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语三足鼎立和鼎足之势是从鼎有三足引申而来

成语三足鼎立和鼎足之势是从鼎有三足引申而来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语“三足鼎立”“鼎足之势”便是其形体的写照。这种说法,过去一般人都认为是常识,成语“三足鼎立”和“鼎足之势”确实是从“鼎有三足”这一点引申而得的。尽管三足鼎的实物可能当时已有铸造,但较长篇的铭文和呈三足的“鼎”字却要到殷商晚期乃至西周早期才出现。因此,就造字的先后而言,三足的“鼎”应当晚于四足的“鼎”。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扁足鼎。可见汉、唐的注家还是知道有四足的方鼎的。

成语三足鼎立和鼎足之势是从鼎有三足引申而来

谁说只有三足鼎?

1996年修订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对“鼎”字的解释是:

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

无独有偶。有位学者在谈到我国古代鼎文化时也说:

鼎是一种炊具,犹如后代的锅,三足两耳。成语“三足鼎立”“鼎足之势”便是其形体的写照。

这种说法,过去一般人都认为是常识,成语“三足鼎立”和“鼎足之势”确实是从“鼎有三足”这一点引申而得的。然而,从古代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学的发现来看,上述说法又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或者讲概括得不够全面。因为,鼎不仅有三足的圆鼎,又有四足的方鼎,而且根据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记载,四足鼎的出现还可能早于三足鼎。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在“鼎”字条下共列出了25个字形,其中有二足的、四足的和六足的,却没有一个是三足的。下面选录十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这上下两组共十个“鼎”字,其下部的足都是成双的:上面一组前四例均为四足,最后一例好像有六足,但六足的鼎是没有的,因此可以认为其左右各两斜笔是表示四足。下面一组五例都是两足,但两足的鼎也是没有的,因此也可认为是四足(前后两足重叠,四足只能看见前面两足)。虽然出土的甲骨文大多属于武丁以后的殷商时期(即商后期),但从“鼎”字形体的多样和使用的频繁来看,我们有理由推论:四足的鼎可能在武丁以前的商前期就已经出现了。

字形作三足的“鼎”字始见于金文,但金文中四足的“鼎”同样大量存在。以下各举一组为例:

上面一组四例都是三足的“鼎”,下面一组四例都是四足的“鼎”(最后一例只见两足)。根据金文学家的研究,青铜器上的铭文出现时代较晚。直至殷商后期,绝大多数只铸族名或死去先人的日名,一般只有几个字。尽管三足鼎的实物可能当时已有铸造,但较长篇的铭文和呈三足的“鼎”字却要到殷商晚期乃至西周早期才出现。因此,就造字的先后而言,三足的“鼎”应当晚于四足的“鼎”。

关于“鼎”的形制的发展和演变,当代金文学家林廼松先生曾有过概括的论述:

鼎……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现已发现的铜鼎,最大的高三尺多,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

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扁足鼎。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逝,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逝。(文物出版社《青铜器小辞典》第12页)

从过去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看,鼎的数量不少。据徐中舒《殷周金文集录》所载,已有154器之多。其中圆的方的都有,大体是圆鼎三足,方鼎四足。这里就我查检所得,再举几个著名的方鼎为例:

杜岭方鼎(商前期);

司母辛方鼎(商后期武丁朝);(www.xing528.com)

妇好夔足方鼎(同上);

大保方鼎(西周早期)。

从实物或图片来看,这些方鼎无一不是四足的。

杜岭方鼎(商前期)

自从方鼎在西周后期基本消逝以后,一般人看到的都是两耳、三足、圆腹的鼎,就渐渐忘记了古代曾经大量存在过的四足方鼎,以致形成了一种片面的观点:凡鼎都是圆腹三足的,谁要提四足的鼎,就是无稽之谈。下面举一个校勘学上著名的例子:

昔者夏后开(即夏禹之子启)……使翁难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据吴毓江校注本《墨子·耕柱》)

这里最难理解的一句是“鼎成三足而方”。既然是方鼎,怎么会只有三足呢?反过来讲,“三足”的鼎怎么会是“方”的呢?显然讲不通。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墨子》中指出:

鼎成三足而方。念孙案:“三足”本作“四足”,此后人习闻鼎三足之说,而不知古鼎有四足者,遂以意改之也。《艺文类聚》(卷七十三)、《广川书跋》(卷一)、《玉海》(卷八十八)引此皆作“四足”,则“三”字必元以后人所改也。《博古图》所载商、周鼎四足者甚多,未必皆属无稽。

孙诒让则在《墨子间诂》中进一步指出,《墨子》中的“四”,古字本作“亖”(即“四”字),后人不知有四足之鼎,遂将“亖”减去一笔,讹成了“三”。

又《左传·昭公七年》云:“晋侯有间,赐子产莒之二方鼎。”唐孔颖达疏引汉服虔注说:“鼎三足则圆,四足则方。”可见汉、唐的注家还是知道有四足的方鼎的。

此外,在南朝陈虞荔所作的《鼎录》里,也有不少关于四足方鼎的记载,例如: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有贮酒小鼎,东汉安帝有承露鼎,曹操曾于白鹿山铸一纪征伐战阵之鼎,南朝宋文帝作虾鱼鼎,汉丞相萧何也铸有纪功鼎,这些都是四足的方鼎。虽然与先秦时代相比,数量要少得多,但仍然不断被记录在某些专门的著作中。

希望《现汉》在今后新的修订版中,能对“鼎”字的释义作适当的补充,讲得更加全面、准确。

(原载2002-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