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的“乐”究竟该怎么读?
在2006年5月2日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作为综合素质评委的余秋雨教授,在点评时引了一句古语“仁者乐山”,他把“乐”字念成了lè。据说有上万观众打电话提出批评:这个“乐”字应当读yào,念成lè是错误的。余秋雨则通过媒体作了辩解,他说:
古代的读音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千多年前孔老先生的确提出的是“乐(yào)山乐(yào)水”,但二千多年过去,我们到底是拘泥于传统的文言,还是用现在的通用语言来读解?
“仁者乐山”的“乐”古音读yào,但我用现代语音读lè也没有错。
有几位《咬文嚼字》的读者来电话问我:听了余评委的辩解,我们都给弄糊涂了。古代的读音到“五四”以后是不是都发生了变化?按照正确的说法,“仁者乐山”的“乐”究竟该怎么读?
接到这些来电以后,我认真查阅了十多部古今的字书、韵书以及与“仁者乐山”有关的旧注资料,现在就来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余秋雨评委和本刊的读者。
大家知道,无论是古代或现代,“乐”字都有两种常见的用法:一是用作名词,义为“音乐”,读yuè;一是用作形容词,义为“快乐”,读lè。“仁者乐山”的“乐”,其用法就比较特殊。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原文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www.xing528.com)
上面这段文字翻成白话,意思是说:
“聪明人喜好水,仁人喜好山。聪明人活跃,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这段《论语》原文,共有三个“乐”字,最后一个“乐”义为“快乐”,现在读lè;前两个“乐水”“乐山”的“乐”是带宾语的动词,义为“喜好、爱好”,除了作为典故性词语(如“仁者乐山”“乐山乐水”)偶尔引用外,现在已经不在日常生活中流通,因此它只能算是一个古汉语词。
古人为《论语》作注,大约是从汉朝开始的。比较著名的注家,有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王肃等,他们的著述后来都散佚了,只有一些零星的片段,被三国魏时的何晏辑存在《论语集解》里,但这些说法都只是解释文义而没有注音。对于某些难字或多音字,各家的读法分歧较大。东晋的徐邈倒是写了一卷为《论语》注音的书,史称《徐邈音》,可惜也失传了,没有片言只语保留下来。
在《论语》一书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乐水”“乐山”的“乐”曾经有过好几种读法,直到隋唐时代,始终没有统一过。为了使这个比较特殊的“乐”字跟常用的“快乐”的“乐”区别开来,大约从北宋开始,官修的韵书《广韵》就专门为它定了个“五教切”的读音,折合成今音就读yào。到了南宋时代,儒学大师朱熹又把这个规范读音写进了《论语集注》。由于朱熹在阐释儒家经典方面的权威地位,他的注音便广泛通行于全国,经过约定俗成,一直传承了下来。
关于《论语》里“仁者乐山”的“乐”字,其读音、意义和用法有没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需要作具体的分析。我的回答是:既有变,也有不变。所谓“变”,就是“五四”以后白话取代了文言,表示“喜好、爱好”的“乐”字,便不再作为活的语言因素通用于社会了。它只能以一个古义词的身份留存在历史的文献中。所谓“不变”,就是说:如果你在阅读《论语》遇到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两句话,需要对人们讲解或诵读时,那么这个“乐”字就只能仍然解释为“喜好、爱好”,它的读音也只能仍然读作yào。这里没有什么古义、古音向今义、今音的转变,而是古今一贯,不得随意乱解乱读。如果有谁不知道这个传统的读音,而稀里糊涂地把“乐山”、“乐水”的“乐”念成“快乐”的“乐”(lè),那就只能由于自己的无知而贻笑大方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历代的韵书、字典和词典对于“乐”字这个古义的读音是怎么记载的。从元代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清代官修的《康熙字典》和《音韵阐微》,民国年间的《国音字典》(1919年)、《中华新韵》(1941年)和《国语辞典》(1947年),一直到解放后修订的《辞源》(1979年)、《辞海》(1979年)和新编的《汉语大字典》(1987年)、《汉语大词典》(1989年)以及《现代汉语大词典》(2000年),可以说一无例外,都为“乐”字这一古代特有的动词义“喜好、爱好”专立了读yào的音项,而且没有哪一家说过yào也可以读作lè。由此可见,对于“仁者乐山”的“乐”,当代学术界的意见都是一致的,早已成为定论。余秋雨先生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强不知以为知,硬说自己读lè并没有错,显然是无稽之谈。
(原载2006-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