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余光中、余秋雨和张抗抗三位作家,应邀参加唐朝诗人孟郊的故里、浙江省德清县举办的第二届游子文化节,在论坛上进行了一场关于“游子文化”的精彩对话。5月11日的《文学报》对此作了综合报道。其中余秋雨先生的演讲情文并茂,体现出他那“大文化思考”的一贯风格,但遗憾的是,在谈到孟郊所处年代的问题上,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常识性差错。他说:
孟郊所处的年代正好处于中国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安史之乱……
余秋雨的新鲜说法,引来了不少学者的质疑:从孟郊一生的主要经历来看,他跟“安史之乱”挨得上吗?(www.xing528.com)
查一下《唐代文学百科辞典》,孟郊生于玄宗天宝十载(751),死于宪宗元和九年(814),一共活了六十四岁。历来的中国文学史都把他归为“中唐诗人”。“安史之乱”爆发那年(755),孟郊才五岁,直到这场绵延七年多的战争结束,他也只是个十二岁的少年。众所周知,“安史之乱”主要是在长江以北的两河地区进行,孟郊的家乡远在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战火根本烧不到那里。所以他从小一直住在乡间读书,生活比较安定。孟郊“天资聪颖”,早有诗名,二十四岁(774)时,曾在湖州参加友人的“诗会”。大约到了三十岁那年(780)的秋冬之交,他才只身前往河阳(今河南孟州市)游历。四十一岁(791)时,他在湖州举乡贡进士,并赴京城长安应试。落第后东归,遍游徐州、朔方、楚湘等地。四十六岁(796)才进士及第。五十岁(800)到洛阳应铨选,被选任为溧阳(今属江苏)县尉,不久便亲自去溧上将老母迎归侍养,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游子吟》。这时距离“安史之乱”结束已有三十八年。
再举一个现代的例子来比方吧。我出生于1936年。次年,日寇悍然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我在沦陷区的上海生活了八年。抗战胜利后,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迎来了祖国的新生。1949年以后的五十多个春秋,全都是在新社会里度过的。如果有人概括我的一生,说我所处的年代正好处于“日寇侵华”时期,我能同意吗?
(原载《文学报》2006-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