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护语林》揭密如聆謦欬的含义

《守护语林》揭密如聆謦欬的含义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謦,《说文·言部》云:“謦,欬也。”“逆气”指喉中气逆而上,就是“咳嗽”的意思。董必武《读革命烈士诗钞》:“如闻謦欬精神振,展诵遗篇识所归。”这种情况,往往可以用“如聆謦欬”“如闻謦欬”等词组来表述。这里怎么能说成“如聆謦欬”呢?“謦欬”既可用于“亲聆謦欬”“亲闻謦欬”,表示亲耳听到;也可用于“如聆謦欬”“如闻謦欬”,表示回忆或想象中的感受。

《守护语林》揭密如聆謦欬的含义

“如聆謦欬”是什么意思?

杨桂欣先生在《丁玲与周扬的恩怨》第二章中写道:

7月30日晚上,丁玲让冯雪峰领着她去拜访鲁迅先生,……刚一见鲁迅先生,丁玲便觉得好像面对辽阔的海洋;先生对人生的透视对艺术的卓见,让丁玲如聆謦欬……(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这里的“如聆謦欬”是什么意思?

謦,《说文·言部》云:“謦,欬也。”《玉篇·言部》云:“謦,欬声也。”欬,《说文·欠部》云:“欬,屰(逆)气也。”“逆气”指喉中气逆而上,就是“咳嗽”的意思。由以上古注可知,“謦”和“欬”是两个同义词,都表示咳嗽或咳嗽声,可以连用为“謦欬”,读作qǐng kài。由于“欬”后来俗写为“咳”,故“謦欬”又可写作“謦咳”。“咳”字今音已读ké,但在古词“謦咳”中仍读kài。

以上的“咳嗽或咳嗽声”是“謦欬”的本义,后来它又引申出“谈笑或谈笑声”等意义,并在实际使用中逐渐变成了常用义。例如:

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謦欬,喻言笑也。”

清史稿·交通志三》:“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

“謦欬”一般只用于书面语,人们在文章中大体从两个方面写到它:其一是指亲耳听到别人的谈笑声。例如: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方莫知适从,忽闻牧童謦咳声。”

新华月报》1980年第10期:“在重庆时,我得以经常亲聆周恩来同志的謦欬。”

这种情况,往往可以用“亲聆謦欬”“亲闻謦欬”等词组来表述。(www.xing528.com)

其二是指没有亲耳听到,只是在回忆或想象中仿佛感到别人的谈笑声。例如:

苏轼黄州还回太守毕仲远启》:“神驰铃下,如闻謦咳之音。”

宋史·乐志九》:“祖考来格,享于克诚。如闻謦欬,式燕以宁。”

董必武《读革命烈士诗钞》:“如闻謦欬精神振,展诵遗篇识所归。”

以上三例中,第一例是苏轼从黄州回来以后写信给太守毕仲远,说自己的心神已飞往太守身边,好像又聆听到了他的谈笑声。

第二例是指宋朝皇帝在宗庙举行祭祀大典,仿佛听到了祖先降临时说笑的声音。

第三例是指董老阅读《革命烈士诗钞》,虽然烈士已经不在了,但读着这些遗篇,就好像听到他们在当面向自己倾诉革命的情怀,精神深受鼓舞。

这种情况,往往可以用“如聆謦欬”“如闻謦欬”等词组来表述。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本文开头所引杨桂欣先生的文章上来了。杨先生所写的故事是:丁玲由冯雪峰领着去拜访鲁迅,当面聆听了鲁迅先生的教诲,使她感到“先生对人生的透视”和“对艺术的卓见”非常亲切,非常深刻。这里怎么能说成“如聆謦欬”呢?这样说,只能表示丁玲根本没有见着鲁迅,只是听别人转述了鲁迅的意见或看到了鲁迅纸上的留言。这跟杨先生在前面文字中描写的情况是完全对不上头的。

“謦欬”既可用于“亲聆謦欬”“亲闻謦欬”,表示亲耳听到;也可用于“如聆謦欬”“如闻謦欬”,表示回忆或想象中的感受。这两种情况是不能混为一谈而任意乱说的。由于这些词组还没有形成结构固定的成语,因而所有的成语词典都未予收录。人们用错或误解了,一时很难发现,也没有什么工具书可以直接帮助你释疑解惑。我在这里分析了以上两类词组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原载2006-10,署笔名省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