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革命宣传家邹容
狱中赠邹容
章炳麟
邹容吾小弟,
被发下瀛州。
快剪刀除辫,
干牛肉做糇。
英雄一入狱,
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掺手,
乾坤只两头。
章炳麟(1869~1936)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后人编有《章太炎全集》。
【注释】
被发:披发,古代幼童披发,成童束发。(www.xing528.com)
瀛州:古代传说中海上的仙山,这里指日本。除辫:剪掉辫子。清兵入关后强迫各族人民梳起辫子,因此剪掉辫子就表示革命。
糇:古代的干粮。
临命:临近绝命。
掺手:互相扶助。
这首诗赞扬了邹容的革命精神,抒发了自己同仇敌忾、献身革命的壮志豪情。这位被章太炎亲切称为“小弟”的邹容,当时只有20岁。
大器早成
邹容(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县(今重庆巴县)人。1891年就读私塾,其父要他科举高中,他却讨厌经学的陈腐,关心社会时事,鄙弃八股功名,喜读《天演论》《时务报》等新学书刊,心向维新变革的新思潮,对主张流血变法的谭嗣同产生敬慕之情。1898年,他随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曰:“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表达了他的惋惜与变革志向。后入重庆经学院读书,仍关心国家大事,立志救国救民,常侃侃议论政事,以致被除名。
1902年,邹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大量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文化,深受当时“排满革命”思潮的影响,短短一年时间,他的思想从爱国转向革命,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1903年,清政府赴日学监姚文甫因奸私事败露,邹容同五人直入姚邸,数其罪,剪其发辫,将其痛打一顿。清政府驻日公使以邹容犯上作乱罪,照会日本外务省索办邹容等人。他在朋友们的劝告下,离开日本,回到上海。
《革命军》邹容在上海寄居于爱国学社,与章炳麟结为忘年交,互以倡言革命相激励。他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积极参加拒俄爱国运动,并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革命军》,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章炳麟为之作序。该书约2万字,分为7章。《革命军》开首即宣称“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他振臂高呼:“置尔头颅,暴尔肝脑”,与世仇清廷“相驰骋于枪林弹雨中,然后再扫荡干涉尔主权外来之恶魔”。这本书如同一颗落在清政府头上的重磅炸弹,不仅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清政府惊恐万状。章炳麟为此书作序,并在《苏报》上写文章介绍,使《革命军》成为当时鼓动革命最有感染力的论著,而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孙中山先生称赞道:“《革命军》一书为推满(反清)最激烈之言论,华侨极为欢迎,其开导华侨风气,为力甚大。”清政府嫉恨万端,遂勾结上海租界当局封闭《苏报》,逮捕章太炎、邹容,制造了轰动一时的“苏报案”。
1905年4月3日,一个冷风细雨的早晨,这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逝世于狱中,年仅20岁。当时同在狱中的章炳麟得知邹容病后,数次要求为其诊治或为其购买药物,均遭拒绝。邹容去世后8小时,狱方才通知章炳麟,章炳麟抚尸痛哭。邹容死后,工部局竟将邹容的尸体弃置于狱外的墙根下,后由《中外日报》馆所收殓。4月5日,由中国教育会出面,在上海愚园召开追悼大会。次日在爱国女学校商讨善后事宜,在当时清政府的淫威下,就连妥善安葬邹容的一块墓地也难以寻到,只好将邹容的灵柩暂厝于上海的四川义庄会馆。
“义师先声”
邹容短暂的一生,是以推翻满清王朝、革新中华为已任的一生,是追求革命的一生。他的《革命军》尽管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它喊出了中华民族谋求革命独立之呼声,所以问世之后风行海内外,章炳麟称之为“义师先声”,章士钊主笔的《苏报》誉之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不朽之作。邹容为祖国、为民族自由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立即在革命阵营中引发巨大的反响。1906年,邹容的战友、曾一起留日的革命党人刘三(刘季平)回国后,得知这一消息深感不安,他不顾清政府的查究,冒险将停放在义庄的邹容灵柩,偷偷运回上海华泾镇自己的住宅黄叶楼旁,并择一空地安葬了邹容。蔡元培题写了墓碑。刘三安葬邹容的行为,博得了人们一致称颂,为此刘三被称为“侠士刘三”。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下令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题诗赞曰:“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这是对邹容及其《革命军》的中肯而确切的评价。邹容墓历经岁月沧桑,到了1981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重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