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护语林:诸葛亮与莱阳的架设界限

守护语林:诸葛亮与莱阳的架设界限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读到最后一句,我不由下意识地愣了一愣:山东莱阳以出梨而驰名天下,那梨甜嫩爽口,确实好吃,但它跟三国时的孔明先生又搭什么界呢?三国时的南阳,是魏国荆州的一个郡,辖境大致包括今河南省的西南部和湖北省的中北部。但孔明的家并不在那里,而是在三国时南阳郡西南部的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他的说法并没有错,但过于宽泛,使人无法确知他究竟把家安在什么地方。

诸葛亮跟莱阳搭什么界?

王开林先生在《破天荒相公》一文中写道:

两眼觑见“左宗棠”这个名字,你又会作何联想?一定感到茫然吧。我却很有把握,会立刻想起高卧莱阳的孔明先生。(《书屋》2001年第12期第37页)

读到最后一句,我不由下意识地愣了一愣:山东莱阳以出梨而驰名天下,那梨甜嫩爽口,确实好吃,但它跟三国时的孔明先生又搭什么界呢?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以上两段引文说得很清楚,孔明的祖籍是在东汉的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市南),离开今天的莱阳约有五百多里,根本扯不到一起。孔明从小随叔父诸葛玄去投靠荆州牧刘表。随着叔父的去世,他也没有在荆州居留,而是归隐山野,“躬耕陇亩”。其安家之地,据《汉晋春秋》说,是在“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因此,弄清这几个古地名今天的所在之处,所谓“高卧莱阳”的是非也就不言自明了。(www.xing528.com)

三国时的行政区划分为州、郡、县三级。州最大,相当于现代的省。州下分若干郡,郡下再分若干县。三国时的南阳,是魏国荆州的一个郡,辖境大致包括今河南省的西南部和湖北省的中北部。其郡治在宛县,即今河南省的南阳市。但孔明的家并不在那里,而是在三国时南阳郡西南部的邓县。这个邓县,也不是今河南省的邓州市(1988年由邓县改置),而是在湖北省的襄樊市(1951年由襄阳县城区和樊城合并而置)西北。那儿附近有一处名叫“隆中”的小山,就是当年孔明隐居躬耕的地方。需要指出的是,孔明在他的《出师表》(即相传的《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的“南阳”,显然是郡名。隆中属于南阳郡,他的说法并没有错,但过于宽泛,使人无法确知他究竟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倒不如《资治通鉴》介绍这位卧龙先生,一上来便说他“寓居襄阳隆中”,显得具体确切,一清二楚。

古隆中

正是由于历史地名的变迁和“躬耕于南阳”的说法比较笼统,因而便在后世引起了人们的歧解。例如:明代的河南有个南阳府,府治设在南阳县(今南阳市),有人就认为三国时的隆中也在那里。对于这种观点,袁中道曾在《游居杮录》中进行过批驳。现在南阳市西的卧龙岗还有一所武侯祠,作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对外开放,招揽着四方的游客。这虽然出于对古代贤者的仰慕之情,但毕竟是不合史实的无稽之谈。

总之,说孔明“高卧莱阳”肯定错误,将“莱阳”改为“南阳”似乎也不妥,还是以改“隆中”为好。

(原载2002-04,署笔名省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