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抗日救亡运动-《诗说中国•6》

近现代抗日救亡运动-《诗说中国•6》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68章抗日救亡运动救亡运动张执一救亡运动起民间,群众洪流振懦顽。张执一这首诗,概括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16日上午11时左右,城内万余学生齐集天桥广场举行市民大会,通过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收复东北失地、争取抗日和爱国自由等8项决议案。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全国开展了广泛的营救运动。6月25日,宋庆龄、何香凝、胡愈之等16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要求入狱与沈钧儒等人一起受监禁。

近现代抗日救亡运动-《诗说中国•6》

第68章 抗日救亡运动

救亡运动

张执一

救亡运动起民间,

群众洪流振懦顽。

抗日锄奸旗帜举,

北呼南应越关山

张执一(1911~1983)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家。湖北汉阳人。

【注释】

懦顽:指卖国投降的反动势力。(www.xing528.com)

张执一这首诗,概括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已经觉醒的中国人民不再沉默,他们用各种形式表达抗日意愿,反对国民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全国各地。

一二·九运动

1935年,日本为继续向华北扩张,加紧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自治运动”。整个华北面临着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危险。在这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紧急关头,中共中央发表了《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1月13日再次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联合起来,积极参加抗日反蒋斗争。北平学生成立了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决议发动各校学生吁请南京行政院驻平办事处长官何应钦宣布抗日。12月9日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东北大学、北平第一女子中学、北师大女附中等大中学校学生冲破军警阻拦,结队前往行政院驻平办事处所在地中南海请愿,一二·九运动爆发。

12月9日上午10时半,除清华、燕京等城外各校学生因军警关闭城门受阻于西直门外,以东北大学为首的城内各校学生一二千人汇集新华门前,要求面见何应钦,并提出6项要求:①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运动”;②宣布中日交涉经过;③不得任意捕人;④保障地方安全;⑤停止一切内战;⑥保障言论、集会、结社、出版自由。何应钦避而不见,派秘书出面敷衍,学生们遂愤而改请愿为示威游行,高呼“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运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沿西长安街、西单、西四,转道沙滩向天安门进发。途中,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等大中学校学生纷纷加入游行,队伍增至二三千人。在王府井南口,学生们再次遭到军警木棍、皮鞭、水龙的袭击,不少学生受伤、被捕。为抗议当局的镇压,各校学生自10日起实行总罢课。12月14日,北平报纸登出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6日成立的消息。市学联决议是日发动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16日上午11时左右,城内万余学生齐集天桥广场举行市民大会,通过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收复东北失地、争取抗日和爱国自由等8项决议案。随后,学生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整队向前门进发。由于城门关闭,在前门外再次召开市民大会,通过反对中国人打中国人等九项决议案,并在宣武门一带为进内城与军警展开搏斗。是日总计被捕学生二三十人,受伤近400人。

爱国行动的扩大

一二·九运动掀起了中国革命运动的新高潮,开辟了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青年学生运动的正确方向,是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的光辉篇章。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全国青年学生、社会各界和海外侨胞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的学生相继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广州、上海及沪杭甬的铁路、邮务工人先后集会,通电声援学生运动。上海等地的工商妇女文化、宗教界和海外侨胞纷纷成立救国会,发表宣言,支持学生斗争,呼吁抗日救国。北平学联为击破南京政府拉拢学生“赴京聆训”等阴谋,决议组织学生到农村去扩大宣传。1936年1月初,平津学联联合组成“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平汉铁路沿线的华北农村,宣传抗日救国,并在斗争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性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七君子事件”

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外,全国各界人士也纷纷表达了抗日的主张。1936年5月31日,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0多个大城市、50多个团体的代表。大会发表宣言,通过《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向全国各党各派建议:立即停止军事冲突,释放政治犯,各党各派立即派遣正式代表进行谈判,制定共同救国纲领,建立一个统一的抗日政权等。在日本军国主义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在上海逮捕了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邹韬奋、史良等7人,移送苏州江苏省高等法院羁押。因为被捕的是当时公认的社会贤达,所以世称“七君子事件”。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国人民和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强烈抗议和谴责。宋庆龄、何香凝、张学良杨虎城和国际友人罗素杜威爱因斯坦等纷纷要求无条件释放沈钧儒等人,但蒋介石政府拒不释放,且于1937年4月3日向沈等提出起诉书,并于6月11日和25日在江苏省高等法院两次开庭审讯。沈钧儒等人坚持抗日救国立场,在狱中和法庭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全国开展了广泛的营救运动。6月25日,宋庆龄、何香凝、胡愈之等16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要求入狱与沈钧儒等人一起受监禁。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于7月31日宣布具保释放沈钧儒等7人,并于1939年2月最后撤销了起诉书。“七君子事件”到此宣告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