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远古时期,舜帝亲自“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歌”,赞颂南风给解池带来了财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其“解愠”、“阜财”是指古代盐池凭借南风,蒸发产盐,造福人类。中国最早产盐,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国家之一。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起初是“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过着原始而落后的生活。直到人们初尝千卉百草后,才知道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东西,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过人的亲口品尝来验证的。经过古人无数次的大胆品尝,才构筑起人类的食文化进步的阶梯。比如盐,他们通过品尝海水、盐岩和盐土,才体会到了咸味的香美,并将自然生成的盐添加到食物中去,发现有些食物带有咸味比本味的味觉更好,就逐渐用盐作为调味品了。
五千年前,我们古人最早发现和发明海水煮熬盐粒的奇迹,《说文解字》载:“咸也。从卤,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风盐之属,皆从盐。”清代郝懿行《证俗文》:“盐,咸也。古者宿沙氏初作,煮海盐。”夙(宿)沙氏为何人?《世本》云:“夙沙氏始煮海为盐。夙沙、黄帝之。”他“始以海水煮制,煎以成盐,其有青、黄、白、黑、紫五样,盐之作,自从始。”相传在公元前四千年的炎帝时代,在某地沿海住着一个原始部落,有一个小伙子,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又善于撒网捕鱼,他捕获的禽兽鱼鳌比谁都多,便成为部落的小头目。
正值中午,他感到肚子饿了,想煮鱼吃,因找不着水,便舀来海水煮鱼,意外地发现海水煮干便是白白的细末,他用嘴尝了尝,感到又咸又香,回家后,他用它煮野猪,觉得味道美极了。从此,夙沙不再捕鱼,带领部落的人们用海水熬制盐,再用盐换取大批珍贵的兽皮、肥壮的猪羊、精良的弩箭、美丽的陶器,使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故事毕竟美好,流传至今。一些神话故事超脱于人的想象,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和希望。同时,善良的人们也将盐作为敬献神灵的供品,视为消灾驱邪的圣物来崇拜,以祈求盐来保护他们,这时盐成了物化的神。
几千年来,民间对卤泉和盐神的传说很多,俯拾皆是,构成了盐文化的一个支系。这些神话和传说,或记载于史籍,或流传于民间,撩人情思,发人遐想,是盐文化的一朵奇葩。
如一,在先秦时,有猎人袁氏逐白鹿到四川宁厂古镇,发现一个山洞涌出一股清泉,猎人捧泉解渴,顿觉其味甘咸,于是传知众人,从此取水熬盐,故有“白鹿盐泉”之说。如二,《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盐水有神女止禀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是指神女止禀君的传说。如三,四川盐源县有个白盐井,相传开山姥姥塌耳山夷女。少韬晦,不自修饰,誓不适人。年及笄,惟司牧羊之役。羊饮于池,迹之,见白鹿群游,尝其水而咸,指以告人,因掘井汲煎,获盐甚佳,即今白盐井也。后无疾而逝,身有异香,至天祀之(清光绪《盐源县志》)。如四,在山西,关于白盐井还有记载:“蒙氏时,有女牧羊于此,一羝羊驱之不去,掘地得卤泉,因名白羊井,后化为白盐井。”之后,民间对白盐井每年3月第一个属鸡日祭盐神,祭礼活动十分热闹。之后,夏商时代就开始拓盐田,教民制盐,西周时期,山西解池也扩大湖盐规模。战国末期,四川自贡凿井产盐……盐的出现,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也是一大奇迹。古道漫漫,盐史悠悠,中国盐业有着源远流长的辉煌行程。
盐是什么?公元100年,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做过精辟的释义:“盐,咸也。天生曰卤,人造曰盐,从卤监声。”也就是说,卤与盐都是同一物质,只不过是木材与木桥的关系而已。《周礼》记载:“咸鹾实天人互成,或刮于地,或风于水”。在中国古代,称自然盐为“卤”,只有人力加工过的盐,才是真正的食用盐。盐,性寒,味咸,为海水、盐井、盐池、盐泉中的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凡海盐、井盐、湖盐、岩盐都可以食用或药用。食用盐为烹饪调味要品,食调五味;药用盐能解毒性,和脾胃、消宿食,助胃脏,坚筋骨。
战国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说过:“请君伐菹薪,煮海水为盐。”古书《史记·平淮书》记载:“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这说明了盐的制作方法,自古已有。古时,煮海熬盐,都是依靠原始的工具来进行的。如纳潮,就是按海洋潮汐的规律,不失时机地把高浓度的海水纳入盐滩,然后,再逐步提高卤水的浓度以至达到饱和状态,将它放入结晶池,经过日光照射后,使之结成晶体。每年春、秋、冬三季放进海水,待来年春、秋两季集中扒盐,这种“制泥溜卤,煮海晒盐”的过程,沿袭几千年。但是,食盐的提炼过程,关键在于“煮”,让海水变成盐粒,因为天生的叫卤,人造的叫盐。(www.xing528.com)
过去,盐可以用来交换贵重物资,带动当地的经济繁荣,造福百姓;而产盐区往往又成为兵家争夺之地。夏、商、周三代,盐与其他土产一样,由渔民自由开采、售卖。到了公元前的春秋时期,管仲相齐桓公,推出“官山海”,实行由国家对食盐生产、销售的统一管理。垄断盐业,终于取得“九合诸侯,称五雄霸”的政绩。自从盐业有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出现,便有了盐官管理。西周时期,设掌盐政之官,史书《周礼·天官》载:“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当时,古代人由“太宰司理物质,征盐以致国用。”春秋时代齐国宰相管仲,开创了食盐官营制,办中国盐法之始。首设盐宫煮海,以渔盐之利而兴国,在《海王篇》中“十口之家,十口食盐,百口之家,百口食盐。”并主张“煮海为盐,富国渝民。”盐可与菽粟并主,不能一日少缺,且无他物可代。大臣桑弘羊发表《盐铁论》,力陈盐铁由朝廷控制的必要性。从此,管仲为专卖之鼻祖,以“盐铁”通利天下。
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御史张汤进言说:“笼罗天下盐利归官”,于是,汉武帝刘彻即立盐法,禁私营,实行盐铁专卖,设本司农总管盐铁事务。由政府募民产盐,官收、官运、商销。唐朝采用保护盐业的政务,“用盐权以资国用”,用为国家财政收入。从唐至明清,盐赋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3~2/3。元代人说:“国家财富,盐利为盛。”盐赋占当时国家总收入的80%。就盐业专卖来说,国家每月能获得一笔数目可观的收入,因为人人每天都要吃盐。明清两代实行“专商引岸”制度。“引岸”即用国家盐官发给盐商凭证到指定盐场买盐叫做“引”,指定地区卖盐叫“岸”。世代承袭,直到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以征收盐税为名,横征暴敛,造成盐价倍涨,导致“斤盐担谷”的可怕现象。
早在古代“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税历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盐务历来由中央统治机构直接管理,汉代由中央政府的大司农管理,唐代由户部管理,宋代特设提举盐事司管盐,元代由中书省管理,清代设巡盐御史。中央下面有专门的、严密的管理体系,地方官员不得插手。销售则由盐务管理机构选定,批准的盐商经办。普通百姓如果违禁制盐、运盐、贩盐,则要受到重处”(夏业良《中国盐业札记》)。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发展盐业的报告》中指出:“盐是边区的很大富源,是平衡出入口,稳定金融,调节物价的骨干”,因为“盐又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故对于边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往今来,盐业一直为朝廷所垄断。司马迁曾经在《史记》记载:“兴渔盐之利,齐以富强。”也是说,齐国是以盐兴国的。齐国因鱼盐生产,“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缴山海之业,以期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史记·平淮书》)。西汉初,汉武帝高祖刘邦的侄子刘濞就靠煮盐获利,富可敌国,便起兵造反,争夺皇位。由此,盐为“立国之本”,历代封建王朝和政府统治独霸盐业,把盐作为开辟财源、安邦治国的专卖物。历史上许多盐官,都是一些万贯家产的盐商,他们与官府勾结,以夹带私盐,掺沙兑泥等手段牟取暴利,所以,古往今来,食盐一直为封建政府和专利商人所共同垄断,成为发家致富之路。在齐国,猗顿是靠盐成为天下首富的。传说古代有位名叫清清的寡妇,就因为经营制盐业(井盐)而发财致富,曾经支援过秦国的战争费用。后来,她死后,秦始皇在四川修筑“怀清台”,以表缅怀之情。1900年,义和团运动被清朝政府镇压后,英、法、德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向他们赔偿海关银子4.5亿万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计9.82亿万两,以海关税和盐税作为抵押。1913年,以卖国大盗袁世凯为首的北京临时政府向英、法、德、俄、日等五国银行签订借款合同,借款2500万英镑,其条项中,不仅规定要以盐税作为抵押,还聘请外国人协助管理盐税的征收工作。这样,严重出卖了我国盐政主权。
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它与人们饮食生活息息相关,是每日不可缺少的特殊物资。由于盐的特殊重要性,历代政府加强盐业管理。一方面对盐的生产和销售课以重税,为其带来巨额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用掌握盐的供应来控制人民的反抗。几千年来,武装运盐,械斗抢盐,商贾倒盐,土匪抢盐,使平民百姓流过多少血泪,有过多少辛酸。因为盐积累起了巨大的财富,它也引来无数的掠夺者。由此,食盐成为许多国家人民举行夺盐的武装起义的导火线。古今中外,许多战争都是为争夺盐和井盐产场而爆发的,又是因为缺少盐而失败的。在我国,“北京人(指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为了偿付战费,抬高盐价,人民由此发动暴动”(朱德)。蒋介石四大家族,凭借军事政治权力,通过官运、官卖两个阶段,实现了盐业运销官僚资本化,通过全国的金融和盐业中饱私囊。在国外,当拿破仑从俄罗斯撤退时,成千上万的法国军队并非死于致命的伤病,而是因为没有食盐,不能制造和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而死去。不仅医疗方面需要食盐,士兵的日常食物需要盐,骑兵的马匹、驮运装备辎重的马匹及供部队食用的牲畜也需要食盐喂养。由此,他们认为:“没有食盐的战争是使人处于绝望境地的失败之役。”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撰文指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经把红军每人每天3钱食盐作为苏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在陕北非常关心边区的食盐问题。当时的战争环境,食盐是十分昂贵的,成为国民党军队封锁我军生活的战略物资。在粤、闽、赣三省,一块银元可买100多斤谷物,但难买到1斤盐。有民谣曰:“莫道盐城皆是盐,白盐胜银价比天。”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群众为了支援山上的红军,曾经把食盐藏入竹筒里,躲过敌军的封锁,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送上山。
过去,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低下,人们产盐的原始方法主要是天日曝晒,自然结晶,人工采捞。而煮海熬盐,都是依靠简陋而落后的劳动工具来完成。盐的提炼过程,关键在于“煮”或“晒”两大过程,最后,让海水变成晶莹洁白的盐。
以前,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获得盐分,早在铁器时代,英国人就开始将海水装入黏土罐中,在火上加热,通过蒸发提取其中的盐分。罗马人开始用衬铅的大锅煮海水来生产盐。中国人则采用晒卤法制盐,在海滩就地取材,将沙子摊晒在地面上,洒上海水,太阳把海水蒸发之后,盐分附着在沙子上,再收集这些沙子用海水洗灌,成为液卤,最后注卤于锅,煎熬成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