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学”怎能称“晚年”?
《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以下简称《辞典》)第19页右栏收录画家“袁倩”(倩,一作“蒨”)条,释文中附载其子“袁质”事云:
“子质得父传,不坠家声……晚年患癫痫症,未能全力从事画艺。”
袁质一生的行历比较简单,略见于南朝陈姚最所著的《续画品》:
“蒨之子,风神俊爽,不坠家声。始逾志学之年,便婴痟(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六引作“颠”)痫之病……苗而不实,有足悲者。”(www.xing528.com)
显然,《辞典》释文中“晚年患癫痫症”一语,是从《续画品》“始逾志学之年便婴痟痫之病”翻译过来的。“痟痫之病”翻成“癫痫症”,大体上说得过去。痟,《说文》释为“头痛”,晋刘逵注左思《蜀都赋》说是“头病”。“癫痫症”确由脑部疾患或脑外伤引起。如果根据《历代名画记》转引作“颠痫”来看,就更没有问题了。问题主要出在《辞典》的编者把“志学之年”翻成了“晚年”!
“志学”是个普通的语典,读过一点古文的人几乎都知道。它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因为孔子说了这番话,后人就将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和七十岁,分别称为志学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和从心之年。我们现在所说的“晚年”都是指老年,即《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人年老的时期”。十五岁的“志学之年”怎么能翻译成“晚年”呢?
此外,前引《续画品》的最后还有一句,说袁质“苗而不实,有足悲者”。这也是一个与孔子有关的典故,《论语·子罕》云:“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稻子开始长出苗来叫“苗”,抽穗开花叫“秀”,再结成谷叫“实”。“苗而不实”指稻子只长出苗而没有结成实,比喻人事业还没有成就便中年夭折。东汉牟融在《理惑论》中说:“颜渊有不幸短命之记,苗而不秀之喻。”认为孔子这里说的是他最心爱的弟子颜渊。据史载,颜渊只活了31岁就死了。用“苗而不实”来比喻他是很贴切的。同样的道理,《续画品》用“苗而不实”来比喻袁质,说明他也像颜渊那样有才华而中年夭折,这是顺理成章的。所以,袁质不可能有晚年。“志学之年”只能指十五岁的少年时期。
(原载1998-09,署笔名景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