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赵武灵王与胡服骑射
问天君
三顾茅庐寻大贤,
骑射胡服思雄才。
他年我若为青帝,
荡尽人祸与天灾!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人,今人编有《郭沫若全集》。
【注释】
三顾茅庐:指汉末三国时期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事。(www.xing528.com)
青帝:传说中的东方天帝,这里指掌握权力的领袖人物。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再加上天灾不断,人民生活非常痛苦。郭沫若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为民请命、救民于水火的志向。诗中提到的“骑射胡服”,说的是战国末期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的事。
严峻的形势
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有为君主,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公元前325至前299年在位。赵国原是从春秋时的晋国分化出来的,在今河北邯郸一带。时值战国中期,七雄并立,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赵国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经常受到侵扰。而在赵武灵王即位前,赵的国势很弱,往往无力反抗。赵武灵王即位后,在实行“胡服骑射”前的18年中,赵屡败于秦、魏,除损兵折将,国力大衰外,还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以振兴日渐衰弱的赵国。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客观地分析了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决定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族军事上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他认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才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胡服骑射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因此在施行之初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以公子成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或公开反对,或称疾不朝。群臣也都不愿意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这样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不为所动,采取措施进行说服教育,争取支持。赵武灵王在全国特别是在北方近胡地区人民中招募善于骑射的人,改组部分步兵为骑兵,又收编边地游牧族的胡骑,迅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并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了大批良马,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随着军事改革的发展,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强,改变了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不久,赵便攻灭了中山国,打败了林胡、楼烦,一跃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
“主父”之死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它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胡服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由车战的时代进入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骑射的发展,马便逐渐用于骑乘,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赵武灵王稳定了北方局势后,主动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并让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老臣肥义为相国,而自号为“主父”。他从烦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统率他亲手缔造的骑兵,准备从河套一带南下袭秦。为了稳中求胜,赵武灵王冒着很大的危险,化装成使者入秦,窥审秦王态势,侦察关中地形,认真研究袭秦战略。正当他雄心勃勃之时,赵国内部发生了政变,赵主父也在内讧中死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