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籍”“无名”拉郎配
电话铃响。我拿起听筒,就听到那头传来刚学了几天英语的朋友安荆的声音。他先向我念了一首中西合璧的打油诗:
来叫come去叫go,一块洋钱叫做one dollar。
“籍籍无名”啥来路,能否请你告诉我?
我没好气地冲了他一句:“你要问什么?说清楚点儿!”
“就是‘籍籍无名’这个成语啊!它的意思谁都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但出处呢,没有人搞得清楚。你能帮我查一下吗?”
我想了一想,脑子里一片空白,便又问他:“你这是哪里挖来的馊米饭?恐怕是自己信口开河编造的吧!有没有例证?马上用‘伊妹儿’发几条过来。”
例证很快就传过来了。满满当当的两张纸,竟有八条之多。其中最让我吃惊的是,还有金庸先生的大作《笑傲江湖》。这里摘抄几条:
岳不群的名字虽然叫“不群”,却十分喜爱朋友,来宾中许多藉藉无名,或是名声不甚清白之徒,只要过来和他说话,岳不群一样和他们有说有笑……(金庸《笑傲江湖》第六章“洗手”)
同构不同于同级。他是万人瞩目的文化名人,你是籍籍无名的青年学生……(《余秋雨台湾演讲·阅读建议》)
享誉国际的史学大师这回关心的是一些社会上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如操作机器的工人、杂货店商、公交售票员和酒吧男侍。(萧秀琴《小人物的故事》)(www.xing528.com)
以色列著名政治家西蒙·佩雷斯在与藉藉无名的对手竞争以色列总统一职时以数票之差惜败。(李寒秋《高标见嫉,直烈遭危》)
情况正如安荆所说的那样,这四例中的“籍籍(藉藉)无名”,只要联系上下文一看,就可以猜到它们都是“没有名气”的意思。没有名气,本来只要用“无名”二字就够了,不需要外加什么“籍籍”或“藉藉”,对表意毫无影响。但一般作家大都讲究文采和修饰,如果有现成的古代成语或典故,他们总喜欢借来一用,因为那要比平淡直白的双音词生动得多。例如“默默无闻”“寥寥无几”“碌碌无为”,确实要胜过“无闻”“无几”和“无为”,尽管它们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中心词前面加上修饰成分,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修饰和被修饰的两个部分要“配合默契”,不能牛头不对马嘴。如“默默”形容“不出声”,“寥寥”形容“很少”,“碌碌”形容“平庸”,它们跟“无闻”“无几”“无为”的搭配,可谓榫卯接合,非常贴切。但“籍籍(藉藉)”和“无名”就不一样了。没有古汉语知识的人,根本不知道“籍籍(藉藉)”是什么意思,看见别人(特别是名人)在用“籍籍(藉藉)无名”时,就囫囵吞枣地把它咽下肚去,临到自己写文章,便随口吐出来使用,反正总的意思不会错,管它前后能不能搭配。然而,有点古汉语根底的人,一看这个“籍籍(藉藉)无名”,就会感到不是滋味。古今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籍籍”和“藉藉”都是古汉语,现在早已不再单独使用,你要把它从故纸堆里找出来发挥余热,怎么能不管其本身的意义,就跟互相矛盾的“无名”来个拉郎配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作为形容词的“籍籍”和“藉藉”,在古汉语中使用时究竟有哪些意义。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它们主要有三个义项:
(一)纵横交错、杂乱众多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不被创刃横死者,佗佗籍籍,填坑满谷。”《汉书·司马相如传》“籍籍”作“藉藉”。又《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季龙取十三种物,著大箧中,使辂射,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种物。’先说鸡子,后道蚕蛹,遂一一名之。”
(二)形容众口喧扰。《汉书·江都易王非传》:“国中口语籍籍,慎无复至江都。”颜师古注:“籍籍,喧聒之意。”《南齐书·乐预传》:“外言藉藉,似有伊周之事。”
(三)形容声名盛大。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诗:“大师铜梁秀,籍籍名家声。”仇兆鳌注:“籍籍,声名之盛也。”《史记·游侠列传》索隐述赞:“游侠豪倨,藉藉有声。”
这三个义项,不仅仅限于以上所引的例证,可以说,它们是从两汉到清末的大量古代文献资料中概括出来的,都包含众多、盛大的意思,而绝对不能解释为数量少或没有。由此可以证明,用“籍籍”或“藉藉”来跟“无名”搭配,无异油水相和,黑白相混,是十分荒唐的。
有些学者已经撰文指出,“籍籍(藉藉)无名”中的“籍籍(藉藉)”可能为“寂寂”之误,是由于读音相近而造成的。这种意见不无道理。如果今后还有人想使用这个词语,不妨改为“寂寂无名”或“寂寂无闻”。
(原载2003-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