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鸦片战争的进展
三将军歌(节选)
张维屏
三将军,
一姓葛两姓陈,
捐躯报国皆忠臣。
英夷犯寇氛恶,
将军奉檄守沙角。
奋前击贼贼稍却,
公奋无如兵力弱。
张维屏(1780~1859)晚清诗人。字子树,又字南山,号松心子,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著有《国朝诗人征略》。
【注释】
寇氛:英国侵略军的气焰。
檄: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书。这里的将军是指陈联升。(www.xing528.com)
却:退却。
无如:无奈。
尽管清朝政府在战与和之间犹豫不决,致使战场上节节败退;但还是有不少爱国将领为反抗侵略者而英勇奋战,并以自己的鲜血在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张维屏诗中描写的三位将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张维屏满腔热情地歌颂了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诗中生动地再现了他们为国捐躯时的壮烈情景。下面,就让我们回到100多年前,亲身感受一下爱国将领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吧!
陈、葛蒙难
三将军中的陈联升是在战争初期英军进攻广东沙角炮台的时候与儿子一起壮烈牺牲的。当时,陈联升以600兵迎战数千敌军,击毙敌人数百,最后弹尽援绝,为国殉难。而从1841年5月开始,鸦片战争进入了新阶段。英国政府撤换义律,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当年8月,璞鼎查来到澳门,命英军一部留守香港外,率军舰9艘、轮船4艘、运输船22艘、陆军2500人北上,进攻厦门。奉道光谕旨不得不着手撤兵的闽浙总督颜伯焘与守军5000余人大部溃逃,总兵江继芸力战牺牲,厦门陷落。接到厦门失守的消息,道光帝才急忙下令沿海各省停止撤兵,加强防御。1841年9月,英军再犯定海,葛云飞与处州总兵郑国鸿、寿春总兵王锡朋协力抗敌,扼守南岸土城,血战六昼夜,在急无援中,集合守军誓言:“城亡我亡,不离定海半步。”10月1日,英军趁大雾登陆,葛云飞身先士卒,冲入英军之中,持刀枪与十几倍于己之敌肉搏,转战二里,虽身受40余处创伤,仍挥刀杀敌,终因多次中弹,依崖而死,壮烈殉国,写下了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悲壮一页。其母在悲痛之余说:“吾有子矣。”此后,英军转攻镇海,清军亦败,钦差大臣裕谦坚决抵抗,兵败后投水身死;浙江提督余步云临阵脱逃。
道光帝开始动摇
为了组织收复失地,道光帝于10月18日任命协办大学士奕经(道光帝堂侄)为扬威将军前往浙江,并从各省调集军队。奕经出京后,一路上游山玩水,到处勒索,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历时三个半月,1842年2月才到达浙江绍兴。奕经仓促出击,分三路进攻宁波、镇海、定海的英军,以图侥幸取胜,结果三路皆败。英军乘势进攻慈溪,清军再次大败,奕经等逃回杭州,从此不敢言战。1842年3月,浙江巡抚刘韵珂,向道光帝上了一个全面分析战局的奏折,提出了10项“深可焦虑”之事,指出清军连遭败绩,锐气全消且近省已无兵可调。英军炮火猛烈,我方无制敌之术。尤可注意的是,国内形势不稳,一些“不逞之徒”随时可能揭竿而起。道光帝被刘韵珂的奏折打动,主战的意志开始动摇,他派耆英为钦差大臣署理杭州将军,并启用已被革职的伊里布,一同赴浙江办理交涉。
报国捐躯日,遥天黯将星
1842年6月,英军集中兵力攻打吴淞炮台。当时,江南提督陈化成与两江总督牛鉴等分兵把守各处要地。英舰分批驶入沿江,向吴淞进犯。未等敌舰全部泊定,陈化成亲自指挥西炮台最早开炮。双方激烈炮战两个半小时,陈化成部下的士气非常旺盛,他们的火力不但猛烈,而且也很准确,英军旗舰“皋华丽”号和其他舰只均被击中多次,连侵略军也不得不承认:“自与中国军队作战以来,中国人的炮火以这次为最厉害。”
牛鉴见此状况,率兵教场观战,英舰击毁教场将台,牛鉴十分惊恐,急檄陈化成退兵,陈化成不答应,他便混在士兵中,溃逃太仓。英军见中国军队炮火猛烈,决定以海军陆战队在运河内登陆,全力包抄西炮台;英舰炮火都并力向西炮台阵地轰击。部将周世荣贪生怕死,劝陈化成撤兵,被陈化成怒斥而走。陈化成带领亲兵数十人,坚定守卫孤立无援的西炮台阵地。他亲自督战,炮兵缺处,则亲点火药,连开数十门。炮震手伤,血流至胫,还坚持指挥抬枪队、鸟枪队,向登岸侵略军射击。英军巨炮打伤了他的脚,他仍手执红旗,指挥塘上,施放大炮,屹然不动。登陆英军大队拥至,陈化成身中洋枪七弹不能支,但仍然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提标中营守备韦印福等官兵80余人。
陈化成领导的吴淞保卫战,共击毁敌舰八艘,歼灭侵略军600余人。他牺牲后,吴淞人民画了两张他的遗像,一赠其子孙,一留吴淞纪念。殡葬时,数万人罢市哭奠,杀牛以祭,绅耆、士庶、妇女,以至挑夫、贩运,莫不奔走哭送,并设香案于路,人人痛哭失声。上海人民还修建陈化成纪念堂,塑像供奉,每年四月逢陈化成生日时,士民纷纷前往凭吊追念,时人还有诗云:“报国捐躯日,遥天黯将星,山河留壮气,风雨泣阴灵;泪洒三军血,名流万载馨,茫茫烟水阔,凭吊问沧溟。”1842年7月下旬,英军大举进攻镇江,受到副都统海龄为首的爱国官兵的拼死抵抗,英军付出重大伤亡后陷镇江,海龄殉难,成为最后一位在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此后的清朝政府放弃了抵抗,并最终与英国订立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