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先秦时期的长城
汉水方城带百蛮,
四邻谁道乱周班。
如何一梦高唐雨,
自此无心入武关。
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有《李商隐全集》传世。
【注释】
高唐雨:典出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指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后人用高唐雨、巫山云雨等写男女之情,或写美女,或写幻化无端、变化莫测,也用来写自然界的云情雨态。武关:秦国的南部关隘,遗址位于陕西省丹凤县城东。这两句是说楚王耽于享乐,失去了抗击强秦、统一天下的斗志。(www.xing528.com)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这首《岳阳楼》,借写楚国君王贪图鱼水之乐、丧失进取心的事,表达了自己因为不得与钟情之人团聚而带来的失落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提到的方城,是中国春秋时期修筑的长城。
春秋时期的长城
早在春秋时代,长城就已经开始修筑了。由于列国之间长期进行兼并战争,各国为了互相防御,便在各自的辖境内筑起城墙来。这是一种大规模的防御工程,它不同于只能守卫一个都邑或据点的城堡,而是构成一条较长的防线,护卫着相当广阔的地区。这是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军事学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出现的军事工程的一项重大创造。据《左传》记载,楚国很早就修筑了长城,原称“方城”。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进兵楚国。楚成王派屈完带兵迎放。齐桓公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摆开阵势,让屈完一同观阵,并威胁说:以这样众多的兵力有谁能抵挡得住?有什么样的城不能攻下?屈完回答道:君王如果以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如果要用武力,楚国是有方城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濠沟的。齐桓公了解到楚国已有准备,城防坚固,终于同意双方订盟讲和,收兵而回。这里提到的方城就是楚长城,它的防御功能是很显著的。
长城规模的扩大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战争运动性的增强和作战地域的延伸,各国开始建筑更大规模的防御工程,于是,“长城”的修筑规模比以前更大了。齐国的长城是利用原有的堤防连结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大致走向为西自平阴防门,沿泰山北岗而东,历经莱芜、博山、临朐、沂水、莒州、日照,一直至胶州湾之大珠山。早在战国初期,三晋就多次攻入齐长城,这表明齐国长城的西部在这时即业已建成。随着兼并战争的激烈程度日甚,公元前350年,齐国又曾“筑防以为长城”,进行了长城的扩展工程,使其加长加固。由于齐国长城多由堤防扩建而成,所以也被称作“长城锯防”。
魏国的内地长城有两处,一是通常所称的“魏长城”。它由洛水(北洛水)的堤防扩建而成,南起于郑(今陕西华县),越渭水、洛水,经今大荔、洛川等县,沿洛水东岸的堤防北上。由于其位置偏于魏国西部,因此也被称为魏“西长城”。魏同时又修筑了“中原长城”,大致走向是从卷(今河南原阳西)开始,经阳武(今原阳县东南)一直到密(今河南密县东北)。由于这条长城位处魏国的南部,故也被称为魏的“南长城”。魏国修筑长城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抵御秦国的东进。除了上述诸侯外,为了抵挡来自南方的进攻,赵国、燕国也修了南长城。七雄中最强的秦国的长城大约是秦昭王在位时期修筑的。
防御游牧部族的侵扰
战国后半期,位处北部地区的燕、赵、秦三国,除了面临着复杂的中原各国的纵横兼并之战外,还有一个防止北方游牧族骚扰的问题。这些游牧民族精于骑射,机动灵活,来去疾速,非中原各国的步兵车兵所能够制约。所以,赵、燕、秦诸国在发展骑兵正面抗击游牧部族袭扰的同时,也运用内地筑长城的经验,在北境建筑长城。赵国的边地长城始筑于赵武灵王时期,前后有两条。前条在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沿今狼山一带修筑。后条从今内蒙古乌拉特旗而东,经包头市北,沿乌拉山向东,经呼和浩特北、卓资和集宁市南,抵达今河北省张北县南。赵长城系土石筑成,现高一米至二米不等。秦国的边地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经今兰州至宁夏。燕、赵、秦三国的北边长城修筑,对于抵御北方游牧部族的内侵骚扰,维护内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宁是有积极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