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是坏人吗?
2001年3月5日《新民晚报》“夜光杯”载李大伟先生《汉字误读》,其中有这样一段:
上古有言“夔一足”,夔是一只脚的怪物,到了“不言怪、力、乱、神”的孔子笔下,“夔一,足”,意思变了:夔这样的坏人一个就足够了。
关于“夔一足”的两种句读,早在古书上读到过,但“夔是坏人”论,却还是初次见识,不免心有疑云:上古传说中的名臣夔果真是坏人吗?
李文中提到两个“夔”,其一是传说中的怪兽,长着一只脚。《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中有流波山……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其他一些古籍也有关于夔的记载,对它形状的描写很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说夔长着一只脚。“夔一足”的说法即由此而来。其二是一个人,相传是舜的大臣。《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称夔为乐正后夔,《吕氏春秋·察传》称乐正夔。
一兽一人两个“夔”,到春秋时代渐被混为一谈。本来是说怪兽夔长着一只脚,许多人却误以为舜的大臣夔只有一只脚。《吕氏春秋·察传》记载了鲁哀公和孔子的一段对话: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鲁哀公问的是:“相传乐正夔长着一只脚,确实吗?”原文“夔一足”三字连读,中间没有停顿。孔子回答的是:“……管理音乐,有一个夔就足够,不需要再添人了。”“夔一足”被断成“夔一,足”。李文介绍的就是这三个字两种断法的故事,本来并没有错。但他把夔说成“坏人”,就出了问题。(www.xing528.com)
根据文献,夔不但不是坏人,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贤臣。《尚书》和《吕氏春秋》的记载说明,舜授任夔为乐正,让他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又赞扬他能和乐以平天下,把他比作“圣人”。舜是儒家尊崇的明君,他如此信任和推重的夔,会是坏人吗?《史记·陈杞世家》,将夔与舜、禹、契、后稷、皋陶、伯夷、伯翳、垂、益、龙等人并列后说:“右十一人者,皆唐、虞之际名有功德臣。”这就更证明夔不可能是坏人。
当然,李大伟先生称夔为“坏人”,并非毫无根据。他的资料可能来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孔子对曰:“……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悦)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
“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按照这个评价,确实有点“坏人”的味道。但是众所周知,在战国时代,儒、法两家水火不相容;而道家对儒家尊崇的人物,也时有尖锐的批评和排击。韩非攻击“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是“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庄子后学借盗跖之口,辱骂孔子“多辞缪说”,“擅生是非”,是一个“巧伪人”。难道我们能根据这些激烈贬斥的言辞,就把汤、武、孔子称为“坏人”吗?
“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这句贬语,是借孔子之口说出来的。然而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中,还有多处孔子对夔的论述和评价,都与《韩非子》的观点截然相反。因此,仅仅根据这种“一家之言”,就把夔判定为坏人,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何况,即使根据《韩非子》记载的材料,也仍然得不出夔是坏人的结论来的。“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之后还有:“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这就表明夔有一个不容否定的优点——信。“民无信不立”,孔子视“信”为治民者立身处世的大节。只要对人民做到“言必信”,其他缺点和错误,就可被视为小节而获得谅解和宽容。“人皆曰‘独此一,足矣’”之“一”,就是指“信”。全句意为:人们都说,夔单凭得信于民这一点,就足以立于不败之地了。这尽管与《吕氏春秋·察传》所说的“夔一,足”对夔作整体肯定有所不同,但是,对夔在“信”这个治民者的大节方面的肯定却是极为充分的。把“独此一”的“一”解释为“坏人一个”,显然是无中生有,不符合《韩非子》的原意。
(原载2001-08,署笔名封常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