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器”是什么东西?
2006年5月19日《报刊文摘》转载了郭来坪先生的文章《孔子与“座右铭”》,其中有一段说:
最初的座右铭是一种被称为歌器的酒具。这种酒具非常奇特,空着的时候它自己往旁边一斜,如果你把酒装得满满的,它就会自己翻倒了,只有在装了半罐的时候才能稳稳当当地站立在那里。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非常喜欢这种歌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歌器,时刻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在这段不太长的文字里,“歌器”一词总共出现了三次。这个斜放在古人“座位右边”的玩意儿,跟唱歌浑身不搭界,为什么要叫“歌器”呢?我问了几位年轻的朋友,他们都笑着摇头,答不上来。
其实,这个所谓跟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有关的故事,最早见于《荀子·宥坐》。其原文引录如下: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荀子》的原文记载得很清楚,这个“虚则欹”的器皿叫“欹器”。“欹”是“倾斜”的意思。因为器内空虚时便向一边倾斜,所以称为“欹器”。“欹”音qī,与“歌”字音义都不相同,可能二者的形状比较接近,于是粗心的作者就把三个“欹”字全部错成了“歌”!
此外,对照《荀子·宥坐》原作,郭文中还有几处差错应当指出:(www.xing528.com)
其一,《荀子》所说的“欹器”也叫“宥坐之器”。宥音yòu,通“右”。“宥坐”就是放在座位右边。后世的“座右铭”也即由此引申而来。但“宥坐之器”和“座右铭”毕竟不完全是一码事。前者是个器皿,由于注满水会倾覆,人们就以此来警示自己不要自满。这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而座右铭则必须写上或刻上自警的铭文才行,如“满招损,谦受益”;“作事合天理,立身争古人”等。郭文把“座右铭”说成就是“歌(欹)器”,是不确切的。
其二,《荀子》只说“欹器”可以注水,郭文却把它称为“酒具”,这是毫无根据的杜撰。
其三,《荀子》说“欹器”是孔子在鲁桓公庙里看到的,郭文却把“鲁桓公”误成了“齐桓公”,还特地加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的称谓。可见“鲁”“齐”二字并非排校差错,而确实是作者张冠李戴了。
其四,郭文在前引文字的后面还写到了一个情节,说孔子朝拜了齐桓公的庙堂,“回去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欹器),放在自己座位的右边”。这就更属于添油加醋的编造了。
借用古代的史料,说一点给人以启示的道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为文者总得认真地读通原作,准确地把握分寸,而不应该任意发挥,搞得像戏说一样。这对不熟悉历史的年轻学子来讲,恐怕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希望能引起作者的重视。
(原载2006-08,署笔名曾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