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人们阅读报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来自海外华人地区的学者去某地参加学术会议,遇见大陆的学者,互相问起对方的籍贯和家世时,往往会用到“炎黄子孙”这个词语,感到十分亲切。这“炎黄”二字指的是什么呢?
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典籍中,都有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记载。这是中华民族上古传说中两位有过杰出贡献和巨大影响的氏族领袖。由于年代久远,他们的事迹经过无数人的口耳相传,到了后世的史籍中,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甚至互相矛盾的情节,有些还带有荒诞离奇的神话色彩。这里,我只能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主要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归纳,作一个概括的介绍。
先说炎帝。“帝”字本来的意思就是“神”。有一种记载说:他生下来三天就能说话,五天就会走路,七天长出了满口牙齿。到了三岁便懂得了种植庄稼等知识。这显然是把他神化了。不过说他聪明能干超过常人也许是事实。
炎帝的父亲叫少典,母亲叫任姒,他们的氏族生活在姜水之滨(今陕西西南部),因此以“姜”为姓。当时正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生产工具用石块打制而成,十分粗糙简陋。人们主要靠采集树果、打猎野兽为生,经常流动迁徙,居无定所,食物得不到保障,还时时受到疾病的折磨。
炎帝长大后当了氏族领袖,引导人们做了许多有利于促进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事。
他把原来粗陋的石器磨制改进,发明了斧头和耒耜等工具。有了斧头,人们就能用来砍树除草,把原先荒芜的土地开辟成农田,然后用耒耜等松土耕作,播种五谷。
他还教人们开凿水井,发明陶器,给饮水和灌溉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由于长期食用野兽、蚌蛤等肉类食物,体内容易积聚各种毒素,因此人们经常患病,一旦疾疫流行,又得不到治疗,就会大量死亡。据专家统计,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还不到四十岁,许多人只活到十来岁就夭折了。于是炎帝便冒着危险,亲自遍尝百草,辨别药性,给人们治病。通过实践,逐步积累了治疗的经验,为当时及后世子孙的延年益寿作出了贡献。流传至今的中国最早一部药物学古籍《神农本草》,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每年按时收获的农产品,不但弥补了采集和打猎所得食物的不足,而且还有一定的剩余用来饲养家畜,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在水边向阳的地方搭建房屋,过起了定居的生活。人类社会也由原来的采集、狩猎经济进入了以农业、畜牧为主的时代。(www.xing528.com)
为了表达对炎帝的崇敬和爱戴,人们根据他的业绩和贡献,称他为“神农”。他所领导的氏族群体以及子孙中继承氏族领袖的人,也被后世称为“神农氏”。
再说黄帝。他是少典的后裔,时代晚于神农氏,大致和神农的八世孙榆罔同时。他的氏族生活在姬水之滨(今陕西北部),因此以姬为姓,名轩辕。他年幼时聪明过人,天性仁厚,长大后担任氏族领袖,任用贤臣,勤政修德,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拥护。他同神农氏领袖榆罔一北一南,所辖的地区和势力大体相当。后来,这两个氏族集团各自向东方迁移发展,逐渐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和中部的广大地区。
当时,在今山东、河北、河南的交界地带,居住着一个实力强大的九黎氏族。它的领袖名叫蚩尤,生性凶暴,经常仗势欺凌周边的氏族,杀戮无辜。邻近的榆罔氏族无力与他抗衡,便派人向黄帝求助。受到侵害的其他氏族也都希望黄帝出来主持正义,讨伐蚩尤。
于是,黄帝便联合榆罔和东夷等氏族集团,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县)同蚩尤打了一仗。经过激烈的交锋,蚩尤的军队开始败下阵来。黄帝正要挥兵追击,突然天色骤变,浓雾四起,遮掩了追兵的视线。黄帝立即命人把自己发明的指南车推到阵前,指示方向,终于在冀州之野赶上敌军,捕杀了蚩尤,取得了涿鹿之战的胜利。从此,他成为中原地区所有氏族集团共同拥戴的领袖。
黄帝不但通过战争建立了赫赫武功,而且在文治方面也作出了许多贡献。
相传他发明了车、船,便于人们出门远行,载货运输,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又伐木构材,建筑起高大坚固的住宅,让人们遮蔽风雨,安居乐业。
他按照自然界阴阳节气的变化,制订了历法,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适时播种、耕耘和收获,保障了农作物的收成,提高了生活水平。
他还命令乐官伶伦制定音律以调协五音,史官沮诵、仓颉创造出原始的文字,医官雷公、岐伯研究药物的炮制和人体经络的分布,用针砭破除疮痈和治疗其他各种疾病。而且他自己也精通医道,流传至今的两部最古老的医经《素问》和《灵枢》,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
正是由于炎帝和黄帝在上古时期中华民族开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作出过伟大的贡献,并且几千年来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华裔,无论是否还保持着中国的国籍,都会把他们看作共同的祖先,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