿基港90多海里,拥有西部最大的海港和四个国家一类口岸,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主门户和国内通往越南、东南亚的陆上便捷通道,有“西南门户,边陲明珠”之美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中居于特殊的战略地位。

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防城各族自治县和防城港区,设立地级防城港市,现辖港口区、防城区、上思县,代管东兴市,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近90万(2009年数据),聚居着21个世居民族,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包括港澳同胞)33.6万人,是广西主要侨乡之一;有海岸线580多公里、边境线230多公里。从昆明到防城港的铁路运程比从湛江出海缩短279公里,是我国尤其是西南、中南、华南地区便捷的出海出边通道。全市有防城港、企沙港、京岛港、竹山港等大小港口10多个,其中防城港以水深、避风、不淤积、航道短、可用岸线长而著名,是西部最大的海港和全国20个枢纽港之一。

防城港有“上山下海出国”的旅游格局。上山,即上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下海,即开展海滨风光旅游,最具特色的有东兴金滩、江山半岛等;出国,即经中越边境进行跨国旅游,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里盛产玉桂、八角,是全国三大香料基地之一;市花是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金花茶,在已发现的23种金花茶中这里拥有21种,国家级金花茶保护区也设于此。

陈济棠(1890-1954)

陈济棠,字伯南,防城区河州岗望兴村人,卒于台湾。18岁考入钦县警察讲习所就读,后入黄埔陆军小学和陆军速成学校,从此开始军旅生涯。曾任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一级上将。一度统揽广东大权,拥有海陆空部队10余万众,显赫一时,威震南方,世称“南天王”。1950年去台湾,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

谦受图书馆

谦受图书馆位于防城区的防城中学内,由陈济棠出资兴建。民国初期防城属广东西南边陲,1925-1928年,在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的大力支持下,防城中学建成。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陈济棠决定自己出资兴建一座以其父之字“谦受”命名的图书馆,进一步改善防城中学的办学条件。图书馆于1929年动工,1931年9月建成,设计新颖,独具一格,有主楼一栋、副楼两栋,总建筑面积934平方米。主楼楼顶正面刻有“谦受图书馆”五字,为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题写。馆建成后,陈济棠从广东等地购进大量图书藏于馆内,藏书量一度达10万余册,其中有《万有文库》、《四库全书》等珍贵典籍,为两广当时屈指可数的图书馆。

img45

“植物界的大熊猫”金花茶 (卢松见/摄)

金花茶

金花茶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属山茶花科,是山茶花家族中唯一具有金黄色花瓣的品种,在国内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茶族皇后”,国外则称之为“神奇的东方魔茶”。曾被研究界认为已经“绝迹”,但却在广西十万大山深处的蓝山支脉一带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分布量占到了全世界的90%。它与银杉、桫椤、珙桐等珍贵的“植物活化石”齐名,是我国八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之一,属《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中的植物种。

这种看来“干小枝疏”、“没有多大用处”的植物,经专家多年潜心研究,被发现全身是宝:花、叶均可入药,含有独特的金花茶皂甙及丰富的黄酮类、维生素、氨基酸等40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调节人体血脂、血糖、胆固醇,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明显的效果,可改善因高血压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以及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增强肝肾脏活力、防止血动脉硬化、防癌抑制肿瘤生长等功效。花除作观赏、药用外,尚可作食用染料。

始建于1984年的十万大山南麓蓝山支脉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1986年成为自治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长约20.3公里,南北宽约11.4公里,面积9195.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29.4公顷,缓冲区面积4139.5公顷,实验区面积4326.2公顷。保护区内共分布有普通金花茶、显脉金花茶、东兴金花茶三种和防城金花茶、长柱金花茶两个变种,分布面积617.4公顷,有金花茶40.77万株,具有极高的科考、研究和观赏价值。

红树林

红树林系常绿乔木,俗称海榄,根系发达,根部有气根,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泥滩上,是防护海堤的最佳树种,有“海岸卫士”之美誉。防城港市拥有近2000公顷红树林,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海湾红树林和全国最大的城市红树林,也是我国唯一的边界红树林。因此,防城港市素有“红树林的城市”之称,2005年3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入全球三大GEF(全球环境基金)红树林国际示范区之一。

img46

img47

防城港红树林 (卢松见/摄)

海上胡志明小道

抗美援越时期,防城港市港口区一带曾是秘密的军事要地,由广东湛江港运来的中国、苏联及东欧各国的大批援越物资,分装到各种类型的木帆船、机帆船后,从这里出发,沿江山半岛-京岛一线运往越南的海防港、普锦港,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这条通道史称“海上胡志明小道”,起点便是现在的防城港北码头0号泊位,又名“3·22工程”,是防城港的前身。

潭蓬古运河

潭蓬古运河是中国唯一的一条海上运河,位于防城区江山乡潭蓬村、潭西村之间,是唐代元和三年(808年)和咸通九年(868年)期间开凿的一条运河,属自治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桂林的灵渠并称为“广西两大古运河”。

运河长约5公里,为东西走向,拦腰穿过江山半岛,把潭蓬湾和万松港连通。开通后从潭蓬至东兴的水路,不需再绕道白龙尾,大大缩短了海上的航程,而且避开了巨浪的搏击和海盗的袭击,使船舶得以安然航行。它最宽处约8米,最窄处约2米,周围树木葱茏茂密。上个世纪中期,由于修筑水库,水面只剩下1.2米宽,运河之水不能再直接流入大海。目前,运河的水仍在灌溉着潭蓬、潭西两村2300多亩稻田,使之旱涝保收。

白龙古炮台

白龙古炮台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半岛濒临海滨的四个小山包上,为自治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亲自率领部队到此进行勘查修建,前后共建“白龙台”、“艮坑台”、“龙珍台”、“龙骧台”四座炮台,总称“白龙炮台”。

炮台与越南隔海相望,既是海防线上的军事设施,也是庄严而坚固的建筑群体。每个炮台正面门楼均用方条石砌成,门楼前设有多层阶梯,气势壮观。炮台均为混凝土结构,相当坚固,配有英国造的大型火炮,共6门。火炮长4米,重7吨,口径10余厘米。

万鹤山

万鹤山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鲤鱼江许家村屋背岭上,1960年起开始有白鹭在此栖息,至今已逾万只。当地人鹤、鹭不分,故称“万鹤山”。这里的鹭分为白鹭、苍鹭两大家族,白鹭早出晚归,白天常在塘边河滩处觅食;苍鹭日宿夜游,晚间觅食。因此,观赏白鹭的最佳时机是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每当此时,万绿丛中,处处是白鹭洁白的身影和它们动听的啼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钦州>>>齐白石三次驻足的文化古城

钦州古称安州,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属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象郡所辖。南朝末元嘉设末寿郡,这是钦州的最早建制。梁代设安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易名钦州,取“钦顺之义”,此为钦州的最早得名。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元改为钦州路,明初改为钦州府,民国年间改为钦县,属广东省钦廉专署所辖。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设钦廉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改隶广西省,1955年复隶广东省,曾一度合并到湛江专区。1965年7月再隶广西,改为钦州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下辖上思、防城、钦州、灵山、浦北、合浦、北海7个县市。1983年10月划出北海市;1985年,防城港从防城县分出,成立自治区辖防城港管理区;1987年7月划出合浦县归北海市管辖;1993年5月防城港市成立,划出防城县和上思县归防城港市管辖。1994年6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钦州地区,设立地级钦州市。

钦州市现辖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及钦州港经济开发区、三娘湾旅游管理区,总人口370多万(2009年末数据),总面积10843平方公里,陆地海岸线长520.8公里。有海外华侨同胞38万人,分布在46个国家和地区,是广西主要侨乡之一。

钦州市自隋唐以来便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口岸,到了唐宋进入鼎盛时期,曾有着较长的繁忙对外商贸和文化交流。宋神宗时设有“钦州博易场”,成为中国大西南地区与海外贸易的中转站,当时在钦州任教的周去非撰写了《岭外代答》共10卷,其中的第五卷就有关于钦州博易场的记录,详尽描写了国内外商贾云集于此进行交易的繁盛景象。

钦州物产丰富,钦州荔枝古称岭南佳果之首;三娘湾生活着成群的中华白海豚,是一大奇观;享有“中国一绝”美誉的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也是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工艺品之一。钦州港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是孙中山《建国方略》中规划的“南方第二大港”。

钦州古迹众多,文化灿烂,诸多名人曾留迹于此。孙中山曾在这里领导过王岗山反清武装起义(又称钦防起义);宋代著名文学家、大诗人苏东坡曾“遨游钦灵”;1891年,俄太子尼古拉因仰慕冯子材抗法战功特来此访问;1906-1909年,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曾三次来到钦州;1962年,戏剧家、诗人田汉来到钦州时也留下不少美好的诗句。

钦州市还是近代蜚声中外的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的故乡。田汉诗曰:“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不应失刘冯。”“刘冯”说的就是刘永福、冯子材两人。

岳霖钦州兴学

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和他的大儿子岳云,并抄封岳家。岳飞有五子,长子岳云是养子,另四子依次为雷、霖、震、霆。为了逃避秦桧的迫害,岳霖兄弟四人在母亲带领下,改名换姓,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偏远的岭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赵构在内外交困中被迫退位,赵昚登基,是为孝宗。宋孝宗上台后即起用抗战派人物,许多被高宗、秦桧迫害排斥的文武官员都官复原职,受到重用。岳飞得到平反,他的子孙也得到了优待,岳霖便于此时被任命为钦州知州。

岳霖于1176年到钦州,不久便被召还临安授敷文阁待制。在钦任知州期间,他先后拓建学宫,兴修水利,筑堤防洪,奖励生产,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钦州志》记载:“儒学旧在城南门外,宋治平元年移建城东门外,崇宁三年建三舍,以其狭隘,徙于州南。淳熙四年,知州安阳岳霖拓而重建。”他重建学校后,还特请著名的《岭外代答》作者周去非任学校第一任教习,请学者张南轩作《记》。《记》中说:“安阳岳侯霖为钦州知,明年,政通人和,乃经理其州之学,悉其故之卑陋,庙庞整齐,次第一新。”“钦之为邦,僻在海隅,地近夷而俗尚利;缝掖之士,盖鲜有焉。唯侯不敢以其陋而加忽也,故新其学以劝之。”岳霖在钦州兴学,一直得到钦州百姓称颂。

周去非与《岭外代答》

周去非(1134-1189),字直夫,浙江省温州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历任广西钦州教授、广西静江府县尉、浙江绍兴府通判等。周任广西静江府县尉时曾“随事笔记,得四百余条”。淳熙五年(1178年),他回乡之后,为回答乡亲们的询问,就回忆岭外的见闻,参考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整理成《岭外代答》一书。《岭外代答》共十卷,分地理、边帅、法制、风土、财计等20门,共294条,记载当时岭南(即今两广)的山川、古迹、物产资源,以及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习俗等情况,兼及南海诸国和大秦、木兰皮国等,至今仍是研究两广地区经济社会历史民俗的重要文献。

齐白石三到钦州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号渭清,后改名璜,号白石、木居士等,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出版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多种。是中国国画大师级人物。1906年初,在桂林、阳朔旅游卖画已有一段时间的齐白石,欲归故里时,忽然接到家书,信中说他的四弟纯培、长子良元当兵去了广州,于是即取道梧州赴广州,欲与他们相会。但到了广州后,得知四弟、长子已随友人、钦廉兵备道郭葆生去了钦州,便又匆匆赶至钦州。在钦州,郭葆生将齐白石留下,让齐代其作画送给一些索画者。郭喜收藏,因此齐白石得以临摹其收藏的八大山人、金冬心、徐青藤等名家画迹。约于当年8月,齐白石返回湖南家中。

1907年应郭葆生上年之约,齐白石再赴钦州。3月3日起程,水路经上海至香港、北海到钦州。4月20日至7月21日,随郭葆生到肇庆、东兴等地旅游,7月24日携子良元从钦州起程返湘。

1908年,同盟会会员、诗友罗醒吾邀他到广州游玩,仍以卖画刻印为生,齐曾为罗传递秘密文件。当年秋齐返家,冬末再赴广州、钦州,至翌年夏经香港、上海、苏州、南京返家。

在钦州期间,齐白石创作了荔枝图,赋诗曰:“此生无计作重游,五月垂舟胜鹤头。为口不辞劳跋涉,愿风吹我到钦州。”他还留下“客里钦州旧梦痴,南门河上雨丝丝。此生再过应无分,纤手教侬剥荔枝”等美好诗句,还画《天涯亭图》一幅,刻“天涯亭过客”印一方等艺术作品。

img48

钦州坭兴陶制作工艺展示 (卢松见/摄)

钦州坭兴陶

钦州坭兴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享有“中国一绝”美誉,是著名文化产品。

钦州产特有的红陶土,造就了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坭兴陶,留传下来最早的坭兴陶器,大约在公元618年制成。1915年获美国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1930年获比利时世界陶瓷展览会金质奖章,1990年获全国首届青工博览会金奖,是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宝之一(另一宝为壮锦)。

坭兴陶外表古色古香,呈现出古铜色或猪肝色,经高温烧制后,它还会“窑变”,形成天蓝色,经抛光处理后,更显光润柔和。花色品种达600余种,主要产品有茶具、文具、食具、花瓶、咖啡具、熏鼎及仿古制品等。

近年来,坭兴陶又焕发出新光彩,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陶器收藏家和消费者的青睐,产品远销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些珍品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博览会评比,并先后40多次获金、银奖。

《海霞》拍摄基地三娘湾

三娘湾位于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东南面的大风江口,为半月形的纯天然海岸,是国家4A级景区。三娘湾蓝天碧海、千帆叠影、异石穿空、传说神奇,历史文化丰富。2004年起出现的海豚群,特别是中华白海豚的出现,更使三娘湾增添了勃勃生机,国家海洋专家考察后称:“三娘湾的海豚群不仅国内少有,而且世界罕见。”中华白海豚属近海暖水性小型齿鲸类,属濒危野生海洋动物,和熊猫一样都是国宝级的重点保护动物。此外,这里还是著名电影《海霞》的拍摄基地,众多摄影家也将三娘湾当做创作的摇篮。

img49

三娘湾景区 (卢松见/摄)

广西楹联第一村——大芦村

大芦村位于钦州市灵山县城东8公里处的佛子镇,是一个有4800多人的村寨,由9个村落、15个姓氏组成,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大芦村现存古楹联305副,因楹联众多,历史文化内涵丰富,1999年5月被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这些创作于明、清时期并流传下来的古楹联,年复一年,至今仍然固定悬挂张贴在当初的位置上。它们有着非常明显的地方文化和宗亲观念特征,以修身、持家、创业、报国为要素,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国内以及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游客。

刘永福(1837-1917)

刘永福,又名刘义,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祖籍博白,生于防城,长于上思,落籍钦州。1857年参加农民起义军,反对朝廷统治,后来仿制靖西安德土庙中水神的七星旗帜,作为旗头标志(黑旗军的称谓源出于此),创建黑旗军。起义失败后,率黑旗军将士进入越南。在越期间,多次与入侵的法国军队作战,取得赫赫战功,被越王封为三宣提督。中法战争结束后回国,帮办台湾军务,在抗日保台斗争中,因弹尽粮绝又无援助被迫退回大陆。1898年重建黑旗军,1911年出任广东民团总长。民间流传的“刘义打番鬼,越打越好”,说的就是刘永福率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军的故事。

刘永福故居——三宣堂

刘永福故居三宣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百所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位于钦州市区城南板桂街10号。

三宣堂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它建于1891年,占地面积2.2万多平方米,有大小厅房119间,用料考究,造型端庄而朴实,规模宏大,布局独特。主屋分三进,坐北朝南,为中国式圆柱瓦檐,墙上绘有圣贤豪杰、文臣武将、彩凤仙鹤等100多幅画,金饰彩绘,与雕梁画栋交相辉映,既有晚清风格,又有民族特色。四周有高墙炮楼,正屋前广场照壁,种满花草树木,气势不凡、宏伟富丽、典型古朴。

img50

刘永福故居 (许志干/摄)

冯子材(1818-1903)

冯子材,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钦州镇沙尾街人,4岁丧母,10岁丧父,依靠祖母抚养到15岁。祖母去世后,与哥哥生活了一段时间,哥哥又不幸去世,无依无靠的他过起了流浪生活。成年后参加清朝军队,积军功从普通士兵升至把总、千总以至提督,后被打击排挤而解甲归田。中法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高、雷、廉、琼四府二十五州县团练督办。为抗击法国侵略者,在钦州树起“萃军”旗帜,招兵买马,积极备战。60多岁时,重跨战马,率领萃军奔赴抗法前线——镇南关(即现凭祥市友谊关)。1885年3月,取得镇南关大捷,大败号称“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法国东方远征军,击伤法军统帅,俘获法军高级将领2名,斩杀各级军官10人,歼灭法军1000多人,震动全世界,并直接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垮台。回国后,朝廷晋封他为太子少保,加封尚书衔,任会办广西军务,云南、贵州提督。

冯子材故居——宫保第

冯子材故居宫保第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百所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位于钦州城区白水塘宫保街。它坐南向北,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是冯子材重组萃军开赴抗法前线的总部。它包括三个小山丘,周围有墙垣。屋分三进,每进三栋,每栋三式,构成富有古风特色的“三排九”建筑模式。建筑注重牢固实用,没有豪华的装饰,但质高艺精。院内东头新建有碑林,字迹精湛清秀,笔势遒劲,自成一景。整个居所古意盎然,沧桑古朴,别具一格。

天涯亭

天涯亭位于钦州城区中山公园内,传为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知州陶弼始建。因“钦地南临大洋,西接交趾(今越南),去京师万里,故以天涯名,与合浦之称为海角者也”。

初建于城东平南古渡头,明洪武五年(1372年)同知郭携迁城内东门口重建。1935年迁建今址,故又称“宋迹三迁”。现存亭为平面六角形,边长2.5米,高5米,石柱木构梁架,攒尖顶,琉璃瓦盖。亭南北面檐口悬挂“宋迹三迁”和“天涯亭”木匾。

天涯亭立于青山绿水之中,湖水融融,青山滴翠,盛夏登临,爽气袭人,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流连忘返的地方之一。艺术大师齐白石到钦州时,曾与友人同游天涯亭,并画《天涯亭图》一幅,自刻“天涯亭过客”印一方,以纪念此行。亭北面3米处,有1962年田汉题诗“运河滚滚入湖来,没字危亭草满阶。词客分明怀故土,钦州何必是天涯”石刻一块。

龙泾环珠(龙门群岛)

龙泾环珠包括七十二泾、仙岛公园、亚公山、青菜头等景点,位于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内,由100多个大小的岛屿参差错落地散布在纵横十公里的钦州湾海面上而形成。景区内山环水绕,水随山转,有数千亩连片红树林,风光旖旎,素有“南国蓬莱”之誉。青翠的红树林与潋滟的波光相辉映,景色别致,扑朔迷离。在明朝年代它就被列为钦州八景之一,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吟咏佳作。仙岛公园内立有全国最大的孙中山铜像和钦县各界人士于1926年敬立的“孙总理逝世周年纪念碑”。

img51

六峰山上的石刻 (陈黎明/摄)

六峰山古迹

六峰山古迹位于钦州市灵山县城,包括六峰公园、花石山、凤凰山、翠壁峰等,明朝时即曾先后被称为灵山“八景”、“十景”之一,1998年10月列入广西滨海旅游区。

六峰山拔地横空,东西北三面悬崖峭壁,自古以来登览只有南麓“灵岩初地”一石径,著名画家黄独峰生前曾誉其有黄山风韵。宋朝至今,一直被视为“人寰胜地”。景区内溶洞景观不下百处,历代人文景观也有50多处;花石山上五彩瑰丽的灵山花石,明朝时曾定为贡品;翠壁峰穿镜岩内有抗日名将蔡廷锴当年“扼旅岩疆”的遗墨;凤凰山根的三海岩素称“粤西胜景”,是广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岩壁上保留有历代文人墨客和文武官员崖刻138幅,其中抗金名将岳飞之子岳霖题的《过灵山述怀》序言部分保存完好。

img52

六峰山上的炮楼 (陈黎明/摄)

越州天湖

越州天湖地处钦州市浦北县樟家乡小江水库区,南北走向,纵距最长达52公里。湖区面积79平方公里,库容12亿立方米以上,内有小岛百余座。这里的湖水清澈,烟波浩渺,远近山色碧黛,环湖遍布荔枝、芒果园。景区内有仙鹤岛、望夫岭、清浊湖、对歌坡、三帝庙等景点。仙鹤岛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白鹤,还有天湖大渡槽和民国将军香翰屏的故居等人文景观。距香翰屏故居6公里处,即是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越州古城遗址。

史籍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朝于交州、广州二州的辖地间划建越州,越州的管辖范围,据南朝《宋书·州郡志》越州刺史条载:“越州刺史,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立,辖石梁、忧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今玉林市)、临漳、合浦。”后辖区增至20个郡,管辖范围东至今天的广东茂名,南至雷州半岛全部,西与钦州接壤,北达容县一带,是当时与广州同级的省级军事、行政单位。古城自置至废,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约废于隋朝中叶,存世130年左右。据有关专家考证:越州古城是南北朝至隋代古城址中,全国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一座古城。

玉林>>>享誉千年的“岭南都会”

玉林市古称郁林,有“岭南都会”、“千年古都”之称,地处广西东南部,总面积12838平方公里,总人口650多万(2009年末数据),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100多万人,是广西重要、全国著名的侨乡。辖玉州区、福绵管理区、容县、陆川县、博白县、兴业县,代管北流市,是全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福绵管理区被誉为“世界裤都”,博白县获“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称号。

玉林在先秦属西瓯之地,秦为桂林郡、象郡管辖。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郁林郡,郡治布山县(今贵港市)。唐麟德年(666年),始设郁林州,州治设兴业县铁城。自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至唐朝,今兴业铁城为郡治、州治、县治。宋至道二年(996年),州治改设南流县(今玉州区),建州城于南流江畔,元、明续设郁林州。民国年间,本地先后隶属郁江道、苍梧道、郁林民团区、梧州民团区、郁林区、第六区、第三区、郁林专区、第九区(郁林区)。新中国成立后,设立郁林行政区,1950年1月改为郁林专区,1951年7月郁林专区、梧州专区合并,设立容县专区,1958年8月设立玉林专区,1971年11月改称玉林地区。1995年12月,析出玉林地区部分县市组成地级贵港市;1997年4月,撤销玉林地区设立地级玉林市。

玉林市是广西文化开发较早的地区,又是古代尤其是宋代之前中原通往交趾(今越南)的必经之路,南宋时“盐利所在舟车之会巨商富贾于此聚居”。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如博白县是民族英雄刘永福的胞衣地,是我国语言学大师王力的故乡,还是西晋美女绿珠的故乡;容县史传乃杨贵妃的出生地,历史文化名人马援、葛洪、元结、沈佺期、苏东坡、徐霞客等都曾到过此地。容县都峤山、北流勾漏洞、博白宴石山宴石寺、兴业龙泉岩华龙寺、玉州佛子山寒山寺等,是桂东南的著名佛教、道教圣地,有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真武阁、勾漏洞、云天文化城以及全国著名的四大私人庄园之一的谢鲁山庄等120多处名胜古迹。“三日尽览侨乡秀,四季共享岭南色”,玉林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南国园林”,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img53

云天宫 (陈黎明/摄)

云天民俗文化世界(云天文化城)

又称云天宫,位于玉林市区江滨路。由多位台湾商人投资兴建,于1998年基本建成,以浓缩古今中外传统文化和著名建筑风格为一体,用以展现我国历史文化的巨型仿古建筑,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楼体建筑21层,高108米,牌坊高30米。前楼六层平台置放一尊标志性铜雕佛坐像,高达30米,重400吨,比我国现存铜雕佛像中最大的香港宝莲寺天坛露天大坐佛(高26.4米,重250吨)还高大,堪称同类艺术的世界之最。造型看起来酷似弥勒佛,但它表现的是现实中国人的外表特征。塑像造型洗练,神情自若,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仪态宽容,隐喻了中国人虚怀若谷、恢宏大度、豁达乐观、和平至善的传统美德。

整个云天宫规模庞大,建筑宏伟,雕塑精美,气魄雄伟,主要包括雕塑艺术品展馆、民俗文化博物馆、珍奇异宝及国宝展示区三大部分。

雕塑艺术品展馆分为四大系列:石雕、木雕、铜雕及景泰蓝百色龙。石雕部分有一对18.1米高的龙表、一对5.8米高的麒麟、一对4.7米高的凤凰、一百零八条石雕龙、十二生肖、十二月花、花神以及石雕路灯。铜雕艺术品有30米高的铜像、广西铜鼓、金鸡、葫芦、铜龟、凤凰、铜灯及景泰蓝百色龙。牌楼、单体结构、华表高度可谓全国之最;精雕麒麟、凤凰、景泰蓝工艺五龙托葫芦等高大,居世界之冠;壁雕飞龙,精雕细琢堪称世界一绝。

民俗文化博物馆,设全国56个民族民俗文物展示室及文化图书室,收集、展示中国各民族不同的民俗、风情、文物及文化。

珍奇异宝及国宝展示区,收集及展览世界各民族之收藏品,如古玩、雕塑、文物、玉石、珍珠及玛瑙等。

李宗仁屯兵遗址

李宗仁屯兵遗址位于玉林市兴业县城隍镇的鹿峰山。李宗仁,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抗日名将,爱国人士。新桂系首领,曾位居中华民国代总统。鹿峰山由二十几座小巧玲珑的山头组成,这些山头或似引吭高歌的雄鸡,或似酣睡的狗熊,或似端坐的观音。山虽不高,但因其背靠绵延苍茫的六万大山,面前有人烟稠密的圩镇村落,进可攻,退可守,所以上个世纪20年代初,被李宗仁选中用来屯兵。屯兵遗址由一大一小两个山谷组成,大的叫姜姐寨,小的叫和气山肚,都处于半山腰。

姜姐寨在李宗仁到来前,为一名叫姜姐的女匪首占据,筑寨称雄多年。后来李宗仁率兵将其打败,并踞此屯兵休整。由于他剿匪有功,军纪严明,维护了地方安宁,因此深得地方富绅和百姓欢迎,靠着地方富绅的接济渡过了因粤桂战争兵败的难关,并在此扩充势力,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当时李宗仁虽驻兵山中,但为便于指挥部队及与地方富绅接触筹集军饷,在山上和山下的城隍大西村梁氏宗祠皆设有指挥部。

李宗仁在玉林曾有两个传说颇为传神,一是“正月初一火烧天棚”,二是“连升三级”。民国九年(1920年)正月初一,李宗仁在梁氏宗祠指挥部里与将士迎新年,当地士绅带了酒肉、爆竹前来慰劳。在天井里放爆竹时,一不小心,爆竹把天棚烧着了,众人迅速抢救,结果虽未成灾却把天棚烧了一个大圆洞。当时许多人都以为这是不祥之兆,唯军中老军医李庆廷向李宗仁道贺,说这是一个难逢的好兆头,天棚上烧了一个大洞,上见天日,且又发生在大年初一,起火而无灾,正是上通宵汉,光照万里,大吉大利。此即“正月初一火烧天棚”之传说。

“连升三级”的故事则发生在玉林城里。当时李宗仁驻扎城隍,要常到玉林向上司报告公事。一天,他到玉林公干之后与几位高级军官逛街,大家一起去找一位姓崔的星相家看相。同行的六七人都看过了,唯独李宗仁不看,姓崔的星相却对他频频注目,并且说要替他看一看。李宗仁向来不信这个,故再三推辞,看相的说不收钱,加之大家极力怂恿,最后李宗仁才让他看。看相的人说,你明年要升三级。过后李宗仁并未放在心上,谁知次年粤桂战争又起,李宗仁竟由营长升帮统,接着升统领,最后升边防军司令。一年之内,正好连升三级。传说真假不详,但被人们传之久远。

庞村清代古建筑群

庞村清代古建筑群位于玉林市兴业县城东的庞村,离县城约1公里,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嘉庆年间大规模扩建,至晚清基本定型,到现在已200多年。民居群共30多幢,总面积2.5万平方米,方向统一,布局严谨,排列整齐,装饰豪华,有壁画、石雕、木雕、泥塑等,内容丰富,鲜艳夺目,栩栩如生。

据族谱所载,民居群始建人为梁标文(字纯庵),原为石南凤山村(庞村东南约5公里)人,幼时父母早丧,与祖母相依为命,长大后到兴业县城打工,帮一广东客商料理蓝靛生意。因其忠诚老实,又精明能干,深得老板信赖。后来,在广东老板的资助下独立经营蓝靛,接着兼营民房地产,成为当时的首富,现建筑群各幢即为其后人所建。

img54

庞村清代古建筑群 (玉林市委宣传部提供)

贵港>>>镶在西江文化长廊上的古郡名城

贵港市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郡,也是一座充满生机的新兴内河港口城市,位于广西东南部、西江流域的中游。秦统一岭南后在此设桂林郡,汉武帝时改桂林郡为郁林郡,唐贞观九年(635年)改称贵州,自秦至唐一直是郡治州府所在地。明改州为县,后沿称贵县。新中国成立后,曾属南宁、宾阳、容县、玉林专区、玉林地区。1988年12月设立县级市,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1996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辖平南县、港北区、港南区和覃塘区,代管桂平市,总面积10606平方公里,总人口502万(2008年底数据)。

清代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策源地就在贵港桂平市金田村,这里后来成为中共广西省工委革命活动的根据地。杨秀清、石达开、萧朝贵、韦昌辉、黄彰、罗尔纲等一批杰出历史人物都与此地有关。贵港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拥有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桂平西山和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千年古刹南山寺、峡谷景观大藤峡等,已发现的文物遗址有120多处。1976年在发掘的罗泊湾一号墓中,出土的1000多件铜器、铁器、陶瓷、玉器、漆器、竹木丝麻和一些刻有“布山”字样的器具,真实地记录着贵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南汉状元梁嵩

梁嵩,生卒年不详,据史书载,又名崧,字子高,又字仲邱,贵港市平南县鹏化(今大鹏镇)龙街村人,在南汉白龙元年(925年)的殿试中,凭《荔枝诗》考中进士第一(状元),成为广西历史上仅有的8位状元的第二位,后官至翰林院学士。因为时多虐政,他向皇帝献上《代母作倚门望子赋》请求回家养母,汉主刘龙天同意了,并给了很多赏赐,但他坚决不要,只是请求豁免龚州(今平南)一年的丁赋,得到了应允。他遂乘白马从京都广州返回家乡,在经过东濠河(今称白马河)时适逢发大水被淹死。当地人为感谢他的恩德,建庙来纪念他,年年供奉不断。

梁嵩中状元时,其家乡更名为鹏化里折桂村,又称龙街村;州治平南有以状元命名的街道;他遇难的东濠河,更名为白马河,东濠墟更名白马墟。这些名字,除县城的状元街于民国易名外一直沿用至今。

在梁嵩遇难的白马墟,建有“白马庙”,后改“状元庙”,明弘治年间重修,面临大江,颇为壮观,可惜毁于1971年,至今此处尚存石质镂花“状元庙”门额、石质对联,还存明举人李鳌撰重修庙碑记等碑刻一批。1985年重评平南八景,白马因风景秀丽并富有人文景观列入八景之一,名曰“白马双英”(另一历史人物为史籍所记“其祖籍东莞,实居平南,又寄籍藤县”的明兵部尚书、抗清将领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一说为贵港市平南大安镇白马村人(另一说为藤县人,见下文),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帝即位后,于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将其超擢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管登州、莱州、天津军务,委以抗清重任。袁崇焕多次重创清军,取得了著名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后因清皇太极施行反间计,其被诬以“谋叛欺君”之罪,处以磔刑。

袁崇焕儿时随父亲、祖父到平南白马生活,少年时曾在平南考童子试,被人攻讦,失去考试资格。袁父即找到住在藤县的兄弟袁端一,让他为袁崇焕办了个藤县户籍应试。这样,袁崇焕成了藤县的秀才,以后他中举人和进士,都是用藤县籍。关于这件事,袁崇焕在他本人写的《游雁洲诗》跋中说:“予居平南,初应童子试,被人讦,今改籍藤县,故云。”梁启超在《袁督师传》说,岭南数千年来与中原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毛泽东书信集》中毛泽东对袁崇焕的评价是: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

img55

石达开雕像 (罗远华/摄)

石达开(1831-1863)

石达开,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封为翼王,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北山里那邦村人,村子现已被淹没成为达开水库。他早年参加“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共谋起义。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夏,率4000人赴金田团营。1851年1月金田起义后,成为左军主将,12月被封为翼王、五千岁。在太平军由广西向金陵(今南京)进军途中,常任开路先锋,屡建战功。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春,太平天国建都金陵,称天京,石达开留京协助洪秀全、杨秀清处理军政要务。1854年督师西征,次年在湖口与秦日钢、罗大纲等大败湘军,夺回武昌。1856年6月与秦日钢破江南大营。同年9月天京爆发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后起兵讨伐韦昌辉,11月回天京“提理政务”。1857年5月因洪秀全猜忌,被迫出走,率10多万精锐部队转战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1863年5月在大渡河边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南)被清军和土司兵重重包围,进退无路,陷于绝境;6月,他冀图“舍命以全三军”,被骗入清营遇害。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作为太平天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石达开同时也是那段历史中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以秉持忠义闻名,16岁便“被访出山”,19岁统率千军万马,20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32岁,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提心吊胆,甚至他死后数十年中还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激励民气,号召志士,鼓吹革命”。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更是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

罗尔纲(1901-1997)

罗尔纲,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主要创始人和权威专家,贵港市港北区贵城镇榕兴街人。1930年6月上海中国公学中文系毕业,早年协助中国公学校长胡适整理胡父文稿,曾任贵县(今贵港)中学教师,同时兼贵县修志局特约编纂,担任太平天国史部分编纂工作。后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兼任广西通志馆编纂及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任一级研究员。生前担任江苏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顾问、南京太平天国史学会名誉会长,广西历史学会及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顾问等。主要论著有《太平天国史》、《太平天国史论文集》(10集)、《李秀成自述原稿注》、《湘军兵志》、《绿兵志》等。

img56

南山寺 (陈榕玲/摄)

img57

南山寺 (陈榕玲/摄)

南山寺

南山寺位于贵港市城区郁江南岸,距城区中心3公里,集自然、人文、佛教三者于一体。宋朝端拱二年(989年)始在狮头山依山据洞建寺,而狮头山又称南山,故名南山寺。公元997年,宋真宗即位,曾以“太宗墨迹赐天下名山”,其中便有南山。次年又赐太宗御书220轴,南山寺为此建御书阁安奉。宋仁宗于景祐元年(1034年)亲书“景祐禅寺”字额赐给南山寺,故南山寺又名“景祐禅寺”,成为岭南名刹、佛教传播的福地。至元代,文宗亲书“南山寺”三字赐予寺僧,现寺门额“南山寺”即为元文宗手迹,有《御书碑》立于寺内。

目前,围绕南山寺建成自治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由24峰围合而成,面积1300多亩,内有天然、人工湖泊,素有云水风光之称;有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烈士塑像等,是自治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山石刻、宋代铁钟被列为自治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瑶池菩提树、石佛像、宋代铁钟和摩崖石刻统称为南山“三宝一绝”。

翼王亭

翼王亭位于贵港市港北区东面的东湖公园内。东湖公园建于1930年,园内文物众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都很大,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系列纪念物荟萃之地,除翼王亭外,还有石达开纪念碑、石达开曾祖母墓碑座、鼎建渡船碑、石达开铜像以及1986年由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的“莲池落雁”、“荷花仙子”大型工艺雕塑。翼王石达开铜像高3.15米,宽1.5米,厚2.5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石达开塑像。

翼王亭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角形砖木结构,重檐琉璃瓦盖顶,高9米,宽12米,亭内施兰花板,四周砌八条圆柱,高4.5米,刷红色。东面两圆柱有原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书的对联“田畴历史卢龙塞,锦里馨香丞相祠”;有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题书的“还我河山”横额。西面两圆柱有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白崇禧题书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石达开纪念碑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高二丈余。碑身西面镌有李宗仁的碑文题字,东面镌有时任国民党中央副总裁汪精卫的“太平人杰”题字和原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居正的题诗:“欲饮黄龙血,人头作酒杯。破家还汉业,揽辔铁群才。羽翼原无黍,豆箕实可哀。蜀山稚不逝,魂魄好归来。”(www.xing528.com)

翼王曾祖母墓碑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编修《贵县志》时,在其家乡石马山中发现的,后运回公园中安置,加建碑座,高一丈,宽三尺。碑南面镌刻有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题诗,另一面刻有石氏后裔36人的名字,曾孙中有达开、祥开等人。墓碑的发现,证实了石达开的确切籍贯,从而解决了我国史学界长期争论翼王籍贯的问题,为研究石达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鼎建渡船碑发现于1979年冬,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立。1986年,贵县(今贵港)人民政府将碑运回县城,安置在翼王亭南侧,嵌上碑记石三块。根据《碑记》文字内容,证明石达开家庭属殷富,族中无人参与“主缘”之类职事,与《旧志》记载相符,澄清了石达开身世的是非,因此是考证翼王家世的重要历史依据,极为珍贵。

img58

翼王亭 (潘金强/摄)

汉晋古墓群

汉晋古墓群分布于贵港市港北区内的贵糖集团公司至罗泊湾一带,属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以来共挖掘了古墓500余座,出土文物1万多件。其中最大的罗泊湾一号汉墓,长12.5米,宽7.5米,有前、中、后共11个椁箱,底层还在殉葬的船棺和方木棺7具,出土的珍贵文物达1000多件(种)。

黄花岗五烈士纪念碑

黄花岗五烈士纪念碑位于贵港市平南县城郊罗冲桥畔,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黄兴等为首组织和领导广州起义,进攻两广总督衙门。此役有28名平南籍爱国志士参加,牺牲的有5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邑人建立平南五烈士纪念碑,碑墓上刻有五烈士的籍贯、年龄和事迹,以永志缅怀。

大圩龙岩

大圩龙岩位于贵港市港北区大圩镇东侧一公里,居南山寺与桂平西山之间。岩内能容纳万余人。石乳结处,有石巨龙蜿蜒长数十丈。宋淳熙年间,建成胜禅院。岩洞四壁,有唐至清许多名人的石刻诗词,琳琅满目。洞额“东方巨观”、“天然胜迹”等墨迹,笔劲犹存,有“古怀第一山”之称。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登临游览。

中共广西“一大”、“三大”旧址

中共广西“一大”旧址系自治区级(省)文物保护单位,在贵港市港北区贵城镇榕兴街34号。1928年6月16日,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二楼秘密召开。1936年11月7日,中共广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今覃塘区三里镇罗村召开。现在两处会议旧址均保存完好,“一大”会址旁边还修建有革命文物陈列馆。

参加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10余人,中共中央委员恽代英到会指导,时任广西特委书记邓拔奇主持会议。会议通过了三项重大决议案,改组了广西特委,选出了15名委员,朱锡昂任书记,董铨汉为候补书记。这次会议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广西各地党组织得到恢复和逐渐发展的历史转折进程中召开的,是广西自1925年建立党组织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省性的重要会议,对推动广西工农群众运动作用甚大。

img59

中共广西“三大”陈列室 (潘金强/摄)

贺州>>>跨越千年的临贺古郡

贺州市位于广西东部,毗邻湘、粤,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称。古称临贺,城址在今天的八步区贺街镇,因贺水、临水在此交汇得名。早在秦始皇时代开通“潇贺古道”(连接湖南潇水和广西贺江)以来,它就成为三省区边城的经济文化枢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为巩固南疆,在此首设临贺县,三国时吴置临贺郡,南朝沿袭之。隋朝初期设贺州,后废州并临贺等三县为贺川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再置贺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置贺县。1997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贺县,设立县级贺州市,以原贺县的行政区域为贺州市的行政区域;将梧州地区行署驻地由梧州市区迁至贺州市八步镇,梧州地区更名为贺州地区,辖原梧州地区的富川、钟山、昭平3个县(自治县)和县级贺州市。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贺州地区设立地级贺州市,辖八步区、钟山县、昭平县、富川瑶族自治县3县1区,总面积11855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20万(209年底数据)。

在长达2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养育出诸多俊秀人杰,书写了诸多壮丽篇章。

贺州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丰富,有姑婆山、大桂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有被称为“天下第一洞”的钟山县碧水岩、被誉为“十里画廊”的钟山荷塘风光及“人间仙境”鹅塘紫云洞等喀斯特地貌风景区。香港《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以及内地《围屋里的女人》等多部电视剧均在此地拍摄外景。

悠久的历史,给贺州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战国神兽麒麟尊”,为春秋时期制造,距今2500年,见证了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相互交融;宋代贺州钱监遗址是广西占地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尚未完全挖掘的铁钱铸造遗址,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贺州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贺古城、黄姚古镇、秀水状元村、明代古城、古石城等著名历史人文景观。

贺州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为客家人在南方定居以后,仿中原官邸而建成的宫廷府第式半封闭民居,形似府邸殿堂,在贺州市随处可见,比比皆是。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八步区莲塘镇仁冲村的客家围屋,建于清乾隆末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占地面积30多亩,分南、北两座,相距300米,呈犄角之势。南座三横六纵,有厅堂8个,天井18处,厢房94间;北座四横六纵,有厅堂9个,天井18处,厢房132间。整座围屋建筑为方形对称结构,四周有3米高墙与外界相隔,屋宇、厅堂、房井布局合理,形成一体,厅与廊通,廊与房通,房与楼通,楼与楼通,楼与地下通,地下有地道。地下通道左右蜿蜒,形成一座迷宫。

贺州客家围屋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艺术结晶,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美称。它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的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古老独特的建筑风格、精雕细刻的百兽图案、古朴典雅的明清家具、历经百年沧桑的农家作坊,与热情奔放的客家歌舞、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感人的客家历史传奇结合起来,是客家文化的典型象征。

img60

客家围屋 (黄吉遇/摄)

客家竹板歌

客家竹板歌是流行在客家人中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由于歌手在演唱时双手使用四片竹板自行伴奏而得名。竹板以楠竹或毛竹、水竹片制作,长约6寸,宽约1.5寸,为使其音清脆,多以桐油煮浸。歌者左手执的两片两边缘削成锯齿状,谓锯板;右手执的两片叫平板,无齿,也有为握得稳不易滑落而在边缘上半截加制少量锯齿。

演奏竹板时,锯板用手掌挟持,使两板紧密碰击而发出乐音,为歌唱伴奏。伴奏分前奏、间奏、尾奏,奏时长短不拘,由歌者即兴发挥。

竹板歌本是过去衣衫褴褛的流浪艺人走街串巷卖唱,借此乞讨点钱米苦度岁月的演唱形式,故又名叫化歌。艺人唱歌,伴以“沙沙乐、沙沙乐、沙乐沙乐沙沙乐”的竹板乐,所唱歌词随编随唱,随机应变。

歌手除在乞讨中随编随唱外,也有在夜里固定一处为劳累一天的群众唱《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赵玉林》、《胡中庆》、《高文举》等长篇唱本的,围听者多为苦力工人和贫穷市民,他们赠给歌手三五文钱或者捐点米和青菜,以求得较长时间的精神享受,这就是竹板歌之所以成为客家人喜爱的民间文学演唱形式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人地位大变,他们不再走街串巷行乞,能专心致志地进行创作和表演,竹板歌也得到了新生和发展,还登上舞台,成为民间文艺演出的一种形式。

img61

战国神兽青铜麒麟尊 (朱金莉/摄)

战国神兽青铜麒麟尊

战国神兽青铜麒麟尊是国家一级甲等出土文物,简称神兽尊,俗称麒麟尊,为战国早期贵族使用的大型酒器,1991年7月出土于贺州市八步区沙田镇龙中村,原高53.7厘米,宽23.5厘米,长50厘米,重21.5公斤,是古代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吸纳融会的产物。古代中国代表吉祥的三大神兽是麒麟、龙和凤,此宝是三兽合一,全国绝无仅有。出土以来,经国务院批准,已到过挪威、日本、英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展出,特别是2002年8月随广西青铜器精品巡回展团出访法国,在巴黎、干邑、拉罗谢、鸟市等6个城市巡回展出3年多。堪称中国“文化大使”的麒麟尊,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1996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01年被复制放大竖于贺州市区的灵峰广场,成为贺州的标志物。2002年起复制品开始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限量发行,由于造型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发行以来受到收藏者的青睐。

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

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位于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姚江与珠江口汇合处,旧名宝珠观。宝珠观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乾隆九年(1744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度重修,分上下两殿,皆雕梁画栋、石刻石柱、琉璃瓦盖。殿内有壁画,栩栩如生。观前有一对镇守石狮,门前有照壁月门,壮丽雄伟。宝珠观临姚江而建,三面临水,旁有古榕数株,遮天蔽日。山下有拱桥,桥头建有佐龙祠,桥下有一形似鲤鱼大石,以及一个3米多高的“禹门”,称为“鲤鱼跳龙门”。文人墨客至此,总要开襟吟咏。宝珠观左侧是著名的黄姚古戏台,前面是清波泻玉的姚江。

1945年秋,时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省工委和黄姚中学都设在宝珠观内,这里由此成为指导革命斗争的摇篮。1986年7月作为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重新开放,现为自治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g62

临贺古城旧址 (朱金莉/摄)

临贺古城

临贺古城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位于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包括旧县肚城、洲尾城、河西古城、河东古城等四个城址,以及六大古墓群、两座古庙、一处宋代营盘,内存大量富于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完整地展示着古代城市的多种功能。此外,还有东汉铭文四神规矩纹铜镜、彩陶说书俑、南汉大铜钟等大批珍贵文物。

古城自西汉以来历13个朝代,作为郡县治所长达190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元素,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各民族在此和睦相处,多种方言得以交流传播,衍生出丰富的民族文物资源。1952年,原贺县人民政府驻地从贺街镇搬迁到八步镇,这座千年古城成为人们瞻仰文物、凭吊先贤的场所。

贺州玉石林

贺州玉石林位于八步区黄田镇的姑婆山南麓,距市区18公里,现有面积约25公顷,全部由清一色的大理岩组成。质纯色白的大理岩俗称“汉白玉”,因此石林景区是我国唯一的汉白玉地质公园。整个石林区里,石中有景,景中有石,构成一幅天然完美的画面,被地学专家誉为“地质奇迹”。隋末唐初的贺州神奇秀才陈元光,中唐时期的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宋朝的抗金名将岳飞,北宋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等名人,都曾踏上石林,留下许多奇闻轶事。

img63

贺州玉石林 (贺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周敦颐与《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北宋文学家、哲学家。他所作的《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世人传诵的至理名言。而《爱莲说》的创作据说与贺州有很深的渊源。

周敦颐的父亲、北宋进士周辅成,是湘楚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考取进士后,被委任为与道州近邻的广西桂岭县(今贺州市八步区桂岭一带)县令。有史书记载,其任桂岭县令时,县治南侧的荷塘开出五色花,终冬不落,次年周敦颐生于县署中。

周辅成家学渊远,为官开明,在任上重文兴学,“务行政德泽,人人久而不忘”,深得民众推举,并得以在桂岭为政很长一段时间,也使宋代桂岭学馆师资及教育质量非同凡响。据史书记载,贺县历史上有过13名进士,桂岭就出了6名,可见桂岭学风之盛。

桂岭小盆地是萌渚岭余脉最大的一块山间大谷地,桂岭县治设在桂岭圩,时县衙南侧有一莲塘,塘中淤泥较深,水肥藕壮,荷花更美。周敦颐出生于此,整个童年和求学阶段都与荷塘形影不离,因此自小聪颖好学的他对荷塘情有独钟,科举时,终以一篇《爱莲说》而考取进士并一举成名。

周敦颐登科进士后离开了桂岭,被派往江浙一带任职。他一生官职虽然不大,但子承父志,毕生善文博学,所著《太极图说》,对以后的理学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以《爱莲说》成名,一生爱莲咏莲,真正是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晚年隐居于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旁,取书堂名为“濂溪书堂”,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

为纪念周氏父子,当地人在桂岭荷塘边建有周子祠一座,桂岭县丞周端撰序曰:“考贺志桂岭有周子祠,祠前有塘,塘中有莲,先生湖南道州人,志有莲池大都本爱莲一说。自宋至今,塘莲尚在。”祠内立有周辅成和周敦颐之神牌位。

马师曾和红线女贺州献艺

1945年5月,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率粤剧团抵当时的贺县八步,先在古色古香的樟木街摆台献艺,后转至八步剧场为民演出,当时年仅19岁的红线女也随团在贺州演出。其间,马师曾与红线女在八步举行了婚礼,新婚次日,他俩即双双登台参加《佳偶兵戎》的义演,为抗日募捐。

1945年农历六月六日是莲塘镇立琴庙炮期。马师曾欣然应邀,率他的戏班子到那里,在临时搭就的舞台上连演6天共10多场。红线女年轻,日夜登台献艺,马师曾则在夜里演出,引得万名观众称颂。

马师曾(1900-1964),字伯鲁,号景参。早年从艺,曾用过关始昌、风华子等艺名,后一直用马师曾本名。原籍广东顺德县桂洲镇(今顺德市容桂镇),自幼家贫,曾跟曾叔祖马贞榆攻读四书五经。马师曾天资聪慧,爱好音乐与戏剧,常常偷偷地看戏,对当时的名伶周喻林、靓元亨、新白蔡等的唱功演技都很崇拜。最后不顾父母反对,拜傅佳为师学粤剧;后来为了生活,只身去东南亚登台。由于表演艺术较差,又不懂粤剧的传统演法,在舞台上闹了不少笑话。挫折激励了年轻的马师曾,他决心勤学苦练,反复钻研传统粤剧《江湖十八本》,舞台艺术与修为不断提高。他对丑角的演法特别喜爱,在丑角的表演艺术上作了特别研究,终于创出有独特风格的“马腔”,俗称“乞儿腔”,令观众耳目一新。他的丑角形象逐渐为人所喜爱,在《苦凤莺怜》剧中演乞儿仔,深受观众喜爱。在从艺的几十年间,马师曾演过很多受欢迎的剧目,如《红玫瑰》、《有情太子无情棒》、《女状元》等,代表作是《搜书院》,演技精湛,名声很大。

红线女,(1925-)女,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市水口镇泮村人,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幼年在广州、澳门读书,13岁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以小燕红艺名登台。1942年,参加马师曾剧团在两广内地演出,得马师曾悉力教导和重用,改用红线女艺名,此后逐渐成名。15岁掌花旦正印,声名渐著。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1945年后,演出范围扩大到港澳及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一带,成为首屈一指的“花旦王”。曾在香港组织“真善美”剧团,并参加拍摄《家》、《春》、《秋》等多部影片。1955年从香港回穗参加广东省粤剧团,代表作有《搜书院》、《昭君出塞》、《关汉卿》和《山乡风云》等。1957年凭《卖荔枝》获世界青年联欢节东方歌曲竞赛金质奖章。

红线女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6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其表演以细腻见长,勇于革新,继承前辈唱腔艺术并吸收兄弟剧种和西洋演唱技巧,形成“女腔”(“红腔”)。其音色清脆秀丽,行腔自然、婉转、丰美,真假嗓音能够巧妙结合,有“龙头凤尾”之誉,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红线女共拍摄了70多部电影,演出了近200个剧目,既有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又编演外国名剧和现代戏。作为“民间艺术大使”,她多次向东南亚和美洲的广大观众传播戏曲文化,以优美的乡音博得华侨的喜爱。近年致力培养粤剧新人,组建了小红豆粤剧团和红线女艺术中心。

来宾>>>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秦统一岭南时,在境内首设县级行政建制,至今已有2210多年历史,汉、三国、南北朝均在境内设桂林郡治。市政府所在地原为来宾县,200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柳州地区,将原柳州地区的部分县市划出,正式挂牌成立地级来宾市,辖兴宾区、忻城县、武宣县、象州县、金秀瑶族自治县,代管合山市,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5万(2009年数据),境内壮、汉、瑶等10多个世居民族和睦相处。

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被称为壮家始祖的“麒麟山人”就在来宾市繁衍生息。经专家学者考察证实,来宾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至今保存有以盘古神话为核心,包括盘古寺庙、地名、节日、歌舞、剧本唱词等在内的原生态的盘古文化。是广西壮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民族与历史文化丰富,盘古文化、麒麟山文化、红水河文化、瑶族文化、莫氏土司文化源远流长。

被喻为“壮乡故宫”的来宾市忻城县莫氏土司衙署,是亚洲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这里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盘王节”等民族节日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里又是著名的奇石之乡,红水河奇石、草花石素以形态各异、品质优良驰名海内外,有“来宾奇石甲天下”之美誉。

img64

盘古钟 (来宾市文联提供)

盘古文化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但是,盘古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学术界一直有争议。经过深入考察,广西壮学会文化考察专家组2003年12月对外宣布,来宾市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一考察发现打破了中国没有“创世神话”的旧说。

在古籍中,最早记载盘古神话的是三国时期,但没有记载神话的流行区域。之后南朝梁代任的《述异记》中记载“桂林有盘古祠,令人祝祀”,这里的“桂林”即现在的来宾市象州县。文学巨匠茅盾也认为“盘古神话本发生于南方”。

壮族是来宾的原始居民,这里的民间还流传着“盘古兄妹”繁衍人类的神话:远古时水淹天下,只有躲在葫芦里漂浮的兄妹俩幸存,后生出像磨刀石形状的肉团,被砍碎撒向四野,就变成了人类。壮语称兄妹俩为“盘勾”,“盘”即磨刀石,“勾”即葫芦。专家们从语言学角度解释说,由于壮族历史上没有通用文字,“盘勾”的汉字注音就是“盘古”。磨刀石和葫芦至今还是壮族的崇拜物,专家在考察中发现,来宾有着丰富的盘古民俗文化元素,现存包括3座盘古庙、5个以盘古命名的村庄、大量盘古山歌和戏剧等,其中盘古庙供奉盘古神像,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和诵经活动。

在兴宾区良塘乡甘东村南的盘古山有座盘古庙,周围的村民逢年过节都去祭拜。建在半山腰的庙内,供有一对并排坐着、肩上和下身披着绿叶、面带雅气的盘古兄妹塑像。庙台两边有对联:“盘帝德高深永奠山河强各族;古皇恩浩荡宏开天地造人伦。”此庙已不知始建于何年,过去庙内设施较完善、规模也很大,曾挂着一口1919年铸造、有“盘古大庙”铭文的大钟。当时每年举行庙会活动和大年初一、十五,都要敲打此钟以祈风调雨顺、幸福吉祥,祭祀活动延续至今。每当此时,周边村民各家各户都自带猪肉、全鸡、粽子、米饭等供品到此祭拜盘古;农历八月初八还在庙内举行盛大的诵经活动;农历六月十七是盘古生辰,庙会活动要持续三天三夜,当天家家户户吃斋,不沾半点腥腻,活动内容主要有喃么、唱盘古山歌、演壮师戏“水泡天门”、舞龙狮等。另外,如遇当年天大旱,盘古诞生日当天还要举行“盘古兄妹出游”活动,大家抬着盘古兄妹塑像敲锣打鼓,游田垌、村寨,游到盘古外婆家岜姆岭时停留一晚,请道公诵经祈求降雨沐浴天下百姓,第二天回到庙里。

此外,在来宾市的武宣县和象州县等地,也都有盘古庙和有关盘古的神话传说故事,地方史志资料以及民间文学作品中对此均有录载,在民间至今还广为流传;在壮族山歌、壮师剧目、壮族师公唱本中都有专门传唱盘古的内容。来宾市内历代建有盘古庙数十座,以盘古命名的村、山、岭、洞等近百处,仅武宣县就有盘古村4个、盘古山1座、盘古岭2座、盘古洞1个。自古以来在来宾民间纪念盘古、崇拜盘古的风气极为盛行,而且延续至今。

来宾市盘古文化的发现,向世人证明,中国有自己的创造世界的神话,而且内涵丰富,源头清楚,脉络清晰。来宾的盘古传说,无论是从原始社会生产条件、原始思维层次、原始婚姻制度还是原始信仰,都具有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img65

盘古节“盘古兄妹出游” (来宾市文联提供)

img66

壮族文化书籍 (来宾市文联提供)

郑献甫(1801-1872)

郑献甫,原名存纻,别号小谷,来宾市象州人,古代著名壮族文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即授刑部主事,才及一年,便告归乡里。40岁以后从事教授,先后在广西庆远(今宜州)、桂林、广州、顺德、东莞,以及故乡象州等地,主讲各大书院,达30年,是一位名声遍及岭南的经师和诗人。著作甚丰,有大量诗作行世。《补学轩诗集》十六卷,收33岁到72岁所写诗作2800多首。

费孝通的大瑶山社会调查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6年赴英国留学,师从布·马林诺斯基完成博士学业,根据其在吴江的调查结果写出论文《江村经济》。《江村经济》一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清华大学副教务长,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客座教授,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荣誉院士,被香港大学授予文学博士荣誉。

费孝通1935年在出国前,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开展的社会调查,他们的爱情故事和对广西大瑶山的深情,成为一段让人难忘的历史。

1935年广西政府国民普及基础教育研究院设立了研究“特种民族”(苗、瑶、侗、壮等)的课题,向清华研究院求助,希望派员来桂支持。研究院决定选派费孝通前往。为了方便同行,费孝通与王同惠决定结婚。1935年10月10日,费孝通夫妇离开南宁,在翻译和向导的带领下前往大瑶山。10月18日他们从象县(今象州县)进入大瑶山腹地东南乡(今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当时的大瑶山被称为“蛮荒之地”,在这里搞调查其艰苦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一边作社会调查,一边向内地发回题为《桂行通讯》的报告。12月16日,他们又开始翻山越岭到罗运乡进行调查。一路上,当地向导在前面带路,行至五指山冲口处时,两人在一块大石上坐下歇息。这一歇,他们与向导失去了联络,迷失了方向。天慢慢黑了下来,费孝通忽见前面有一处似房屋的建筑,以为是人家,立即趋前探身察看,遂误入瑶族猎户为猎兽设的陷阱。怀有身孕的王同惠见状,奋不顾身地抢救。她见费孝通的腰部、腿部均受重伤,站不起来,便将他扶到附近的地上坐下,自己外出找人救助。天快亮了,费孝通仍没见妻子返回,便慢慢往前爬,自寻救助并寻找妻子。直到17日傍晚,他才被两位瑶族男青年背回古陈村,而王同惠却杳无踪影。副乡长闻讯后下令:凡16岁以上的男子,马上出动寻人。全村连续寻找7天,才在古陈与罗运交界的一处悬崖下的山洞急流中发现王同惠的遗体。王同惠遇难那一天,是她和费孝通结婚的第108天。

img67

金秀六巷乡王同惠纪念亭 (来宾市文联提供)

瑶胞们按当地风俗,为王同惠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第二天,副乡长挑选了8位身强体壮的瑶族青年,分别抬着王同惠的遗体和重伤未愈的费孝通离开六巷乡古陈村,经平南县到达桂平县(今桂平市)江口圩渡口上轮船。到梧州后,费孝通将王同惠遗体埋葬在梧州白鹤山上。费孝通请人精心设计了王同惠之墓,并亲笔写了碑文。

费孝通在广州柔济医院治伤期间,便着手整理王同惠在大瑶山调查搜集到的资料,撰写《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至1936年6月回到北京时脱稿。之后,《花蓝瑶社会组织》在上海出版,作者署名王同惠。此书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瑶族的族源、语言、民风礼俗、信仰、典章、生活、劳动、卫生、教育、家庭关系等情况,开创了中国社会学的新领域,成为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第一部田野调查报告。1988年12月,费孝通到广西梧州谒王同惠墓,睹碑思人,百感交集,还赋诗一首,犹叹“心殇难复愈,人天隔几许”。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海外又译《中国农民的生活》)被公认为中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他社会人类学大师的地位。《江村经济》卷首,费孝通满怀深情地写着: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2005年4月24日费孝通逝世,家人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与王同惠合葬。

近年有学者将费孝通先生有关广西瑶族的研究文章单独编成《六上瑶山》一书出版。费孝通在1935年第一次大瑶山调查之后,于1978年、1981年、1982年、1988年四次到大瑶山考察。费孝通在1951担任中央访问团副团长、广西分团团长时,曾到广西的许多瑶族村寨访问,特别是在龙胜各族自治县考察时,写作了《广西龙胜民族民主建政工作》一文。《六上瑶山》的编者把1951年费孝通的广西之行,也作为对广西瑶族地区的一次考察,于是就有了“费孝通六上瑶山”的说法。

萧朝贵(约1820-1852)

萧朝贵,来宾市武宣县河马乡人,壮族,约生于清嘉庆末年,太平天国第一批所封五王中之西王,称八千岁,是太平天国早期的重要领袖,常以“天兄下凡附体上身”发布命令,是金田起义核心领导人之一。

萧朝贵家境贫苦,常到紫荆山靠种菜、耕山、烧炭以维持生计。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后到壮、汉、瑶等各族群众中宣传拜上帝会的教义,串联发动群众入会。

金田起义前夕,萧朝贵回武宣家乡招齐会众,动员同族兄弟参加起义。太平军在金田誓师起义后进驻武宣东乡、三里,洪秀全在东乡“登基”称天王,封五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前军主将,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居第三位。1851年10月,洪秀全在永安州封王授爵,萧朝贵被封为西王。在太平军进军南京的征途中,萧朝贵为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强攻湖南长沙城时,不幸被清军炮弹击中牺牲,时年3l岁。

昆仑关战役指挥部旧址

昆仑关战役指挥部旧址位于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扶济村塘禾山敢墙洞,距昆仑关92公里。1939年冬,西南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奉重庆军事委员会之命在此成立行营指挥所,组织指挥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昆仑关战役。指挥所上可与重庆蒋介石联系,下可与所辖第三(苏浙赣)、第四(粤桂)、第九(湘鄂赣)战区沟通,成为西南七省的前线行政军事指挥中心。蒋介石曾到指挥所视察战事,对团级以上军官进行训话。

1939年1月,日军占领与北海相邻的涠洲岛,修建了军用机场。同年11月15日和16日,先后从钦州湾的企沙、龙门等地登陆。由于国民政府桂林行营对日军进犯广西的线路判断错误,因而邕(宁)钦(州)一线兵力不足,致使日军长驱而入,11月24日攻占南宁,12月4日占领邕(宁)宾(阳)线上的昆仑关。为保卫西南交通线,国民政府军委会电令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组织桂南会战。会战前夕,白崇禧在扶济村后山上的两个岩洞里成立行营指挥部,指挥作战。两洞不高,距山下仅10米,方便出入。洞口开阔,修建有厚达40~60厘米的防护墙,可抵挡敌机向洞内扫射。洞内亦十分宽敞,可容近百人。防护墙内筑成上下两层的数间小屋,上层为观察哨所,下层为警卫室,至今仍有部分残墙留存。

在昆仑关激烈争夺阶段,白崇禧为方便指挥,率指挥部部分人员推进到宾阳县新桥乡白岩村,设立前线指挥所,但指挥部大部分人员仍留在扶济村。昆仑关战役结束后,桂林行营指挥部撤回柳州,在扶济村办公历时近三个月。

img68

位于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的昆仑关战役指挥所旧址 (来宾市文联提供)

“麒麟山人”遗址

“麒麟山人”遗址位于来宾市兴宾区桥巩乡合隆村西南面约500米处,为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群山簇拥,峰峦秀丽,远望此山,俨然一只卧地昂首的麒麟,故而得名。

1956年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家贾兰坡、吴汝康在此山盖头洞(壮语为卡姆头洞)发现一个人类头骨的颅底部分化石,伴生动物化石有鹿牙、猪牙,还有大量腹足类动物的壳,并发现粗糙的石器一件和人工打制的石片两片。人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麒麟山人”,现存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博物馆中,广西博物馆内有复制品。据考证,“麒麟山人”生活年代为距今约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麒麟山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说明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来宾市兴宾区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img69

位于来宾市兴宾区桥巩乡的“麒麟山人”遗址 (来宾市文联提供)

石巷迷宫

石巷迷宫位于来宾市象州县象州镇沙兰村的青山岭上,占地约5公顷。由一堵堵约4米高的岩石构成,石壁呈鱼鳞状;石巷宽处可容两人并行,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巷内有奇形怪状的石壁石块、奇曲弯转的巷道、石门、栩栩如生的石头塑像、千丝万缕的古藤。巷道四通八达,奇曲弯转,人入内行走,极易迷路。走出石巷,但见近处桃李成林,远山如黛,烟霭轻绕,山风习习,沁人心脾。整个迷宫颇似欧式城堡,由于浓密的灌木、野藤覆盖,极为隐蔽。有关地貌专家认为,石巷迷宫约于3.5亿至4亿年前后泥盆纪时代,由海底地壳变化和水长期侵蚀而成,是岩溶地区特殊的地貌奇观。

武宣文庙

武宣文庙是自治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来宾市武宣县城,又称黉学官,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也是武宣最早兴学立教之地。文庙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从旧县城(今三里镇旧县村)搬迁而来,坐北朝南,俯视黔江,面对文笔峰,地势高敞,规模雄伟,甚为壮观。文庙占地面积4760平方米,历经明、清、民国各朝相继修葺,形成建筑布局有照壁、东西厢房、礼门、棂星门、状元桥、泮池、名宦祠、明伦堂等组成的砖木结构建筑群体。

img70

武宣文庙 (陈德仁/摄)

忻城莫土司衙署

忻城莫土司衙署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建筑群,位于来宾市忻城县城关镇翠屏山北麓,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忻城第八任土司莫镇威完成衙署主体建筑,经历任土司先后扩建附属建筑,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土司衙署建筑群。主要由土司衙门、莫氏祠堂、土司官邸、大夫第、三界庙等主要建筑组成,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衙署建筑皆砖木结构,具有中原古典宫廷建筑特点,气势宏大,格调典雅,民族特色浓郁,是元末明初土司制度文化的缩影,也是研究土司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因为最具壮族建筑特色,被誉为“壮乡故宫”,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考古价值,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一代廉吏于成龙》、《流亡大学》、《石达开》、《刘三姐》等10余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据传,这里就是壮族“歌仙”刘三姐故事中莫老爷的府邸。莫土司衙署是忻城土司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见证,也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我国西南土司制度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因此,有专家认为,要研究壮族的历史,一定要研究壮族土司制度的历史;要研究壮族土司制度的历史,一定要研究忻城莫土司的历史。这反映了忻城莫土司史在壮族史中的重要地位。

img71

忻城莫土司衙署 (邹文彬/摄)

img72

莫土司衙署花廊 (邹文彬/摄)

img73

中央电视台在忻城莫土司衙署拍摄节目 (邹文彬/摄)

壮族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始于宋代,是唐代羁縻制度的延续和发展。封建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采取“以夷治夷”、“以蛮治蛮”政策,利用当地酋长并以其势力管辖所及的区域,分别授予官职,准其子孙相继承袭,是为土司制度。到了明、清时期,为适应封建地主经济发展,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土司制度逐步被流官制度所取代。

崇左>>>世界八大斜塔之一所在地

崇左市地处广西西南的左江河畔,是广西最年轻的地级市,辖扶绥县、大新县、天等县、宁明县、龙州县和江州区,代管凭祥市,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0多万(2009年末数据),有壮、瑶、苗、侗、仫佬等18个世居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3%。

崇左自古以来为壮族先民骆越民族聚居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地区后,设桂林、象、南海三郡,象郡治所临尘,即在今崇左市区。唐贞观元年(627年),置左江镇。宋初沿袭唐制,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设左江道置太平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改太平寨置太平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太平路为广西布政司左江道太平府。民国属镇南道(治所在今龙州县),1921年8月废除道制,各县行政由省直辖。1928年,撤销土江州、罗白县,并入崇善县。1949年12月,崇善县城解放;1950年1月,左县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初,左江地区属龙州专区。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崇善县与左县合并为崇左县,崇左因此得名。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宁地区,划出原南宁地区部分县市设立地级崇左市,并于2003年8月挂牌成立。

早在5万年前,左江流域就有早期人类活动,绿青山矮洞文化遗址和“柳江人”同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浓郁的壮族边关文化,以花山壁画为代表的左江河畔壁画群就是壮族祖先骆越民族在2000多年前绘制的,至今仍是千古之谜。1885年,清代名将冯子材在这里奋起抵抗法国侵略者,取得闻名中外的镇南关大捷;1907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这里领导第一次反清起义;1930年,邓小平在这里组织和领导了龙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和左江革命根据地。市区在明清时期为太平府府治,至今留存有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太平府古城墙、3座古城门,以及《丽水龙神庙碑》、《奉宪勒石》、王元仁连笔草书《千年寿》等3处碑刻。

崇左市边关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十分丰富。“南国边关风情游”是广西重点推出的五大旅游线路之一,这里有世界八大斜塔之一的崇左归龙斜塔、崇左石景林及世界珍稀动物白头叶猴保护区——弄官生态公园;有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14个关键地区之一的陇瑞-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景区花山崖壁画,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大新德天跨国瀑布景区,明仕河田园风光,中国九大名关中唯一的边关凭祥友谊关,侏罗纪时代的扶绥恐龙化石群,以及中法战争遗址、大小连城、边关古炮台、大清国万人坟、法国领事馆、陈勇烈祠、红八军纪念馆及胡志明足迹之旅等历史文化景观。

img74

宁明花山崖壁画 (黄文伟/摄)

花山文化艺术节

花山文化艺术节由崇左市委、市政府主办,宁明县委、县政府承办,2004年起每年在花山崖壁画所在地宁明县隆重举行,旨在以花山文化品牌为载体,传承骆越文化,连接东盟各国,开展文化交流,促进经贸和文化互动。

2003年起,广西提出“保护花山岩画,弘扬民族文化,打响花山品牌”的战略,决定把宁明花山崖壁画的合理利用、开发作为广西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工程项目来抓,形成北有《印象·刘三姐》、南有《走进花山》的文化产业品牌格局。近几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几届花山文化艺术节,影响深远,使古老神秘的花山被世界广泛关注。

黎申产(生卒年不详)

黎申产,号嵩山,崇左市宁明县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人,即授庆远府儒学训导。归里后任宁江书院山长20年,以诗文教导后进,造就不少人才,为左江一带的文化名人。著有《宁明州志》二卷,《菜根草堂吟稿》二卷。

潘文石与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

潘文石(1937-),著名科学家,珍稀动物熊猫和白头叶猴研究专家,被誉为“中国熊猫之父”、“白头叶猴教授”。出生于泰国曼谷,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随父母回到广东汕头市。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随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动物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系美国史密森学会兼职研究员,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学会兼职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和中国生态学会理事。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位“师德标兵”之一。

潘文石在上世纪60年代主要从事关于哺乳类动物和鸟类的研究,70年代开展小鸭病毒性肝炎和鸡的支原体病研究,80年代起开始对大熊猫进行研究。1996年,开始把研究工作重点转移到广西崇左的白头叶猴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上,努力寻求一条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年来,他和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不但对当地的白头叶猴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个集科研和教育为一体的野外基地——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还帮助当地居民改善生活条件,加强其环保意识,努力参与社区经济建设,发展以白头叶猴为主要对象的生态旅游事业。1996年获北美大熊猫基金会的科学特别成就奖、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学会野生动物保护奖章、荷兰王子颁发的保护野生生物金诺亚方舟奖,2000年荣获福特汽车环保奖,以表彰他在广西崇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作出的卓越成绩。

崇左采茶舞

崇左采茶舞主要流行于驮卢、那隆、左州等地村镇。传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钦州一位制瓦师傅到驮卢圩灶瓦村制瓦,同时教老百姓演唱采茶戏,还到附近的更别、屯村、更懒、伏廖村传授。1918年,邕宁县那陈村民间艺人赖福栈来到那隆、群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采茶戏。此后,外地采茶戏开始传入崇左。经过四五代人的传教,遂成为流行全市的主要民间戏种,其内容多以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为主旋律。

采茶舞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书生或财主等。新中国成立前,采茶队一般没有妇女参加,茶娘由男演员装扮,每队的演员为5人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参加了采茶队,茶娘不再由男演员担任,每队的演员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场地从在一张竹单上表演到走上了大舞台。演出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恭贺新年、庆贺丰收、祈求太平为表演目的,有开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红茶等10多种表演形式。

采茶舞的服饰,男演员头戴黑色彩绣头圈,腰缠红腰带,脚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装,有白色对襟上衣、白长裤、蓝长裤、红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裤背心均镶上各色彩线。女演员戴红色彩头圈,脚穿绣花鞋,有穿淡黄色壮族斜襟上衣、红色百褶裙,也有穿红色大襟衣、青色长裤等。道具有麒麟、凤凰、花篮、花伞、彩扇、铜钱鞭等。伴奏乐器以二胡、笛子、唢呐为主,再伴以锣、鼓、钹。随着社会发展,采茶舞由原来群众自发组织发展到乡镇、县文艺团体来排练演出。《六人斗金花》、《九龙摆尾》剧目,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自治区文艺汇演获得优秀奖。经过艺人改编的《改风水》、《绿叶扶花》、《选女婿》等节目,先后多次参加自治区级文艺大会演出。

壮族花朝节

壮族花朝节是流行于宁明、龙州一带,为纪念百花仙子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百花仙子这天降到人间。百花仙子喜欢木棉树,她常栖身于木棉树上,佑护大地百花灿烂,人间安宁。节日地点多选在有高大木棉树的地方举行,男女青年们从四面八方而来。他们穿着民族盛装,怀揣五色糯米饭、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带上为情人而备的绣球、头巾、千层底新鞋等礼品。人们三五成群,对唱山歌,同时歌颂百花仙子的圣洁、美丽。夕阳时分,人们按照传统习俗,从四周把绣球向木棉高枝拋去,于是一道道彩色的“闪电”出现,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拋掷过后,木棉树上彩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裙。

壮族斗牛

壮族斗牛是广西地区一种古老的传统竞技方式,传说在宋朝已经盛行,而崇左尤为典型,大多在秋收后至立春前农闲时进行。比赛地点一般每年轮流在一个乡或一个村进行,具体时间由各村代表商议而定。斗牛场一般选择在四面是山坡、中间有块平地或者河滩的地方。届时,四乡八村的男女老少均云集于此,各自带上铜鼓、唢呐来为自己的参赛队呐喊助威。一般情况下,每个村寨派一至两头牛参赛。赛前的大牛牯有专人饲养两三个月,期间给它喂蜂蜜、猪油、盐水、烧酒等物,故参赛的大牯牛都非常剽悍强壮。角逐前的大牯牛要经过裁判分门别类量出级别后,在同级别中通过抽签确定对手和比赛顺序。“嗵!嗵!嗵!”三声铁炮声响,两头斗牛的主人各自撒缰放绳,早已迫不及待的斗牛红着眼径直冲向对手,两对牛角“咔嚓、咔嚓”地互相碰撞。四周的人海呐喊阵阵,锣鼓喧天,场面紧张而激烈,精彩纷呈。若两头牛势均力敌,长时间相斗还难解难分,小伙子们便用牛绳拴住牛的后脚,把斗红了眼的两牛拉开,休息几分钟后再继续角斗。两牛相斗,除了顶角外,还互攻头部、脖子等部位,只要能把对方赶跑或顶倒,就算获胜。获胜的大牯牛以红绸披挂牛角或牛颈,人们放鞭炮拥牛回村。是夜,全村男女老少和牛主的亲朋好友通宵达旦地欢歌畅饮,以庆胜利。

德天瀑布

德天瀑布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跨国大瀑布,位于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和越南高平省重庆县潭水社交界的边境线上,西距大新县城66公里,距南宁196公里。从德天瀑布至硕龙镇以14.5公里的归春河为天然国界。归春河发源于百色市靖西县,全长150公里,途经越南后又复入我国的大新县硕龙镇德天村,遇断崖倾泻而下,形成瀑布。瀑布横跨中越两国,宽200余米,高约60米,纵深约70米,年均流量50立方米/秒,是黄果树瀑布的5倍,终年有水。瀑布四周古树参天,花草掩映。瀑布由多道高低不齐、大小不一的湍流穿过丛林直落而下,呈三级跌落。德天瀑布的左侧另有一小瀑布完全在越南境内,名为“板约瀑布”。2005年,德天瀑布以其原始的自然美、生态美和跨国风情,在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开展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最美的瀑布”称号。

瀑布顶上有一小岛,称崖。岛右侧约布右侧,有一名,现炮台完原始森林,林木光,一边是别具“浦汤岛”,面积约15亩,岛上绿树成荫,河水从岛的两侧潺潺流淌而扑下断50米,有国界碑一座——“53号界碑”,上用中、越文刻写:“中国广西界。”瀑山峰——炮台山,海拔754米,因清朝将领苏元春在山上修建靖边炮台而得好无损。登上山顶,可俯瞰越南境内方圆几十公里的田园风光。山的东面有茂密,高大枧木随处可见。瀑布下游的归春界河,一边是颇具特色的异国风一格的边民小楼或干栏房。

img75

德天瀑布 (苏道深/摄)

img76

左江斜塔 (苏道深/摄)

左江斜塔

左江斜塔又名归龙塔、水宝塔,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崇左市区东北2公里处,建在左江中的石头岛——鳌头峰上,处于急弯激流之中,地势惊险。为明朝知府李友梅于天启元年(1621年)建造,当时建了三层。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知府徐越加建两层,使之成为五层砖塔。塔底直径5米,塔基身总高23.184米,塔身18.28米,塔身呈八角面体。塔顶铸了一个铣质葫芦盖顶,从不生锈。塔八面正檐每一檐角悬挂铜铃一个,随风摆动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塔的外观古朴雄健,昂然挺拔。塔底层南和西南各开一拱门,从二层各开一个小窗。塔内螺旋砖梯逆时针绕至顶层,人走在阶梯上,倾斜感很强。据测塔身倾斜度为4°24′64″,倾斜方向为西南偏西52°16′30″。据专家考证,这是工匠在建造时考虑到江心风力和地基等因素而精心设计而成,是唯一人为建造的斜塔。整个塔依山顺势,结构稳固,造型和谐,自建成至今,已历时300多年,虽屡遭洪水冲刷,日晒风吹雨打,仍屹立不倒,足见建筑技术的高明。倾斜的塔,世上不多见,而坐落在江河急流漩涡的中间,更属奇观,与苏州虎丘塔、辽宁绥中塔、上海松江护珠塔、湖北当阳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德国肯道塔、英国议会大厦方塔共誉为世界八大斜塔。

相传,在明朝庆隆年间,左江中间突然冒出了一块巨石,挡住了江流,漩涡浪翻,使许多过往船只遭到灭顶之灾。人们认定这是江中有妖龙在作怪,便修建这座宝塔以镇妖龙,故名为镇海宝塔。但妖龙不服,宝塔屡建屡塌。后来得到仙人相助,搬来半座山奠基,才把宝塔建成,可妖龙仍不时出没为害。有一壮族青年得到仙人传授的整治妖龙之法后,杀死妖龙,天下才太平,人们遂把镇海宝塔称为归龙塔。

弄官白头叶猴生态公园

白头叶猴生态公园位于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与板利两乡交界处,距市区35公里。保护区内群峰峻峨,环境幽雅,是我国典型亚热带岩溶地貌和自然资源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地区之一,内有60多种哺乳动物、100多种鸟类、30多种爬行类动物、20多种两栖类动物以及上千种特产植物。在多种哺乳动物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白头叶猴就有18群240多只。白头叶猴是世界珍稀动物,也是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目前全球仅存700只左右,其数量比国宝大熊猫还少,全世界就中国有,全部分布在祟左市的江州、宁明、龙州、大新和扶绥等县区,并以弄官山区一带为重要分布区。在保护区内,每天早上天亮时到上午10时左右,下午从18时到天黑前均可观赏到跳跃在悬崖峭壁之上、嬉戏在树枝藤条之间的白头叶猴。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潘文石先生曾常年带领学生在此进行科学考察研究。

恐龙化石发现地

恐龙化石发现地位于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那派盆地,距南宁市75公里。扶绥县于1973年、2001年在那派盆地出土的恐龙化石,属于世界顶级品位,其中2001年出土的“一窝三龙”恐龙化石距今1.3亿年,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高大、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堪称稀奇珍宝。蜥脚类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出土,填补了白垩纪时期恐龙化石资料的空白,对研究恐龙化石的衍化、分布以及古气候、古生态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桂平>>>太平天国发源地

桂平市位于广西东南部,2007年末总人口170多万,总面积4073.8平方公里,东和东北与平南县交界,东南与容县为邻,南与北流市、玉林市相接,西和贵港市接壤,西北与武宣、金秀毗连。

桂平市境内有1万至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贝丘洞穴遗址和60万至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击制石器工场遗址。桂平春秋战国时期属西瓯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汉改为郁林郡),郡治即在市境内。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设布山、阿林两县,属郁林郡,此为桂平建县之始。南北朝天监元年(502年),设桂平郡及桂平县,治所均在西山大窝坪,今名由此而得,唐朝为浔州府治所在地。

桂平市拥有岭南佛教名山西山景区、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天国起义旧址等3个国家级旅游景区;有全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白石洞天、全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天南福地”——罗丛岩;有“广西小三峡”之称的大藤峡、广西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广西现存最高的古塔——东塔等。有诗赞曰:“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浔城半边山。”1978年,国务院将桂平市列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旅游县(市);1988年8月,国务院又确定桂平西山为全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名胜区。人们瞻仰观光和学术研究的场所。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位于桂平市区以北27公里的紫荆山南麓金田村犀牛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包括韦昌辉故居、新圩三界庙、傅家寨、古林社、风门坳共五处景点以及太平军的古营盘、练兵场、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历史陈列馆、洪秀全雕像等。

1851年,洪秀全在这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此次农民大起义激荡中国18个省,历时14年,攻克600余座城市,震撼了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

犀牛岭是一个南北走向的土丘,北端为古营盘,相传是明代瑶民起义领袖侯大苟所筑,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沿用,中间有太平天国起义时的“拜旗石”。古营盘前的草坪,是当年太平军的练兵场。岭的西北坡紧靠着的犀牛潭,是太平军秘藏武器的地方。岭的南面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历史陈列馆,馆内展示历史文物100多件,匾额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周建人所书。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的故居,就在犀牛岭东侧的金田村内,拜上帝会总部曾设在其家,会众们在这里开炉日夜打制武器,然后运到犀牛潭中秘藏。距古营盘东4公里的新圩三界庙,是太平军的前军指挥部,庙内保存有近30块碑刻,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珍贵资料。当年太平军誓师起义的地方,如今遗迹犹存,古松参天,绿草如茵,成为人们瞻仰观光和学术研究的场所。

洪秀全(1814-1864)

洪秀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新华镇大土布乡官禄土布村人,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其父洪镜扬,是邻近诸村的保正,家里“薄有田产”,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洪秀全有两个哥哥,他是三兄弟中唯一读书求功名的。7岁入本地私塾读书,14岁考为童生。此后连考四次,历经17年,均未考上生员(秀才)。在他一再落榜到公开造反期间,多次“坐馆”当私塾老师。

1842年,洪秀全第四次应考,一起落榜的书友(一说是表弟)冯云山出于对考试制度的极端不满,又从星相术角度看出洪“多异相”、“有王者风”,便极力鼓动他为首造反。冯的劝说,符合他此前大病中的想法和梦幻,于是断了科举仕进的念头。洪决心造反之后,即以上帝封他为“太平天王大道君全”,命他“时或称洪秀,时或称洪全,时或称洪秀全”大造舆论。从此,改名为洪秀全。

img77

位于金田村太平天国起义旧址的洪秀全雕塑 (罗远华/摄)

洪秀全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然后深入广西,以宗教发动农民群众,于太平天国辛开元年、清咸丰元年即1851年1月11日在桂平举行金田起义。此后率领太平军征战全国18个省,攻克600余座城市,最后攻下南京以为都城,建立太平天国政权,改南京为天京。1864年天京被清政府军攻陷,其领导的农民运动前后历时14年,最后以失败告终。

杨秀清(约1820-1856)

杨秀清,桂平市紫荆镇平隘新村(今东王冲)人,出身贫苦,常在紫荆山烧炭。1846年参加“拜上帝会”,并成为得力骨干和协助洪秀全在金田起义的主要领袖之一。太平天国起义后被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拥有“节制诸王”的权力,成为太平军中的实际指挥者。杨秀清生性勇猛,在统帅太平军从广西进军南京中功勋卓著。1853年定都天京后,他整顿朝纲,派兵北伐西征,多有建树。由于功高跋扈,引起天王洪秀全和其他高级将领的猜忌,最后导致太平天国核心领导集团矛盾激化,1856年在“天京事变”中被北王韦昌辉杀害,其亲信部将和王府人士及亲属同时被杀2万余人,韦昌辉以除“逆”有功,趁势威逼翼王石达开,石达开遂率20万太平军将士出走,致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事后不久,洪秀全又诛杀韦昌辉,追念杨秀清前功,将其死日定为“东王升天节”以志怀念。

韦昌辉(1826-1856)

韦昌辉,原名韦正,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人,太平天国重要将领之一,于1848年率全家参加“拜上帝会”,并倾其家产资助太平天国起义。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右军主将,后在永安(今蒙山)被封为北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他对东王杨秀清心怀不满。1856年8月得天王洪秀全密诏,9月从前线带兵回京,杀害杨秀清及其部将亲属2万余人,激起天京太平军将士的公愤,同年11月被洪秀全处死。

释宽能法师(1895-1989)

释宽能法师,俗名龙六纬,出生于桂林市临桂县两江头村,祖父、叔祖在光绪初年曾任翰林院编修、知县等职,父亲是清末优贡出身,当过知县、大学校长等职。释宽能虽然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却从童年时代起,即饱尝人生忧患。她早年肄业于北京民国大学,1947年由于饱受苦难和不幸,逐渐走向佛门,当年在广东曲江南华寺受戒。她先后得到苏州灵岩山寺印光老法师和南京毗卢古寺圆瑛老法师等高僧赐教,佛学不断长进。

1949年10月,应广西桂平县(今桂平市)佛教界人士邀请,她到西山洗石庵任主持直到圆寂。

释宽能法师不仅留下了在佛教界影响颇大的《三乘教义》一书,在她圆寂火化之后,还留下了世界上第一个比丘尼圆寂后三颗半透明的灵骨舍利,成为佛门之宝。据佛教《法苑珠林》一书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有舍利,而后2500多年时间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高僧火化后有舍利。而女尼火化后有舍利,释宽能法师为佛教史上第一人。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释宽能法师曾亲手制作西山茶,多次寄给毛泽东主席品尝。毛泽东收到后给释宽能法师回信两封,表示感谢。

北回归线标志塔

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桂平市城区东郊的北回归线公园内,是广西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标志塔呈正东西走向,是跨度为18米、高为17.2米的弧形,弧形中心端托着一个直径6米的地球仪,球体正中有直径16厘米的“窥阳孔”,阳光经此孔直射在正下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中的桂平点上。标志塔的东西方向嵌有宽5厘米、长20多米的北回归线标志指示线,站在这里,可以一只脚踩在热带上,另一只脚在温带上。标志塔所在的公园里还有天文科学知识展示,介绍北回归线在全球、全国、全区的位置和标志概况,展示八大行星的形状、特点及对农业、旅游的意义。

img78

北回归线标志塔 (罗远华/摄)

全国道教第二十一洞天——白石洞天

白石洞天位于桂平市城区东南35公里处的白石山上,是全国著名的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宋朝开始在山上修建寺观,明以后成为游览胜地。明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到此考察,并写作著名作品《白石山游记》。白石山之东为独秀峰,孤峰插天;西为莲花蕊,又称鹅头峰,奇怪险峻,是主峰,山麓有寿圣寺、炼丹灶,不远处还有飞鼠岩。

img79

西山龙华寺 (陈榕玲/摄)

西山龙华寺

西山龙华寺又名上寺,上世纪30年代初为释巨赞、释觉光法师驻锡,现为广西佛教协会所在地。西山龙华寺始建于宋朝,清康熙、乾隆、同治年间曾三次重修,1974、1986年又两次重修,现为钢筋水泥结构。几经重修后,1990年重修开光,殿阁雄伟巍峨,香火旺盛。古寺背靠姚翁岩飞阁,左傍灵溪,右临乳泉,下至碧云天。寺内塑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主殿为释迦牟尼佛祖像。“大雄宝殿”殿额为全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所题,殿联为释觉光法师墨宝。殿前为钟鼓楼,后为千手观音殿。释觉光法师赠联为:水鸟树音咸宣佛法僧宝,灵霞山色尽显毗卢遮那。登上龙华寺的文昌阁,凭栏望远,不但可饱览西山景色,还可领略浔州古城的大好风光。“龙华晚眺”,是著名的桂平西山旧八景之一。

桂平东塔

桂平东塔桂平东塔为自治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西境内现存最高的古塔,坐落于浔江南岸,距城区6公里。明朝万历初年(1573年前后),由知县刘万安倡建。崇祯年间,由御史李仲熊、知府葛元正续建至九级,距今已历400多年。因在城区以东,故名东塔。塔屹立于黔郁两江汇流处,壮若文笔,直指云天,气势宏伟。塔共9层,高约50米,为八角形砖塔,墙厚4米,底径12米。每层有圭角式拱门8个,其中2个是真门,6个是假门。登塔楼梯采用穿壁式绕平台盘旋而上,直达塔顶。塔顶饰以铜葫芦,原是为了“镇邪”及装饰,实际上起了避雷的作用。“东塔回澜”是桂平八景之一:正对东塔的一段浔江河面,位于扬澜滩之下,水下暗礁遍布,黔郁两江汇合后,水流湍急,为礁石所阻,激起阵阵旋涡,在长达数里的江面上,波澜迭起,回环激荡,变化无穷,蔚为奇观。

全国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天南福地”——罗丛岩

罗丛岩坐落在桂平市白沙镇思建村莲花山脉前沿零星分布的岩溶残丘地带,东南距郁江河畔的白沙圩约8公里,距城区35公里。在方圆五六公里的平原上,崛起石山9座,当中一座高70米,长约350米,宽80米,坐北朝南,状若覆舟,这就是被誉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南福地”和桂平八景之一的“罗丛岩月”。岩内有古人类洞穴遗址,考古工作人员曾在此发现大量夹砂陶片、磨光有肩石斧、螺蛳胶结层、兽骨、野猪牙齿等遗物,证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曾在这里生活栖息。罗丛岩成为风景名胜,始于宋代皇祐年间(1049-1054),程颐、程颢自洛阳至龚州(今平南县)省父,随同他们的老师周敦颐一道“遍游浔郡诸名胜”,曾在此筑室为居,读书讲学。后人在他们的旧居遗址建周程三夫子祠,今祠已不在,但当时所用大块石灰石垒砌的墙基犹存。明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专程前来此游览考察,并在《粤西游日记》中有所记叙。

img80

大藤峡 (潘金强/摄)

大藤峡

大藤峡在桂平市城区西北的黔江下游,全长40多公里。传原有大藤如斗,横跨江面,昼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故名。这里河道曲折,江流湍急,四面高山环绕,峰丘重叠,绵亘数百里,岩洞数以百计,九层楼、仙人阁、三妹洞尤为险要。这里是明代大藤峡瑶族起义的活动中心,明王朝先后用兵百余年,才把瑶族起义镇压下去,后改大藤峡为断藤峡,并在崖壁刻“敕赐永通峡”。毛泽东主席对明代大藤峡瑶族起义的历史亦很关注,曾书写“大藤峡”三字。

宋代古窑群遗址

宋代古窑群遗址在桂平市城区西郊、蒙圩、罗秀、社步、罗播等地,有陶瓷窑50多座,城郊窑址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碗、盘、碟、壶、罐等多为宋代南方常用器物。蒙圩窑岭村发现的10座陶瓷窑,出土器物所施全是青黄釉,属青釉系统,烧制年代约在南宋。

中国一绝——罗秀米粉

罗秀米粉是广西著名食品,因产于桂平市罗秀镇而得名。罗秀米粉历史悠久,选用上等优质大米,配以山中泉水,采用传统的加工技术精制而成,质量上乘,食之脆且爽口、细腻、润滑,尤以条索匀称、柔软韧性见长。经试验,用一把约200根的米粉缠在木架上,能制成一个可吊50公斤重的成人秋千。罗秀米粉扬名广西内外,在香港市场也享有盛誉,曾被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入电视系列短片《中国一绝》,以“奇特的米粉”为题向国内外传播。

凭祥>>>中越文化交会之地

凭祥市位于广西南部,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建制于714年,得名于1053年,1956年11月正式建市,1992年6月被批准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200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直辖的凭祥市,2003年1月自治区批准由地级崇左市代管。全市下辖4个镇,总面积650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2009年数据)。由于处于边境前沿,战略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火不断、硝烟弥漫,到处都留有战争的痕迹。全国九大名关之一的友谊关(原名镇南关)即位于此。

凭祥市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97公里。自宋朝以来,一直是中越边境贸易的集散地,辖区内有2个一类口岸、1个二类口岸、5个边民互市点。距广西首府南宁、越南首都河内均为160公里左右,322国道、湘桂铁路、河内-凭祥-北京-莫斯科国际联运铁路贯穿全境,堪称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陆路通道。

img81

2010年8月25日,中越青年大联欢启动仪式在广西凭祥市友谊关举行。图为活动现场。 (卢松见/摄)

img82

友谊关 (黄吉遇/摄)

友谊关

友谊关坐落在凭祥市区南18公里处,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始建于汉朝,初名雍鸡关,后几经易名,1965年始称友谊关。它以雄伟的建筑、险峻的地势赢得“天下第二关”之称,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仍在使用的边关通道,城门上“友谊关”三个大字是陈毅元帅手迹。友谊关不仅是扼守边关要塞的军事重地,也是战争历史的见证,从雍鸡关、鸡陵关、界首关、大南关(简称南关)、镇夷关、镇南关、睦南关,到友谊关,关名的每一次更改就是一次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闻名中外的冯子材镇南关大捷和孙中山镇南关起义就发生在这里。

清末抗法名将苏元春督边时,先后在关旁金鸡山上修筑镇北、镇中、镇南三座炮台,都是用石料砌结,居险而筑,坚实稳固,极其雄壮。相传当年运炮上山时,是用圆木垫在炮身下,数百人沿着崎岖山路前拉后推,每天仅能前进数尺。三座炮台前后共花了10年时间才建成,可见工程之艰巨。

1907年12月1日,孙中山以镇南关为突破口,发动起义,给清政府予沉重打击。这是孙中山一生20多次反清起义中唯一一次亲自参加的战斗,给镇南关平添了一份独特的意义。如今,友谊关已成为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关口和著名的旅游胜地。

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是清末中法战争期间,冯子材率清军在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军的著名战役。1885年初,执行越南北圻陆路反攻任务的东线清军作战失利,于2月上旬退入镇南关。法军占领越南谅山后,乘势侵占镇南关,其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又退至越南文渊(今同登)、谅山,伺机再犯。

其时,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的老将冯子材,被前敌各部将领推为主帅,积极整顿部队,部署战守。镇南关内有一狭长通道,两侧高山壁立,形势险要。66岁的冯子材选定关内8里的关前隘为预设阵地,于东西岭上修建堡垒,两岭间构筑一道高7尺、厚10尺、长3里多的石墙。墙外深掘堑壕,墙内又筑一道与之平行的土墙。冯子材部前线兵力总计3万余人,日夜出关夜袭文渊,打乱法军部署,当法军进至预设战场时,冯子材传令各部勇敢杀敌,令敌有进无退。年近古稀的冯子材亲自持矛大呼,率其子跃出长墙,全军感奋,一齐涌出,与敌白刃格斗。关外千余越南义军及当地各族民众,也自动前来助战。法军腹背受敌,死伤数百人,遗弃大量军用物资,仓皇溃逃。冯子材乘胜反攻,挥师追击法军,收复文渊,袭取谅山,重伤法军将领尼格里,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

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陆上战场转败为胜,转守为攻。法军败讯传至巴黎,茹费理内阁被迫辞职。镇南关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重大胜利。

大连城

大连城是1885年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后,广西提督苏元春督办广西边防军务时所营造的广西全边军事指挥中心,四面环山。当年苏元春依山势修筑城墙,将四周山峰连成一体,八座炮台耸立于山巅,犹如连起来的环形长城,故称为大连城。

城内建有演武厅、提督行台、庆祝宫、军械局、武圣宫、兵房、练兵场、戏台、先锋蓬、牛车蓬、财神庙、灶王庙,以及为日常生活服务的商号店铺等。还有分别供士兵、官员、老人和红白喜事时饮用的“福”、“禄”、“寿”、“禧”四口古井。

城内半山腰有一天然山洞——白玉洞,洞分上中下三层,可容纳数千人,苏元春开发此洞作为他的“养心处”和军事指挥部。大连城经过苏元春近20年的营造,成为当时广西边境线上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工事坚固、军民合居的政治、军事中心。1981年8月遗址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宜州>>>令人神往的刘三姐故乡

宜州市位于广西西北部,全市总面积3869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余(2008年底数据),主要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水等,壮族占总人口的74.01%,汉族占总人口的16.86%。

宜州自古以来即为政治军事重镇,历代不少显要名流或因任职、迁谪,或因考察、羁旅而流寓于此,留下众多诗文碑刻,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这里是宋朝三元及第、一代名臣冯京的出生地,宋大臣黄庭坚遭贬到此为官并逝世于此,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考察,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西征到过这里。传说这里还是驰名中外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由此留下了白龙洞游览区、宋代铁城、黄庭坚逝世处遗迹、宋杨文广战事遗垒、明千户所古城、明惠帝云游宜山遗迹、太平天国王府故址等名胜古迹。

壮族“歌仙”刘三姐

刘三姐,宜州市区北四公里处下枧河人,壮族杰出的民歌手,被誉为“歌仙”。生于唐中龙元年(705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乡,后曾到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无歌相对,羞赧而退。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说她在贵港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

刘三姐生在壮乡,长于歌海,能出口成歌。她歌唱的内容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说法。有关她的故说,或加工成诗集,或编成剧本搬上舞台,上个世纪60年代还拍摄了闻名中外的电影三姐》,深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对刘三姐的出生、活动、逝世等虽然传说不一,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刘三姐的尊崇爱之情却始终如一。如今,广西很多地方都立有刘三姐塑像或刘三姐庙。有些地方的,第一项议程就是抬着她的塑像游行。农历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相传就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这一天定为壮族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这一天,首府南宁市及全区各要举行盛大的歌会,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有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擂台赛诗、放电影、表演武术、耍杂技等,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人们以歌会以歌传情,用山歌寄托着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和向往。“刘三姐”已经成为代表广西文化的重要形象和元素,“三月三”歌节成了广西的重大文化活动。

“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

合寨村位于宜州市屏南乡西南部,与柳江县土博镇、忻城县欧洞乡相邻,是三县(市)界处。全村有12个自然屯、1050户、4298人,其中壮族占95.3%。

1980年1月8日,以蒙宝亮、蒙光新、韦焕能、蒙成顺、蒙正昌、蒙正奉、蒙光捷等为代村民,冲破了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僵化体制,以自然屯为单位,率先实行村民自治,揭我国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历史序幕。

当时合寨村已经开始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但随着分田到户,原先生产队的凝聚力和力逐渐减弱,村队干部对村里日益严重的赌博、偷盗、乱砍滥伐集体山林等现象束手。在群众的呼吁下,果作自然屯的生产队长韦焕能提出了让村民自我管理、成立自治并民主选举的建议,得到了其他村干的支持。于是,全屯6个生产队的85户村民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新的管理组织——村民委员会。一种新的农村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就这样在这个十分偏僻的壮族小山村里诞生了。当时村民们谁也没有想到,村民委员会的建立给今后的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982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正式确定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合法地位。

合寨村民选村委会班子上任后,制定村规民约,发动群众抵制赌博、偷窃等不良行为,村里治安逐渐好转。多年来,合寨村始终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精神管理集体事务。通过实行村民自治,解决了用电、自来水、修建校舍、硬化道路、修建水渠、安装闭路电视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村有95%以上的农户安装了闭路电视,65.8%的农户住进了钢混结构的楼房,冰箱、摩托车、汽车等生活生产用品逐渐进入家庭。每逢节日,村委会都举办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村民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57.83元提高到2004年的2432元。富裕起来的合寨村变化巨大,多次荣获自治区、地区、市“文明村”和“村民自治模范村”光荣称号。作家王布衣以此为题材创作出17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震惊世界的广西农民》在《广西文学》发表,引起强烈反响。

img83

“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村民选举现场 (韦炳华/摄)

img84

宜州黄庭坚像 (韦炳华/摄)

黄庭坚(1045—1105)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最后病逝于此。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自小聪慧过人,但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热衷佛老,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尤长于诗,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齐名,史称“苏黄”,词则与秦观齐名。此外,他的书法也深有造诣,主要受颜真卿、苏轼和南朝刻石瘗鹤铭、怀素影响。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刚被复用不久的黄庭坚因《承天院塔记》遭谗罹祸,被远贬宜州。当时的宜州是著名的瘴乡,炎热、偏僻、荒凉。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跋涉,黄庭坚于次年5月到达宜州。这里的生活条件比想象中的还要恶劣,更何况官府还在不断迫害他。官府先是禁止他在城关居住,他就租了城南屠牛铺边一所破屋栖身,毫不介意的他还给破屋取了个“喧寂斋”的雅号。不久,太守又勒令他“不得租住民屋”,他只好再次卷铺盖,好不容易找到一所小庙,偏偏寺庙又被官府规定“罪人”不得存身,最后总算在城墙上破败的戍楼里容身。尽管官府不时刁难,但宜州百姓却非常敬重他,不少敬慕者前来拜访求教。有位叫范寥的四川人不远千里来拜谒,并从此追随陪伴到他去世。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的一天,喝了酒微有醉意的黄庭坚,将脚从栏杆缝中伸出去淋雨,想不到就此引发感冒,月底病情加重,不幸逝世,享年61岁。黄庭坚在宜州期间不因屡遭打击而消沉,而是积极办教馆,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创作了一批诗词文著。在宜州,他著有《乙酉家桑》及书法名篇《范滂传》等。所著的《宜州家乘》,记述了他晚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现宜州白龙公园里的北山脚下,有一座山谷祠,即为缅怀这位境遇不幸的大文人而建。

会仙山古迹

宜州市区白龙公园内,有会仙山、白龙洞、炼丹岩、白云庵、翼王点将台、烈士陵园、江北石林、山谷祠等名胜古迹。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徐霞客到宜州旅游考察,踏勘白龙洞、龙隐洞等37处山洞与江河,历时30天,对境内景观赞美不绝。登北山雪花洞俯瞰城区时,他写下“俯瞰旁瞩,心目俱动。忽幽风度隙,兰气袭人,奚啻两翅欲飞,更觉通体换骨矣”。

img85

石达开诗刻

石达开诗刻在宜州市区北巍峨耸立的北山白龙洞里。1859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10万太平军离开天京回师广西,曾驻宜州8个月,期间偕文武大员到白龙洞游玩,题诗曰:“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文武大员随和之。诗刻于洞左石壁上,宽145厘米,高108厘米。笔迹挺秀,镌工精细。诗句铿锵雄浑,气势磅礴,是珍贵的文物。1929年,在北山石达开巡视处建有六角形翼王亭,1959年重修,1983年重建和修整点将台。登山顶远望,全城景物一览无遗,向为游览之地。

古城峒

古城峒位于宜州市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此处群山环绕,皆峭壁悬崖,四面如铁,内可容万灶,外可扼咽喉,牢不可破,险不可夷,故号“铁城”,后称古城峒。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东西两端对峙的崖壁上各刻有一碑,东面是《铁城记》,碑高300厘米、宽195厘米,刻于筑城的当年,主要是记载建筑铁城的经过;西面是《铁城颂》,碑高359厘米、宽230厘米,刻于城竣工后的次年3月,系地方人士为歌颂云拱筑城的功绩而作。

img86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唱和诗刻 (韦炳华/摄)

东兴>>>京族文化之乡

东兴市位于广西南部,东南濒临北部湾,西面与越南接壤,是广西乃至中国通往越南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也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市区与越南芒街市相隔一条宽数十米的北仑河,市内的竹山港、潭吉港、京岛港可与中国和越南各大港口通航,是国家一类口岸和沿海开放城市。1996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市,辖东兴、江平、马路三个镇。东兴市陆地边境线长27.5公里,海岸线长50公里,总面积540.7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2009年数据)。

东兴市建于明而盛于清,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因其兴起于北仑河东岸而得名。历史上,一直为防城县管辖的一个重镇,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关系和建置等级均几经变迁,曾隶属广东省。1992年,东兴开发区成立。同年,国务院批准东兴为沿边开放城镇,国务院特区办公室批准设立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1993年5月,地级防城港市成立。同时,东兴经济开发区成立,直属于防城港市。经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县级东兴市正式成立。

东兴市是我国京族唯一的聚居地。京族约在明朝年间由越南涂山等地迁居广西,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历史上自称“京”,他称“越”,1958年定名为京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2002年末有2.15万余人,均分布在广西的北部湾地区,主要聚居在东兴市的江平镇。京族能歌善舞,有“唱哈”的传统习俗;京族的独弦琴是中国56个民族中独有的民间传统乐器,竹杠舞也别具特色。

京族三岛

京族三岛指东兴市内江平镇的巫头、山心、万氵尾三个美丽的小岛,系京族聚居地,故统称“京族三岛”。这里居住着1万多名京族居民。岛上的黄、白色沙子在阳光下像金子银子般闪亮,故又被誉为金银岛。这里海产丰富,民风纯朴,而且风景如画,四季如春。巫头岛的绿丛曲径,使人仿佛身处桃源幽境;山心岛那浓荫丛中的古“哈亭”,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怀古之情;而最引人入胜的是万氵尾岛那数十里长的防浪护堤,和那纯天然、宽阔平坦、细软柔爽的沙滩,那葱茏婆娑的木麻黄防风林带,还有那拉网捕鱼的京族渔姑……实在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海滩浴场、旅游胜地。

img87

欢庆“哈节”的京族群众,在海滩上开展祭祀活动 (关文/摄)

京族哈节

京族哈节是京族同胞每年农历六月初九至十五举行的传统节日,是京族人民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哈”为京族语,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哈节仪式主要有祀神、祭神、乡饮、送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祭祀神灵、纪念祖先、团聚乡民、交际娱乐等主要功能,进香歌、天灯舞、花棍舞、竹杠舞等歌舞不息,贯穿始终。关于哈节的来历,传说四五百年前,广西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在此兴风作浪,吃人翻船。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当船主要把乞丐推下海时,神仙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头部随海潮飘流至如今的巫头岛,身部飘流至山心岛,尾部飘流至万氵尾岛,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京族三岛由此得名。于是京族把大仙尊奉为“镇海大王”,立庙祀之,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哈节既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民族节日,又是京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以“敬圣神、庆丰收、求平安、传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盛大活动,富有京族传统文化特点。1962年,著名作家田汉莅临京族三岛,曾写下了“哈亭只惜清规在,欲唱情歌不自由”的慨叹。2006年5月,哈节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2008年起,防城港市举办京族哈节活动,把京族民间传统节日上升到政府主导层面,上升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层面,为期七天的首届京族哈节项目全、活动多,包括京族传统哈节、京族歌圩、美食节、京族文化研讨会等。开幕式当天,就有3万多名群众观看。

img88

京族独弦琴 (卢松见/摄)

京族独弦琴

京族独弦琴,由琴身(共鸣箱)、摇杆、弦轴和琴弦组成,是京族古老的民间乐器,是京族人民最为重大的民族节日庆典——哈节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演出乐器。早在公元8世纪,就已流行于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原始的独弦琴,琴身长105厘米,是用一段毛竹筒(长1米,直径12~15厘米)的多半边做琴体,开口部分朝下,在竹筒表面纵向挑起一条细而长的竹皮为弦。经过不断流传和改进,改制成电扩音独弦琴,即在共鸣箱内装置拾音器和扬声器(也可外接扩音设备),音量显著增大,因而音色更加柔美动听,更适于独奏。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演奏手法独特,可在一条弦上同时奏出两个音,音色柔和优美,宜于表现悠长抒情的旋律。

胡志明亭

胡志明亭位于东兴口岸旁、北仑河大桥底下。1960年2月19日,七十高龄的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一行20多人,从越南边境来到东兴友谊桥头,曾在此处小憩,然后带着礼物前往桥头的幼儿园慰问中国小朋友。胡志明主席是至今唯一到过东兴的外国最高领导人,他对东兴的友好访问,进一步沟通了东兴与越南芒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中越友好合作的发展。为纪念胡志明的东兴之行,缅怀他对发展中越友谊所作的贡献,人们特在此处建亭纪念,名为“胡志明亭”。

北仑河大桥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与法国联合建成了连通中国东兴与越南芒街的“国际铁桥”(当时越南是法国殖民地),以适应边境贸易的兴起与繁荣,便于中越双方边民往来互市贸易。“国际铁桥”因1957年建设中越友谊大桥而被拆除。

1957年11月,“北仑河友谊大桥”动工兴建,1958年5月竣工并举行通车典礼。大桥全长111米,有5孔,每孔跨度22.2米,桥墩用花岗岩石砌成,桥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宽净空7米,行人道1.5米。

img89

北仑河大桥 (黄吉遇/摄)

1960年秋,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视察东兴各族自治县(当时东兴属广东省管辖),到北仑河友谊大桥察看时,把桥名改为“中越友谊大桥”,并亲笔书写桥名刻制在桥头牌楼横额上。

1979年桥梁曾被越方炸断。1992年,中越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在断桥原址上按原规格重建大桥。1994年4月大桥建成通车,被命名为“北仑河大桥”。

新大桥中央有一条标示两国边界的分界线。大桥中方一侧的桥端旁,便是“胡志明亭”和“大清国钦州界第五号界碑”。2001年12月,中越两国在桥的两端立起了首块中越边界新界碑。现在,每天由东兴经大桥前往越南旅游并在桥上留影纪念的游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北仑河大桥见证了中越关系发展史上的风风雨雨,它是两国关系及两国友谊发展的象征与缩影。

竹山一号国界碑

竹山一号国界碑位于东兴镇竹山村的北仑河入海口,是清朝时立的国界碑,竖立在村边的一棵大榕树旁。碑石用坚硬的海石凿成,高6尺余,宽2尺余,厚尺余,上面用正楷阴刻“大清国钦州界”(当时竹山属钦州所辖,故名“钦州界”)字样,依然清晰可见。史料记载,1886年11月至1888年5月间,清政府代表邓承修与法使(越南时为法国殖民地)会勘疆界。开始,法使仗势欺人,要将白龙半岛一半划出中国,在白龙半岛上竖埋第一号界碑。邓承修正气凛然,据理力争,终将起界定在竹山,维护了国家主权。

北流>>>焕发青春的千年瓷都

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年)置北流郡,以境内圭江流向往北而得名——时人皆曰“悠悠江水向东流,唯有圭江向北流”。南朝梁(502-557)置北流县,为北流行政建置之始。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北流县、普宁县(今容县)设置铜州,贞观六年(632年)更名容州,治所在北流长达百余年。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县级行政建置已有1400多年。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是广西重要侨乡之一,有侨胞30多万,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流陶瓷生产有1000多年的历史,曾与江西景德镇争辉,而被称为“陶瓷之乡”。市里有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铜鼓,因而被称为“世界铜鼓王的故乡”。全市总人口130万(2009年数据),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

北流人杰地灵,明朝进士李宏曾任四川道监察史10年;清朝考中进士的有13人,其中阙邦觐19岁中进士点翰林,被誉为“北流神童”;进士李绍昉殿试复试获一等一名,授职翰林院编修,其学问渊博,时人誉为“才压三江”;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红八军军长俞作豫都是北流人。

中国道教第二十二洞天——勾漏洞

勾漏洞位于北流市城区东北3公里处,占地面积204公顷,是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的二十二洞天,由宝圭、玉阙、白沙、桃源4洞组成,全长1500米,勾、曲、穿、漏,奇景天成,洞内石柱、石笋等各类奇特的钟乳石纵横交错,千姿百态。洞前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绿树婆娑,曲径通幽,壁上历代石刻琳琅满目,倍添艺术魅力。洞口门楼于1966年3月重建,门额隶书“勾漏胜景”四字,是文化名人郭沫若的夫人、当代书法家于立群所书;门联“勾通四洞迎新客,漏曲三更待故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罗立斌题词、著名书法家李雁所书。传说东晋学者、医学家、道教理论家葛洪曾为勾漏(今北流)令,后辞官在此山中炼仙丹。清嘉庆时期的北流人阙邦觐有《勾漏洞》诗:昔闻稚川(即葛洪)子,洞开廿二天,待余游瀛岛,访渠仙未仙。1965年春,郭沫若曾偕夫人游北流,题了一首诗叫《寄题广西勾漏洞》。其诗曰:魏晋以来负盛名,洞载勾漏自天成。电光射透蛟龙窟,风景争衡临桂城。不为丹砂思作今,期除纸虎愿从征。苕华闻道敷红紫,缘满群山乐耦耕。

img90

中国道教第二十二洞天——勾漏洞 (刘钦明/摄)

img91

勾漏洞郭沫若题字 (刘钦明/摄)

鬼门关与名人诗文

《辞海》记载: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市西南,历史上与“天涯海角”齐名,是南流江和北流江的分水岭。因明宣德五年(1430年)在关崖上刻有“天门关”三个大字,又称天门关,是古今交通要道,为沟通梧州、广州、香港、深圳、北海的重要峡口。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于建武十七年(41年)率兵2万余人征林邑,经过此关曾立碑,唐朝诗人温庭筠为此赋诗赞马援:“汉令班南海,蛮兵避玉林。天崖柱分界,傲外贡输金。坐失奸臣意,谁明报国心。一棺忠勇骨,漂泊章烟涂。”唐朝宰相李德裕于宣宗时(847年)被贬为崖州司马,过此关时赋诗曰:“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此外,唐朝诗人沈铨期被贬过此时也写《入鬼门关》一诗,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岭南和得赦归朝,经过此关时也写作《次韵王玉林》一诗。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在《粤西游日记》中也对鬼门关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北流县西十里为鬼门关,东十里为勾漏山,二石山分支耸秀,东西对列,而鬼门颠崖遂谷,双峰夹立,路过其中,胜与勾漏实相伯仲。予自横林北望即奇之,不知为鬼门也,至县始悟已从东南越入之过,以不及经其下为恨。”

img92

李明瑞、俞作豫纪念馆前的塑像 (陈黎明/摄)

李明瑞、俞作豫纪念馆

李明瑞、俞作豫纪念馆位于北流市城区东北的田螺岭,是为纪念红七军、红八军将领李明瑞、俞作豫而建。全馆占地3533平方米,落成于1985年2月,馆内陈列有介绍李、俞两位革命烈士光辉业绩的文字、实物、图片等,馆名由红七军老战士、原国家邮电部部长钟夫翔题写。1995年12月,被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明瑞(1896—1931),北流清湾镇朱砂村人,1920年从滇军讲武堂韶关分校毕业后,被派到广东江门镇守署任军事教官。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获“北伐虎将”之名。

1929年6月,李明瑞和俞作柏主政广西后,主动要求中共派干部与其合作,起用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同年10月,在中共代表邓小平的劝导下,他和俞作豫率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开赴龙州,毅然投身革命;11月,参与领导了百色起义。193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李明瑞参与领导了龙州起义,并任总指挥。1930年11月,红七军奉命北上,在李明瑞等人指挥下,于次年5月胜利到达中央苏区江西瑞金。1931年夏,中央红军总前委决定成立河西指挥部,任命李明瑞为总指挥兼红七军军长,之后他率红七军参加了保卫中央苏区和第二、第三次反“围剿”的战斗,1931年10月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迫害含冤而死。

俞作豫(1901—1930),北流市平政镇石梯口村人,1926年初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二旅旅长。同年7月,随李明瑞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俞作豫脱离桂系军队;10月,在上海找到了中共党组织,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参加著名的广州起义。1929年6月,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广西,俞作豫利用与俞作柏是亲兄弟、与李明瑞是表兄弟的特殊关系,协助邓小平对俞作柏、李明瑞做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使俞作柏、李明瑞实行了一系列对革命有利的政策和措施。龙州起义后,他担任红八军军长。1930年8月,俞作豫前往香港寻找党组织,途中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不久被杀害。

铜石岭冶铜遗址

铜石岭冶铜遗址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区东北10公里圭江桥下游的铜石岭山,由大小二山组成,海拔421.9米,有曲折山径直通山顶。唐初北流建铜州,乃因此山而得名。西汉至东汉期间古人在此炼铜,现存冶铜矿井、炼炉、炼渣、铜锭、风管等遗迹与废弃物。这一带不仅是汉朝冶铜遗址,也是壮族先民铸造北流型铜鼓的遗址,是世界上发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铸造铜鼓遗址。据了解,全国目前发现的1400多个铜鼓分为7种形式,其中以北流型铜鼓形最大。1955年北流发现一面云雷纹大铜鼓,鼓身高67.5厘米,鼓面直径165厘米,重达300公斤,被誉为“铜鼓之王”。

img93

北流陶瓷享誉世界,图为在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展示的三环集团陶瓷产品。 (卢松见/摄)

北流陶瓷文化

北流市境内和周边地区高岭土资源丰富,发展陶瓷业得天独厚,古有“水土宜陶,邑人多以此为业”之说。北流制陶工艺始于夏商时期,盛于北宋,时至今日,岭垌村、仓田村周围至少有100座始于南北朝盛于北宋的瓷窑,规模之大,全国少有。其中岭垌的一座龙窑长达108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古瓷窑。陶瓷考古学家李鸿庆在《广西出土的陶瓷器》一文中说:“北流河流域宋代生产的影青瓷可与景德镇的影青瓷媲美,有青出于蓝之誉,可以说北流河流域的瓷窑群是中国号称瓷都的景德镇的陪都。”清朝,北流陶瓷不仅销往东南亚,而且向西经百色入云贵高原乃至波斯。

近年北流提出“打造千年陶瓷文化”的口号,以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千古名邑的陶瓷文化,并成立陶瓷研究所;把陶瓷出口基地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城市主干道、旅游景点都体现北流陶瓷的特点,已建成陶瓷文化街和陶瓷博物馆;与广西大学联合创办“广西大学北流陶瓷学院”;每年举办一届陶瓷文化节,展示、宣传陶瓷历史、文化及其产品。目前全市已有三环集团等陶瓷企业6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产品500多个花色、2000多个品种,年产陶瓷能力10亿件,90%以上出口,成为全国陶瓷行业八大产区之一。

宾阳>>>“百年商埠”旧称“小香港”

宾阳县位于广西中部偏南,县城芦圩镇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距首府南宁80公里。创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有2100多年历史。古为百越地,夏至周为荆州地,秦为桂林郡,唐贞观五年(631年)称宾州,1912年改为现名,总人口99万(2006年数据),总面积2314平方公里。

宾阳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以“百年商埠”闻名于桂中南,因此赢得了“小香港”的美称。小手工业非常发达,早在唐宋时期,宾阳的布匹和竹编就被列为贡品,至明、清两代,所产的陶瓷、壮锦、纸扇、纸伞、毛笔、小五金等行销广西各地及湖南、云南、贵州等地,壮锦、竹编、瓷器堪称宾阳“三宝”。境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也非常丰富,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到此考察时,惊叹其“平畴一望天豁岚空,不意万山之中,复有此旷荡之区也”。

程思远旧居

程思远旧居位于距县城10多公里的大桥乡大程村两岸自然村。1908年,程思远诞生于此。1926年的一天,北伐军路过此地要招考4名文书。程思远即与70多人报名应考,结果他以第一名被录用,从此开始一生的军政生涯,曾担任李宗仁秘书,逐步成为新桂系核心人物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程思远是著名的无党派爱国人士,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身居高位仍关心家乡,几十年间曾经十返故里,每次回来,都为家乡的发展出谋献策,曾捐出稿费30万元建大程村“思远育才学校”。

程思远旧居为上下二厅包廊结构,占地约280平方米,具有宾阳民居的明显特色,建于清朝末期。1994-1995年,旧居曾按原样进行修复,并征集到程思远先生部分珍贵照片、著作、资料、文物陈列于其中。

img94

程思远旧居 (卢松见/摄)

img95

思恩府科试院 (陈黎明/摄)

思恩府科试院

思恩府科试院位于宾阳县城芦圩镇三联社区,现宾阳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内,是目前广西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科试院。科试院是清代宾州、上林、迁江(现属来宾)三州县小试(科考与岁考)的集中考试场所,始建于清初,后几经修缮和扩建。它在历尽沧桑后虽大多被拆,但主建筑仍在,为砖木结构的传统中式建筑。科试院分监考官殿、陪考老师房及2400间封闭式的“试棚”。监考官殿分前殿、中殿和后殿,立于“试棚”前面,居高临下,对“试棚”一目了然。

清末全国废除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堂,思恩府科试院便被用来创办“思恩府中学堂”,随后改为“宾上迁中学”,不久改为广西省立第十二中学(即今宾阳中学),现在则成了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所在地。思恩府科试院现存遗址对研究清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尤其是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传说是在清朝期间,由广东的卢姓三兄弟传到芦圩镇的,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活动内容主要是舞炮龙,通常于每年灯酒节(农历正月十一晚)举行。

“炮龙”的龙头龙尾用竹篾扎制、沙纸装裱,龙身用粗糙色布装配,全长30~40米,分为7、9、11节不等。起舞时间一般是晚7时开始,舞前由组织者发动募捐,公布“龙路”,向各家各户、单位发喜帖,敬请届时为“炮龙增光”。起舞时,由“龙牌”、锣鼓、八音开路,举火篮、火把相随,按“龙路”进行。龙到之处鞭炮齐响,震天动地。舞完大街小巷,需要连续一昼夜,赤着上身的舞者坚持不懈,炮龙往往“体无完肤”。

舞炮龙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在于群众认为舞炮龙者有吉祥兴旺之说。当炮龙起舞时,人们就抱着孩子去钻“龙肚”以求吉祥,若龙进宅起舞,更为吉利。

现在,人们对这个传统节日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改革,重在节约、安全,除舞少量的象征性炮龙外,增加了灯展、焰火等内容。宾阳每年一度的炮龙节,吸引本县及周边县市10多万群众争相前来观看,热闹非凡。

img96

宾阳炮龙节 (黄吉遇/摄)

img97

神奇的宾阳彩架 (陈黎明/摄)

游彩架

游彩架是芦圩镇城北一带特有的传统民俗游艺活动,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据说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宾州(现芦圩镇)在广东做官的武举人李若珠从佛山学成传回的,时称游彩飘,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称游彩架。相传是古时的一种原始祈福活动。

这种彩架是通过设置巧妙的装置,每台由2~4名孩童扮以各种反映历史或现代故事人物的优美或滑稽造型来吸引观众。搭架师傅在一张长宽各为1米的小方桌上,根据彩架的内容、特点用钢枝盘成一个座椅供孩童坐着,然后将各支撑条巧妙地隐藏在另一个孩童手持的长矛、花篮、大刀等服装和道具上。从外观上看,一个孩童站在另一个孩童手持的长矛、花篮、大刀等器具上,显得惊险、奇特而自然。以前彩架是用8人抬四方台出游,为表演方便、安全、艺术,现改良为手推式台阁。

1920年两广巡阅使陆荣廷途经宾阳,特在李真人庙观看彩架,看后拍案叫绝,赏给每台彩架银元300块和一块镀金铜牌。自此,宾阳彩架更是名震一时。1994年宾阳彩架应邀参加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2000年,中央电视台派出摄制组专程到宾阳拍摄和制作电视专题片《神奇的宾阳彩架》,向国内外播放。2001年,海南椰风集团举办狂欢节,特地邀请彩架表演队前往巡游表演,使当地呈现万人争睹、盛况空前的热闹场面。最近几年,游彩架先后参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八桂狂欢游”等区内大型文化活动。

“学者歌王”柯炽与情人谷

情人谷,又名相思潭,位于宾阳县黎塘镇东南三叉水库和水源峡谷一带。山谷全长8公里,由情人湖(相思潭)、石潭、峡壁、瀑布四部分组成。这里四季鲜花不断,绿水长流,景色宜人,风光旖旎。当地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宾州有个做纸伞的后生,与当地一位壮族姑娘真心相爱,两人感情深厚。然而,姑娘的父母嫌后生家境贫穷,坚决反对他们交往。后生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临走前在情人湖边向姑娘发誓:不发财决不回来见她!在后生出走的十来年间,姑娘天天来到情人湖边思念自己的心上人,最终等回了荣归故里的后生,与他喜结良缘……这个美丽的传说,给情人谷增添了几分情趣。

柯炽,广西著名作家、诗人,他的家乡就是情人谷旁边的黄茶村。柯炽先生以写《蛇郎》(大型歌剧)、《刘三姐》(长篇文学传奇)和编著《广西情歌》(共11卷)闻名,被称为“文坛奇才”、“诗坛怪杰”、“学者歌王”。他在家乡生活了16个年头,汲取了丰富的民间文学营养,情人谷给他的少年时代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广西情歌》里,柯炽先生多次深情地唱到“蜘蛛结网情人湖,水冲不断是相思”、“花生好吃两边开,我俩交情两边来;两人来到情人谷,哥送手镯妹送鞋”。

宾阳壮锦

壮锦系广西著名特产,各地都有生产,但以宾阳壮锦最负盛名。宾阳人制作壮锦的历史悠久,相传唐宋时期已经开始制作,明清时期最为繁荣。历经千年变迁,这一古老的民族工艺依旧代代相传。

壮锦的制作比较复杂,它以棉纱为经、五色线为纬而织成。宾阳出产的壮锦因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驰名中外,传统图案有万字纹、水波纹、云雷纹、菊花纹等,还有蝴蝶朝花、双龙抢珠、狮子滚球等20多种。壮锦的用途广泛,可作床毯、被面、围裙、背带、腰带、手提袋、头巾、衣边装饰等。

img98

宾阳壮锦制作现场 (陈黎明/摄)

img99

宾阳壮锦

上林>>>徐霞客留连考察时间达54天的地方

img100

纪念徐霞客的石碑 (苏道深/摄)

上林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大明山东麓,总面积1890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是一个以壮族为主(80%以上的人口为壮族)的多民族聚居县。秦朝时属桂林郡地,唐武德四年(621年)设置与现名一致的县级行政机构。县名来源于县治附近有洞口名为“上林”(壮语“有泉水流出的洞口”的音译)。

上林集天地之灵气,汇山水之精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深厚的文化沉淀。其中有被誉为“广西庐山”的大明山、“水上桂林”的大龙湖、令大旅行家徐霞客流连忘返的三里洋渡,以及堪称壮民族文化瑰宝的唐城唐碑遗址和岭南状元村——不孤村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徐霞客与三里洋渡

三里洋渡是一个泛指的地名,它包括现在上林三里镇的大部分、澄泰乡洋渡村及其附近的村庄和一些交界的乡镇,属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山环水抱,由江水、翠竹、蓝天、白云、奇峰组合成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当年,在一个多雨的冬春之交,一袭长衣长袖的徐霞客,在一名挑夫、一名仆从的陪同下,从宾阳地界风尘仆仆地进入上林的洋渡三里,随后在此停留考察长达54天,比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停留的时间还多一天,这是他在全国考察时间最久的地方。他的《徐霞客游记》共60万字,而专门记述上林的文字就有近1.4万字,内容包括上林的地理、民族风情等方面。三里洋渡一带的山洞是他最感兴趣的地方,大约有17个岩洞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用优美的笔调,描述了韦龟洞、独山岩、佛子岭、九龙洞等。

“大宅颂”和“智城碑”

在上林三里洋渡附近,有一块被称为“岭南第一唐碑”的“六合坚固大宅颂”古碑(简称“大宅颂”),此碑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史传作者为当地壮族首领韦敬办(一作韦敬辨)。碑文共17行386字,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是广西较早用汉字记载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事件的碑刻,对研究壮族历史、文化、风俗乃至生活习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而在距此不远的白圩镇爱长村,则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智城唐城遗址。据广西博物馆研究人员称,此城利用三面环抱的天然绝壁建成,然后构筑三道城墙将内城外城分开,这在全国十分罕见。清朝有文字称,智城城址为唐初当地土著澄州刺史韦厥及其子廖州刺史韦敬办所建的庄园式城镇,是南方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壮族城址。

在智城唐城遗址的一处石壁上有块“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简称“智城碑”),刻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碑文目前可以看到24行1115字。碑文中刻入了武则天创造的“日、月、星、辰”等6个异体汉字,说明处于“南蛮之地”的上林与当时的中原已经有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它同“大宅颂”一样有1300多年的历史,也是目前发现的壮族人民较早使用汉字来记载的石碑,被认定为“岭南第二唐碑”。

“水上小桂林”——大龙湖

大龙湖位于上林县西燕镇的大龙湖景区,距县城25公里,是1958年拦蓄地下水而成的人造高山平湖,为世界十大岩溶水库之一,景区分为龙湖和龙洞两部分。湖美洞奇,有“水上小桂林”之称。

泛舟在龙湖上,恰似“船在水上走,人在画中游”。四周高山环抱,层峦叠嶂,碧水连天,波光粼粼。湖内共有登干岛、独秀峰、岜当山、鲍鱼山等10多个小岛,有的像梳妆美女,有的像垂钓老人,有的像饮水骆驼,还有的像仰首长龙……异状纷呈,千姿百态!

img101

“水上小桂林”——大龙湖 (黄吉遇/摄)

龙洞在水库的排洪道上,洞内有9个大厅,处处是鬼斧神工的钟乳石。其中的石狮大厅有八九层楼高,可容纳近万人。踏入洞中,首先见到的是三头怒吼的“雄狮”,扑向不远处的猎物“乌龟”,另有一只“狮子”昂首回视,形成了颇为壮观的“四狮抢龟”场面。在另一大厅里,有悠然自得的石马、石羊肃立一旁,有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石竹、石笋等。在望夫厅里,一名痴情的“少妇”在翘首远望,似在等待久别的丈夫早日归来。在水汽蒸腾的云雾厅里,身材魁梧的“万寿公”正调兵遣将,即将出征……

img102

上林塘红石门村是壮族龙母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上林县旅游局提供)

石门村与龙母文化

我国珠江流域,甚至福建、台湾一带的居民,都崇拜一位名叫龙母的水神,认为她可以护佑众生,给人带来幸福、平安和财富,由此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龙母文化。近年来专家考察证实,上林的石门村就是龙母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石门村位于县城西北部的塘红乡,距县城约50公里,是典型的壮族村落。2006年9月17日在南宁市召开的大明山“龙母文化发源地”考证会上,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等权威单位的民族、民俗和文物专家一致认为,龙母文化最初源于环大明山地区,范围包括武鸣、上林、马山等地。而在大明山正北部的石门村就是其主要发源地之一,它和武鸣发掘出来的龙母文化遗址一南一北互相呼应,构成了完整的广西大明山龙母文化系统。

“岭南现代状元村”——不孤村

被称为“岭南现代状元村”的不孤村位于上林白圩镇,长期以来以重教崇学闻名国内外,村中遗址“不孤书院”可追溯至明朝。近年来,这个500余人的小村庄,考进大中专院校的就有180多人,自1988年以来连续10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双文明村,1998年被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

不孤村不但人才辈出,而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村旁的“金山”、“文笔山”、“榜山”构成“金榜题名”,村前的百亩荷塘,还有金黄灿烂的万亩油葵花与青山相接,与碧水相连,农夫悠然牧牛而归,是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型壮族村庄。多年来,不孤村以其独特的文化人文景观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日本、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众多专家、学者、游人前来考察、游览。

武鸣>>>壮族风俗典型荟萃

武鸣县距广西首府南宁市区32公里,自隋开皇元年(581年)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宋、元、明、清称武缘县。1913年,自绿林起家的本县人陆荣廷升任广西都督后,取“武功而鸣于天下”之意,改为武鸣县,沿用至今。

武鸣县自古以来就是全国最大的壮族聚居地之一,也是壮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典型代表,全县总面积3378.36平方公里,总人口66.9万多(2007年末数据),其中壮族约占87%。县境内山奇水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有国家3A级风景区伊岭岩、享有“广西庐山”美称的大明山,有盛极一时的陆荣廷私家园林明秀园,还有黄道山神庙、思恩府遗址等。

清朝建筑群

清朝建筑群位于武鸣县太平镇葛阳村,文昌阁是这批建筑群的中心,位于村里的制高点。它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文昌阁坐北向南,平面为二进合院式布局,分门楼与主楼两部分,中间有天井隔开,均为“回”字形砖木结构。主阁楼4层,高14米,木梯绕壁而上,阁上小下大,形似玉玺,飞脊挑檐,结构紧凑,小巧玲珑,别具一格。门楼于民国期间曾改建,主阁顶楼(即四楼)原塑有魁星神像,那是民间传说主文运之神,三楼是观光眺望之楼,二楼曾塑有文昌帝君。底层设有明堂,供奉财神爷和本地名人刘定逌神位。

文昌阁对面100多米处是葛阳古戏台,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整个戏台小巧玲珑,古朴幽雅,戏台间墙上部有壁画、题字,还有本地文人刘定逌撰写的三副对联:

天下事原非是戏;

世间人还要认真。

善如是看,恶如是看,有眼者注定眼眶,古人便作今人借鉴;

福岂无因,祸岂无因,无心人细认心幽,幻景当以真境思量。

世事纵非真,须知忠孝节廉,毕竟好心方好报;

形容原是假,细看奸淫邪佞,如何能全始全终。

葛阳书院位于文昌阁左侧约10米处,前身为明隆庆初办的葛圩社学。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年仅37岁的进士、任翰林院编修的刘定卣被诬陷排挤愤然离京回乡,便在此设学教书。

起凤山

起凤山位于武鸣县城以东7公里处夏黄村旁,因山的东西两峰于江边突起,形如双凤腾空而得名;武鸣旧八景之一,现存摩崖石刻数十幅,是武鸣县石刻保存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处文物风景保护区。山上有两座小庙,一座是文昌阁,一座是观音阁,香火都很鼎盛。不远处有一个读书岩,岩里的石头状如为了博取功名正在用心读书的“书生”,岩上到处是精美的石刻。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太极洞里,有一苍劲有力的石刻“凤”字,高4米,宽3米,为清朝道光年间的书法家王元任所书。这位曾在阳朔碧莲峰留下一气呵成的“带”字,在崇善县(今崇左)留下富有韵味的“寿”字的大书法家,据传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后裔。

山南麓的夏黄村,素有勤耕苦读的好传统,明朝崇祯年间曾出了一个进士,明至清道光又出了几个举人,还有各类生员一批,算得上是人杰地灵。至今仍在传说,村里曾经收留接纳了逃亡到此的南明永历皇帝的二女儿广德公主,她与当地人结合,老死终生后葬在村南的谭油岭。

灵水

灵水位于武鸣县城南1公里处,是一个由岩溶暗河泉涌而成的天然泉水湖。湖面呈葫芦状,面积约2.9万平方米,平均水深1米左右,最深处有3~4米。站在岸边,清澈见底的水里游鱼可数,湖底水草石头一目了然。湖底泉眼无数,其中有4个大泉眼,一年四季常涌汩汩清水。

不论春夏秋冬,灵水的水温都始终保持在21~24℃,是我国三大恒温湖之一。湖岸怪石嶙峋,绿树成荫。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左右,印度洋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8.9级的强烈地震,居然波及万里之外的灵水,致使湖水出现倒吸现象,随后吐出大量浑黄水样,并带有泥土块。据有关专家分析,这可能是大地震引发地球“摇摆”所造成的。

灵水特色有三,即清、凉、灵。用古诗来说就是:“波底晶莹照眼明”——指水色清澈透明,莹澈见底;“入潭游片刻,心舒暖三春”——指水温冬暖夏凉;“心眼顿开诸累尽,须眉毕鉴百私空”、“大造钟灵气”、“性岂逐炎凉”——指水能荡涤灵魂,洗净人间沧桑疲累,吸收灵气进心脾。

朱德、徐特立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游览,并留下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名言佳句。由于它地处县城中心,多年来成为全县举行大型文化活动的中心场地,南宁国际民歌节的灵水歌台、三月三歌节、“灵水之秋”中秋赏月系列等大型活动都在此举办。

img103

灵水是一个岩溶暗河泉涌而成的天然泉水湖 (黄吉遇/摄)

陆荣廷(1859-1928)

陆荣廷,旧桂系军阀首领,原名亚宋,字干卿,壮族,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自幼家境贫寒,父母双亡,少年时代曾在县城流浪打工、赌博,1882年在龙州水口关投军,1886年被裁汰后成为当地绿林头目。

1894年冬接受清政府招抚,1907年参与镇压同盟会起义,升左江镇总兵,1911年6月任广西提督。武昌起义爆发,梧州、平南等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广西宣布独立,陆荣廷即在南宁宣布承认独立,出任广西副都督。1912年任都督后,不断网罗旧官僚、旧军人,逐步扩充实力,组成旧桂系军阀集团,成为集团首领。1913年讨袁战争期间,支持袁世凯,派兵镇压柳州起义军,杀害蒋翊武等革命人士。1914年被袁授为宁武将军,督理广西军务,1915年12月电请袁世凯称帝。后在蔡锷、梁启超等人策动下,于1916年3月宣布广西独立,此前派兵协助云南护国军在滇桂边境,同受袁世凯指使进攻云南的粤军龙觐光部作战,7月任广东督军。在此前后,以护国讨袁名义,派出大批桂军占据广东。1917年4月任两广巡阅使。护法战争爆发,派兵入湘同北洋军作战,控制湖南后,陆拥兵不前,并向北洋集团妥协,使护法联军失败。陆荣廷曾指使桂系军阀、广东督军莫荣新等阻挠、破坏护法运动,策动改组护法军政府。1920年秋,发动粤桂战争,次年,所部被粤军陈炯明等部击败后,由南宁逃往龙州。1924年其余部被新崛起的新桂系军阀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的广西定桂讨贼联军击败,8月通电下野,离桂去沪。后移居天津、苏州,1928年11月病故于上海。

刘定卣(1720-1806)

刘定卣,字叙臣,又字叔达,号灵溪,壮族古代著名教育家,武鸣县太平镇葛阳村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县考第一的成绩进入学宫,乾隆六年(1741年)考选贡生、九年(1744年)参加广西乡试中解元(全省会考第一名)、十三年(1748年)考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是为数不多的壮族翰林之一。在京期间,由于他多次得罪兼掌翰林院的宰相和珅,被逐出翰林院返乡,这年他才37岁。回到广西,刘定卣先后在隆安县驮厚村办私塾,在家乡葛阳社学授课,曾被思恩府聘为阳明书院山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主讲浔州府(今桂平市)浔阳书院;乾隆四十年(1775年)到桂林掌教秀峰书院;嘉庆六年(1801年)主讲宾阳宾州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广西会考,巡抚张百龄请刘定卣到桂林,让他陪主考官喝酒,来自北京的主考官方才知道刘定卣还活在世上,即向嘉庆皇帝奏报。很快,刘定卣得以恢复了翰林名誉,还被任为道御史。但此时刘定卣已是84岁高龄,故坚辞不就职。两年后,他因病去世。

刘定卣从37岁辞官回乡,在广西各地教学授课到84岁辞世,在近50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总结形成了一整套教育理论,让当时的广西士子“无不折服”,致使广西学风为之一变,被公认为“粤西第一人”,深得民众尊敬。现太平镇葛阳村的文昌阁还供奉他的神位,与财神爷神位并列。

卢绍武(1906-1978)

卢绍武又名刘绍武,壮族,武鸣县马头镇清江村板卢屯人。早年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宁兵运。1929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七军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团营长等职。参加红七军远征、中央苏区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1师第13团参谋长、团长,红十五军团第75师参谋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旅、支队、纵队、军区参谋长,第18集团军第3游击支队司令员,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38军副军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广西武鸣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武鸣地委书记、专员公署专员,广西军区司令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方桂与龙州、武鸣方言调查

李方桂(1902-1987),山西昔阳县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1924年由清华学堂赴美留学,先后受教于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著名语言学大师,192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曾执教哈佛、耶鲁、华盛顿大学等名校20多年。20世纪50年代初曾当选美国语言学会副主席。李方桂对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有开创之功,在历史比较语言学、汉语历史音韵学以及北美印第安语研究方面均有杰出贡献,被誉为“非汉语”语言学之父。1930-1942年,李方桂亲自调查研究了中国境内云南、广西、贵州属侗台语族的壮、布依、傣、侗、水等约20种语言和方言,到泰国调查了泰语。写作《龙州土语》、《莫话记略》、《武鸣土语》、《佯僙语绪论与音韵、语料、词汇》、《水语研究》共5本调研专著。他的《台语比较手册》构拟了原始台语的声调系统、辅音系统和元音系统,观点明确,例证丰富,说服力强,是李方桂40多年来深入调查、参证对比、反复构思、形成理论的结晶。这部著作对侗台语族语言的历史比较工作和培养侗台语言研究人才,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img104

壮文创制工作队当年办公地点就在武鸣县的明秀园内 (陈黎明/摄)

袁家骅与壮文创制

袁家骅(1903-1980),江苏省沙洲县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上海北新书局编辑、北京大学助教。193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古英语和日耳曼语言学。回国后曾历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与研究和对汉语方言的教学与研究上。1954年以他为队长的壮文创制工作队,赴广西对壮语进行调查并创制了壮文字。工作队办公地点就在武鸣县的明秀园内。著有《僮族语文问题》、《广西僮语方言分析概况和创制文字的途径》、《僮语词法初步研究》(合作)、《少数民族语文论集》、《汉壮语的体词向心结构》等多篇论文,为促进壮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壮族“三月三”歌圩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很多地方都有“三月三”歌圩或“三月三”歌节,而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是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武鸣壮族历来有汇集唱歌、听歌的习俗,每场聚集成千上万人,形成市集,人称“歌圩”,尤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以自酿米酒及白切鸡、柠檬鸭、生鱼片等接待亲友。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就在村边的山坡上、小河边对唱山歌,歌声此起彼伏,绵延不断,有的地方三天三夜才散场。通过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促进了民间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和发展。1985年起,在县城举办壮族“三月三”歌节。2003年,将“歌节”改名为“歌圩”,活动项目有千人竹杠阵、山歌擂台赛、壮语小品比赛、抛绣球、抢花炮等,每年来赶歌圩的有来自县内外以及外国人士达10万多人。

img105

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 (卢松见/摄)

横县>>>秦观“醉乡广大人间小”诞生地

横县古称横州、永淳,地处广西东南部。全县总人口115万(2008年数据),总面积3464平方公里。秦以前,横县属岭南百越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横县辖区的北部属桂林郡辖地,南部则属象郡辖地。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安广县起,县级建制至今已历2100多年。横县历史悠久,文化古迹多,人文景观丰富,有久负盛名的伏波庙和秦观与海棠桥等。

横县茉莉花闻名遐迩,远销国内19个省市,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茶生产基地,是“中国茉莉之乡”。县内四周群山环绕,郁江横贯县境,山川秀美,形成了雄伟壮观的山水风光。

秦观与海棠桥

海棠桥位于横县县城的郁江边上,绿树杂草掩映之中。桥长30米,高9米,桥面宽1.8米,桥身为土石结构,原是县城通往县西部的必经桥梁,现基本废弃不用。据资料记载,海棠桥最早建于宋淳熙年间,初是木桥,后经多次重建修补,才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石桥。当年,桥边长满海棠树,一到花开之际莺飞蝶舞,伴随流水潺潺,煞是迷人;每当夜幕垂空,多有云雾缭绕,烟雨迷蒙,但瞬间即逝,人称“海棠夜雨”,曾被列为“横州八景”之一。

横跨香稻溪上的海棠桥,虽毫不起眼,却与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结下不解之缘。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刊沟居士和淮海居士,人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秦观师从大文学家苏东坡,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人称为宋词婉约派之宗,因博学多才,词文出众,被当朝宰相王安石赏识,官至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后因卷入新旧党争,屡次遭贬,一度被贬到横州编管(宋代对获罪官吏的一种处罚,即获罪者只能在限定的地方居住,由地方官员进行约束,不得自由行动),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再三受贬的秦观到达横州时处境十分凄凉,因此心灰意冷,除了设馆讲学、饮酒作诗、游山玩水外,基本上不再过问政治。一个春暖花开、旭日东升的早上,他又来到时常游玩的海棠桥,看到那里莺飞蝶舞,花红叶绿,顿时诗兴大发,留下了“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醉乡广大人间小”等脍炙人口的词句,从而使一座不为人知的海棠桥远近闻名。

img106

位于横县海棠桥旁的秦观石雕像 (陈黎明/摄)

横县伏波庙

横县伏波庙位于横县云表镇站圩村东南3公里的郁江乌蛮滩(又名起敬滩)北岸,距县城28公里,是为了纪念伏波将军马援而修建的一座庙宇。它的始建年代不详,据《徐霞客游记》及《横州志》等书籍记载,宋庆历六年(1046年)知州任粹重修,有碑记。《横州志》记载:“伏波庙在乌蛮滩。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驻兵于此,后人立庙祀之。”此后历代都有修缮扩增,现在看到的是属于明清时的建筑。伏波庙背倚大山,朝向江水,庙宇大门左侧存一块巨碑,虽时过数百年,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碑名“起敬滩”是三个阴文的大行楷字,题款是“此滩昔名乌蛮今更起敬往来士民请勿再呼旧名”,落款为“嘉靖二十九年十月望日南宁府知府王贞吉书立”。嘉靖二十九年就是公元1550年明世宗朱厚熜的时代。

马援,生于公元前14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汉代著名将领。新朝王莽末年,为新成大尹(汉中太守)。后一度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为绥得将军。继归刘秀,参与攻灭隗嚣战争,屡立战功。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汉,并自立为王,东汉朝野为之震动。公元41年,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令其统率十万大军,南征交趾,马援凭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次年便平定了叛乱。

马援所到之处,非常注重与当地的老百姓建立良好的军民关系,注重兴修水利,开展农桑,随山开道,逢水架桥,深受当地民众爱戴。当年他南征交趾,率兵十万乘船来到郁江的乌蛮滩时,因滩险受阻,又闻此处常有盗贼出没,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严重威胁,即决定让军队在此安营扎寨,并号令士兵用铁器铣礁,疏浚航道,使得乌蛮滩河段的航道畅通无阻。接着,他又组织军队剿击盗贼,平定了当地猖狂一时的贼患。

为了纪念当年马援平乱安民、疏河通航的功绩,后人便在乌蛮滩旁建立了伏波庙。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是马援诞辰日,上至左右江,下至珠江口,无论是农户还是江上船民,都会不远千里到此参加庙会盛典,缅怀伏波将军。凡是来往广州、梧州、南宁、百色的乘船游客,都可以目睹到这一古庙的雄姿。

img107

横县伏波庙 (黄吉遇/摄)

九龙瀑布群与“百鸟衣飞天女神像”

九龙瀑布群位于横县北部的镇龙山(大圣山)南麓,以“群龙迎宾”、“双龙戏珠”、“紫龙相会”、“白龙出潭”等瀑布群最为著名,瀑布群内山雄瀑奇、谷幽林茂,古藤老树遮天蔽日,飞瀑溪泉四季长流,植物多达960种,野生动物多达150种,其中不乏珍稀动植物。

景区的“九龙自然流水喷泉”,利用大自然的压力自动喷出水柱,高达数米,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奇异的光芒;而“龙鼓响潭”的回音壁,则将轰隆隆的水流冲击声拓展为千军万马的行进声。在瀑布群形成的清清溪流中,不时可以看到往来穿梭的小鱼。靠近天然游泳池的林中,更有一群特别的食蟹猴,它们时而在树上欢呼跳跃,时而在地上争抢游客的食物,极为可爱。

img108

横县九龙瀑布群里热情好客的“群龙迎宾”瀑布 (陈黎明/摄)

中心广场的雕塑,是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百鸟衣飞天女神像”,取材于当地著名诗人韦其麟的长篇叙事诗《百鸟衣》和当地的民间故事。

韦其麟,横县校椅镇文村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和广西文联主席,《百鸟衣》为其上世纪50年代创作、蜚声全国的诗歌作品,发表后被多家报刊转载,并出版单行本、精装本,多次再版,还被改编成歌舞、戏剧演出,并曾翻译到苏联、日本、朝鲜等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百鸟衣》这部作品,就是根据流传在横县镇龙山附近乡村的民间故事创作出来的。

宝华山与明朝建文帝

宝华山又称南山,位于横县城南8公里处。山上有名的古迹是建于宋绍兴年间的应天寺(又称寿佛寺)。据《横州志》记载,应天寺与明朝朱元璋的孙子、在位仅4年的建文帝朱允炆有关。在史称“靖难之役”的明初政治斗争中,刚刚坐上皇位的建文帝被叔叔燕王朱棣用武力废掉。历史上传说他从宫中逃出后只好削发为僧,四海漂泊,经湖、蜀、滇、闽进入广西横州,在应天寺隐居15年之久。现在宝华山上不少地方的典故还与建文帝有关,如应天寺大门正中挂的“万山第一”牌匾,据传为他所书;山上的特产白毛茶亦传为他亲手种植,故又名“圣种白毛茶”。

img109

宝华山建文帝“圣种”旧址 (横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靖西>>>边关山水画廊“小桂林”

靖西县地处广西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总人口60.32万(2007年末数据),世代居住着壮、汉、苗、瑶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99.7%,是全区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与越南边境线长152.5公里,有龙邦、岳圩2个国家二类口岸、4个边民互市点、36条出入境通道。

靖西县古属百越之地,秦属象郡,秦末汉初为南越国属地。1912年废州设归顺府,1913年废府设县(即今名),以旧名靖城、位居广西西部而得名。

靖西境内以溶蚀高原地貌为主,山明、水秀,以奇峰异洞、四季如春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素有“桂林山水,昆明气候”之称。

靖西是南部壮族文化的腹地,盛行独具一格的南路壮剧;壮族南派山歌——“诗”、壮族古老宗教的史诗说唱艺术“末伦”均流行于此。每年几度的歌圩盛会是壮族风情画博览会和壮族年轻人的情人节。近年来,县城的公园旁边,几乎每晚都有盛大的山歌聚会,形成一种新的民俗——夜歌圩。当地的山歌分为三种类型,都是二声部无伴奏和声,是中国民歌艺术的一朵奇葩。

靖西也是壮族干栏建筑的中心分布区之一。这种民居的特点是三层楼居式房屋,底层为圈养家畜和家禽、摆放农具的地方,中间一层铺竹木板住人,最上一层为神台与存放谷物的阁楼。现在广西绝大部分壮族地区已经流行落地建筑,干栏建筑已不多见,但这里大多数村寨还保留着干栏建筑的特点。而壮锦、绣球、蓝靛土布扎染和绣花鞋等,是闻名国内外的广西壮族民间工艺品。

靖西历史悠久,名人古迹多,有抗击交趾建立“南天国”的壮族领袖侬智高、有抗倭女将瓦氏夫人以及抗元将领张天宗的墓地和大型的壮族古代土司墓群等等。

侬智高和“南天国”

侬智高是北宋广源州(广南西路邕管所辖的羁縻州)的壮族首领。10世纪以来,交趾开始慢慢向北部的广西挺进,侵扰壮族地区。北宋王朝穷于对付北方的辽、西夏,无暇南顾。交趾趁机强占广源州,掠夺人口,榨取财物。侬智高便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派兵镇压。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但北宋王朝却置之不理。为了自保,侬智高被迫率领部族建立“南天国”,自称“仁惠皇帝”,国号为“大南国”,建都安德州(今靖西县安德镇),以对抗交趾。北宋王朝对南天国的崛起非常恐惧,遂屯兵邕州,欲与交趾联手夹攻侬智高。1052年,侬智高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10多天内连克沿江9州,进抵广州城下,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万人。围广州城57日,不下,遭遇北宋王朝大军镇压,遂率师转回广西,最后为宋将狄青败于邕州附近的昆仑关归仁铺。侬智高为了反抗交趾的侵略,领导壮族人民奋起反抗,进而建立壮族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政权,受到了壮族人民的尊重和敬仰。

img110

《瓦氏夫人》剧照 (卢松见/摄)

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靖西县新靖镇旧州村人,是当地土司贵族的女儿,本姓岑,小名花瓦,后来被讹传为瓦氏。她自幼勤奋好学,常练武艺,又熟读兵法。嫁给田州(今田阳县)土司贵族岑猛不久,丈夫就因当时土司贵族的政治斗争和掠夺征战而被杀害。一生历尽坎坷的瓦氏夫人,到为人祖母的时候还辅佐自己年幼的孙子治理田州,颇有政绩。那时倭寇严重侵害东南沿海一带,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以惨败告终,由于壮族“俍兵”以骁勇善战著称,朝廷请求田州出兵抗倭。但州官年幼不能出征,年过半百的瓦氏夫人遂率领数千“俍兵”,奔赴江浙前线,与明朝官军密切配合,最终击退倭寇,为人们所颂扬。瓦氏夫人胜利回师田州不久即病逝,朝廷封其为二品夫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至今仍称为巾帼英雄,许多壮族地区还供奉着瓦氏夫人庙。其瓦氏阵法被收入明朝抗倭兵书《江南经略》,对后世影响颇大。

靖西县壮族博物馆

靖西县壮族博物馆坐落在靖西县城中山公园西北侧,前身为文物管理所,1985年改为博物馆。馆楼东北向,为四合院式结构,占地4320平方米,主楼3层,其上为琉璃瓦盖的亭阁,一厅、二厅楼上为半露天展览长廊和吊脚楼。基本陈列以当地壮族文物为主,设乡土历史文物厅、生产生活用具厅、民族文化艺术厅、民俗风情厅、历史复原艺术厅和革命历史厅6个展览区。馆藏文物2300件,基本陈列900件。2001年12月,被命名为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系当地壮族历史文化的主要集中代表。

靖西绣球与旧州“绣球街”

绣球古称“飞砣”,最早出现于宋代。壮族制作绣球的历史悠久,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砣。男女目成,则女受砣而男婚已定。”抛绣球原是广西壮家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每年农历三月三的歌圩都有这项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初作为爱情信物的绣球如今成为壮族人民传送友谊的礼物,目前全区每年约有20万个绣球销往海内外,最大的绣球直径达2米。

靖西绣球讲究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除中间四瓣选材不拘外,其余则要求“上四瓣必挑飞禽,下四瓣须为走兽”,以新靖镇旧州村生产的绣球最有名。旧州村原称旧州街,街上住着500多户人家,由于盛产绣球,从古至今,一代传一代,越做越有名,后来被称为绣球街。绣球街上,家家户户都会做绣球,从七八岁的娃娃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是制作绣球的能手;门上、窗上每天都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绣球,是一种特有的文化景观。在最近几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靖西绣球都作为主要礼品之一赠给国内外贵宾。靖西绣球已经成为广西壮族文化的主要代表和象征之一。

img111

靖西绣球 (卢松见/摄)

靖西壮锦

靖西壮锦是广西珍贵的传统民间工艺品,采用棉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等为原料,按精心设计的各种图案,用古老的手动木织机交织而成,图案色彩斑斓,美观大方,古朴典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广西最佳礼品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系列产品在1994年获第五届国际亚太博览会银奖。

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

img112

靖西壮锦 (黄吉遇/摄)

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于2005年9月建成,其保护区包含县城旧州街、西南街、大街、东内巷、东外巷、上安马、下安马、巴诺等街(村),由展示中心和旧州的原状保护两部分组成。展示中心是一个集壮族文化展览、文物及资料收藏、工作人员办公、研究人员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旧州的原状保护要求原有民居由其所有者继续使用,不改变其建筑功能及风格。同时,重视保护和保存古遗址、古墓葬、古街道和古戏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工艺、民间歌舞、民间文学、节日及各种礼仪等,则通过继承和发展不断传承。

古龙山峡谷群

古龙山峡谷群位于靖西湖润镇,由古劳峡、新灵峡、新桥峡三个峡谷组成,峡与峡之间的河流及三个地下暗河溶洞相通,形成三峡三洞连通的大峡谷群,全长6.8公里。身在其中,既可观赏幽深奇异的原始峡谷风光,又可体验惊险刺激的明河暗洞漂流;既可饱览气势磅礴的瀑布,又可品味千姿百态的溶洞奇观,是一个佳景荟萃的神秘幽深的世界,一个集瀑布、暗河、溶洞、原始植被、绝壁、溪流、奇石为一体的人间仙境。中国洞穴协会会长朱学稳教授称之为“中国最大的原生态洞穴峡谷群风景区,是喀斯特地形地貌的典范,是国内原生态峡谷的代表”。

img113

通灵瀑布 (覃蔚峰/摄)

通灵大峡谷

通灵大峡谷位于靖西县城东南部古龙山水源林自然保护区的南端,属国家4A级景区,是一个长方形全封闭式的峡谷,长约1000米、宽约200米。其中的通灵瀑布在旺水季节时候宽30米、高168米,是亚洲最高的单极瀑布;峡谷内生长着上千种珍稀植物,其中,属恐龙时代的桫椤、观音莲子座蕨是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类保护植物。

据地理学家考证,峡谷原是个盲谷,由于地质运动的影响,顶部陷落,形成一个大天窗,给气势恢弘大瀑布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著名画家关山月曾经到此,并欣然题词:“通灵宝洞”、“峡谷春深”。

世界上最大的“桫椤王国”

靖西“桫椤王国”位于该县底定自然保护区内,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量最多、密度最密、海拔最高的桫椤群落,还有一棵身高10.9米的世界椤是一种多年生桫椤科木本蕨类植物,为地球上最早的陆生植物之一,时代生长的植物,已经濒临灭绝,目前仅在中国、越南、缅甸、泰国等国家有“植物活化石”之称,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靖西县底定自然王国”,共有6万多株,集中在1000多公顷的土地上,而且主要品种为“峡谷界上面积最大、数最高“桫椤王”。桫专家称是与恐龙同有少量分布,因而保护区内的“桫椤中华桫椤”,历史上从未遭受人为破坏,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