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自清记错一个人,揭露文化巨人的失误

朱自清记错一个人,揭露文化巨人的失误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自清记错一个人最近在审稿时,发现有本杂志的卷首引录了朱自清先生《论百读不厌》中的一段话,原文如下:苏东坡有《送章惇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两种版本查下来,印的都是“章惇”。这就基本可以肯定,将“安惇”错作“章惇”,是朱自清先生本人记忆失误造成的。其劣迹与民愤,由此可见一斑。我想朱自清先生之所以将“安惇”误写为“章惇”,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朱自清记错一个人,揭露文化巨人的失误

朱自清记错一个人

最近在审稿时,发现有本杂志的卷首引录了朱自清先生《论百读不厌》中的一段话,原文如下:

苏东坡有《送章惇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www.xing528.com)

这里所引的两句诗,是苏东坡的名言,早已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是从中概括出来的。我过去曾经查检过成语词典,记得东坡诗题中的秀才名叫“安惇”,而这本杂志的卷首却引作“章惇”。究竟应当是哪个人呢?

最可靠的办法当然是查苏诗的原文。三种版本(四库全书本《东坡全集》、上海古籍版《苏轼诗集》和岳麓书社版《东坡诗》)查下来,全部是“安惇”。可以肯定杂志错了。那么,杂志的错误是朱著原来就有的呢,抑或转录时失校所造成?这还得去查朱自清先生的原文。两种版本(江苏教育版三卷本《朱自清散文全集》和十二卷本《朱自清全集》)查下来,印的都是“章惇”。这就基本可以肯定,将“安惇”错作“章惇”,是朱自清先生本人记忆失误造成的。

章惇(1035—1105)和安惇(1042—1104)都生活在北宋后期,章比安大七岁。苏轼(1037—1101)与他俩都有过交往和友谊,但时间有先后。前引苏轼诗题说“送××秀才失解西归”,“失解”是指参加乡试没有考中,而章惇与苏轼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同榜及第的进士,不存在失解的问题。这一年安惇才十五岁,恐怕还不会去应举。只是到了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他,才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见孔凡礼《苏轼年谱》)。因此,苏轼这首送行诗的对象,肯定是安惇而不是章惇。由于章、安两人从政的时间比较接近,都卷入了哲宗元祐年间的党争,政治上臭味相投,沆瀣一气,不择手段地排斥异己,陷害并株连无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宋史》把他俩都列入《奸臣传》,说章惇“协谋朋奸,报复仇怨,小大之臣,无一得免,死者祸及其孥”,说安惇“朝士皆笑其奸佞”,“士大夫或千里会逮”,“被祸者七八百人,天下怨疾”。由于两人都单名为“惇”,朝野上下就把他们合称为“二惇”。其劣迹与民愤,由此可见一斑。不过,以当时的影响和知名度来讲,章惇显然要盖过安惇。因此后世的人们大多知道章惇而不一定熟悉安惇。我想朱自清先生之所以将“安惇”误写为“章惇”,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希望今后“全集”重版时能够把这个错误改正过来。

(原载2002-01,署笔名曾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