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籁”在古代可以指声音
《咬文嚼字》今年第2期上发表了张觉先生《“籁”在古代指声音吗》一文。该文仅根据《庄子·齐物论》以及唐代常建、元代赵孟■和明代归有光四条书证,便得出结论:“籁”字的本义是《说文》所说的“三孔龠”,因而在古代只能引申出“孔窍”之义,而不能“引申指声音”。“以‘籁’字指声音,恐怕是近代乃至现代的事了。”张觉先生不但对《辞源》《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等词书所收的“声音”这一义项作了全盘的否定,而且还批评说:“我们用‘籁’之今义去理解它的古义,便犯了训诂学上所谓的‘以今解古’之弊。”这些大胆而近乎武断的观点,实在让人不敢苟同,我愿在此提出鄙见,与张先生商榷。
张先生论述问题,似乎有一条排他性的原则,即符合自己观点的,就拿过来使用;不符合自己观点的,便一概排斥。例如他说:“籁”是“指一种三孔的管乐器。但管乐器一下子引申指声音似嫌突兀”。“籁”既然是可以吹奏发声的管乐器,那么,由“籁”的本义“管乐器”引申出“声音”的意义,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张先生之所以感到“突兀”,是因为他不愿看到并承认这个古代引申义的存在,所以他要找出《庄子》等四个古例来证明“籁”在古代是不能解释为“声音”的。殊不知这些论证即使全部成立,他的观点也仍然站不住脚。道理很简单:《庄子》等四条书证,根本不能代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仅仅四个“籁”字不能用“声音”去解释,怎么可以说古代所有的“籁”字都不能解释为“声音”呢?
现在,就让我从《汉语大词典》和《佩文韵府》中抄一些带有“籁”字的古代书证,供张先生分析。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风籁,指风声,故可传。
南朝梁刘孝胜《武溪深行》诗:“林壑秋籁急,猿哀夜月明。”秋籁,指秋风之声,故可云急。
唐李峤《石淙》诗:“鸟和百籁疑调管。”百籁,指天宇间各种声音,故鸟鸣可与之相和。
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阴壑生虚籁。”杨伦《杜诗镜铨》:“虚籁,谓风也。”籁指风声,故可由阴壑生出。
唐欧阳衮《南涧寺》诗:“松籁泠泠疑梵呗。”松籁,指松林中的风声,故可以“泠泠”状之。(www.xing528.com)
宋王禹偁《村行》诗:“万壑有声含晚籁。”晚籁,晚间的声音,包括风声、虫声、夜鸟的鸣声等。因是声音,故可含。
宋陈与义《蒙知府宠示秋日郡圃佳制》诗:“竹际笙簧起,回听众籁微。”众籁,各种声音,故可“回听”。
金刘迎《招隐寺》诗:“冰弦写天籁。”天籁,指用琴弦奏出的美妙的乐音。
元范梈《秋日海康斋居》诗:“泠泠空中籁,袭我书帷幽。”籁,指风或风声。
明屠隆《昙花记·尼僧说法》:“瓶水初澄,炉香正袅,檐角风篁清籁。”清籁,指清泠的风声。
以上十例,起自南北朝,终于明代,均为古代书证,其中的“籁”字,几乎都表示“声音”,而没有一个是可用“乐器”或“孔窍”来解释的。任何一部字、词典,都可根据这些资料,在“籁”字条中立上一个“声音”的义项,我想是不应该有人反对的。不知张觉先生以为如何。
(原载2001-03,署笔名宛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