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大凡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一般不大会在历史纪年的问题上出纰漏,而不少以散文创作为业、偶尔涉及历史纪年的人,则经常会发生莫名其妙的差错。这里举一中一外两个例子。
(一)关于孔子的卒年
李木生先生在《蜿蜒的圣脉》一文中写道:
公元前四百七十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歌罢“泰山坏科(“科”当为“乎”字之误)!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溘然永逝,享年七十三岁。(百花文艺出版社《跨越百年的美丽》第168页)
这里,李先生把孔子之死说成“公元前四百七十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实在有点不伦不类。按照学术界的惯例,对于古人生卒年月的标注,要么一律用传统的旧历(或称夏历、阴历),要么都折算成国际通用的公元年月(或称公历、西历、阳历)。没有见过年份用公历而月、日仍用旧历的。这种阴阳杂糅的标法,实在让人摸不透作者究竟想要对人们透露些什么信息。
更不可思议的是,李先生竟然把孔子的卒年定在“公元前四百七十年”。这种闻所未闻的新说根据何在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历史文献的记载:
《春秋·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根据《中国历史纪年表》的折算,鲁哀公十六年,应当是公元前479年。(www.xing528.com)
过去,学者们曾经在孔子究竟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还是二十二年(前551),以及他到底活了七十二岁还是七十三岁等问题上,有过一些争论,那是由于史料的记载和推算方法的不同而引起的,但对孔子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这一点,则从来没有产生过分歧。李先生怎么能随心所欲地让这位儒家的“至圣先师”死了九年以后再去死一次呢?
至于“夏历二月十一日”的说法,似乎也没有根据,应当按照《春秋》及《史记》的记载,改为“四月己丑”。这里的“己丑”,据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孔子卒年考》引吴程按大衍历的推算定为“十一日”。“二月十一日”和“四月十一日”也整整差了两个月。
(二)关于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年份
矫健先生在《迷乱之夜》一文中写道:
我必须专门介绍一下外汇交易。197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美国放弃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使其自由浮动,由市场决定美元与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跨越百年的美丽》第246页)
布雷顿森林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许多大中型的百科词典,都专条加以收录,如《世界知识大辞典》(1988年百科知识版)、《当代百科知识大词典》(1989年南京大学版)、《外国历史辞典》(1991年湖北教育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1994年上海辞书版)等。现摘抄《外国历史辞典》该条释文如下:
布雷顿森林会议——又称“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为控制战后世界经济所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参加筹建联合国的美、英、苏、中、法等44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其他几部词典的释文大同小异,但是关于这次会议召开的年份则一无例外,都锁定在1944年。矫健先生怎么会把它推迟了整整三十年?要知道,1974年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怎么有可能派代表去跟美国人坐在一起,讨论人民币同美元之间汇率的问题呢?
(原载2003-01,署笔名封常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