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李益生于玄宗天宝七载(748),约死于文宗大和三年(829)。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战祸频繁,社会动乱的局势中度过的。这首诗写下了他登临一个旧游之地的深刻感慨。
汝州即今河南临汝县。在安史叛乱中,以洛阳为重点的河南地区,乃是官军与叛军反复较量的地方。汝州也是战场,而且还遭受过由唐朝借来帮助收复洛阳的回纥部队的洗劫。在安史之乱平定以后,河南的部分地区又被藩镇割据,其中势力强大的淮西镇(即彰义镇)辖区,全在河南境内,而魏博、宣武两镇辖区则有一部分在河南境内。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宣武镇发生内讧,朝廷趁机收回了权力。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平定了淮西吴元济。十四年(819),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也将权力交还朝廷。河南才不再存在军事对抗的局面。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无可稽考,但必然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以后,因为在这年,诗人才七岁,而且汝州“鼓角似边州”的情况还没有发生;也必然作于元和十四年(819)以前,因为在这年之后,汝州“鼓角似边州”的情况又已基本消失了。(www.xing528.com)
弄清楚这些史实,对于理解此诗是必要的。这些史实告诉读者,这首诗和一般的用对比手法写今昔盛衰之感的作品不同,它不是描写今与昔异,以昔日之盛与今日之衰对比,如我们在前述《江南逢李龟年》、《听旧宫人穆氏唱歌》、《赠弹筝人》诸篇中所看到的,而是描写今与昔同,昔日已是如此,今日仍然如此,以见局势之可悲。
首句写今,登楼时所闻所感。黄昏时候,军中的鼓角之声不断地传到高高的城楼上来,可见局势紧张,戒备森严。这哪里像一座腹地的城市呢?简直和随时都有被敌人侵扰的可能的边州一样。次句由今思昔。回想起来,三十年前也登过这座楼,也听过这种鼓角之声,谁会料到隔了这么久,情形却毫无改变?后两句写今日所感。山川固相同,鼓角也无异,所以更其使人伤心,而不禁对之垂泪了。结写伤心的原因,但不从正面而从反面提出,只说不是吐露一番个人生活中伤春悲秋一类的感情,而其着意在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乐自然可知。
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来写的作品不少,但都是为了要显示今与昔异,这首诗却别具匠心,为了要显出今与昔同,这是它值得重视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