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经济增长率可承受底线临界点的测算——基于GDP增长率与就业弹性的关系分析
一、GDP增长与就业增长
本章分析GDP增长率与第二、第三产业增加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
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相关资料,表4-1列出了1991~2007年我国历年GDP增长率和二、三产业新增加的从业人员数,由此可计算出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GDP增长1个百分点使二、三产业增加的从业人员数),如表4-1所示。在此期间,我国经历了两个经济高增长期,GDP增长率都为两位数,前一个时期是1992~1996年,后一个时期是2003~2007年。与其相对应的是,这两个时期二、三产业新增加从业人员数在1000万~2000万人。在非高增长年份的1991年、1997~2002年,二、三产业新增加的从业人员只有数百万人。这表明,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二、三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新就业岗位,容纳了更多的新从业人员。
把新增加的从业人员数除以GDP增长率,即得到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计算结果显示,这些高增长年份的就业弹性都在100以上,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可使二、三产业增加的从业人员在100万以上。对比那些经济增长较低的年份,二、三产业就业弹性只有几十,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的从业人员数只有几十万。
图4-1 二、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员与GDP增长率的关系(1991~2007年)
图4-1的散点图趋势线(虚线)显示,二、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员数与GDP增长率之间呈现倒U曲线形,当GDP增长率在10.0%~13.5%之间时,新增就业人员数在1500万人以上。GDP增长率低于10.0%或高于13.5%时,新增就业人员都呈下降趋势。
图4-2 就业弹性与GDP增长率的关系(1991~2007年)
图4-2的散点图趋势线(虚线)显示,就业弹性与GDP增长率之间呈现倒U曲线形。GDP增长率过高或过低,就业弹性都呈下降。GDP增长率在10.0%~13.5%之间时,就业弹性最高(超过120万人/ GDP增长1个百分点)。
从20世纪的1990~1997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从14.39‰逐渐下降到10.06‰,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从1645万下降至1244万。从2008~2015年,这些新增加的人口开始满18岁并逐年进入劳动力大军。如果要使这个数量的劳动力全部进入二、三产业就业,就必须使经济增速保持在9.5%~10%。这就意味着,从满足完全就业的需要而言,9.5%~10%就是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底线。
表4-1的最下面两行分别计算了两个时段的平均就业弹性:2000~2007年为118.55万人/百分点,1991~2007年为107.27万人/百分点,前者的就业弹性高于后者。我们以此推算2009年的经济增长与二、三产业新增就业情况。设定2009年高、中、低方案,分别对应GDP实际增长率为9.3%、8.5%、7.5%,按照两个时段下的平均弹性计算三种方案下的二、三产业新增就业,如表4-2所示。以中方案GDP增长8.5%为例,在高就业弹性下,二、三产业新增就业1007.7万人;在低就业弹性下,只有911.8万人。
中央计划2009年GDP增长率为8.0%,新增就业900万人,如果在高就业弹性下可以达到948.4万人,可以实现就业目标;如果在低就业弹性下,只能达到858.2万人,难以实现就业目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此处所引用的低就业弹性是1991~2007年间的平均弹性,其中包含有高增长年份的就业弹性,如果仅参考低增长年份的就业弹性,在8.0%的GDP增长率下,二、三产业新增就业将会更低。所以,2009年的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
表4-2 2009年高、中、低方案下二、三产业新增就业测算
二、消费、投资、出口与就业增长
进一步考虑消费、投资、出口的增长与二、三产业新增就业的关系。计算思路是,由于,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总需求,假定总需求的增长量对应总就业的增长量,把总需求的增长量除以总就业的增长量就得到单位需求增长量所拉动的新增就业量λ (万人/每亿元),把λ分别乘以三大需求的增长量,就得到三大需求的增长分别拉动的新增就业人数。计算结果列于表4-3和表4-4。(www.xing528.com)
表4-3 1990~2007年总需求与消费、投资、出口需求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表4-4 三大需求增长率和三大需求拉动的二、三产业新增就业
根据表4-4三大需求的增长率和拉动的二、三产业新增就业,可分别计算得到消费、投资、出口的就业弹性,如表4-5所示。在表4-5的最下面两行中,分别计算得到了两个时间段的平均弹性:1991~2007年各大需求的平均就业弹性,2000~2007年各大需求的平均就业弹性。前者低于后者,把这两个平均弹性作为对未来测算时的参考数据。
观察并比较三大需求的平均弹性可给出很有用的参考:首先,消费的就业弹性最高,两个时段分别是31.7万人/百分点、32.9万人/百分点;其次是投资,分别是21.7万人/百分点、23.9万人/百分点,出口的就业弹性最低,分别为14.0万人/百分点、18.4万人/百分点。也就是说,当三大需求增长同样的百分点时,消费拉动的就业最多,出口拉动的就业最少。这就意味着,要想多增加就业,应在增加消费上多下工夫。
表4-5 三大需求增长拉动二、三产业就业弹性(万人/百分点)
设定2009年高、中、低方案,分别对应GDP实际增长率为9.3%、8.5%、7.5%,以及相对应的消费、投资、出口的增长率,即可计算得到不同方案下三大需求拉动的二、三产业新增就业和总新增就业,如表4-6所示。
表4-6 2009年高、中、低方案下三大需求增长拉动的二、三产业新增就业测算
以中方案为例,如果2009年的GDP增长率为8.5%,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增长率分别为12.9%、14.5%、11.5%,以高就业弹性计算,可拉动二、三产业新增就业982.5万人,以低就业弹性计算则为884.6万人。这个计算结果与上节根据GDP增长率进行测算的结果相近。
中央计划2009年GDP增长率为8.0%,新增就业900万人,如果在高就业弹性下可以实现就业目标;如果在低就业弹性下,就难以实现就业目标。为了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有三个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率;二是加快发展具有较高就业弹性的行业,例如第三产业中的商业服务业;三是努力改变三大需求的结构。消费的就业弹性最大,在总需求不变时,加大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就可以提高总需求的就业弹性。
(本章执笔人:沈利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