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凡事有度
世间万物都不能超越“过犹不及”这一道理,那我们个人的处世方法就更是如此了!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老师,您认为子张和子夏这两个弟子哪个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道:“师也过,商也不及。”这里的师是子张的名字,商是子夏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师这个人做事老是过头,商这个人做事总是欠点火候。
子贡接着问:“那就是子张更好一些了?”
孔子摇摇头说:“过犹不及。”意思是说,这两个人差不多,谁也不比谁更强。
很多人都能明白做事做得火候不够不可取,却常常忽略火候过了同样会失去最佳效果。
世人常说“多多益善”,认为只要是好的东西一定是越多越好,少有人懂得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举个最通俗的例子:
有一个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请他吃饭。饭菜端上桌来,客人品尝后感觉食之无味,毫无食欲。主人也感到菜的咸味不足,于是赶忙命仆人在饭菜中加入了少许的盐。
客人一尝,顿时感觉满口溢香。他想:“一点点的盐就可以让原本那么难吃的东西变得如此味美,那么多放一些岂不更好吃?”于是他要求主人放更多盐,主人莫名其妙,但又碍于面子,只好将更多的盐放入菜中。客人美滋滋地一尝,表情立刻僵住了,其味道可想而知了。
其实,凡事皆是这个道理,再好的东西也要控制在恰当的比例之内,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事情就会向相反的方面发展。这个合适的比例就是“度”,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能明白这一道理,往往就能把许多事情做好;能用这个道理去为人处世,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高人了。
孔子的弟子子夏曾问老师:“您认为颜回这人怎么样啊?”
孔子说:“颜回比我诚信。”
子夏又问:“子贡这人怎么样啊?”(www.xing528.com)
孔子说:“子贡比我敏捷。”
子夏再问:“子路这人怎么样啊?”
孔子说:“子路比我勇敢。”
子夏问:“子张这人怎么样啊?”
孔子说:“子张比我庄重。”
子夏很是疑惑,问老师:“那么他们四个为什么都拜您做老师呢?”
孔子笑笑说:“这其中的道理我慢慢给你讲,颜回虽然诚信,却不知道还有不能讲真话的时候;子贡虽然敏捷,却不知道还有说话不能太伶牙俐齿的时候;子路虽然勇敢,却不知道还有应该胆怯退让的时候;子张虽然庄重,却不知道还有应该诙谐亲密的时候。所以他们才认我做老师啊!”
孔子的话道出了中庸之道的精髓:凡事都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就像孔子的这四个学生:诚信过了头,就容易变成迂腐;敏捷过了头,就容易变成圆滑;勇敢过了头,就容易鲁莽行事;庄重过了头,就不免会有些呆板。
明太祖朱元璋在立了朱允炆为他的继承人后,很担心儒雅仁柔的朱允炆管不了手下的大臣,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于是便想在孙子继位之前把一些位高权重、有可能威胁到他江山的大臣都“处理掉”。于是朱元璋大开杀戒,诛杀开国有功之臣。然而,朱允炆并不领情,这让朱元璋非常苦恼。
朱元璋为了给他讲明道理,就准备了一个满带荆棘的木杖,扔到地上,叫朱允炆去拿。朱允炆显得很为难,朱元璋借机教训道:“你拿不了吧?等我把刺儿先替你修剪干净,你就能拿了。皇位也是如此,我现在之所以杀掉一些重臣,就是想传给你一个稳稳当当的江山。”
可是没想到,等到朱允炆继位后,满朝的能人都已被斩尽杀绝,实在找不出“带荆棘”的人来对付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师”了。
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机关算尽却做过了头,因而没能真正如愿以偿,这足以给我们留下“万事不可过”的教训。
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里是这样谈论“万事不可过”的,给今人留下了不小的启示:
天下万事不可过,岂特此也?虽造化阴阳亦然。雨泽所以膏润四海,然过则为霖淫;阳舒所以发育万物,然过则为燠亢。赏以劝善,过则为僭;刑以惩恶,过则为滥。仁之过,则为兼爱无父;义之过,则为为我无君。执礼之过,反邻于谄;尚信之过,至于证父。是皆偏而不举之弊,所谓过犹不及者。
这段文章写得颇为精彩,告诉人们:雨露滋润,阳光温暖,赏善惩恶,仁义礼信,都是好事。可是一切好事之过头,皆可变成坏事。可见世间万物都不能超越“过犹不及”这一道理,至于我们个人的处世方法就更是如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